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吳三將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2      字數:2161
  東吳都城建業太初宮中

  不妥?

  陸遜一言震驚四座!

  這不是你上大將軍之前定下的決策麽?怎麽如今變成不妥了?

  連孫權也忍不住發問:“伯言為何前後矛盾呢?其中必有深意,請伯言教朕。”

  陸遜連忙下跪磕頭,起身說道:“陛下天資聰穎,臣愚鈍,何以言教?隻不過臣私下揣測,為將者,應該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此一時,彼一時也。”

  孫權越發好奇,問道:“此話怎講,何謂此時,何謂彼時呢?”

  陸遜低頭略一沉思,伸出左手說道:“蜀漢丟失虎牢關,曹魏大軍壓境,是為彼時。當時魏強蜀弱,我東吳與蜀漢唇亡齒寒,不可不救,我軍可依據形式采取行動。上者,蜀軍在洛陽僥幸得勝,我軍可趁勢攻取襄陽、壽春。中者,蜀軍敗退回西川,我軍可佯攻牽製魏軍,使其不敢攻蜀。下者,魏軍攻入川中,蜀漢滅亡難以扭轉,我軍也有瓜分蜀地之計。”

  一番話聽的孫權連連點頭,“不錯不錯,伯言彼時計策精妙,頗利於我東吳。那麽,此時又是如何?”

  陸遜微微歎息,伸出右手繼續說道:“不料蜀漢居然大勝,全殲曹睿大軍,諸葛亮真乃神人。如今,蜀軍節節勝利,魏軍敗退撤出中原,已經是蜀強魏弱之態,這是此時。當此之時,我軍如果再出兵攻魏,便是除弱助強。一旦我們攻下襄陽和壽春,便是直接與蜀漢在中原接壤,我軍欲再進一步怕是不能夠,吳蜀兩國的決戰將要提前到來!這便是此一時,彼一時。換言之,攻魏之後便是攻蜀。兵法雲,謀定而後動,我軍既無與挾大勝之威的蜀軍開戰的準備,也無與之作戰必勝的策略,一旦交戰,實在是勝負難料。如果妄圖在僥幸中獲勝,這不是智者所為,所以臣竊為陛下擔憂。”

  孫權聽後微微點頭,陸遜不愧是是高瞻遠矚,的確這麽下去得提前和蜀漢決戰,可是自己又有多少準備和決心?如今麵臨得可不是隻有一州之地的蜀漢劉備,諸葛亮智謀超群,將士精銳勇猛,蜀漢所轄地域遠超昔日數倍,與之對陣能有幾分勝算呢,這可真是一場硬仗!不過想想又很不甘心啊。

  “哼!上大將軍這麽說,未免太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了!”前將軍朱桓不滿地說道。

  朱桓正如早期魏延對諸葛亮一般,對陸議也頗有微詞,常恨陸遜過於保守使得自己才能得不到施展。如果石亭之戰陸議聽從朱桓之計,截斷曹休歸路,也許不僅能全殲魏軍,壽春早就奪下了,還用等到今日?

  眾人見朱桓敢於站出來挑戰陸遜,紛紛來了精神。

  孫權眼中也閃過一絲亮光,相對於聲名日盛的陸遜,勇猛的朱桓似乎更受到孫權青睞。其實不止是朱桓,曆史上的孫權似乎對武將都格外青睞,又如甘寧。無他,相對文武雙全、手握重兵的曆任大都督來說,“心思單純”的猛將更加容易控製,也讓孫權少了許多忌憚。

  說起孫權,論用兵,不如曹操,論仁德,不如劉備,但是要說心機權謀,孫權已是爐火純青。正是馭下有道,在武力建國的江東,在武人集團和江東士族大家之間,孫權才能遊刃有餘,稱霸江東多年。

  朱桓察覺到眾人的眼光,毫無畏懼,挺身繼續說道:”現在曹魏大敗,中原無主,蜀軍正在進兵。當此之時,正是天下大爭之時,我們怎麽能坐失良機不去行動呢?況且襄陽和壽春,是我軍北伐必取之地。如今城內必定慌亂,如果我們不趁此時進兵,等到他們穩定人心做好防備,我們再去進攻就悔之晚矣,這絕對是千載良機!再說,蜀漢有什麽可怕的,就算拿下襄陽和壽春,直接交戰蜀軍,又有何懼!我江東兵精將廣,糧草充足,憑借陛下神威,將士用命,縱有百萬蜀軍,我請為陛下吞之!”

  “說的好!”朱桓一番豪言壯語讓孫權忍不住拍手叫好。有猛將如此,何愁不能破敵?孫權雖然多疑,但是隻要在關鍵時刻有人跳出來擔大梁,他還是果敢善斷的。正如赤壁用周瑜、夷陵用陸議。

  “朱將軍說的對!”左將軍朱據見孫權有所動搖,連忙站出來幫腔道:“蜀軍並不可怕:

  論謀略,蜀主年少昏庸,所依賴者唯獨諸葛亮,而陛下英明神武,麾下謀臣如雨,上大將軍足以匹敵諸葛亮;

  論將士,蜀人多老將,不堪用,名將不過一魏延,而我江東猛將如雲,如朱桓將軍一樣堪稱萬人敵者比比皆是;

  論用人,蜀漢派係複雜,諸葛亮任人唯親,人心不齊,而陛下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將士無不效死命;

  論決機,諸葛亮多謀少決,行事拘泥不變,而陛下英明果斷,得策輒行,屢屢以少克多,破操赤壁,禽羽荊州,敗備夷陵,此三者都是當世雄傑,皆摧其鋒,可謂用兵如神。

  無論謀略、將士、用人、決機,陛下皆勝過蜀漢。以當下之機,我江東想要進軍中原,遲早和蜀軍必有一戰。既然如此,我軍應先發製人,趁魏蜀交戰疲憊之時,果斷出兵奪取先機。先下襄陽、壽春,再奪取中原重鎮,伺機逐鹿天下!”

  孫權聽後不住地點頭,朱據真是善於辯論,所議有理有據,不得不服。

  全琮也重新站了出來說道:“兩位將軍所論都有理,雖然我們還沒做好和蜀漢決戰的準備,可蜀漢亦然。與其瞻前顧後,坐失良機,不如先發製人,奪下襄陽和壽春再說。有此二城在,我軍北伐就有了更好的根基,縱使蜀軍來犯,我亦不懼。何況奪下二城後,吳蜀兩家未必就打的起來。所以請陛下不要遲疑,火速增兵前線,奪取襄陽和壽春!”

  朱桓、朱據、全琮的連番言論徹底鼓舞了眾人,要知道之前東吳北伐屢屢不勝,一來是諸將為了保持實力,並未拚死,二來也是見曹魏勢大,往往無機可乘隻好退兵。

  如今形勢不同了,曹魏已經勢弱,東吳迎難而上打硬仗做不到,落井下石撿便宜的事情還幹不了麽?蜀漢還是那些人,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我大吳憑什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