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諸葛亮的千古大義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0      字數:2602
  洛陽丞相府

  不知過了多久。

  諸葛亮緩緩醒來,模糊中看見床前有個人影,脫口而出:“是幼常(馬謖字幼常)啊,快扶我起來。”

  來人大驚:“丞相,末將是薑維,丞相何故如此?馬.....馬參軍已經故去多年了。”

  諸葛亮揉了揉眼睛,見果然是薑維,略微一笑:“伯約勿見怪,是我糊塗了。”

  “丞相對馬參軍厚愛有加,隻可惜他違背將令致街亭失守。不過事情也過去多年,請丞相不要傷心了。”薑維忙安慰道。

  諸葛亮搖了搖頭,問道:“伯約以為今日魏延之罪和昔日幼常相比如何?”

  “丞相明察秋毫,自有公斷。”薑維恭敬地回應。

  諸葛亮看了一眼薑維,說道:“魏延啊,勇猛善戰,又是先帝所倚重的宿將,北伐先鋒當仁不讓。

  隻是他性情高傲,目中無人,又喜兵行險招。其實這次兵敗受挫,也是讓他得個教訓,日後好好收斂,明白為將之道不能一味鬥狠求險。

  如此看來,魏延的確罪不至死。

  說起來,還得感謝你,要不是你急中生智,令國舅吳懿求情,我軍險些失去一員大將。”

  “這......丞相謬讚了。”薑維心中暗驚,丞相當時並未瞧見,卻能聞聲斷事,不可謂不高明。

  諸葛亮勉強起身靠在床邊,歎息良久,望著薑維說:“我與伯約相識六年了,六年來我們亦師亦友。有些話我一直無人訴說,日前魏延之事,讓我想起昔日幼常,一時感傷萬分,今日可將心裏話說給伯約聽。

  其實,這麽多年來,我一直悔恨斬了幼常,如果當初軍中有你這般聰明之士,幼常也許不會死.....”

  “馬參軍辜負了丞相,丞相既然已經處斬了他,又何必自責?”薑維大惑不解地問。

  諸葛亮仰天長歎,傷心地說道:“世人都說是幼常負了我,其實是我負了幼常啊,我心裏是有苦難言。

  幼常是曠世奇才,深得我心,知道我軍自入主益州後,一直派係複雜,既有先帝遺部荊徐舊臣,又有益州本土士族。益州派係但求自保,無多戰心,北伐還須倚仗荊徐舊將。幼常與我同起於荊州,我平日裏待他如同親子,一直期盼他能夠有所作為,他日成為大漢棟梁。幼常知恩圖報,一直想替我維護住北伐大旗,竟然主動請纓去守街亭。

  我明知幼常無統兵經驗,但是為公想讓荊州主戰派文臣掌握軍權,激勵北伐士氣,為私想讓幼常出人頭地,一戰成名,竟然答應了這個糊塗的請求。但是常言道,慈母多敗兒,我對幼常愛非其道,致使他性情變得高傲,加上眾望壓力之下,他變得更加剛愎自用,舉止失常。我知道他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離開了我的庇護他也能獨當一麵,能為我分憂扛起北伐大旗,因此才偏執的違背我的指令。

  幼常丟失街亭後,三軍激憤,為了正明軍紀,也為了安定眾心,平息派係之怨,我不得不為自己的錯誤決定付出代價,揮淚斬了幼常。我雖然號令嚴明,但也是凡夫俗子,我斬幼常,如斬骨肉,肝腸俱斷。那一刻真的痛心疾首,又悔恨不已,回想起先帝曾對我說過馬謖不可大用,方知先帝的意思是讓我循序漸進的栽培,不要揠苗助長突然委以重任。我那時才知道先帝的高明,我能不及啊。

  其實不是幼常負我,是我害了幼常啊,如果不是我對他溺愛不明,他不會變得如此目中無人、小視敵軍;如果不是我一時糊塗,派他在重壓之下去守護街亭,他也不會鑄此大錯。如果我能讓幼常多些曆練再上戰場,他日後也必定可以成為我軍棟梁。這一切都是我用人不明,終致北伐無功,幼常抵命,實在是害人害己啊。

  這些話我平日無法與人說,為了維護北伐大業,我隻好讓幼常繼續承擔著罵名,咬牙繼續前進。隻是每每夜深人靜,我想起這些無不痛哭流涕,不知幼常在天之靈能否原諒我?千古之後,是非功過後人該如何評論?”

  薑維聽完感動不已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馬參軍既知丞相,定能體察丞相良苦用心,一切都是為了北伐大業!”

  諸葛亮咳嗽了兩聲,歎息道:“唉,北伐大業,其中用心,真正有幾人知?世人都說我為報先帝,為了個人私名,窮兵黷武,以卵擊石。

  的確,我是想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但是更重要的,是為了天下子民。如果大漢果真不可扶,於天下百姓再無益處,我諸葛亮也絕不是為了個人聲名去盡愚忠而棄天下於不顧之人。

  我大漢立國四百多年,雖然到桓靈二帝,朝政腐敗,災難頻頻,引得天下大亂,但是大漢留下了一套成熟的治國體係和綱常倫理,隻需用人得當,君賢臣明,還是能夠重回盛世。

  相反,曹魏雖然地廣民多,但是他們以權臣竊居立國,得位不正,曹丕又以九品中正法保證士族利益收攏其心,雖一時得逞篡位稱帝,但是時間一久必定皇權旁落,士族崛起。曹魏自身不正,綱常失道,無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兄弟之義,怎能要求臣下盡忠,父子兄弟相和?日後怕是會爭先仿效,或悖主弑君,或手足相殘,如此天下必定再次大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而東吳以武立國,素無恩信,隻得頻頻賞賜拉攏功勳宿將,致使江南士族強盛,武將世襲兵卒私有,如此一來自保有餘,戰則無功,北伐一再失利。況且孫氏立國三代,都無安邦利民之心,隻想稱霸中原。孫權更是首鼠小人,素無道義,有此人在,天下更是不得安寧。

  正是因為我看透了魏吳的狼子野心於天下無益,我才力主討伐。恢複大漢基業,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之道。隻是當今世人看不透利害,不知我心罷了。北伐如果成功,自然最好,就算不成,千古之後,自有人評說!”

  薑維聽完再次拜服,跪在地上激動地說:“原來丞相有如此大義用心,丞相萬世人傑,一心為國為民,必定千古傳頌。薑維何其有幸,得遇丞相,追隨左右,今生無恨!”

  諸葛亮俯身拉起薑維,緊緊握著他的手拍打著,欣慰地說:“能遇到伯約,我才是何其有幸!

  北伐大業,可能需要窮盡數代之力,我一直在尋找傳人,可繼承我誌。

  我生平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我本想傳於馬謖,可惜他中道逝去。我原以為馬謖之後無人可授,直至遇到伯約!

  伯約文武兼備,智謀超群,忠義無雙,是我軍難得一見的帥才。我今將所著《兵法二十四篇》傳授於你,望你能潛心學習。學成之後,多做注解,傳閱三軍,教習兵法,為北伐增益。如此,假以時日,伯約必定可以成為大漢棟梁!”

  (注解,整個三國時期,能把兵法心得著書立作的,隻有兩人,一是曹操,二是諸葛亮)

  薑維一聽又跪倒在地,感激涕零:“薑維本一小吏,誤入歧途,承蒙丞相教誨,得以棄暗投明。丞相不曾以降將待我,反而常常親身教導,使我受益匪淺,如同撥雲見日,恩同再造。我無一日不思以死報效丞相,今得丞相所傳,敢不盡力!必定肝腦塗地,立誓興複大漢,至死方休!”

  “好~好~好”諸葛亮感動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