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冷戰序幕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9      字數:3150
  “既然要求我們中國作為見證國,我們對於印度的問題隻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尊重各地民眾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宗教自由、信仰自由。”

  仇亮很公式化的說話。

  但裏麵的意思卻不是簡單的公式化,是表明中國的態度。蒙巴頓聽懂了仇亮的意思。

  仇亮心中是比較開心。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周圍最需要重視的是蘇聯,另外就是印度。實在是因為印度的地盤大、人口多,工業基礎也比較好。如果印度真的好好發展,那麽誰又能夠說他不是又一個中國。

  一旦印度真的成為和中國一樣強大的國家,那麽中國在西藏地區甚至是中亞地區都會有很大的壓力。

  所以在中國的立場來說,中國是非常不願意看到強大的印度出現。所以仇亮來到印度之後,一直是這個觀點。

  支持宗教的信仰自由。

  現在印度終於爆發了最激烈的矛盾,矛盾已經激烈到了快要打內戰的地步。印度軍隊也開始按照宗教的不同出現不同的陣線。蒙巴頓這段時間一直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高層當中遊走,希望能夠彌合他們的分歧。頻頻的和雙方的高層見麵。

  可惜效果很差。

  蒙巴頓希望印度能夠統一。就算是各地區自治,蒙巴頓也不希望印度分裂。

  但到了現在蒙巴頓發現真的無法彌合。

  特別是宗教矛盾絕對不是幾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曆史上真正激烈的衝突,無法妥協的衝突都是出現在宗教矛盾當中。宗教矛盾比國家之間的矛盾、宗教之間的矛盾更加難以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很大,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短短一年的時間,雙方因為仇殺死傷嚴重,死傷人數超過十萬。

  這一次更是連軍隊都鬧出內訌,雙方軍隊直接火並,死傷超過六千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克什米爾地區的一些部落之間衝突更加激烈。這種矛盾已經是到了最激烈,根本就無法彌合的地步。

  大家都知道,如果繼續下去,各種衝突會越來越多。

  蒙巴頓的臉色非常難看。

  英國當然不希望自己曾經的殖民地印度強大,更不希望未來的印度會成為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因為英國也害怕,強大起來的印度民族主義大盛,會不會清算當年的事情。但英國又希望印度最起碼成為地區強國,可以限製中國的發展。

  所以英國希望印度能夠完整的獨立。

  可惜現在看來不行。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實在是太大。

  “總理先生,中國是支持印度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成立不同的國家?”

  “我們中國不想看到出現這樣的宗教衝突繼續發生。就算是成立一個統一的印度共和國,我們也希望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成立高度自治的地方政府。這是我們一貫的主張。”

  蒙巴頓歎了口氣。

  來負責印度的事情之前,蒙巴頓是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現在他完全是束手無措,無法彌合印度國內宗教矛盾。

  看起來隻能是讓他們各自按照宗教範圍來獨立。

  “謝謝,總理先生。我已經明白總理先生的意思。”

  “爵士,我們中國希望印度的問題可以盡快的解決。如果印度的問題無法快點解決,會影響中國、緬甸這些地方的邊境。”

  “是。”

  蒙巴頓有氣無力。

  本來英國的想法是把緬甸也加入新獨立的印度當中。畢竟當年緬甸是英國印度省的一部分。可是中國的態度很強硬,緬甸就是緬甸,和印度沒有關係。

  而且印度的問題遲遲無法決定,不僅僅是印度國內的實力派開始對英國不滿意,中國、緬甸這些和印度直接接壤的國家也給英國施加壓力。

  因為印度不是一個地理名稱。

  說實話印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疆域應該在哪裏。印度不成立,中國他們就無法和印度徹底劃分邊界線。而且印度的獨立,對於整個南亞地區的局勢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這些國家都派代表來到印度,不希望印度的問題拖得太久。

  其他小國不論,中國的態度英國是絕對不能無視。

  “我們等爵士的最終方案。”

  …………

  “總理,丘吉爾和斯大林的這份聲明你怎麽看?”

  “對峙。英美要和蘇聯對峙。”

  英國。

  丘吉爾在訪問美國的時候,發表了一份震驚世界的演說。丘吉爾在演說中公開攻擊蘇聯“擴張”,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製。對蘇聯的擴張,不能采取“綏靖政策”。美國正高踞於世界權力的頂峰,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製止蘇聯的“侵略”。

  這份演說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國。

  被曆史上譽為是“鐵幕演說”。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出來,斯大林立馬就給了反應。斯大林發表談話,嚴厲譴責丘吉爾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說是羅斯福借他人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前奏曲。

  擊敗德國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原來的盟友英國和蘇聯就開始徹底翻臉。

  “看起來蘇聯給英國的壓力很大。”

  張學文微微一笑。

  現在的蘇聯比曆史上的蘇聯強大很多。因為蘇德戰爭早期的時候,有中國大規模的支援,所以讓蘇聯緩了口氣。曆史上蘇聯早期失敗很多,所以損失很大。可是有了中國的支援,蘇聯早期雖然損失很大,但很快就頂住了德國的進攻。

  中國支援蘇聯的數目那絕對是驚人的。

  而後更是直接派遣空軍和陸軍配合蘇聯作戰。空軍前前後後派遣了五千多架戰鬥飛機參與作戰,陸軍也有五十多萬人參加,三千多輛坦克隨著陸軍參戰。所以讓蘇聯比曆史上強橫了不知道多少。為了阻止蘇聯橫掃歐洲,英美兩國在“莫斯科會議”的時候對蘇聯讓步非常多,才讓蘇聯止步於德國。

  不然斯大林如果真的不管不顧,讓千萬大軍橫掃下去,說不定都能夠衝進法國。

  曆史上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隻能是犧牲西歐的那些共產黨。但歐洲戰爭結束的時候,蘇聯反而是占據優勢。並沒有被英美逼迫放棄西歐共產黨。

  相反蘇聯是繼續支持西歐的共產黨。

  弄得英美非常惱怒。

  目前別看英美已經占據西歐,但法國得到中國支持之後,並不甘心成為英美的小弟。一個法國已經讓英美頭疼,更頭疼的是,歐洲經濟一片低迷。

  戰爭的創傷太大。

  就如一戰之後,歐洲經濟一片低迷,用了十年時間才恢複一樣。現在的歐洲也是一樣,剛剛結束戰爭,歐洲想要治療戰爭創傷沒有十年是不可能的。

  更讓英國膽戰心驚的是,蘇聯把整個東歐橫掃,全都成為了蘇聯的勢力範圍。可是東歐地區是西歐的重要糧食輸出地區,西歐的糧食不少都是需要東歐國家提供。

  但隨著蘇聯占據這些地方,西歐地區甚至開始缺少糧食。

  而經濟的低迷,又導致共產主義運動的高潮。蘇聯比曆史上強大,比曆史上給英美的壓力更大。

  “英國應該著急。你看看,蘇聯並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就停止他們擴張的步伐。蘇聯把手已經伸進了中東地區,還有西歐的一大批共產黨組織在配合蘇聯。”

  廖仲愷攤開地圖,指了指中東地區。

  中東。

  中東是英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後來美國利用石油公司進入中東地區,同樣中國也是如此。利用石油公司慢慢的把影響力滲透進中東。

  但整體來說,在這裏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英國。

  不過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英國因為實力大減,慢慢的成為美國的跟班。所以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急劇擴大。

  中美英三國都把目光放在中東,蘇聯當然也不會放過中東。

  中東是一個好地方。

  不僅僅是因為石油資源,中東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蘇聯也是看上了這裏。這樣給英美的壓力就更大。蘇聯的軍隊直接威脅中東地區,如果蘇聯控製中東,那麽蘇聯說不定就真的能夠稱霸世界。

  “美蘇,美蘇。”

  雖然中國橫空出世,但目前來說中國的影響力依舊是局限在亞洲地區。別看歐洲沒落,但世界中心依舊在歐洲。美蘇兩國爭霸也是爭奪歐洲。

  冷戰,冷戰還是要開始。

  除了是爭霸歐洲,兩個國家還有一個重大的原因。蘇聯可是直接表示要埋葬資本主義,不停地輸出革命。蘇聯和美國一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一個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老大,肯定是要杠起來的。

  “總理,美蘇之間在歐洲、中東地區都肯定會有激烈的交鋒。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國家,未來會是兩個針鋒相對的集團。看起來我們要好好考慮未來的外交選擇。”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