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軍事改革
作者:水金書生      更新:2021-12-25 10:03      字數:3340
  “大明要重振輝煌,需要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百戰精兵,朕以為當務之急在於取消衛所製度,改為募兵製,士兵專司訓練和作戰。”趙君虎也不是軍事專家,不過作為穿越者,他知道後世能打的軍隊大都是職業士兵,便照葫蘆畫瓢。

  趙君虎一席話如石破天驚,讓一眾將領心情激蕩,礙於皇帝威嚴,不敢竊竊私語。

  反倒是馬士英最先說了出來,“衛所製度乃太祖皇帝首創,至今已有二百餘年,陛下此舉姑且不論利弊,隻怕在朝堂引起軒然大波,請陛下三思。”

  “馬愛卿大可放心,朝堂之上有朕頂著,眾卿以為如何?”趙君虎鐵了心要廢掉衛所製度。

  衛所製是明朝的最主要軍事製度,內在思想是寓兵於農,守屯結合。衛所在全國各地設有固定的駐地,大概5600人為1衛,1120人為1個千戶所,112人為一個百戶所,分別由衛指揮使、千戶、百戶統率。

  所有軍士皆為世襲,單獨編戶籍,稱為軍戶。軍士分為屯田與守城,前者專事耕墾,供應軍糧;後者守負責防守操練。

  每逢戰爭發生,兵部便抽調衛所軍士,委派總兵官統領出征。戰事結束,總兵官交還印信,軍士仍然回到衛所。這種製度的好處在於有效保證了糧餉,減輕了財政負擔,也避免了地方將領擁兵自重。

  朱元璋便是憑借衛所製度開創明朝,鼎盛時期軍隊高達180萬人。之後衛所的土地逐漸被官員和地主侵吞,軍士不堪重負,逃兵甚多,衛所製度名存實亡。

  衛所製度雖已崩潰,礙於祖製不可違,誰也不敢有半點意見。一些有識之士隻好自己募兵,如戚繼光征召礦工從軍,成立了名噪一時的戚家軍,明朝後期能打的幾支隊伍如關寧鐵騎皆是如此。

  “陛下高見,微臣無異議。”

  沒有人反對,一眾人中史可法和鞏永固等人知道衛所製千瘡百孔,不改不行,而且貌似皇帝賺了不少錢,前幾日招兵的火爆情況大家看在眼裏,兵源肯定不用愁。

  還有一部分武將反應過來,改為募兵的話,自己便有了實力,搞不好也能像武昌的左良玉一樣割據一方,何樂而不為呢?

  王家彥卻道:“募兵製雖然好,就怕有些人野心勃勃,專斷兵權,造成地方叛亂,不知陛下可有考慮?”他身為文官,對武將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

  一眾武將心裏一驚,造反是個沉重的話題,不想王家彥公開提了出來,給了一群野心家當頭一棒。

  趙君虎嘉許道:“王愛卿忠心耿耿,算路深遠。這事朕也考慮過,這募兵由兵部負責,將領不得募集私兵或者親兵,王愛卿覺得如何?”

  王家彥道:“陛下聖明,不知第二項是什麽?”

  趙君虎又道:“既然衛所製度已經取消,這第二項便是軍製改革。”

  軍製改革的內容基本也是後世的翻版,單位名稱從小到大依次為班、排、連、營、團、旅、師、軍、軍團,最基層的一個班10人,遵循三三製的原則逐級編製。

  這樣一個連差不多100人,相當於一個百戶所,一個團相當於一個千戶所,最高的軍團近十萬人。

  其實軍團這個名稱在後世很少見了,奈何趙君虎對土地革命時候紅軍的幾位軍團長的傳奇故事念念不忘,便一並加上了。

  按他的設想,組建8-10個軍團足以橫掃天下,再多了也沒有必要,財政壓力也大。

  至於明朝官員常用的品級,趙君虎也大致保留,作為文官和武將的參照,比如連長,相當於以前的百戶,仍然是正六品,以此類推。

  一眾將領慢慢回味這些陌生的名詞,史可法很快發現了問題,“按陛下之言,以後這總兵、守備、把總該如何安置?”

  “以後就沒有這些稱呼了,一律按著等級改成軍長、師長、團長。”

  趙君虎一直沒搞明白明朝混亂的武將名稱,到了南京便惡補知識,弄清楚後更覺得名稱太奇葩。

  低級的如總旗、百戶、千戶、遊擊、參將等名稱千奇百怪,高級的更複雜,如總兵官,本來是受兵部臨時差遣統兵出戰,無品級,後來變成了常駐武官。

  還有提督和總督,聽上去很大,負責一省的軍務,實際上因事而設,事畢即撤,也不是正式官名。

  後來因為農民軍經常跨省流竄,領兵的大將當然不能打到兩省的邊界便撤兵,皇帝隻好又弄出個新的稱呼叫“督師”,負責幾省軍務,最熟知的袁崇煥便是薊遼督師。

  他被搞得暈頭轉向,這下換了名稱便輕鬆了,一眾人也很快熟悉了新的稱呼,不免暗自琢磨自己應該是師長還是軍長?

  軍團長就別想了,眾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要知道整個南京也才一個軍團的編製。

  徐弘基大喜,“如此說來,以後大將在外作戰,便可放開手腳,不用受監軍的幹涉了。”他的話受到眾人的一致讚同,隻因大家受監軍的毒害太深。

  明朝皇帝為了掌控軍權,往往派太監當監軍,雖然這些人大多對軍事一無所知,但兵權是個很敏感的問題,沒有哪個武將敢公然違抗監軍。

  於是這些人便堂而皇之取代武將,指手畫腳一番,打贏了是自己指揮有方,打輸了是武將畏戰無能,明軍自然敗多勝少。

  就算是戚繼光、孫傳庭等名將,為了能打勝仗,也得乖乖賄賂太監些金銀珠寶,請功也不能忘了他們,不求別的,隻求他們不說話就行了。

  趙君虎笑道:“監軍還是要的,連以上的單位都要設監軍,與軍事主官同級。”

  徐弘基大失所望,“萬一監軍和軍事主官意見相左,可如何是好?”

  “徐愛卿不必擔憂,軍事主官全權負責作戰,監軍隻負責將士對朝廷的絕對忠誠。而且監軍並非由太監擔任,皆是熟悉軍務的軍官出任。”

  一眾人無話可說,忠誠兩字肯定是不能反駁的,不過也放心了不少,最起碼沒有外行瞎指揮。

  趙君虎又宣布了大都督府的改組,在大都督府下再分設三個部門,政治部、參謀部、裝備部,分別是負責政治建設、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級別定為正二品,與六部尚書同級。

  一眾武將喜形於色,情知皇帝是有意抬高軍人地位,自己的官職必定也水漲船高。

  史可法道:“不知這三部的部長由誰擔任?”

  趙君虎躊躇半天才道:“著淩義渠任政治部部長,湯國祚任裝備部部長,參謀部部長暫時空缺。”

  人才問題一直是他的心病,基層士兵好找,但是手上沒有良將可用,尤其是監軍,他需要大批信得過的人安插到各級軍隊中去。

  不過他此刻也沒工夫細想,又道:“這第三項改革是實行軍銜製度。”

  軍銜製度?一眾人全部懵逼。

  趙君虎耐心解釋一番,軍銜製度綜合參考後世中美兩國,分為將官、校官、尉官、士官和士兵五個係列,每個係列又分為四級,同時與軍職掛鉤。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授予師長至軍團長;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授予營長至旅長;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準尉,授予排長至連長;

  士官: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一等兵、二等兵、列兵、新兵。

  史可法思索一番,“這軍銜製度十分新鮮,不知為何每一級都是四個等次?看上去很是齊整。”

  “這是考慮到明軍的特點。”趙君虎胡扯一通,他其實隻是犯了強迫症,也不想多花時間記這些東西,索性弄得整齊劃一。

  他揮了揮手,小安子將牆上的幕布拉開,原來是一副巨大的圖紙,上麵畫著一些圖案。

  “這是代表軍銜的標誌,每一名軍人都應佩戴在軍服上。”趙君虎站了起來,拿著一根木質的指揮棒走到圖案前講解。

  他知道條件有限,所以軍銜暫時沒有弄得太複雜,隻是用金、銀、青銅、鐵四種材質做成銘牌區分四個係列,圖案是很簡單的星星,每升一級便加一顆星星,最多四星。

  至於士兵則用布標區分,新兵隻有一塊紅色的長方形,列兵在長方形上多了一條金色的斜線,二等兵兩條,一等兵三條。

  因為明朝軍裝和後世不一樣,趙君虎要求軍銜分別佩戴在帽簷和左胸處。

  一眾武將很快發現了軍銜的好處,以前明軍靠服裝區分等級,而且服裝也是五花八門,邊軍、京營、衛所全都不一樣,有了軍銜,便能很容易區分開來。

  “給你們一個月的時間,除了虎賁衛、龍驤衛和錦衣衛暫時不動之外,所有軍隊一律重新編製,一個月後進行授銜儀式。”

  趙君虎結束了軍事改革會議,事實上他想說的還有很多,不過軍事改革不是一天半天能搞定的,還是要一步一步來,他現在得趕快去解決人的問題。

  臨走時,一眾武將有些尷尬,不知道怎麽行禮。

  史可法悄聲詢問,趙君虎才想起這事,本待親自示範,忽然看見張鵬翼、易海峰,微笑道:“別人不知道,你們是知道軍禮的,示範給大家看看。”

  他二人一愣,仔細回憶往事,猛然想起清涼山一戰,皇帝埋葬死亡的將士後,在墓前好像有個舉手動作。

  兩人對望一眼,心領神會,端端正正站好,揚起右手敬了個軍禮。

  趙君虎點點頭,回了一個標準的軍禮,走出了會議室。

  一眾武將慌忙舉手效仿,目送皇帝走遠後,還遲遲不肯離開,興高采烈地討論著軍事改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