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鐵第二部總第三百九十八章
作者:何斌      更新:2020-03-02 05:56      字數:2170
  局勢日趨嚴重。

  麵對八路軍、新四軍的迅猛發展,蔣介石置民族大義於不顧,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還是在這年的十月,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於十九日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

  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並將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並縮編為10萬人。

  與此同時,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準備向新四軍進攻。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皓電”。“皓電”成為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11月5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聯名複電(即佳電),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了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的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

  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

  12月8日,何、白再電(即齊電)朱、彭、葉、項,重申黃河以南八路軍、新四軍全部調赴黃河以北。

  12月9日,蔣介石發布命令:長江以南的新四軍於12月31日前開到長江以北地區。同時,卻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新四軍立即“解決”。

  對於蔣介石的陰謀,新四軍軍部顯然早有察覺,但對局勢的嚴重性依然估計不足;個別主要領導人舍不得拋下皖南這塊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有的領導人甚至還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總認為蔣介石不可能置民族大義於不顧,對新四軍下毒手。

  十二月中旬,新四軍為了北移,軍長葉挺利用其特殊身份,經與第三戰區顧祝同協商,新四軍軍部將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編成先遣支隊,經惇鋪、郎曲、水西口先期北上。

  先遣支隊的行軍路線,基本上是在第三戰區控製區域。有人擔心安全問題。但嚴鐵英聽葉軍長說,葉軍長在與顧祝同協商時,顧祝同是作了保證的。顧祝同不會對這些人下毒手。他們怕擔道義上的責任。

  葉軍長始終想著蘇曼的事。這次他特別指示政治部,將蘇曼編入先遣支隊,盡快趕往豫西。

  但到先遣支隊出發的當天,蘇曼卻悄悄地離開隊伍回到了軍部,回到了鐵英身邊。愛奇文學 #免費閱讀

  鐵英見蘇曼回來,大吃一驚,當即命令寶義送蘇曼去追趕隊伍。蘇曼死活不肯走。她說她不能離開鐵英姐,她寧願與鐵英姐共生死。

  嚴鐵英罵蘇曼太糊塗!說車朋在豫西望眼欲穿,你倒好,賴在皖南不走了!

  本來嚴鐵英也編在先遣支隊之列,她己有三個多月的身孕了。但是她是負責軍部警務的副司令,在接下來的北移行動中,她肩上的擔子是非常重的。

  嚴鐵英謝絕了組織上的照顧,依然廢寢忘食的工作著:研究行動路線,安排行軍序列,組織協同各部門的安全保衛。尤其是像醫院、出版這些非武裝單位,更要安排好保衛部隊。

  當然,以上這些文職單位,大部分都隨先遣支隊走了,剩下來的便是那些非得留下來又非得繼續與軍部行動的人員。像醫院裏的醫生、護士,體質好的,較為年青的都被留下來了。

  王芬已經是外科主任了。由於她自已肯鑽研,她的醫術提高很快,一些比較重大的外科手術,基本上都是她主刀。

  嚴鐵英重返雲嶺擔任軍部的警務副司令後,王芬經常會到她這兒來玩,幾人儼然親姊妹。

  所以有一天嚴鐵英甚至對王芬說,蘇曼從先遣支隊跑回來,完全是因為你王芬。說得王芬怪不好意思的。

  王芬當然知道鐵英姐是在開玩笑,誰不知道蘇曼留下來完全是因為鐵英姐懷孕了,她不忍心離開的緣故。

  最複雜,最棘手的莫過於北移路線。

  原來,顧祝同的第三戰區為新四軍軍部北移製定了行軍路線。但包括葉挺在內的新四軍領導人都對走這條路線表示過懷疑,認為這條路線,不僅要經過國民黨控製區域,還要經過日本人控製的區域。

  為此,葉軍長再次到第三戰區找他的老同學顧祝同,請求製定新的行軍路線。顧祝問不同意更改行軍路線。但經不住葉挺的再三堅持,遂表示新四軍可以自已確定行軍路線。

  臨走時,顧祝同對葉挺說:“希夷呀,你們新四軍行動遲緩,已經超過了委座限定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撤離的期限。兄弟我也是愛莫能助,你好自為之吧!”

  公元1941年1月4日,星期六。農曆是一九四0年的十二月初七日。皖南新四軍軍部及其直屬部隊九千餘人,在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的率領下,離開雲嶺開始北移。

  這一天清晨下著濛濛細雨。七點半,全軍指戰員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行軍序列,陸續踏上了北移的征程。

  雖然下雨,但雲嶺的鄉親們仍然擁在路旁歡送。戰士們回望著生活、戰鬥了多年的雲嶺,回望著雲嶺的山山水水,回望著漸離漸遠的鄉親們,眷戀之情溢於言表,人人眼裏都噙滿了淚水。他們腳步蹣跚,心底裏存有太多的留戀與牽掛。

  是啊,這裏曾是他們浴血奮戰的地方,這裏曾是他們憧憬的搖籃。嚴鐵英騎在滾雪龍上,更是心潮澎湃。

  她望著巍峨的雲嶺,望著腳下靜靜地流淌著的雲溪河,望著遠處高聳的落霞山,在心裏默念著:再見了,親愛的雲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再見了,親愛的鄉親們!再見了,親愛的戰友們!

  隊伍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行進,紅旗獵獵,戰馬嘯嘯,本應是一幅威武雄壯的出征圖。但在嚴鐵英的心裏,卻有一種慷慨悲壯的感覺。

  “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複返!”……

  為什麽會有這種感覺呢?從軍部首長們的言談中,她感覺到了國民黨頑固派對新四軍的懟恚,不,簡直是仇恨。

  這也沒有什麽奇怪的。從1927年的“四.一二”,到1936年的“雙十二”,十年間,國民黨反動派給共產黨人帶來多麽深重的災難!人們依然記憶猶新。

  如今,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戰爭中,國民黨又想做使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了。這不能不令人心寒。

  所以,腳下的這條路線,雖然基本上避開了國民黨和日軍的控製區域,卻依然充滿了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