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劉人熙的意見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2      字數:3398
  “看起來我們都要學習。”

  張謇、張靜江幾個建設發展委員會的人都來一起開會。張學文把自己在發電機廠的想法跟大家說了一遍。應該說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工業是新鮮事物。

  歐美國家的工業從蒸汽機開始算起,已經發展了兩百多年。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工業依舊是很陌生。

  雖然洋務派也發展中國工業半個世紀。

  洋務派算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試圖發展工業的,但他們從開始就走錯了路子。他們完全不明白工業到底是什麽,不明白工業其實是一套體係。

  洋務派隻是建了幾個工廠,然後認為這就是工業。

  洋務派如此。

  革命黨其實也是如此。包括張學文在內,張謇、張靜江他們都是這麽認為的。認為中國的工業就是多建幾個工廠。張學文和張謇、張靜江他們做出未來五年中國工業發展目標的時候,也都是這麽計算的。

  鋼鐵廠應該有多少多少產量、煤炭廠應該要有多少多少產量、發電量應該是多少多少。

  而鋼鐵廠、煤炭廠、發電廠他們需要的機器卻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張學文雖然也想過中國應該自產這些機器,但也僅僅是想過成立發電機廠這些。

  從來沒有想過,工業的發展要從基礎開始。

  從基礎開始要投資。

  不然中國的工業發展反而是會越來越落後於歐美國家。

  “不怕。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新鮮事物,我們需要一邊學,一邊做。不過我們的建設發展委員會,應該要有更多這方麵的人才。還是需要一些專業人才告訴我們,工業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情,工業發展應該是怎麽回事。外國人是怎麽做的,我們從他們那裏又能學到什麽。”

  張學文的想法永遠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千萬不能打擊人們的積極性。如果有什麽錯誤,可以檢討、可以自查。但是一旦打擊積極性,那麽再想讓他們恢複積極性,就不是那麽容易。

  所以有錯誤不可怕,但千萬不能失去信心。

  “這個我要檢討。”

  張謇立馬是承認錯誤。

  “就如巡閱使說的那樣,我們都沒有經驗。對於整體的工業應該是什麽模式,或者說對於工業的模式並沒有全局的認識。所以才會想要一步登天的想法。”

  這裏是正式的建設發展委員會的會議,有不少人都在這裏。

  因此張謇非常認真的稱呼張學文為“巡閱使”,並沒有平常那樣稱呼張學文的字。

  “季直先生,檢討就不必了。如果你要檢討,那麽我這個拍板的更要檢討。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我們就慢慢的摸索前進。”

  “恩。”

  “巡閱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缺少人才,沒有這方麵的人才。我們做的很多決定,都是憑借著我們的想象,還是走著當年洋務運動的模式往前走。”

  張靜江立馬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管是張學文也好、張謇也好、張靜江也好,大家都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學習工業的。張謇、張靜江雖然都是很出名的實業家,但也僅僅是辦一些輕工業的廠子而已。

  對於整體的工業是沒有概念的。所以進行規劃的時候,也都是憑借著想象,還有就是借鑒洋務運動。

  說來說去還是一個原因,那就是缺少人才。

  “這是大問題。”

  張學文點點頭。

  自從成立了西南工程院之後,張學文還是網羅了一大批的人才。研究地質歸國的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還有研究化學的任鴻雋,以及研究高等物理的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物理學博士李複幾等人。

  西南工程院的人數也已經有了近三十人。

  但對於一個諾大的西南五省,擁有一個多億人口的西南五省來說,根本就不夠看的。一個堂堂擁有四億人口的大國,理工科的人才竟然如此之少,讓張學文隻能感歎國家的落後。

  “這樣吧。我以西南巡閱使的名義寫一份通告,發往全世界。希望留學生,還有華人華僑可以歸國建設祖國。希望能夠有點用處。”

  人才。

  真的是在製約著中國的發展。

  這個時候的張學文真是懷念二十一世紀。當時的中國每年都有幾百萬工程師畢業。而現在的中國每年都沒有幾百個工科畢業生出現。

  “大家都克服一下。讓那些一線年輕工人都好好學習,可以從工廠學習新技術。我們給外國技術人員那麽高的工資,他們怎麽也應該培養幾個弟子。如果他們藏著掖著,那麽也不用怕。我們完全可以偷學。”

  苦笑。

  張學文一個堂堂的西南巡閱使,竟然都開始操心這些問題。其實很多聰明的一線工人,是可以在工廠做工當中,學習一些新知識,學習一些真技術。

  “恩。”

  “大家都不要放棄信心。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

  剛剛開完建設發展委員會,張學文立馬就趕去參加另一個會議。

  這個時候張學文慢慢的明白那些領導一天都在幹什麽。就是不停地開會,這個部門開會、那個部門開會。要不就是見這個人、見那個人。

  看起來都是一些沒用的事情。

  但卻是最重要的事情。

  “蔚廬先生的這封意見書你們怎麽看?”

  今天開這個會議,是因為劉人熙給張學文還有人民黨常務委員會寫了一封信。劉人熙並不是人民黨高層,甚至都不是革命黨。

  不過此人在湖南教育界名氣很大。

  今年已經六十七歲的劉人熙,曾經是湖南出來的解元。他成為解元的時候才二十三歲,是湖南著名的少年才子。後來中進士,任工部主事。1884年任會典館纂修官、總校官。1889年外調直隸州知州。後遊曆豫、贛、桂等省,官至廣西道員。1907年返湘,任中路師範監督,旋任湖南教育總會會長。

  是湖南比較著名的立憲派領袖之一。

  而且劉人熙此人的小舅子也是大名鼎鼎,那就是廣西獨立時候的副都督王芝祥。當初廣西獨立是有劉人熙的功勞的。因為王芝祥當時是廣西布政使,掌握廣西巡防營的大權。

  因此長沙起義之後,為了解決後顧之憂,革命黨是希望劉人熙能夠勸勸王芝祥。

  因此劉人熙親自寫了一封信交給了王芝祥,才推動王芝祥革命。王芝祥帶人去找沈秉堃,威壓沈秉堃宣布獨立。隻不過廣西這邊陸榮廷實力太強,而且排斥沈秉堃和王芝祥。因此王芝祥就帶兵北上,離開了廣西。

  最近成立國民黨之後,王芝祥還是國民黨理事。甚至國民黨推薦王芝祥擔任直隸總督,不過被袁世凱否定,所以成為了南方宣撫使。

  這就是劉人熙。

  因為他影響力大,能力也強,而且還為革命做過貢獻。因此新政府成立之後,劉人熙是擔任湖南新政府的善後調查員。就是調查革命當中的一些問題。

  是不是有革命功臣受到不公平待遇,還是革命當中有濫殺無辜的現象等等。

  六十七歲的劉人熙精神還不錯。

  自從長沙起義以來,這位竟然轉了整個湖南,到處考察。

  “我認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根源率先說話。

  “在革命階段,這些可能都沒有什麽問題。但是一旦穩定下來之後,如果我們還是隨意的任命官員,隨意的非常規的升官,就會破壞規則。規則這個東西我們革命階段是需要破壞的,但是建設階段就需要重新恢複規則。”

  劉人熙提出的意見很簡單。

  他認為現在的西南五省還是太隨意。隨意的任命官員,沒有一套形式有效的官員升降的規則。就算是腐朽落後的滿清,他們的官員升降也有一套自己的規則。

  可是革命之後,革命黨迅速的拿下政權。

  年輕的革命黨開始占據政權的主要位置。而且還有一個大問題是,很多革命黨陸陸續續的來到西南。然後就直接成為高層,這讓劉人熙很不滿。

  劉人熙認為,西南現在已經穩定。應該采取一定的規則。

  一套官場規則。

  張學文認為有點道理。

  “可是這個現階段還不合適。”

  張謇卻搖搖頭。

  “現在就是政權建立的階段。你說說如果唐紹儀願意來我們西南。我們能叫他從基層開始幹起?原來同盟會的汪精衛如果回國,想要加入我們人民黨,我們能叫他從人民黨最基層的黨員開始做起?因此現階段是不應該硬性規定的。”

  張學文聽到張謇的話又是點點頭。

  劉人熙的意見不錯,李根源的話也對。現在既然是建設階段,就應該是慢慢的構築規則的時候。但張謇的話也對,現在還是政權建立階段。

  不說革命黨那麽多大佬人物,還有滿清末期的那麽多地方大員,包括北洋軍那邊的大人物。

  你說說如果他們投靠,應該怎麽對待他們。

  弄一套規則束縛他們?

  這不行。

  他們來了,還得給他們委以重任。但他們過來就委以重任,那就是破壞規則。因此這也是一種矛盾。而且現在的張學文還是需要虛心接納人才的階段。

  滿清朝廷留下的人才、北洋軍那邊的人才、國民黨那邊的人才,張學文都需要挖角。

  既然挖角,就應該要給他們足夠的位置。看起來真是一個矛盾的情況。

  “可是如果亂套,下麵的人會無所適從,也會感到不滿意。”

  劉公也是讚成李根源。

  “其實應該出台一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條例。但又不能規定的太死,以免影響現實情況。”

  禹之謨開口。

  選擇了一個折衷的辦法。

  “稽停兄的辦法不錯。我想我們是應該好好考慮一下,出台關於政府工作人員的招收、他們的升遷、他們的待遇等問題的條款。就叫公務員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