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空軍建設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5      字數:4172
  “真是年輕有為。幾位的大名我早就聽說了。”

  看到目前武昌飛機製造廠的幾個工程師之後,張學文真的是由衷的感到高興,還有佩服。

  空軍。

  尹昌衡和郭鬆齡來到武昌,和中國航空大學的校長、武昌飛機製造廠廠長秦國鏞會和。然後考察了中國航空大學,也開始了解空軍是怎麽樣的。然後就來到武昌飛機製造廠,和這些飛機製造工程師談談。

  畢竟尹昌衡和郭鬆齡都是陸軍出身,這一次壽命組建空軍,他們對於空軍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概念。還是要跟秦國鏞他們好好學習。

  已經快半年時間。

  尹昌衡和郭鬆齡兩個人對於空軍的發展已經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次尹昌衡、郭鬆齡,以及秦國鏞、巴玉藻、王助、曾詒經、王孝豐都來到了北京。

  討論空軍的發展。

  真的太年輕。

  巴玉藻、王助、曾詒經、王孝豐,年紀最大的巴玉藻才二十四歲。其他的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卻是目前中國整個飛機工業的核心人物。

  這是一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

  在國外比任何人都要刻苦,拿到了最好的成績。

  “幾位能夠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到我們一點工業基礎也沒有的中國,我深感佩服。”

  “總統,我們是中國人。當初去英國、美國學習,就是為了有一日回報祖國。祖國需要我們,我們當然要回來。我們相信,隻要我們努力,我們中國不會比他們差。”

  巴玉藻在幾個人當中年紀最大。

  也是此次武昌飛機製造廠的總工程師,因此立馬站起來表態。

  “好,好。”

  張學文非常高興,因此興奮道:“碩權,你說說我們國家連綿五千年,還能夠屹立在世界,我們的文化沒有斷絕。就是因為有這些民族棟梁,不計較個人得失。”

  “是啊,總統。有這些年輕人在,何愁國家不興。”

  “總統,司令員,你們過獎了。”

  張學文和尹昌衡誇獎的,讓幾個年輕人都不好意思。秦國鏞看著張學文和尹昌衡,再看了看巴玉藻、王助這些年輕人,突然很是感慨。

  其實張學文和尹昌衡的年紀也不大。

  兩個人今年都是三十二歲,再有一段時間才是三十三歲。

  他們在巴玉藻、王助這個年齡段的時候,都是參加了革命,參加了同盟會。在辛亥年的時候,他們也不過是二十五六歲,出生入死打造了中華民國。

  秦國鏞嚴格說起來,並不是誰的人。

  他既不排斥滿清,也不排斥袁世凱,更是不排斥國民黨,人民黨。他在滿清做過官,給袁世凱做過官,在人民黨政府也做官。對於秦國鏞來說,誰能給帶領中國走向強大,他就支持誰。並沒有明確的政治觀點。

  如果說以前他還有一些其他想法,那麽今天看到他們的時候,突然覺得中國是大有未來的。

  因為這些年輕人。

  張學文、尹昌衡都是革命黨出身,在辛亥革命年間貢獻很大,都是打過仗的。而巴玉藻他們卻放棄在美國的生活,回到中國這個根本就沒有任何根基的國家。

  張學文說的那句很對。

  都是民族棟梁。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中國才會一次次從沉淪當中重新崛起。想到這些秦國鏞心中也是升起一股豪氣,自己也是留學國外,學習技術的。

  現在正是中國要發展的時候,自己也能夠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

  “來,坐。”

  張學文讓他們坐下來之後,道:“你們遞交的報告我看了。我想問問我們的大工程師,我們一年能造多少飛機。”

  “目前我們都是進行手工製造,還沒有形成量產。如果按照現在的方法製造飛機,我們飛機製造廠一年也就能夠生產二三十架飛機而已。”

  巴玉藻回答。

  “可是歐洲各國在幾年之內已經是製造了幾萬架飛機。”

  可憐。

  手工製造飛機,一年生產二三十架。

  “大家的工業基礎不一樣。不知道總統有沒有聽說過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

  “當然。”

  “他們公司目前有一種製造汽車的流程,叫流水線生產。簡單來說就是,在製造一件東西的時候,裏麵會有很多重複的動作。以前這些工作都需要技術工人才能做,能夠製造汽車的都是技術工人。但進行了流水線生產之後,很多簡單的、重複的、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給一般人。那些沒有技術能力的普通工人,也能夠完成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流水線。

  有優點,有缺點。

  但對於中國這樣文盲很多,技術工人缺乏的大國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巴玉藻繼續介紹一下關於流水線的問題,然後才道:“我們目前的飛機製造廠其實也可以學習他們。如果我們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飛機的製造,我們的產量永遠都上不去。除非我們繼續增加技術工人。可是那些技術工人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因此我認為,對於製造飛機我們可以做一個明確的分工,成立幾個分廠。製造飛機發動機的,就專門研究製造發動機,專門製作飛機發動機。製作機翼的,就專門製造機翼。我們把飛機分割成幾個部分,進行標準化。分的越細,效率其實會越高。而飛機製造廠,最後就做組裝的工作。這樣我們才能夠短時間之內大大提高飛機製造的數量。按照我的計算,我們如果完成這些之後,一年生產幾百架也不是不可能的。”

  聽著巴玉藻的話,張學文點點頭。

  巴玉藻的意思張學文明白了。

  巴玉藻的話,其實就是世界工業發展的趨勢。那就是分工越來越細。任何一個大型工業的組成,都是好多個工廠組成的。一個工廠是不可能包分配所有的一切。

  為什麽會出來配套工廠,就是因為如此。

  “還有什麽問題。”

  “飛機發動機,需要的是石油。但是目前我國隻有延長油田一個油田,產量也不怎麽高。一旦大規模發展飛機,那麽就需要從國外引進很多的石油。這也會成為製約我國飛機發展的一個因素。”

  張學文仔細聽完巴玉藻的話之後,道:“關於飛機製造廠分段製造,最後組裝的想法很不錯。你們回去做一個詳細的計劃。就如成立一個武昌飛機集團公司,下轄發動機廠、機翼廠、組裝廠等等,需要的經費打一個報告上來,我們會考慮的。”

  這隻是開始。

  武昌飛機集團公司,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製造飛機,更多的是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才。為未來中國的飛機工業打好基礎。中國這麽大的國家,不可能隻有一個飛機製造廠。

  “石油的問題,你們也不用考慮。這個政府會想辦法。”

  “是。”

  巴玉藻匯報完了之後就坐了下來。張學文對尹昌衡道:“碩權,你的關於空軍建設的方案,大致上我很是同意。我們的空軍規模還小,就如你說的那樣,用不著分散。集中起來進行訓練,是很正確的。還有對於你說的,買和造同時進行,也是一個好辦法。”

  尹昌衡的確很出色。

  這幾個月的了解和調查之後,做出了一份非常詳細的空軍發展計劃。

  第一年,也就是今年以中國航空大學第一批畢業學員為主,加上一些從陸軍挑選、從大學挑選,組成一個空軍團。配備三十架飛機,在青島成立一個空軍基地。

  三十架飛機當中,有從美國買的飛機、有從法國買的飛機,以及我國自己製造的一些飛機,組成三十架綽綽有餘。其實目前全中國各種各樣的飛機加起來有上百架。

  不過基本上沒有幾個能上戰場,有一大半都是觀賞性質的飛機。

  然後利用五年的時間,在全國成立十個空軍基地。也就是成立十個空軍團,到時候中國就擁有三百架左右的飛機。

  從今年開始增加中國航空大學的招生比例,而且在航空大學不僅培養空軍飛行員,也要培養飛機工程師等等。每一項尹昌衡都做了一份詳細分析。

  “不過,我看能不能這樣。”

  張學文讚揚了尹昌衡,但很快道:“中國是大國,未來需要的飛機很多。可能平常不打仗的時候也要保有上千架飛機,但我聽說飛機的發展速度很快。很有可能我們製造的飛機,幾年之後就會在性能上已經落伍。是不是如此?”

  “有這種現象。目前全世界都在大力研究飛機,因此飛機技術的發展很快。”

  巴玉藻回答張學文的話。

  飛機發展真的很快,幾乎是一年一個樣。

  “因此我們能不能這樣。就是每個型號的飛機研究出來之後,開始製造,我們就製造兩百架左右。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研究,然後製造性能更好的,再製造兩百架左右。我對於飛機不是很清楚,我的意思大致就是如此。就如我們空軍擁有一千架飛機,我們有了新的好飛機,就把最落後的兩百架淘汰,換上新的。就這樣進行一個循環的發展。”

  “如果我們一旦一股腦的把某種飛機製造太多,未來進行飛機更新的時候,淘汰太多,時間也太長。碩權,你回去也考慮考慮這方麵的問題。我說的那些數據不要當真,你是空軍司令,他們是飛機內行人,我隻是說這麽一個意思。”

  就如目前歐洲製造了幾萬架飛機,等到一戰結束,這些飛機統統都是垃圾。

  因為飛機發展速度太快。

  歐洲強國有資本這樣玩,但中國不行。現在軍費每時每刻都在增長,已經讓很多部門不滿意。就如張謇,每次開會都要說一遍軍費的問題。

  陸軍軍費不用說,隨著開始打造海軍、空軍,軍費的支出非常龐大。張學文的壓力也很大。

  因此張學文希望錢能夠用在刀刃上。

  “總統,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尹昌衡點點頭。

  尹昌衡一點即透,明白張學文的意思。張學文很高興,和聰明人談就是如此。張學文繼續道:“還有一個問題。碩權,我看你的空軍發展計劃當中,大部分都是轟炸機的發展。這就有些陷入死胡同。你沒看這一次歐戰,他們飛機上掛上了機槍,直接在空中打仗。我看這會是一個趨勢,我們的飛機研究也要研究這方麵。也發展戰鬥機,以後別人的轟戰機來到我們國土,我們就要用戰鬥機迎戰。”

  “我知道。”

  尹昌衡點點頭,但是很快道:“不過,我分析過我們未來幾年空軍的任務。我認為未來幾年我們空軍主要應該是配合海軍保護我們的海岸線,既然如此主要應該是攻擊敵人的戰列艦。需要的就是轟炸機。而且我們的航空炸彈已經有一定的成果。”

  聽到尹昌衡的話,張學文啞然失笑。

  原來尹昌衡已經是想到了這些,而且想的比張學文還要多。至於尹昌衡說的航空炸彈,是目前中國航空大學的老師,在法國學習飛機製造的潘世忠製造成功的。

  1915年的時候,他就成功製造了航空炸彈,而且效果非常好。

  對於中國要發展轟炸機,有了很大的幫助。

  “而且我們目前的飛機製造廠,規模還是太小。同時製造戰鬥機和轟炸機,比較困難。我認為優先發展轟炸機,保衛中國海岸線更重要。”

  張學文心中很高興,選擇尹昌衡當空軍總司令看來沒有選錯。他把能考慮的都考慮進去。

  雖然是陸軍出身,但是尹昌衡接受各種新思想的能力很強。這方麵比起其他的陸軍將領,有很多優勢。

  因此最後道:“碩權,那就按照計劃大膽的做。軍費問題,我會給你協調。”

  其實張學文也是頭疼。

  目前國家的財政收入在年初的時候,大家已經進行討論,幾乎所有的錢都已經是有了用途。

  現在要摳出一些,用在空軍建設,還不知道要和那些人,特別是張謇費多少口舌。但為了空軍的發展,張學文隻能是硬著頭皮要錢。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