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國民黨決心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2      字數:3777
  “現如今要如何?”

  孫中山已經是急的不得了。

  真的是急的不得了。袁世凱的動作頻頻,先是搞定了五國銀行團的貸款,然後開始買武器補充給北洋軍。北洋軍因為辛亥革命,丟失了不少武器。

  加上擴軍導致武器嚴重缺乏。

  還好這一次貸款之後有錢,立馬就從日本訂購不少武器。雖然日本武器比不上歐洲那邊,但日本近。如果從歐洲買武器,從訂購到運回來估計需要半年多時間。

  袁世凱沒有時間等。

  不僅僅是買武器,袁世凱也在擴軍。倪嗣衝的武衛右軍、張勳的武衛前軍、段芝貴的拱衛軍都擴軍,擴軍人數有近萬人。不僅僅是如此,還讓雷震春組建第七師,盧永祥從太原抽出來組建第八師。

  這要是組建完畢,袁世凱控製的部隊一下就擴軍四萬人。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做戰爭準備。

  而最近袁世凱更是直接罷免了胡漢民的廣東都督、柏文蔚的安微都督、李烈鈞的江西都督。當然國民黨的地方都督不僅僅是這三個人,福建都督孫道仁也是國民黨。

  但孫道仁此人優柔寡斷,袁世凱根本就不在意。

  胡漢民、柏文蔚、李烈鈞都是國民黨比較激烈的地方都督,而且是比較有實力的地方都督。三個人都是有地盤、有軍隊的地方都督。所以袁世凱才會罷免他們三個人。等到袁世凱罷免胡漢民、柏文蔚、李烈鈞,袁世凱的想法已經是昭然若揭。

  想象就能夠明白。

  因此孫中山在上海再次召開了國民黨大會,國民黨大部分的大佬都雲集於此。

  袁世凱都開始準備了,但是國民黨每次開會都是不歡而散。

  大家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根本就無法統一思想,每次開會都沒有任何的決定。這讓孫中山現在如熱鍋上的螞蟻。

  “蘊存的案子一拖再拖,趙秉鈞把責任都推給洪述祖。我們又找不到洪述祖。蘊存的案子就這麽不了了之。現在袁世凱張牙舞爪,要用武力蕩平我國民黨的野心昭然若揭。難道我們還要坐以待斃。”

  孫中山說的時候非常激動。

  宋教仁的案子到了洪述祖這裏就直接斷了。

  趙秉鈞不承認是自己下命令暗殺宋教仁,而洪述祖此人窩在青島。不僅僅是如此洪述祖這個人最近又開始非常活躍。在青島是頻頻接受媒體的采訪。

  他先是吹噓自己在共和當中的功績。

  表示自己當年可是幫助唐紹儀在南北和談當中功勳卓著。南北和談能夠成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吹噓自己也是共和的大功臣。然後開始公然抨擊宋教仁。批評宋教仁借“政黨內閣之說”,行“植黨營私之計”,企圖“壟斷政界,黨同伐異”,這是“共爭”不是“共和”,是“黨派專製”,“其弊甚於滿清貴族專製,其禍必至於亡國滅種。”

  不過洪述祖在接受采訪,發表通電的時候,卻沒有表示自己是接受袁世凱和趙秉鈞的指示。洪述祖表示自己“冒用中央名義”,“毀宋”僅僅是為了毀壞其名譽,不能認為是謀殺之證據。

  洪述祖甚至表示,自己才是共和大功臣。因為他殺死了破壞共和的宋教仁,大家應該讚揚自己,平反自己的冤屈。

  洪述祖這個時候突然跳出來活躍,讓國民黨更是怒不可遏。

  你小子如果老老實實,大家還不說什麽。現在這個時候你竟然還敢跳出來。弄得國民黨這邊的激進派是喊打喊殺,要派人進入青島的德國租界區暗殺洪述祖。

  “我們需要一次新的革命,我們需要武力討袁。”

  孫中山回到中國已經有快三個月的時間,可是每次開會都不順心。因為根本沒有幾個人讚成他的意見,包括國民黨大佬黃興,孫中山的嫡係陳其美。就是胡漢民這個一直聽孫中山話的人,這一次雖然沒有公開反對,但態度也是模棱兩可,含含糊糊。

  因此孫中山是真的著急。

  國民黨內部現在是一盤散沙,意見都不統一。但是袁世凱那邊已經是有條不紊的進行準備。從借款,到買武器、擴軍,到現在罷免國民黨最有實力的幾個都督。

  如果下一步袁世凱帶兵南下,誰能夠抵擋得住。

  “英士,上海要先宣布獨立。”

  “先生,以上海彈丸之地難於之抗。”

  陳其美是孫中山寄予厚望的嫡係。

  可是自從宋教仁的案子發生之後,陳其美的觀點一直和孫中山不合。孫中山希望武力討袁,特別是前段時間北洋軍也是非常困難,而革命黨還算有實力的時候。

  但是那個時候開始,陳其美就一直表示宋教仁的案子應該是司法解決。當然陳其美選擇這個態度,除了他本人認為不應該輕易打仗之外,也是有其他的原因。因為自從袁世凱攻擊是黃興和陳其美暗殺宋教仁之後,有不少人都懷疑陳其美。

  首先陳其美和宋教仁關係不好,而且陳其美有暗殺的前科。

  因此陳其美當然是要撇清關係,表示自己沒有動手。如果陳其美剛剛開始就喊打喊殺,要武力討袁,就會讓很多人懷疑陳其美的用心。

  所以陳其美從第一天開始就說宋教仁的案子應該是走司法程序,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清白。甚至對於應桂馨此人,國民黨激進派是喊打喊殺。

  可是陳其美卻反對。認為現在這個時候武士英死了,應桂馨不能死。不然怎麽審判。

  所以才會一直反對戰爭。

  這讓孫中山非常惱怒。

  “難道我們就眼睜睜的看著袁世凱一步一步的把我們消滅。”

  “總理,我願意返回江西,在江西宣布討袁。”

  孫中山不管怎麽說,大家都是沉默,沒有人呼應孫中山。如果說三個月前,孫中山剛剛回國的時候,國民黨還算有點實力。在南方部隊不少,但是隨著這幾個月情況大變,國民黨的實力下降非常多。

  相反袁世凱有錢之後,開始在南方大灑金錢。

  袁世凱是正經民國臨時大總統,加上手上又有錢,拉攏地方勢力簡直是輕而易舉。如果說國民黨高層三個月前不同意武力討袁,那是還寄希望於司法解決宋教仁的案子。

  那麽到了現在不同意武力討袁,那是因為武力討袁基本上沒什麽勝利的可能。國民黨現在手上根本就沒有實力,怎麽去和袁世凱打仗。

  所以大家都沉默。

  這個時候有個人站了起來,表示自己願意討袁。

  李烈鈞。

  “國難思良將。俠如,真偉丈夫也。”

  孫中山大為感動。

  因此回國之後,始終如一支持自己的隻有李烈鈞。而且李烈鈞還是辛亥革命大功臣,光複安徽、光複江蘇都有李烈鈞巨大的貢獻。

  而且李烈鈞成為江西都督之後,江西成為革命黨最好的大本營。

  不僅僅是部隊精良,而且江西也是革命黨控製的省份當中最安穩的地方。因此國民黨內部對於李烈鈞都讚揚他“文武雙全”。

  孫中山的讚揚,讓在場的不少人都是臉色難看。

  李烈鈞知道自己這樣,會得罪很多人。而且他也知道這一次討袁,基本上很難有勝利的可能。畢竟目前的國民黨手上掌握的兵力有限。

  幾個省份來說,除了南京還有一些精銳部隊,就隻有江西有精銳部隊。

  但是袁世凱的部隊擁有二十萬人。就算是二十萬人當中不全是他的嫡係部隊,但十來萬的嫡係部隊還是有的。相比起袁世凱十幾萬的北洋軍來說,國民黨的部隊就沒有幾萬人。

  基本沒有勝算。

  但李烈鈞不怕。如果繼續退縮,國民黨哪裏有立足之地。為了國民黨,雖然知道不可能勝利,但他還是願意搏一把。

  “總理,我也回安微。”

  柏文蔚也站了出來。

  柏文蔚也是國民黨當中少有的支持討袁的人。不過安微實力有限,能夠調動的部隊不多。而且目前安徽實力派人物胡萬泰本來也是同盟會出身,但是和袁世凱眉來眼去。

  柏文蔚知道,自己就算是回到安徽,能夠調動的部隊有限,估計也隻有一個旅的部隊。

  但柏文蔚也不想甘居人後,所以站了出來。

  “好。”

  “那我也立馬動身南下。”

  胡漢民最後歎口氣。

  勝算不大。

  不僅僅是勝算不大,甚至會搭進整個國民黨。袁世凱目前兵力正盛,而國民黨的武裝和辛亥革命的時候相比,縮水了不知道多少倍。

  當年同盟會擁有幾十萬大軍,也是不敢和北洋軍爭鋒。

  現在國民黨隻剩下了不到十萬人,而且這些人當中有很多人已經被袁世凱收買。這樣的情況之下,拿什麽和袁世凱打仗。這一仗下來,國民黨在南邊的地盤估計都要失去。

  到時候北洋軍插手南方,袁世凱的實力如日中天。

  不過雖然不同意,但胡漢民看到孫中山決心已定。估計就算自己反對,孫中山帶著李烈鈞和柏文蔚也要反袁。胡漢民可不能看著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願意出手。

  “我去南京。”

  黃興最後無奈的點頭。

  南京畢竟是曾經革命黨的臨時政府,周圍還有不少國民黨武裝。雖然當初黃興裁撤了十來萬部隊,但是還是留下了幾個骨幹部隊。

  現在既然大勢所趨,黃興也隻能是硬著頭皮上。

  畢竟南京周圍的部隊,當初都是黃興裁撤,還有保留下來的。裏麵的一些精銳部隊,是南方革命黨當中,實力最為出色的。

  “好。子清那邊怎麽樣?”

  孫中山也有自知之明。

  知道國民黨現在實力不如袁世凱很多。因此他已經連續派人和人民黨,和張學文討論。希望張學文也響應他們討袁的戰爭。

  隻要張學文出手,那就是十幾萬精銳部隊。二次革命就有很大的勝利可能。

  “我已經幾次和譚老談過。”

  廖仲愷臉色難看。

  廖仲愷心情不好,並不是因為張學文這邊的事情。畢竟張學文已經退出同盟會,自己成立了人民黨。廖仲愷臉色難看的是,因為他還去北京遊說那些國民黨議員。

  希望他們全體辭職南下,到上海開會。

  但是國民黨那些議員,他們好不容易成為了國會議員,都舍不得國會議員的位置。到最後響應的寥寥無幾,基本上沒有幾個人。

  很生氣。

  國民黨作為一個黨派,根本就無法統一行動,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過廖仲愷沒有忘記自己還要回話,道:“譚老代表人民黨跟我談。他的意思是讓袁世凱和我們坐下來談談,看看有什麽其他的解決辦法。人民黨不希望我們出現衝突。他們表示隻有袁世凱真正違反‘臨時約法’,他們才會考慮付諸武力。”

  “哼,他人民黨是忘記他們的根了吧。”

  有些人大怒。

  人民黨本身就是同盟會分裂出去的,現在竟然是袖手旁觀。

  “好了。既然他們不願意起兵反袁,那麽我們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