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虎視眈眈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5      字數:4234
  “美國的機器如何?”

  “二三十年前的機器。不過對於我們來說還是能用。而且還是我們急需的東西。”

  邊疆問題雖然是大問題,但他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的。想要徹底安定邊疆,沒有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完全解決。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讓大家的交流加深,文化的統一等等,這就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而這個時候世界形勢是風雲變幻,中國也要跟上世界形勢的變化。

  1917年4月6日,美國正式對德宣戰,離他們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沒有超過一個月時間。其實自從美國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之後,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知道美國要參戰,隻不過大家都在等待,美國到底什麽時候參戰。現在美國終於要參戰。

  整個協約國都是歡呼聲一片。

  因為美國的參戰,給了協約國一個定心丸。

  美國雖然一直在世界上沒什麽發言權,但美國的工業實力可不是吹牛的。發電量第一、鋼產量第一、石油產量第一,幾乎所有的工業數據美國都是第一。而且很多工業數據都是歐洲幾個大國之和,這是真正的工業強國。因此美國的參戰對於世界的影響力非常大,應該說很多國家都和張學文他們一樣,看到了歐戰的結果。

  本來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打的就難分難解,目前來看協約國更是慢慢的占據上風。

  畢竟英法兩國可以不停的從世界各地囤積戰爭物資,加上他們兩個國家在世界各地都有無數的殖民地,因此戰爭潛力驚人。俄羅斯雖然在這方麵不如英法兩國,但誰讓俄羅斯地方大,人口多,因此也非常抗揍,已經傷亡幾百萬,但俄羅斯依舊能夠組成幾百萬軍隊參加歐戰。

  相比起來德國和奧匈帝國就非常困難。

  因為他們所有的資源都是他們自己國家的。他們兩個國家屬於後起之秀,他們之所以發動戰爭,就是因為他們想要打破目前英法主宰世界的局麵,打破世界原來的秩序。

  德國和奧匈帝國也想要殖民地,也想要他們工業品的傾銷地。但世界上能夠殖民的地方已經被英法這些國家瓜分完畢,沒給德國他們留下什麽。因此才會有這一次狗咬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打了快三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真的是潛力耗盡。畢竟他們無法跟英法一樣,不停的接受補充。還好德國的戰鬥意誌很強,戰鬥力強悍,如果換做其他任何國家早就投降了。

  現在美國宣布參戰,大家都看到了,想到了,協約國肯定會勝利。美國雖然一直以來比較老實,但他的實力是所有人都認可的。看看這一次的歐戰,美國給協約國提供了多少工業物資。現在英國已經欠了美國四十億英鎊,法國欠了美國三十億英鎊。這都是兩個國家為了買美國工業品欠下的債務。這樣的工業國家參加,對於處於僵持當中的歐戰是一個強心劑。

  因此立馬有一大群國家跟著美國,巴西、古巴、巴拿馬、危地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利比裏亞、泰國、漢誌(今沙特阿拉伯)。

  他們都跟著參加協約國,像同盟國宣戰。

  至此這一次的戰爭從歐洲戰爭開始真正演變成為世界大戰。世界上一大半的獨立國家都已經是卷進這一次的戰爭。

  協約國這個時候並不敦促中國參戰。因為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派勞工去歐洲。對於協約國來說,中國隻有兩樣東西是吸引他們的。一個是幾個億的人口,可以輕輕鬆鬆的組織幾十萬勞工幫助協約國。現在英法兩國都已經無法動員更多的青壯年,所以希望中國的勞工過來幫他們幹活。可是這一條被中國否決。

  另外一個就是中國擁有的豐富資源,主要是那些戰爭物資。中國在這次的一戰當中,提供了非常多的資源,但價格太高。現在中國已經開始降低出口物資的價格,這讓協約國已經非常滿意。

  美國人也很快給中國運來一大批的重工業需要的機器。很多礦廠目前想要增產,而需要的機器國內無法生產,都要從國外引進。

  日本的便宜一點,但是質量不好。這個時代日本的工業品,就是差勁的代名詞。美國的質量不錯,但是貴不少。

  這一次美國給中國一批他們開始淘汰的機器,但就算是他們開始淘汰的機器,對於中國來說,也是大大的緩解了中國不少礦產產量,因為沒有足夠的機器無法增產的尷尬局麵。有了這一批老機器,對於中國礦產的產量會有一次飛躍性的進步。

  別看在美國已經是落後的,但對於中國來說,這樣的機器也是相當不錯的。因為中國不少地方礦場,甚至還是半人工的作業。

  當然美國也不是好心。

  他們希望中國快點增加一些礦產的產量,要能夠足量的提供給他們。不然中國羸弱的工業,無法滿足戰爭所需要的戰爭資源。特別是美國一旦參戰,需要的戰爭物資也是非常多。

  除了這些老舊機器之外,美國還給中國賣一批還不錯的機器、以及賣給中國潛艇、飛機這些。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國家,這些工業品多得是。

  他們要的是中國的資源支持。

  因此基本上是中國用自己的資源換了一批美國的機器。

  “每樣東西都留下一種,交給機械部。讓他們看看,能不能仿造一下。”

  二三十年前的美國機器,但對於中國依舊非常寶貴。張學文希望中國的技術人員,可以拿這些機器練練手。看看有沒有辦法進行一下仿造。

  現在很多工科大學畢業的學生進入工廠,但他們都是剛剛畢業,都沒有什麽經驗。

  從仿造開始,讓他們接受鍛煉。

  而且中國的發展就隻能是如此。先從仿造別人的機器開始學習技術,然後靠著這些技術進行下一步研究,製造更有技術含量的東西。一步一步的趕上世界工業國的步伐。

  千萬不要小看仿造的過程。

  這也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

  因為仿造的這個過程就是吃透技術,還在不停培養技術人員的過程。任何一個機器,隻要能夠仿造出來,對於中國的技術儲備都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特別是這些機械製造而言更是如此。

  “現在這麽多國家都宣戰,我們是不是……”

  “嗯。”

  張學文點點頭。

  融入世界,這是中國崛起必須要走的路。而且一戰勝利之後,大家還可以瓜分德國的一些好東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協約國是要求德國把飛機、大炮、汽車、機槍這些東西都要交出來。英法美這些強國,這些東西當中估計也看不上幾個有用的。但這些東西對於中國是非常有用的。

  就算拿不到太多,隻要拿走一部分,拉回國內不僅可以武裝部隊。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中國的工廠對他們進行研究,改善一下中國的武器。

  而且在斡旋一下,看看有沒有機會從德國再摳出一些好東西。特別是他們工廠的一些機器設備,不行給我們一些設備圖也行。

  如果這些都不行,說句不好聽的,從德國和奧匈帝國那裏拉回來一批機械垃圾,對於中國來說都是相當寶貴的。

  但這些都需要中國先參戰,以後以勝利者的身份參加戰後瓜分利益的行列才可以。

  而且利用這個機會,去世界舞台亮亮相,也是必要的。

  “我們也應該跟上。不過總理,這事情還是比較大。雖然大家之前已經有共識,但還是應該開會決定。”

  “好。”

  …………

  “仲愷兄,最近的工作不錯。”

  馬上要參戰。

  但張學文考慮的不是一戰,因為中國所謂的參戰隻不過是名義上的參戰。既不會派部隊上去,也不會派勞工去歐洲。幾乎可以說,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看客。

  靠著一戰,發了一筆小財而已。

  一戰的發展不會取決於中國,中國就是打醬油的。因此張學文不考慮一戰,一戰也輪不到中國來考慮。張學文現在考慮的很簡單。那就是如何在一戰之後,給中國帶來更多的利益。

  對於歐洲,張學文最眼饞的當然是他們的工業,他們的技術。歐洲從幾百年前就開始工業化,特別是蒸汽機的出現就是歐洲工業化的開始。

  他們積累幾百年的技術儲備,絕對不是中國幾年、十幾年就輕易趕上去的。

  “都是國家在發展,國家越來越強大的原因。”

  “國家還很貧弱。”

  張學文搖搖頭,然後道:“仲愷兄,美國參戰之後,這一次戰爭的結果已經是很明顯。英法這些協約國這次戰爭損失慘重,戰後一定會開會討論如何處置德國、奧匈帝國的。我們國家很弱,在這一次的戰爭中也沒出什麽力,估計分不到什麽好處。”

  “是。”

  廖仲愷點頭。

  “在戰場上無法拿到的東西,很難在談判桌上拿到。我們至今都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戰績,英法俄這些國家是不會瞧得起我們。我也認為我們很難在這一次歐戰當中拿到多少有價值的好處。”

  對於這個東西,廖仲愷懂。

  如果說孫中山的很多想法幼稚,那麽當初跟隨孫中山的那些人並不都是幼稚的。如黃興、張靜江、廖仲愷,包括孫中山最大的嫡係陳其美、胡漢民都是這個時代一時之選。

  這些人都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優點。

  曆史上孫中山後來能夠重新崛起,和他手底下有這麽多出色的幹將有密切關係。

  “但是我不甘心。德國、奧匈帝國他們是戰敗國,一旦戰敗他們國家在生活品上肯定非常缺乏。但他們國家的機器還在,他們的技術人員還在。”

  “總統,有什麽任務你就布置。”

  “仲愷兄,正是需要你們華人華僑聯合會的時候。我想請華人華僑聯合會的一些華商在美國,包括日本、英國、法國這些地方注冊貿易公司。隨著戰爭的結束,和德國方麵接觸。德國如果需要糧食還有其他的東西,包括他們想要重新恢複工業,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我們都可以提供,條件是用他們的機器,或者是他們的機器資料來換取。當然如果德國那邊的技術人員,想要到中國生活,我們給他們最好的待遇。我們政府如果直接出麵,我怕會讓英法美這些國家多想。走民間公司的渠道,就會隱蔽不少。”

  兩手準備。

  一個是國家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參與瓜分德國、奧匈帝國的行動。從那裏看看能不能劃拉一些好東西。解除德國武裝的時候,德國的重炮、飛機、大卡車都會在解除之列。

  看看有沒有機會分一些。

  還有德國的機器設備,也努力一下。

  不過這方麵還要看英法美這些國家的態度。

  另外一個是走民間生意的渠道。

  德國雖然投降,但德國國內的那些大商家卻是不會沒落的。他們很多商家不僅僅是德國的財團,他們甚至在歐洲各國都有投資。當然有些德國公司,也有外國人的投資。

  特別是歐洲幾個大的軍火公司,都是互相之間參股的。

  一戰之後,估計德國的貨幣貶值很快,而且糧食也非常匱乏。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和德國做生意。德國的核心技術他們估計不會賣,但隻要能夠拿到一些技術,對於中國這樣正在工業化的國家,都是相當有好處。

  這樣的公司不好直接是中國公司出麵,還是華人華僑在國外建立貿易公司,名義上更加合適。

  “沒問題。”

  廖仲愷已經是明白張學文的意思。

  通篇其實隻有一個意思。

  在德國、奧匈帝國這些國家戰敗之後,怎麽從他們那裏劃拉更多中國所需要的好東西。

  “我現在就開始組織一下。也確保一下遠洋運輸的船隻等等。”

  “你跟龐元澄談談。他的西南輪船局,我提議改名為中國海洋運輸集團公司。國家再往裏麵投資一些,購買遠洋運輸的船。讓龐元澄和這些華人華僑聯合投資這些公司,以後這些公司可以繼續運轉。在中國和外國貿易,可以讓他們來代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