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南派與北派
作者:九幽白      更新:2021-12-25 10:06      字數:3110
  果真應了那句忘墓心歎,初步看來,這竹王陵是鑿山而建的大墓,除了這墓門,其餘地方都是堅硬的岩石,想挖個洞從側麵進去是不可能的。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資源豐富,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應有盡有。地域的不同、氣候的差異,造成各地地貌土壤的巨大差異。

  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水利條件造成墓葬埋藏條件的不同,進而導致不同地區間墓葬結構、材質的差別。、

  針對不同的墓葬、盜墓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症下藥,經年累月,形成了兩大派別,北派與南派。

  南北方地理環境和曆史傳承的差異,造成了北方和南方墓葬的不同。千百年來,南北方保持著各自的特點,傳承著兩種不同的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多為土坑墓。北方的中原地區以黃土為主,土質較黏,因此墓葬形製除土坑墓之外,還有洞穴一樣的土洞墓。

  南方地區由於土地沙質,土質比較鬆散,難以挖鑿洞穴,所以墓葬多為土坑墓。

  先秦時期,禮製逐漸形成,等級規範化的同時,南北方墓葬文化特征的差異日漸明顯。

  兩周時期,北方除周王朝統轄區域外,主要諸侯國有三晉、秦國等,南方的諸侯國主要有楚國、吳越。

  三晉墓葬多為土坑豎穴墓,秦墓的最大特點是在地麵向下挖一個豎穴,再在豎穴底部橫向挖墓洞來放置木棺。

  總的說來,北方的墓葬多是土坑、土洞墓,墓壙的周圍常常會開鑿小的龕室放置隨葬品,這是因為北方黃土質地黏稠,容易凝固,具有較強的可塑性。

  此外,北方大型墓葬內經常有大量的礫石存放在木棒和墓壙之間,這是一種對墓葬的保護措施。

  南方地區的楚國墓葬對周邊文化影響深遠,長江中下遊流域地區的墓葬都或多或少吸收了楚國的文化因素。

  楚墓最大的特點是木槨分做好幾個槨室,如君主墓葬的槨室九個,大夫墓葬的槨室為七個,這些本室根據位置的不同,存放不同的隨葬品。

  由於南方地區水係發達,土壤中水分較多,木槨和墓主人屍體容易腐爛,所以大型墓葬中一般都會放置木炭,墓壙壁上也餘塗抹一層青膏泥,其目的無外乎防腐。

  兩漢日時期,南北方墓葬仍持續著前代的差異、北方地區出現多墓室的墓葬、墓室之多有時可達十餘個。

  南方地區則繼續流行多個槨室的土坑墓、著名的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便是多惇室土坑墓的典型代表。

  進入南北朝,直至隋唐時代,墓葬形製變化的速度逐漸減慢。北方墓葬以土坑墓或土洞墓為主,形製多樣,但總的來說都是長方形墓室前有一條墓道。

  北方土墓、南方磚室墓的格局便是在這時逐漸形成並傳承千年的。

  宋代之後、南方繼續流行磚室墓,北方則由於長期為少數民族統治,在墓葬形製方麵顯現了文化借鑒與交流,如契丹族、女真族的圓形磚室墓,蒙古族的秘葬等。

  南北方墓葬文化的差異致使南北方盜墓者盜墓方法各有不同,經年累月,經驗和技術不斷成熟、固定、傳承,最終形成南北方兩大盜墓派別——南派與北派。

  北派盜墓者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盜墓首先是要找的墓葬所在的具體位置。

  北方地區土質較黏,所以墓葬多為土墓,隻有等級較高的大型墓葬為磚室墓或鑿山為陵。

  針對北方土墓的特點,一種方便而又能快速、準確定位墓葬具體位置的工具應運而生,這就是洛陽鏟。

  洛陽鏟是洛陽地區盜墓者慣用的一種尋找

  尋找墓葬的工具、洛陽鏟的端麵用金屬鍛鑄而成,截麵呈月牙形狀。

  使用時利用慣性將洛陽鏟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鏟頭就能帶出土來,根據洛陽鏟帶出的土,有經驗的盜墓者就能判斷此處是否有墓葬。

  一般說來,有墓葬的地方,洛陽鏟帶出的土為五花土,沒有墓葬之處的土為生土。

  盜墓者提著洛陽鏟在墓地中四處勘探,最終確定墓地的精準位置。由於洛陽鏟攜帶方便、用法簡單,又能準確探測出墓葬所在,因此在中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

  可以說,洛陽鏟是北派盜墓的象征。

  利斧也是北派常用的工具之一,作開鑿墓葬時用。尤其是對於漢代“黃腸題湊”的大墓,利斧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除此之外,考古者在發掘墓葬時,經常能在先前被盜過的墓葬中發現鑿、耜、鎬、鍬、鐮刀等,這些都是北派盜墓者偷墳掘墓得心應手的工具。

  北方墓葬的盜洞一般開在墓頂正中,盜洞直徑大概在半米至一米,因此鋒利的工具對於北派盜墓者來說必不可少。

  無論是尋找墓葬還是發掘墓葬,北派。沒有太多技術含量,隻是單純依靠工具鋒銳,所以可以將北派盜墓稱粗放型。

  相比北派,南派的絕活是尋找墓葬。在尋找古墓的過程中,南派盜墓者運用各種技術與先人傳承下來的經驗,可謂是精耕細作的“集約型”。

  南派,以今天的長沙地區為中心。由於南方地形複雜,墓葬埋藏的地理環境多樣化,致使墓葬所處環境各有不同,尋找起來相對困難,而南方墓葬多以堅硬的青磚作為建造材料,也使得北派中的洛陽鏟沒有用武之地。

  因此南派盜墓的重點和難點便在於如何尋找深藏地下的磚室古墓,有人形象地用中醫診療的步驟形容南派盜墓技術過程,即望、聞、問、切。

  望就是石風水。墓葬選址都是依風水而定,一般所謂的風水寶地、蔭庇子到之所,如依山麵水之處、必然也是墓葬聚集之地、而且根據風水,還可以判斷墓地的大小。

  除了風水、墓葬周圍的草木甚至泥土,對於南派盜墓者來說,也可傳達重要信息。

  聞,為聞氣味,依氣味的不同來分辨墓葬的有無。這聽起來似平直之又玄的方法,卻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曆代墓葬的填上、墓葬填充物不同,因此墓葬可以散發不同的味道,如秦漢時期墓葬中常灌注水銀,隨葬朱砂防腐,而唐宋之後墓葬外側習慣塗抹青膏泥。

  這些特殊物質散發出的氣味也許一般人難以察覺,可那些世代以盜墓為生的盜墓者,卻能敏銳地辨別這些氣味,從而進一步精確定位墓葬所在地。

  問,即與當地老鄉攀談,曆史、傳說、地名、古跡等無一不透露著遺跡的信息。

  即使在考古調查發掘之中,古地名、古傳說仍然是有價值的。

  比如說,有的村莊以“窯”命名,那麽就要注意方圓百裏是否有過燒窯遺址的存留。而地名中有“王墳”二字的、其地多半有大型墓葬。

  切,為根據土層來判斷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一般的做法是用工具在地表打幾個洞,通過洞來判斷墓葬具體方向、大小,然後順著洞在墓中棺材裏摸死者身上的物品。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斷物品的價值高低。

  清人徐珂在其匯編的清代各種掌故、筆記、傳聞的《清稗類鈔》中記載了一個名叫焦四的廣州盜墓賊神乎其神的判斷墓地的技巧。

  焦四聚集了數十個同夥,四處盜掘古墓,他們盜墓之所以百發百中,是因為焦至有一手絕活,他能靠聽雨、聽風、聽雷、觀草色、觀泥痕等方式判斷墓葬所在。

  一天,焦四和其他盜墓賊到郊外尋找墓葬。當時是正午,天空卻電閃雷鳴。焦四趕緊讓手下人分散開來,到不同的方位觀察雷雨閃電,並記住特征,回來向他匯報。

  焦四則站在高處觀望,過了一會,雨停了、有一個人回來報告說,打雷的時候,他覺得腳下有浮動,而且地下還有回聲。焦四興奮地說:“那裏就有古墓。”

  盜墓賊們趕過去挖掘,果然下邊有一座大墓。很顯然,這個故事中焦四一夥運用了南派盜墓中的“望”和“切”。

  南派盜墓者們多是依靠技術尋找墓葬所在、這些技術往往都有科學依據,並非無稽之談。

  環境的差異、曆史的發展、朝代的電迭,促使南北方之比發展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麵貌,而千百年來屢禁不止的盜墓行為,也在這漫長的發展道路上走向分化。

  無論“北派”還是“南派”,都因地製宜地將盜墓技術推向各自的高峰。

  汪金虎聽後點頭道:“龍哥,你說的不錯,我祖上就是南派的,隻可惜近代家中人丁凋零,又沒有多少人願意學隨時鬼丟命的盜墓行當,所以許多的秘法都已隨著曆史而成為浮雲。”

  “是啊,如今南北派也沒那麽分得明顯了,取長補短,隻要能倒到鬥。”我從祖父的筆記裏就知道許許多多的北派方法,而不僅限與南派。

  大雷見我和汪金龍在這聊得盡心,他罵罵咧咧地說:“兩位哥哥,這時候不是聊的時候,咱得想辦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