第085章:一觸即發的大戰
作者:烤鹿      更新:2022-03-25 20:37      字數:2496
  蘇陽還將彈藥製造廠的炮彈產能進行了擴充,每天三班倒可以製造10萬發60mm炮彈、5萬發82mm炮彈、3萬發100mm炮彈,以及5000發120mm炮彈。

  這些產能迅速建立,生產線完成組裝的之後,鋼鐵產量、火藥產量都因為產能的擴大而得以支撐這些彈藥的製造。

  彈藥製造廠的迫擊炮炮彈製造,開始步入正軌,部隊終於是不用掐著彈藥搞訓練了,之前自己不能生產大口徑迫擊炮彈藥,放開了訓練的話,蘇陽得被搞破產不可。

  現在自己能生產這些大口徑炮彈,情況立即得到改善。

  不過這些大口徑炮彈並沒有對把小鬼子當成靶子進行訓練,這些大口徑迫擊炮現在是蘇陽的殺手鐧,自然不能這麽輕易的就把情報暴露給小鬼子,必須找個機會給小鬼子一次慘痛的教訓,才值得暴露這些火力。

  所以頂多就是82mm迫擊炮在對小鬼子使用,100、120mm迫擊炮都沒有在鬼子麵前露過麵,鬼子到現在還不知道抗聯軍裝備了重火力的情報。

  而在子彈產能方麵,蘇陽再次購買5套手工製造設備,產能提高到了一個月4200萬發,三班倒可以提升到1.26億發,消耗的勞動力上升到4.2萬人,而子彈組裝生產並不是專業來做的,很多工序是發放到農村挨家挨戶。所以參與子彈生產的人口,達到二十多萬人。

  農村的婦女、老人、孩子,都大量參與到了子彈組裝的生產當中。

  組裝子彈是計件給工錢的,那些勞動素質水平比青壯勞動力低的群體,也能通過勞動賺到錢。

  賺到了錢就可以購買根據地生產的各種工業商品,進而改善生活水平。

  因為蘇陽大幅度的提高了生產力,製造那些工業商品並不需要消耗太多的勞動力。依舊可以一邊支撐戰爭消耗,一邊滿足老百姓的工業商品消費。

  此前根據地人口少,那些工業商品倒不是那麽好生產,因為規模上不去,有些商品隻能用作坊一樣的規模進行生產。

  如今根據地麵積擴大,人口變多了。生產很多工業商品也就有了足夠大的市場,生產規模變大了,效率也就上去了。

  蘇陽還增加了洗滌用品的生產,肥皂、香皂、洗發水、牙膏、牙刷這些商品開始出現在百貨商店。

  百貨商店也開遍根據地的每一個縣城、鄉鎮。

  不過根據地還是太小了,很多東西自己造不劃算,畢竟內部市場很小,也沒有什麽外部市場,兩下就產能過剩了,還不如從係統中直接購買來得靠譜。

  在農業方麵,蘇陽搞了一個1萬畝的蔬菜種植基地出來,直接采用大棚種植技術,一年下來畝產蔬菜可以達到1萬公斤左右,種植模式可以有多種。

  蘇陽選用了幾種模式進行混合生產,分別是‘黃瓜—葉菜—番茄’、‘番茄—葉菜—黃瓜—菠菜或白菜’,再加上甜瓜、辣椒等種植茬口。

  通常情況下茄科瓜果產量可以達到1萬公斤,不過發育時間比較長,最多再種植一季葉菜之類的。甚至是有畝產4萬公斤的番茄,不過發育周期達到9個月。

  葉菜生長時間較短,畝產基本上上在1000公斤左右,個別的產量很牛逼,例如大白菜。

  綜合各類蔬菜產量,一年下來一畝地也就是生產蔬菜1萬公斤左右。2萬畝可以生產10萬噸蔬菜,而且可以反季節供應。

  相當於這1萬畝蔬菜生產基地一年的蔬菜產量,可以讓根據地80萬人口的人均蔬菜資源125公斤。

  蘇陽用的是二十一世紀比較成熟的蔬菜大棚技術,後世的遼東都能用大棚種植熱帶的火龍果了。不過這個時代的氣溫更低,明末小冰河時期的影響還沒完全消失,所以暫時來說種植火龍果可能還有點風險,但是亞熱帶的作物在大棚裏是完全可以種植的。

  這個蔬菜種植基地的產能,主要集中在冬季、春季,這是東三省地區缺乏蔬菜的季節,冬季冰天雪地的,自然是沒有新鮮的蔬菜吃,隻能吃鹹菜、泡菜。而春季是4月中旬土地才解凍,蔬菜種下去一時半會也吃不了,所以春季是個青黃不接的時候,同樣缺乏可食用的新鮮蔬菜。

  夏季、秋季則是不用愁沒蔬菜吃,遼東地區的熱能是種植一季糧食有餘,而種植兩季作物則不足。所以利用這個熱能的農業模式,通常就是種植一季生產時間短的葉菜,再種植一季糧食,或者幹脆就種一季糧食,然後不種東西,或者種點牧草什麽的。

  所以根據地的蔬菜供應模式,就變成了冬春由大棚蔬菜供應蔬菜,夏秋由農村種植蔬菜供應市場。

  對於很多神州人來說,沒肉吃倒是可以忍一忍,沒蔬菜吃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所以蘇陽搞了這個菜籃子工程,不過這個菜籃子工程還不完善,蛋肉奶這些產品還沒著落。

  生產蛋肉奶需要農業基礎,現在糧食都還緊缺,所以得等到秋收之後才能大量生產。

  隻要熬過這一年,蘇陽就可以讓根據地的老百姓吃上肉了。在解決吃肉問題之前,先解決蔬菜的問題。

  根據地當前這種模式,每個老百姓隻要肯做事就能賺到錢,又沒多少負擔,消費這些商品話的蔬菜是完全有足夠的購買力的。

  改善老百姓的營養攝入狀況,對於當前的神州來說也很迫切,老百姓在滿清那種奴隸製模式的社會,靠吃番薯、土豆、玉米生存,長期營養不良,一個個看起來麵黃肌瘦、身材矮小。東三省這邊的情況倒是好一些,畢竟是移民過來的,這裏的人均耕地資源更多,但加強老百姓的營養攝入的需求依舊迫切。

  這些建設項目的落實,讓蘇陽忙得腳不著地。

  就在蘇陽忙著搞建設的時候,小鬼子已經大舉增兵東三省,十個師團陸續踏上東三省的土地,同時還有小鬼子集權緊急調動的各種作戰物資也在往溪湖方向、鳳凰山方向集結。

  因為調集作戰物資的原因,鬼子暫時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而是占據進攻位置,隨時準備發動。

  抗聯軍的偵查連也將鬼子的兵力情報陸續匯報了上來,鬼子的準備用來對付根據地的兵力,已經不下三十萬。

  根據地此時也是全民皆兵的模式,蘇陽將繳獲的3萬餘支38式步槍發放了下去,武裝出了大批的民兵。

  每個工廠、工程隊、村莊、鄉鎮都組建了民兵部隊,生產之餘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軍事訓練,以打靶訓練為主。

  農村勞動力出來做事了,就由婦女組建成村民兵隊,主要就是為了讓村莊擁有自保能力。

  也是為了讓根據地每一個地方,都擁有一定的武力,不管是小股的鬼子還是山上的胡子,走到哪裏都要挨打。

  抗聯軍的兵力則是持續擴充到了2.3萬,其中2萬左右都是新兵,而其他3000左右的兵力,則是有了一定作戰經驗。

  鬼子準備著大掃蕩,根據地也在準備著反掃蕩。

  大戰已經一觸即發,顯然根據地的軍民是沒辦法正常的過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