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各國變化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7      字數:4950
  “若槻禮次郎死了?”

  “是。”

  “誰動的手?”

  “日本的幾個年輕海軍軍官。”

  1930年7月29日。

  世界經濟並沒有絲毫的改善,相反危機越來越嚴重。歐美國家紛紛開始自救,不過效果都非常不理想。美國的經濟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

  而美國政府依舊是放任狀態。

  當然。

  這個時候美國總統胡佛推崇的就是古典自由主義經濟。他們都認為政府不應該介入經濟,經濟自有看不見的手調節。

  可惜這個經濟理論在這一次經濟危機當中幾乎破產。

  美國股市的崩盤隻是開始。緊接著美國的銀行開始大量破產,破產數量已經是超過三百個,還在蔓延的過程當中。銀行的破產,又帶來了數千個工廠跟著破產。到了這個時候,美國政府幾乎是束手無策。

  不知道應該怎麽去救經濟。

  英國則是發狠。

  立馬關閉了和世界經濟的聯係,提高自己的關稅。避免自己的經濟受到更多的衝擊。但英國經濟已經是受到了衝擊,幾百萬的失業人口,讓英國也是非常難受。

  近一半的工廠停工。

  德國不用說。

  到了這個時候德國直接耍賴。當然不耍賴也不行,因為德國根本沒有錢,所以告訴其他國家,德國已經沒有錢可以賠款。

  目前影響最少的應該是法國。

  但他現在也要緊張。

  特別是美國從全世界開始抽走投資的錢,影響了全世界的經濟。拉美國家的經濟更是直接進入了寒冬。隻有中蘇兩國在穩步的發展,兩個國家根本就沒受世界經濟的影響。

  都是利用國家控製的方式來抵禦世界經濟的危機。

  更重要的是,兩國並不僅僅是抵禦世界經濟危機,相反利用這個機會大大發展兩國的工業。

  而鄰國日本。

  他的問題就非常大。從1923年開始,應該說是1920年開始日本經濟就沒有真正恢複過。一直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始終隻是吊著一條命。但是這一次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卻讓日本經濟完全崩潰。

  看看他們可憐的財政收入。

  到了1929年,日本的財政收入隻有1920年的百分之七十。而今年很明顯,能有1920年的百分之四十就不錯。

  日本首相若槻禮次郎的選擇是靠向中國。

  現在全世界經濟一片低迷,隻有中蘇兩國的工業在發展,隻有中蘇兩國的市場在恢複。相比起蘇聯來說,中國的政治穩定很久,工業發展也很久。因此基礎更加好,發展更加出色。

  而且中國人口更多,市場更加活躍。

  隻要中國願意伸手,而且放開一小部分的市場,若槻禮次郎相信日本能夠度過這次的危機。

  這沒有問題。

  因為日本軍部雖然不喜歡中國,但也希望在未來南下的時候,能夠得到中國的支持。但若槻禮次郎其他的做法完全惹怒了日本軍方的激進派。

  特別是若槻禮次郎選擇減少財政支出,減少軍費。

  他的計劃當中,準備再次裁撤陸軍兩個師團的編製,準備縮減海軍的軍費。把一些年代已久的軍艦進行強製退役處理。

  他的計劃說實話非常合理。

  如果日本能夠按照他的計劃執行,那麽日本短時間之內絕對能夠擺脫危機。雖然軍事力量變差,但經濟危機能夠度過。因為對於中國這樣六億多人口的市場,消化小小的日本工業品,簡直是輕而易舉。

  可惜他的計劃隻是一個美好的東西而已。

  就是張學文也不可能會允許日本擺脫危機。日本的危機加深,才是中國的需求。

  果然。

  沒想到若槻禮次郎竟然死了,被日本海軍激進派年輕軍官給暗殺。

  “現在日本是什麽情況。”

  “幾個暗殺若槻禮次郎的海軍軍官已經被抓。若槻禮次郎被暗殺之後,臨時任命廣田弘毅擔任首相,高橋是清擔任藏相,齋藤實擔任戰時大本營參謀總長。”

  “海軍元帥擔任參謀總長?嗬嗬。”

  張學文臉色表情變得很快。

  日本的製度非常好笑。本來日本有陸軍省和海軍省,但是陸軍和海軍都不滿意陸軍省和海軍省,都不願意他們管理自己。因此陸軍硬是從陸軍省弄出了一個參謀本部,成為領導陸軍的部門。

  海軍看陸軍這麽搞,他們也不眼饞,立馬就從海軍省分離出來了一個部門。隻不過海軍就是不跟你們陸軍玩一起,就改名字為海軍軍令部。讓本來的名字海軍參謀本部消失。

  這樣一來海軍省和陸軍省基本上就成為了擺設。

  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各自管轄陸軍和海軍,而且互相不服氣,各玩各的。伊藤博文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看到這樣的情況,所以就弄出了一個戰時大本營。告訴他們兩家,你們平常各玩各的我不管。但是到了打仗的時候必須要給我聽話。

  這就是戰時大本營的出現。

  可是海軍一直不滿意戰時大本營。因為陸軍參謀本部的參謀總長自然就成為戰時大本營的參謀總長,那海軍不就是比陸軍矮一層。

  可是陸軍當時強勢,海軍隻能吃虧。

  但這些日子日本一直沒有戰時大本營。沒想到現在還不是戰爭年代,他們自己就弄出了一個所謂的戰時大本營,也可以看出日本現在政治的變化。

  現在日本陸軍弱勢,特別是在東北和朝鮮戰場的失利,更是嚴重打擊日本陸軍實力。因此這一次擔任戰時大本營參謀總長的竟然是海軍出身的齋藤實。

  “他們有什麽舉措。”

  “現在不是很清楚。不過日本不少船廠現在已經開始整理,貌似要重新開工。”

  “知道了。”

  張學文點點頭,明白日本是真的要開始發展軍事工業。不然日本的船廠很多都已經停工很長時間,怎麽會重新開工。肯定是有上麵的命令,所以他們才會開始整理。因此道:“立馬通知開會。對了,緊盯著日本的變化。”

  “是。”

  …………

  “稽亭兄,日本要瘋了。”

  “恩。”

  禹之謨點點頭。

  這兩年中國一直在各種場合之下給日本釋放出“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其實更多的是告訴日本,不要把目光放在中國和朝鮮半島。

  還是去看看南邊。

  特別是防守力量很差的東南亞地區。

  不僅如此,中國私底下還和日本的激進派不停地接觸。在政治上也是支持激進派上位,目的就是讓日本走軍國主義的道路。

  現在效果要出來了。

  “你說說,日本接下來會如何?”

  “刺激,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日本的出口已經跌了百分之八十,如果繼續走出口的道路,日本經濟必死無疑。除非他們找到一個能夠消化他們工業品的市場,不然走原來的經濟模式,日本沒有絲毫曙光。因此想要救現在的日本經濟,日本政府隻能是選擇刺激經濟。我想日本一定會用軍事訂單來刺激日本工業的發展。他們會大力發展他們的軍隊,以此來刺激日本經濟,讓他複蘇。接下來日本的造船工業、飛機工業會大大發展,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禹之謨對於日本的選擇看的很準。應該說這兩年中國和日本激進派接觸比較多,對於他們的想法也了解很多。

  日本的激進派之前就有這樣的想法。大規模發展軍事工業,以此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當然這不是他們的目的,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增加軍事實力之後,去占領其他地方。特別是資源豐富的地方。

  以此來擺脫日本原材料隻能是依靠進口的局麵。

  因此禹之謨對於日本激進派的想法非常清楚。現在日本經濟比兩年前更差,這些激進派的選擇餘地也不多。

  禹之謨並沒有因為馬上要退休,就怎麽怎麽樣。相反依舊精力充沛,對於世界形勢的判斷依舊銳利。

  他馬上就要從總理位置退出。

  六十四歲。

  其實說起來禹之謨年紀不大,還能夠繼續幹下去。但為了完成總理兩屆的正常換屆,所以禹之謨才要讓出總理位置。

  “發展軍事工業。”

  張學文點頭,很同意禹之謨的說法。笑著道:“一旦日本選擇這個模式來擺脫經濟危機,那麽日本隻能往前走,就算前麵是一條死路他們也隻能往前走。因為軍事工業的發展是有限的,對於經濟的刺激也有限。到時候想要繼續維持軍事工業的發展,日本隻能是選擇戰爭。用戰爭繼續刺激他們的軍事工業,刺激他們的經濟。現在開始我們就要讓他們往南邊走,讓他們和英法衝突。還有美國,一定要想辦法讓日本和美國也發生衝突。隻有他們在南邊打個你死我活,我們外交的一切局麵才能夠徹底打開。”

  軍國主義。

  這是一個死路。

  因為一旦日本用這種辦法擺脫現在的危機,那麽他們隻能繼續走。軍事工業優先,未來想要恢複正常國家也根本不可能。

  軍事工業的發展需要戰爭,而戰爭進一步需要軍事工業的發展。這樣的循環之下,日本最後的結局要麽是成為世界霸主,要麽就自取滅亡。

  以日本的實力,不可能成為世界霸主。

  那麽隻能是自取滅亡。

  “他們一旦開始發展軍事工業,他們需要的原材料會很多。我很好奇,日本拿什麽東西來引進我們的原材料。”

  日本現在什麽都沒有。

  根本沒錢,拿什麽買資源。

  “一旦打起來,日本就會終止對英法美的賠款。那筆錢可不是小數目。至於還缺少資金,那麽日本隻能是用他們的黃金儲備。”

  “他們的黃金儲備才有多少。能買多少物資。”

  “不過管他們怎麽付錢,我們隻要拿到錢就可以。”

  “也是。”

  張學文笑了笑。的確日本怎麽籌集資金,那是日本資金的事情。到時候中國隻要拿錢就行。

  而且打起來才好。

  那樣中國又可以給他們賣東西。

  發戰爭財,張學文沒有絲毫的負擔。而且日本就算從現在開始發展軍事工業,想要恢複巔峰期,想要擁有足夠發動戰爭的實力,沒有四五年根本不可能。

  因此現在也不算是最著急的事情。

  “稽亭兄,退休之後想過要幹什麽?”

  “教書吧。其實我很喜歡教書。”

  “不,太浪費。”

  張學文搖搖頭,道:“稽亭兄,我們目前在海外有不少資產,雖然不算很多,但也不少。特別是我們目前以各種形式占據的資源很多。需要一個統一的部門負責監督。監督他的使用用途,監督他的資產走向,就由你來負責如何。”

  禹之謨想要休息,張學文可不願意。

  禹之謨這樣有能力、有操守的人上哪裏找。今年六十四歲,說起來年齡說大是不小,但絕對沒有到不能工作的地步。中國在海外的資產目前看起來不是很多,但絕對是非常龐大的資產。

  畢竟占了那麽多的資源。

  這麽龐大的資產當中,有些是和國內的企業合作,當然那些都是國有企業。他們自有他們的監管方法。而一些資產直接就是國家資金投入的,需要有個統一的部門管理。

  “我?”

  “當然。”

  “沒問題。”

  中國幾千年的官本位國家,禹之謨又是總理出身。不用說,未來的中國曆史當中禹之謨絕對是大寫特寫的人物。

  畢竟是同盟會的大人物,辛亥革命的時候西南革命的第二人,人民黨的二把手。從人民黨入主之後,其實就是實質性的總理。

  規劃中國經濟版圖十七年的時間。

  這樣的人物,不是說退役之後就能夠輕鬆過普通人的生活。

  這是中國的文化,是中國的傳統。一時半會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麽改變。

  “這方麵你可要多用心。未來我們在世界各地的財產會越來越龐大,我們需要對他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這都是我們國家的財產,可不能浪費。”

  “恩。”

  “稽亭兄,譚延闓、張靜江、廖仲愷、顏惠慶這幾個人,誰最適合接替李燮和。”

  張學文總是想的比較多。

  李燮和馬上就要接替禹之謨擔任總理位置,張學文甚至開始考慮李燮和之後的事情。禹之謨笑著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具體的我也不選擇,但譚延闓不合適,因為他是湖南人。顏惠慶也不合適,雖然他目前擔任建設發展委員會表現不差,但他畢竟是半路出家,很多方麵果斷性不足。”

  張學文點頭,明白禹之謨的意思。

  論能力,譚延闓的確是非常適合擔任總理職位。而且十年之後譚延闓正好六十歲,不管是經驗、能力、資曆都是非常好的時候。

  不過他有一個致命點,那就是他是湖南人。

  自從張學文入主之後,除了陸征祥之外,連續兩任的總理禹之謨和李燮和都是湖南人,第三個總理絕對不能是湖南人。

  這是需要忌諱的事情。

  禹之謨和李燮和都是靠著巨大的功勞,以及巨大的勢力,壓倒了其他人。

  但譚延闓沒有這樣的功勞。

  至於顏惠慶說是半路出家,其實主要還是底子不足。他是外交出身,最大的靠山是擔任過兩屆總理位置的陸征祥。雖然後來也加入了人民黨,但在黨政軍三方麵都沒有屬於自己的人馬。

  當選總理,根本擺不平各個山頭。

  特別是目前人民黨的中流砥柱,哪一個不是從辛亥革命的時候開始崛起中國政壇的。他們很多人最自豪的就是參與了辛亥革命。

  相比起他們,顏惠慶就沒有這方麵資曆。

  無法擺平這些出身革命黨的大佬任務。

  廖仲愷和張靜江雖然不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卻是最適合的人選。其實他們兩個人,不管是哪方麵都不如譚延闓和仇亮,可惜譚延闓和仇亮都是湖南人,而仇亮更是有很深的軍方背景。

  所以禹之謨的意思很簡單。

  如果想要平穩的過度,那麽廖仲愷和張靜江兩個人最合適。兩個人都是同盟會高層,廖仲愷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代表一大批曾經的國民黨黨員。

  張靜江則是江浙地區富豪之家的代表。

  在人民黨內也有很深的人脈。因此這兩個人最不錯。雖然誰也不知道十年之後,會不會有更年輕的一代脫穎而出,但目前來說這兩個人最合適。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