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武警部隊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9      字數:3181
  “總統,我們應該怎麽應對現在的情況。”

  美蘇快要直接幹上了。

  隨著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斯大林做出了激烈反應之後,蘇聯和英美的關係降入到了冰點。戰爭剛剛結束,西歐需要大量的糧食,但人家蘇聯控製東歐就不給西歐糧食。

  當然蘇聯也需要糧食。

  然後蘇聯大批的部隊布置在歐洲前沿,給西歐國家巨大的震懾。不僅僅是如此,蘇聯加大他們的革命輸出,繼續宣揚他們的理論。特別是對著西歐各國。

  鋼鐵洪流加上這個年代非常有吸引力的共產主義理論,讓西歐國家非常難受。經濟不好,國內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都沉重的打擊目前的西歐國家政權。

  蘇聯的威脅遠遠超過曆史。

  因此英美都是非常緊張。

  美國也一點沒有退讓。美國大批部隊布置在德國,和蘇聯直接對峙。上百萬部隊在歐洲,歐洲再次成為火藥桶。

  很多人擔心。

  擔心美蘇兩國這樣對峙下去,歐洲會再次發生戰爭。就是中國的高層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沒有想到美蘇之間的對峙會這麽厲害。

  “一人智短,眾人智長。”

  楊維像個學生一樣,想要聽張學文的意見。但張學文明白,這不是楊維不知道要幹什麽,而是因為楊維心中沒有底。別看張學文要退,但誰也不知道張學文要退到什麽地步。

  是任一個虛職退居二線,還是直接什麽職務都不擔任。

  以張學文的根基、實力、威望就算退了,如果出來幹涉政府工作,誰也無法阻止。張學文隨意的一句話,都會讓一線領導考慮很多遍什麽意思。

  這是張學文的實力,曆史形成的東西。

  楊維是什麽人?

  當年辛亥革命的時候,張學文第一次見到楊維之後直接就表示這是“四川奇才”。當時隻有二十歲出頭的楊維,就已經是主意很多,能力很強。經過這麽多年的鍛煉,楊維各種經驗更加豐富。

  楊維不是一個磕頭蟲,走到現在的這個位置,楊維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負。

  隻是張學文的光芒太盛,楊維心中是有很多擔心的。擔心一旦自己的想法和張學文的想法不一樣,到時候張學文是看著不管,還是會出來反對自己。

  楊維是有夢想,有自己想法的人。

  別看張學文選擇楊維成為接班人,但楊維是不希望張學文在以後幹涉自己施政,不希望張學文繼續垂簾聽政。可是現在他隻是接班人,他現在想穩。

  隻要穩住,半年之後他就是中國黨政軍一把手。

  隻要自己成為黨政軍一把手,到時候就算張學文和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同,張學文也要考慮自己的位置,考慮政治的穩定。

  因此現階段他願意多聽聽張學文的意見,穩定的度過剩下的時間。

  “我們政府有那麽多的智囊,有這麽多經驗豐富、能力很強的高級幹部,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如果讓我說,那就是我們中國是世界大國、世界強國。蘇聯也好、美國也好,任何一個都沒有資格成為我們領頭的,我們也不需要和他們組成什麽軍事聯盟、政治聯盟。我們作為世界大國,何必要看別人的臉色,我們走我們的路。”

  冷戰。

  美蘇之間的對峙,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就如此尖銳的對峙,裏麵是有中國的推波助瀾的。張學文是希望美蘇之間的冷戰,希望他們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

  因為隻有這樣,中國在世界上才會越來越重要。

  “你看,剛剛成立世界銀行我們也參加,蘇聯那邊的貿易我們也做。何必一定要選擇支持這個支持那個。我們不選擇陣營。”

  這就是張學文的想法。

  不管是蘇聯這邊也好,美國那邊也好,中國都交流。中國的體量,並不需要左右逢源討好誰。美蘇為了歐洲打的你死我活,中國的日子反而會越來越好過。

  “當然,這隻是我的想法。莘野。”

  “是。”

  自從楊維成為副總統,開始成為下一任總統接班人之後,已經很久沒有人這樣叫過楊維。包括張學文也是如此。張學文和劉道一、仇亮他們熟悉,因此可以很自如的叫他們的字。但楊維畢竟要成為中國總統,在公開場合、甚至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張學文也一直是非常尊重楊維。因此楊維也是一愣,自從楊維地位節節攀高,大家都是叫他楊副總統。

  畢竟現在的楊維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楊維,已經成為了中國政壇巨頭之一。

  “我的這些想法,隻是給你一個參考。你還要多聽聽大家的意見,然後你們做決定。我估計是趕不上了。”

  “總統……”

  “莘野,你我認識有三十多年了吧。”

  “三十三年。”

  楊維立馬回答。

  兩個人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認識的,到現在認識有三十三年時間。當年的楊維在四川革命黨當中地位不高,因為一直在監獄裏麵待著。在同盟會西南支部更是如此,黨內排名百名開外。辛亥革命成功,楊維也僅僅是四川警察廳長,在西南各省當中地位不高。

  可是之後的發展來看,楊維的發展是相當快的。

  這一點楊維是非常感激張學文的。因為沒有張學文的提攜,楊維是不可能走到現在的位置。和他年級差不多的,跟張學文關係近的,其實有很多。

  包括張學文幕僚出身的何成浚、陳調元、但懋辛這些人,如果張學文好好培養,都是有資格競爭這個位置的。

  可是張學文卻一直支持楊維。

  “你認為我做的如何?”

  “總統,這還用說嘛。三十年前的中國是什麽樣子,現在的中國是什麽樣子。”

  楊維著急回答。

  張學文笑了笑,道:“我也給自己評價八十分,哈哈哈,千萬別說出去,不然讓人笑話。蘊存和炳生一直都說我想的太多,我仔細想了想的確是如此,我平常想的有些多了。可是我沒辦法不多想,不謹慎,因為你應該知道四十年前的中國是什麽樣子的。稍微走錯一步,我們國家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複之地。可是我想的多也是在我能夠管的時候。有句話叫地球離了誰都能轉,中國也是一樣。我老了,年紀大了,中國的未來怎麽走我管不了。”

  說到這裏,張學文變得很認真。

  “莘野,所以我的意見你可以參考,當然僅僅是給你參考意見。最終的選擇我就管不了,我也不會管。因為曆史給我的事情我已經完成了,剩下的是你們的任務。”

  放心?

  絕對不是。

  張學文自認為,對於未來世界的發展,比目前所有人都清楚。但如果因為這樣,張學文就肆意的幹涉一線領導的決策,那麽就會始終無法退出一線。

  隻要張學文幹涉一次,那麽一線領導一個個都肯定會看張學文的臉色。畢竟張學文就算是沒有職務,一樣有足夠的實力幹涉一線領導的決策。可是一旦如此整個決策就會亂套,會留下巨大的後遺症。開始可能是一些國家政策的問題,但很快大家會用人事問題來要求張學文決定。這樣張學文還不如不退。

  因此張學文的想法很簡單。

  就算自己的想法和後來決策層的想法不符合,張學文也絕對不會重新出山。中國這麽大的一個國家,而且經過了這麽多年的發展,已經有自己的發展軌道。

  離了誰都不會有問題。

  現在看起來張學文對中國很重要,但在曆史長河當中離了張學文中國一樣會發展。

  “總統,這……”

  “好了。莘野,具體的選擇是你們的事情。我現在就等著再過半年之後選擇退休,站好最後一班崗。至於未來的問題,我隻是發表我的一些意見,供你參考。”

  “是。”

  楊維很認真的點頭。

  因為這是張學文跟楊維表態。表態自己隻要退了,就不會幹涉楊維的施政。

  楊維不擔心是假的。

  但聽到張學文這樣的表態心中非常高興,心裏的一塊大石頭總算是落了下來。

  “你們上報的武警編製,我已經批了。至於你們上報的武警總部領導名單,我說說我的意見。孫傳芳擔任武警總部的司令員,李濟深擔任政委,劉明昭擔任參謀長,王以哲擔任副司令員。”

  張學文把批示的文件交給楊維,連同自己的意見也跟楊維說。

  “其他更加具體的,估計我是來不及批示。我看先組建武警總部機構,具體的可以慢慢的完善。”

  當然說是張學文的意見,其實也是楊維的想法。楊維畢竟一直都在政府機構,在軍隊人脈不夠。其實楊維人脈最廣的還是他在東北的時候,和東北軍區的不少將軍熟悉。

  當時楊維擔任警察廳長,因為職責重疊,也負責情報工作。和當時在東北的將軍是有很深的交往。後來楊維在奉天擔任過很長時間的省長職務,和他們更是非常熟悉。

  這裏麵就包括孫傳芳、李濟深、唐生智他們。

  張學文願意成全楊維。因此在楊維和楊宇霆兩個人上報的武警編製和武警領導上麵,才建議這幾個人。

  “是。”

  “去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