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發出聲音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27      字數:2957
  “我反對!”

  突然之間有一個聲音打破了會場的寂靜。

  所有人都轉過頭看看到底是誰?在孫中山和黃興兩位同盟會大佬都表態的情況之下,還能夠如此鮮明的發出反對的聲音,實在是太意外。劉公、田桐、居正這些原先反對的人,聽到黃興的表態之後大部分都已經是息了聲。

  劉公、田桐、居正都是湖北籍的同盟會會員。

  他們每個人都是名氣甚大之人。但是黃興都表態之後,他們也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所以心中不滿但是也不繼續反對。

  畢竟這次成立的同盟會以湖南人和廣東人居多。

  湖北人雖然不少,但是黃興本人不僅是湖南人的頭頭,而且黃興、宋教仁等都在湖北上過學,在湖北學界也都是威望很高。很多湖北學生都是唯黃興馬首是瞻。

  黃興就是兩湖地區同盟會的代表人物。而後加入同盟會的不少湖北人則是追尋孫中山而來。

  因此在同盟會隻要是孫中山和黃興同意,基本上就能夠順利的通過。

  而這個時候還敢反對,這個人膽氣不小。

  發出這個聲音的就是張學文。

  “子清,你有什麽意見就說說。”

  宋教仁是推崇美國的議會政治,所以對於出現反對意見樂觀其成。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張學文身上。說起來張學文的名氣真的不大,很多在場的人都是學界大名鼎鼎、或者從事革命很多年的前輩。以至於在場有些人都不認識張學文。

  孫中山也是仔細的端詳張學文。

  對於張學文孫中山起初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第一次聽到張學文的名字還是因為仇亮推辭同盟會湖南分會的分會長,而推薦張學文為分會長。仇亮是湖南留日留學生當中,是交友最廣闊的一個。

  不僅是湖南留學生,幾乎所有留日團體仇亮都有交情。

  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甘願把分會長的職務交給張學文,讓孫中山是第一次知道了張學文這麽一個人。

  之前孫中山還真想見見張學文。

  隻不過這些日子以來,孫中山忙於同盟會的事情,所以沒有時間管張學文這樣的小字輩。

  沒想到今天張學文公然反對自己的提議。

  “我是想問,就算我們在廣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又有什麽用處?當朝廷再次調集幾省兵馬,調集十萬人圍攻我們,我們能夠保得住廣西嗎?”

  孫中山笑了笑。

  “往日我倡導革命的時候響應者隻有會黨而已。但是現在卻有如此眾多的同誌一起革命。革命已成燎原之勢,隻要我們在廣西成功起義,到時候肯定會有其他省配合。現在需要的就是點一把火而已。”

  孫中山對於在廣西起義的事情自信滿滿。

  “總理,非我潑冷水。沒有廣泛的動員,沒有強有力的領導,其他的省怎麽可能會配合廣西的起義。現在同盟會重要的不是倉促的起義,總理和黃先生現在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同盟會本身的建設。”

  張學文對於孫中山和黃興這麽快就要在廣西起義很是不滿意。

  同盟會剛剛成立,最先做得應該是組織的建設。

  “現在我們同盟會看似成立了,但是內部紛雜。軍隊講究的是令行禁止,我們同盟會也應該如此。這樣才能夠做到上下一心,大家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總理和黃先生不把精力放在組織的建設上,而去倉促的進行什麽起義,這不是舍本逐末嗎?”

  “當年太平天國席卷全國、後來的義和團運動也是轟轟烈烈,到了最後為什麽都失敗了。就是因為他們的領導層有問題,現在我們既然成立了全國性的革命組織同盟會。想要避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失敗,首先就應該從領導層開始。先建設好組織,然後在組織起義,這才是先後有序。”

  “大學有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倉促的起義,就是一種先後顛倒的。豈有成功之理!”

  張學文這話一出來,張學文一下成為了全場矚目的對象。

  連黃興的臉色也變了。

  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第一個想的就是起義。

  同盟會成立之後,孫中山和黃興、包括其他的同盟會重量級人物他們的想法都一樣。他們成立同盟會之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起義。隻不過他們起義的地點有些分歧而已。

  剛剛劉公、田桐、居正這些人可都是讚成起義的。隻不過他們都希望在湖北開第一槍而已。

  但是隻有張學文,觀點一出來就是反對起義。

  “如果隻是坐在一起誇誇其談,我們怎麽宣傳革命。當年譚嗣同君拒絕離開,曾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用自己的血喚醒了多少人。”

  “我等倡導革命,如果沒有實質行動豈能喚醒國人。隻有起義、隻有流血,才能夠讓國人醒悟。就算失敗我們也應該用我們的鮮血激勵國人前赴後繼。如果需要,我們都願意付出我們的性命。如果起義,我願擔當先鋒。”

  汪精衛很不客氣的批評張學文。更是激情昂揚的進行了一番表白。

  “讀過子清的書,子清似乎在一些小事情上斤斤計較。如《革命的朋友和敵人》,這樣全篇上萬字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革命應該是一往無前,而不是畏畏縮縮。畏畏縮縮豈能做革命,還不如小腳女人。”

  和汪精衛不同,馬君武完全是嘲諷張學文。

  馬君武的確是有資格嘲諷張學文。

  馬君武說實話年紀不大,今年才二十四歲。但是名氣之大,卻是全國學界都數得著的人物。他的名氣有多大,從這次同盟會成立就能夠看出來。馬君武祖籍是湖北人,但是本人卻是廣西人。

  在之前既不是興中會、也不是華興會。

  但是因為名氣太大,孫中山、黃興都對於他的名字是如雷貫耳。在這次起草同盟會章程當中馬君武的名字也是赫然在列。當時起草同盟會章程的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程家檉、汪精衛,加上馬君武,總共七個人。這幾個人也是同盟會早期最重量級的幾個人,也是同盟會早期幾個真正的大佬級人物。

  馬君武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張學文和馬君武比起來的確是小字輩。雖然兩人僅僅相差三歲。

  “馬先生,如果覺得我的觀點不對,你可以用反駁。用不著如此嘲諷,嘲諷隻能是顯示你的理屈詞窮。”

  張學文毫不客氣的回擊了馬君武。

  “你說什麽!”

  馬君武大怒。“革命不需要你這樣的膽小之人。我們現在革命都是把腦袋放在褲腰帶上。如果瞻前顧後的什麽時候能夠成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計劃,都需要一個長遠計劃、當前計劃。但是現在同盟會在廣西起義的計劃就是一個根本就沒有長遠計劃的隨意的軍事投機。”

  “你一個小孩子知道什麽是革命嗎?”

  最後馬君武是惱羞成怒。

  馬君武學問大、能力也強。但是最不好的就是脾氣太大。在同鄉會當中,和人觀點不和就吵架,惱羞成怒之後就會大打出手。在留日學生當中,被馬君武罵的狗血淋頭的不是一個兩個。被馬君武揍的也不在少數。馬君武這種習慣幾乎所有人都知道。

  “難道馬先生就懂?”

  張學文一點不甘示弱。馬君武脾氣不好,難道我張學文就是泥捏的不成。

  “好了,好了。像什麽樣子。”黃興使勁的拍了桌子。

  宋教仁也趕緊出來插話:“同意的舉手。”

  呼啦啦大部分的人都舉起了手。

  張學文不知道該說什麽。現在的同盟會和他印象當中的一樣,完全是一盤散沙。孫中山和黃興這兩位同盟會的泰山北鬥,不先好好整頓同盟會內部,不加緊建設同盟會的事情,考慮的都是起義。完全的本末倒置。

  沒有一個健全的組織,起義怎麽可能成功。

  “小腳女人!”

  在會議結束之後,馬君武從張學文身邊走出去的時候,還不忘嘲諷一下張學文。

  張學文久久的留在了會場當中。

  這些革命前輩可敬,卻都太過幼稚。同盟會都不必有後世tg的組織力度,隻要有他的一半,應該說隻要有他的五分之一的組織力度,那麽也不會那樣一盤散沙。到時候推翻滿清這樣千瘡百孔的朝廷,肯定是輕而易舉。怎麽可能會如曆史上那樣那麽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