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第二個馬謖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0      字數:2690
  洛陽丞相府

  話說諸葛亮昏絕於地,眾人大驚連忙救醒。諸葛亮舊病複發,臥床不起,眾人隻得在病榻前侍候。

  不一會兒,諸葛亮醒來,轉頭冷聲問道:“魏延在哪裏?”

  大將軍費禕見狀不妙,連忙說道:“大都督自知有罪,已反綁其身,此刻跪在帳外待罪。”

  “傳魏延”,諸葛亮有氣無力地下令。

  “丞相有令,傳大都督魏延!”

  隻見魏延自縛其身,雖滿臉汙血,卻仍鎮定自若走進帳內,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一言不發。

  諸葛亮壓住心中的怒火,嚴肅地問道:“魏延,我一再叮囑你務必堅守虎牢關,關興也曾屢次勸諫,你為什麽一意孤行,偏要出戰?”

  “我一時大意,中了敵人奸計。”魏延抬起頭來,麵無表情地說。

  諸葛亮一聽怒火中燒,罵道:“一派胡言!你豈是一時大意,你就是貪戀功名!曹睿先示人以弱,再以自身為餌,一般人都不敢追,偏偏就你魏延,膽大包天,敢攬下這貪天之功!劉曄知己知彼,就是以此誘你上鉤!”

  魏延聞言心中一驚,但仍挺直脖頸,麵不改色地說:“我魏延計不如人,累及三軍。丞相要殺要剮,任憑處理!”

  諸葛亮心中萬分感傷,此情此景,何其相似。六年前,就在這營帳中,自己待若親子的馬謖曾跪在這痛哭流涕,為了嚴明軍紀,自己不得不揮淚斬了馬謖。六年來,也曾悔恨過,如果馬謖尚在,自己該不會如此辛勞吧?今日形勢,真的要複現當年之景了嗎?

  大將軍費禕率先跪下求情:“丞相,大都督不是一般戰將,是國家棟梁啊。求丞相看在大都督功勳卓著的份上,饒他死罪,讓他戴罪立功吧!”

  諸葛亮不依不饒地說:“自古功過兩論,虎牢關是我軍命脈,魏延貪功冒進,致使丟關失城,大將橫死,三軍陷入危難。如果不嚴懲,拿什麽嚴正軍紀?怎麽對得起枉死的萬餘將士?”

  薑維見事已緊急,也連忙下跪求情:“大都督雖然有罪,但是他力挫敵軍攻城,中計後又臨危不亂,在數倍於己的敵軍包圍下,仍救回重傷的關索將軍,率領五六千將士殺出重圍,避免了全軍覆沒。如今虎牢關已失,洛陽危急,正是用人之際,請丞相暫饒他死罪,讓他陣前破敵立功!”

  諸葛亮歎了一口氣,緊閉雙眼,一言不發的轉過頭去。

  眾將連忙一一跪下求情,就連楊儀一看形勢,雖不情願也一同跪下附議。

  諸葛亮仍是不理睬。

  眼看陷入僵局,薑維心知諸葛亮雖有不忍,但是為正軍紀,怕是會痛下決心。薑維思來想去,忽然靈機一動,扯了扯車騎將軍、當今國舅吳懿衣角,使了使眼色,悄聲說道:“陛下......”

  吳懿先是一愣,後恍然大悟,連忙說:“大都督是國家重將,如果有罪,理應交由陛下懲處。”

  諸葛亮心中一驚,半響過去,緩緩的轉過頭來,看了看薑維,又看了看吳懿,然後歎息一聲說:“車騎將軍言之有理,魏延是國家重臣,我無權處理,理應交送陛下,我再領群臣彈劾其罪。”說罷又轉頭看著魏延,厲聲說道:“魏延是否死罪由陛下裁決,但是活罪難逃,來人啊,把魏延暫且押下,先軍前杖責三十,以正軍紀!”

  魏延吃驚地望著諸葛亮,忽然猛地磕了一個響頭,伏地半響才起。正當武士押著魏延退下時,魏延忽然轉身再次跪下,大聲地喊道:“丞相恩德,我魏延銘記於心。隻是我尚有一策,不吐不快,請丞相準許!”

  眾人都疑惑不解,諸葛亮略一遲疑,點了點頭:“好吧,你說。”

  魏延起身胸有成竹地說道:“我在回洛陽路上,思前想後,知道虎牢關一失,魏軍數日內便可兵臨洛陽城下。而洛陽我大軍尚未集齊,恐非敵手。當今之計,隻有拖住魏軍使他們無法東進。

  我願領精兵一萬,翻越崇山峻嶺,取路出轘轅關。

  轘轅關是洛陽通往許昌的捷徑要衝,不出五日,可到魏都許昌。

  魏軍聞我驟至,必然驚慌,我趁勢急攻,就算不能攻下,曹睿擔心後方安危也必然遲疑不敢東進洛陽。

  待丞相大軍齊備,我再自西往東,與丞相兩邊夾擊魏軍,則大事可定!”

  眾人聞言都大驚,心想魏延太不知道好歹,這個當口還來惹怒諸葛亮。昔日魏延子午穀之計已被諸葛亮認定冒險,今日轘轅關之計簡直是翻版。虎牢關剛剛因為大膽冒險而中計,現在不思悔改,還想再行險招。隻有薑維若有所思,一言不發。

  果不其然,諸葛亮盯著魏延看了半天,緩緩地說:“這些事就不用你操心了。來人,帶下去!”

  魏延聞言苦笑地搖了搖頭,心有不甘地被武士押下。魏延被軍前杖責三十,關押在軍中大牢。此是後話。

  押走魏延後,諸葛亮巡視著眾人,問道:“當今之計,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一時議論紛紛,司空楊儀率先出列說:“丞相,今虎牢關已失,洛陽東麵一馬平川,魏軍數日即可兵臨城下。原本待關中和蜀中的援軍到達後,我今軍尚可一戰。如今援軍未到,洛陽城中隻有數萬人馬,而魏國十幾萬大軍,數倍於我,又多騎兵,占盡地利。此時迎敵,無異於以卵擊石。當今之計......”

  楊儀頓了頓,繼續說道:“隻有趁魏軍尚未攻來,迅速撤離洛陽,退守潼關,力保西北和長安不失!如今危急,請丞相速下決斷,萬一撤晚了,可能就真的走不了了!”

  眾人一聽大驚,這是要未戰就放棄得之不易的洛陽,大失軍心啊。可是眼下,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諸葛亮若有所思,喃喃自語:“魏軍為何還不發兵來攻呢?”

  “這......”楊儀猶豫不定地說:“大概是因為魏軍兵馬未齊,或者是在等候後方的糧草軍械吧。”

  “不可!”剛剛還一言不發的薑維,這會終於忍不住發話:“洛陽絕不可棄!”

  眾人這才注意到剛剛沉默的薑維,諸葛亮轉過頭問道:“伯約有何高見,盡可說來。”

  薑維嚴肅地說:“其因有三。

  第一,洛陽是大漢舊都,我軍奪取後聲勢日隆,天下子民無不翹首東望。如果不戰自退,必定大失民望,也將為魏國小覷。

  第二,聖人雲,民為貴,社稷次之。洛陽民眾降我,我軍撤離後必定遭到魏國血腥報複。如此大失民心,他日再想重奪洛陽難上加難。

  第三,如果我軍現在撤離洛陽,須同時放棄孟津關和伊闕關,如此魏國可雲集三路大軍二十萬之眾。加上洛陽多是平原,一馬平川,利於魏國騎兵,我軍又多是步卒,不出幾日即會被魏軍追上。魏軍趁勝而來,士氣高漲,兵馬又數倍於我,如果趁勢急攻,我軍敗退之師、喪氣之眾,恐有全軍覆沒之憂!有此三難,洛陽絕不可棄!”

  薑維繼續分析道:“我料魏軍之所以至今未發兵洛陽,必是曹睿懾於丞相威名,擔心路有伏兵,想等到大軍集齊,穩紮穩打得步步推進。

  我軍可將計就計,於沿途多設疑兵,拖緩魏軍速度。

  此外,虎牢關雖失,隻要後方蒲津渡口安定,我軍仍可全力一搏。

  此次決戰關乎中原歸屬,拚得不僅是兵馬、錢糧,更是決心與勇氣,請丞相切莫放棄這千載良機,堅守待援,與魏軍決一死戰!”

  眾人一時是戰是退議論紛紛,諸葛亮心煩意亂,加上感傷過度,病體未愈,於是緩緩說道:“眾人暫且退下,待我三思。”

  眾人於是都領命退下,諸葛亮自覺昏沉,不一會又昏睡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