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迎接英雄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1      字數:3621
  “碩權,你打破了北洋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我為你感到高興。”

  “謝謝,巡閱使。”

  本來就鋒芒畢露的尹昌衡,經過這一次帶兵伏擊北洋軍之後,反而開始掩蓋自己的鋒芒。本來張學文一直擔心尹昌衡經過這次勝仗,脾氣會更大。

  沒想到尹昌衡卻是越來越內斂。

  但眼睛越來越銳利,隨時隨地都要破出來一樣。

  尹昌衡這樣的變化,讓張學文非常欣喜。尹昌衡很猖狂,但他有狂的資本。他不管幹哪一行,都是相當出色。這一次算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卻打了這麽一個大勝仗。

  張學文是真害怕。

  尹昌衡以前就是不怕天不怕地,要是再膨脹,那就真的不好。不過現在看來,尹昌衡反而越來越沉穩。但張學文知道尹昌衡越來越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反而是表明尹昌衡越來越成熟。讓張學文感受到尹昌衡是越來越出色,未來再打磨一下,一定會是同盟會的一員大將。

  但同樣也讓張學文在使用尹昌衡上越來越謹慎。因為張學文要考察一下尹昌衡這樣的變化,到底是因為什麽。

  “碩權,這次來了,就不要走了。我有大事情需要你幫忙。”

  “是,巡閱使。”

  尹昌衡是一個可以獨當一麵的人。

  可是不管是放在甘肅,還是放在山西張學文都不滿意。因為尹昌衡此人不好控製,張學文真怕他要是去甘肅和山西控製部隊,就成為一個軍閥。就算不成為軍閥,也怕他我行我素,破壞張學文的計劃。

  就算尹昌衡現在看起來成熟很多,張學文依舊不放心。甚至他越來越成熟,反而讓張學文更加擔心。因此尹昌衡既然回來了,張學文就絕對不會讓他重新有機會去陝西和山西。

  以尹昌衡的功勞和能力,他要是反悔陝西和山西,就是程潛和孫嶽都無法壓製他。

  可是尹昌衡此等人才又不能不用。因為張學文手下絕對缺少尹昌衡此等大才,如果不用那就真是浪費。

  因此張學文都想好了怎麽用尹昌衡。

  隨著中國內部混亂,中國的邊疆省份都是蠢蠢欲動。目前危險最大的就是新疆和西藏,不過相比起擁有軍隊的新疆,中國對於西藏的控製力最弱。

  最近又有英國勢力開始鼓動西藏。

  張學文目前控製四川和雲南,西藏問題就是要自己來管。而且自己這個西南巡閱使本來就要管西藏。看西藏現在的樣子,張學文明白這兩三年之內一定要在西藏打一仗。

  這個入藏,張學文最看好的就是尹昌衡。

  尹昌衡入藏,不管他在西藏怎麽折騰,都必須要四川和雲南的幫助。如果沒有四川和雲南的幫助,他在西藏什麽都幹不了。而尹昌衡更不是那種賣國求榮之人。

  隻要張學文控製四川和雲南,那麽尹昌衡在西藏就會受到張學文的牽製,必須要聽從後方的命令。

  這樣張學文也放心。

  而且能夠進入西藏,解決西藏這些那麽紛亂的問題,也需要尹昌衡這樣的人。

  張學文準備讓尹昌衡坐鎮四川西部,隨時準備進軍西藏。不過這個事情張學文隻能是和尹昌衡單獨談談,現在還有外人,不好談這個問題。

  “這三位就是正定起義的英雄。”

  “報告巡閱使,在下王金銘。”

  “報告巡閱使,在下施從雲。”

  “報告巡閱使,在下馮玉祥。”

  “幾位好。”

  王金銘、施從雲都是三十一歲,馮玉祥是二十九歲。年級都比張學文大。不過對於軍隊來說,正是一個好的年齡。他們三個人都是軍校畢業,然後在北洋軍從基層軍官往上爬的人。

  能夠在唐天喜的追擊之下,在山西跟人家捉迷藏,堅持了半個月的時間。幾個人的能力都很出色。

  “幾位,裏麵請。”

  對於這幾位,包括尹昌衡在內,張學文最如雷貫耳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馮玉祥。馮玉祥在民國時期有一個外號叫“民國呂布”,就是因為他一生幾次反叛。

  後世對於他也有很多看法。

  有些人認為他就是見利益就上的軍閥,認為他是當代呂布。但也有人認為,他一直都是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共和。不是他變得快,而是這個世界變得快,是他的那些上司主張變得太快,快的馮玉祥自己暈頭轉向。所以他繼續堅持自己想法,卻成為幾次反叛的呂布。

  不過這些都跟張學文沒關係。

  張學文隻知道馮玉祥的西北軍是民國最強悍的部隊之一。他的部隊當中出來的漢奸多,但同樣他的部隊當中出來的英雄也多。抗戰的時候,在國民革命軍犧牲的上將當中,一大半都是來自馮玉祥的西北軍。西北軍出來的抗戰名將非常多。

  中原大戰的時候,蔣介石的部隊跟馮玉祥打仗,被人家打的很狼狽。最後還是何成濬出馬,用錢、用官位拉攏了韓複榘他們,讓他們反戈一擊,才讓馮玉祥的部隊大潰敗。馮玉祥不管人如何,他的部隊很強悍這是毋庸置疑的。

  “你們幾位應該聽說了,滿清皇帝退位,袁世凱馬上就要成為大總統。”

  “知道。”

  幾個人臉色都不好看。

  如果說之前滿清的曆史結束,讓他們很高興。那麽孫中山辭職,袁世凱要成為大總統,就讓他們非常不滿意。尹昌衡不滿意是,南京那邊太軟弱。

  北洋軍雖然強大,但也不是不能戰勝。

  南方軍隊加起來超過三十萬人,袁世凱控製的部隊都加起來才十四萬人。而且最近幾個月他的部隊損失也很大,目前手上也隻有十萬人左右。而袁世凱卻要穩定北方那麽多地方,兵力已經是捉襟見肘。

  南京怎麽會如此輕易的認輸,一群軟骨頭。

  而王金銘他們卻不同。

  他們也是生氣南京的軟弱,但他們更擔心袁世凱成為大總統之後,大家怎麽來定位正定起義。袁世凱之前可是連山西起義,都不承認的主。

  這些日子,袁世凱也是一直都在說,正定起義不是革命黨起義。這是一次北洋軍軍變,是一次兵變,屬於北洋軍內部事情。袁世凱拒絕承認正定起義的合法性。

  一旦袁世凱成為大總統,正式否定正定起義,那麽會讓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他們的身份變得非常尷尬。

  因此他們也擔心。

  張學文看到了王金銘他們的臉色,最後苦笑道:“袁世凱和南京談判結果出來了。袁世凱承認山西革命,承認閻錫山的山西都督位置,閻錫山重新被任命為山西都督。但他認定你們正定起義隻是北洋軍內部的一次兵變,認定隻是北洋軍內訌。南京那邊妥協了。”

  “什麽?”

  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幾個人都是站了起來。

  他們都用懷疑的眼光看張學文,但張學文看著他們苦笑,慢慢的點了點頭。

  南京。

  真的是太軟弱。

  袁世凱否認山西革命,也就是閻錫山他們,不承認是革命黨起義。同樣正定起義也是如此,袁世凱認為他隻是北洋軍兵變,內訌。

  因為袁世凱最討厭的就是閻錫山和正定起義的部隊。他們兩次的起義,都給北洋軍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他們都差一點直接威脅北洋軍的大本營。

  當初袁世凱正在進攻漢口,山西突然發生起義,給袁世凱帶來巨大威脅。而正定起義軍的發生是,袁世凱和南京正在談判的時候。

  這都是最重要的時刻。

  因此袁世凱最討厭這兩路人馬。

  所以袁世凱才會對閻錫山猛追不停,同樣對於正定起義軍不放手。袁世凱和南京那邊不停地爭吵關於這兩路起義的問題,最後雙方各讓一步。

  袁世凱承認山西起義的合法性,願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同樣南京方麵退讓一步,不承認正定起義是革命黨起義,認為他隻是北洋軍的事情。對於這一點張學文理解。

  因為在南京那些革命黨看來,正定起義的幾個人都級別太低。

  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幾個人隻不過是一些營管帶,在革命黨內也沒什麽地位。在南京更是沒有絲毫的人脈。相比起他們,山西革命軍的高層都是士官學校畢業的,他們的同學都是南方革命軍的實力派人物。再加上承認山西革命軍,那就是革命黨掌握山西。山西的地理位置那麽重要,南京當然不能放棄。因此就是差別對待。

  為了王金銘他們幾個小人物耽擱和袁世凱的談判,他們覺得不值。因此隻能是犧牲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幾個人。小人物的命運就是如此。

  那些人談判的時候,為了大局就會犧牲小人物的利益。

  “巡閱使,我們……”

  “不要著急。”

  張學文卻是非常喜歡。

  喜歡這個結果。因為這樣一來,這幾個人就離不開自己。袁世凱不會繞過他們,南京又放棄他們,他們以後隻能跟著張學文。因此張學文讓他們坐下來,道:“南京不承認,袁世凱不承認,但我承認。你們是共和的功臣,誰也不能否認正定起義的合法性。”

  “謝巡閱使。”

  “不,這是你們應得的。不過很抱歉,我現在還沒有能力為你們正名。而且因為袁世凱和南京方麵否定了你們正定起義的合法性,因此你們不能再回到山西。有些事情我也無能為力。”

  “這……”

  幾個人麵麵相覷。

  難道張學文要掛著他們。他們還年輕,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可不願意被張學文這樣掛著。隻不過現在南京不能指望,袁世凱和他們有大仇,能指望的隻有張學文。

  因此幾個人都無法怎麽樣。

  “這樣。你們先留在這裏,參加工作如何。”

  “聽從巡閱使安排。”

  “好。”

  “王金銘。”

  “到。”

  “任命王金銘為總動員部作訓司司長,所有新兵訓練的大綱計劃都有王金銘負責。”

  現在一線部隊缺少的是基層軍官,而軍部的機關當中是缺少這些中層軍官來補充崗位。機關很多部門都沒有人,隻能是一些人身兼好幾個職務。因此對於王金銘他們的到來,張學文是非常歡迎,非常高興。

  他們的能力都很出色,是從小兵開始慢慢的升官,對於北洋軍很了解。

  “是。”

  “施從雲。”

  “到。”

  “任命施從雲為總參謀部作戰司司長,負責製定作戰計劃。”

  “是。”

  “馮玉祥。”

  “到。”

  “任命馮玉祥為獨立第七旅旅長。”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