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統山河 續14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5      字數:2513
  鍾會為了配合鄧艾的行動,命令田章率領一支軍隊從劍閣西的道路進攻江油,之後,兩軍聯合行動,命田章受鄧艾節製,成為鄧艾軍的先鋒。

  部署完畢後,鍾會又看到了機會,諸葛緒阻擊薑維不力,率軍與自己合兵,正是擴充自己的軍事權利,一家獨大的時候。

  於是,鍾會以諸葛緒畏懼不前為由,向司馬昭密告,諸葛緒被召回洛陽,其部屬全部歸鍾會統領。

  諸葛緒離開的時候,鍾會的內心是愉悅的,信心也是膨脹的,臉上還有絲絲狡黠的笑容。

  鄧艾率領30000精兵從陰平出發,一路翻山越嶺,由於地勢險惡,人跡罕至,因此,蜀軍在西邊幾乎沒有布防。

  但是,鄧艾由於大軍深入,所帶糧食不多,克服了重重困難。

  在困難麵前,鄧艾作為將軍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穿過了700裏的無人區,無人區意味著什麽呢?無人區意味著沒有人類居住,那裏不適合人類居住,沒人就沒有辦法征集糧食,這種困難才是真正的困難。

  這也常常讓我想起紅軍長征時走過的雪山草地,經過的無人區,鄧艾經曆的這種狀況已經比較接近紅軍當時的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翻山越嶺,幾經艱辛,終於到達江油。

  江油關地勢險要,山峰矗立,關下江流湍急,可是,蜀國江油守將馬邈看見魏國大軍如神兵天降一般,驚恐萬狀,沒有抵抗,直接投降了魏軍。

  鄧艾順利占領江油,簡單休整後,補充了給養,率軍繼續向涪城進軍。

  蜀國後主劉禪得知魏軍已進入腹地,趕緊派將軍諸葛瞻領兵拒敵,但是,諸葛瞻的大軍到達涪城後,卻止步不前。

  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進,占據險要的地方,據險而守,不要讓鄧艾的軍隊進入平原地區。

  黃崇屢次禁言,直到最後甚至痛哭流涕,也沒有能說動諸葛瞻,諸葛瞻不為所動,仍舊停留在涪城。

  這時,鄧艾的大軍已經擊敗了諸葛瞻的前鋒部隊,諸葛瞻一聽說前鋒部隊被擊敗,立即下令部隊後撤100多裏,退到綿竹。

  諸葛瞻退守綿竹後,意識到自己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後悔不已。

  鄧艾試圖采取少流血的辦法結束戰鬥,何況這樣也沒有什麽成本,隻是動動筆而已,也如鍾會那樣,使用攻心策略,派人給諸葛瞻送了一封信:“如果你投降,一定上表你為琅琊王”。

  因為,諸葛瞻的祖籍就是琅琊人,所以,鄧艾想出這個主意。

  諸葛瞻接信後,變得果斷多了,二話不說,立刻斬殺使者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可能覺得自己的過錯不可饒恕吧,不能一錯再錯。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臨戰狀態隻有這時在線,表現的尚可。

  鄧艾沒有辦法,就派自己的兒子鄧忠和師篡各率一支部隊,從左右兩麵對諸葛瞻發起進攻,諸葛瞻防守指揮的可圈可點,魏軍沒有討到任何便宜,損失了很多士兵。

  鄧艾大怒,揚言要斬殺這二人,命令二人再戰將功補過。

  二位將軍很害怕,就召集下屬開會,如果誰不盡全力進攻,就殺無赦,殺敵多者有重賞。

  典型的自己死之前,要拉一些墊背的,士兵自然害怕,進攻的時候都使出渾身力氣,朝蜀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看來諸葛瞻勝利後有點自滿,瞬間又不在線了,魏軍大勝,斬殺諸葛瞻及黃崇等人,並將諸葛瞻的首級送往京師。

  鄧艾占領了綿竹,綿竹與成都之間是一馬平川,可以不費摧毀之力到達成都。

  由於蜀國有生力量都在劍閣及邊關,幾乎沒有什麽像樣的抵抗,鄧艾很快率軍抵達了成都。

  其時,薑維帶領主力在守劍閣,成都兵力有限。

  當魏軍快到成都時,蜀國君臣皆六神無主,不知所措。

  蜀國大臣譙周力主降魏,11月,劉禪接受譙周的建議,開城投降了鄧艾,魏軍占領成都,同時劉禪派出使者送信,命令薑維等將領放棄抵抗,投降魏國,這樣,蜀國正式滅亡。

  薑維在劍閣為什麽沒有回援呢?

  薑維得知諸葛緒率軍抵抗鄧艾的時候,認為諸葛緒是可以戰勝鄧艾的。

  諸葛緒所部是蜀國的精銳,而且人數比鄧艾多一倍,即便戰勝不了,也應該不會被打敗,至少相持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薑維就沒有回援,在劍閣與數倍於自己的魏軍進行頑強的抵抗。

  當得知諸葛瞻全軍覆滅的時候,薑維就率軍從川東繞道趕赴成都,途中接到後主派來使者的詔令後,薑維率軍投降了鍾會軍隊。

  曾經因為一部三國演義,蜀國的英雄人物大都為作者所喜愛,刻畫人物的時候給予的都是正麵形象,這是作者的一廂情願。

  以致很多讀者甚至錯把它當做真實的曆史,真相顯然不是這樣的,否則,以諸葛亮的能掐會算,打仗又那麽厲害,怎麽沒有滅了魏國、吳國,沒有笑到最後,反而被魏國滅亡了呢?

  蜀國雖然亡了,但是,三國演義仍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經典小說,作者的情懷是值得肯定的。

  隻能說小說作者是有自己的主觀意願的,這與他對曆史的認知,生活經曆,個人偏好都有關係。

  而客觀事實就是那麽殘酷,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

  11月,魏帝曹奐命司馬昭以相國身份統攝朝政,去掉侍中、大都督、錄尚書的稱號。

  司馬昭上表鄧艾為太尉,鍾會為司徒。

  而此時的鍾會野心極大,在薑維的挑唆下,二人一拍即合,密謀要造反,鍾會企圖據蜀自立。

  薑維想借鍾會的力量恢複蜀漢江山,鍾會想借薑維的軍事才能攻打魏國。二人各自打著小算盤,決定各取所需,很快達成一致意見。

  鍾會在謀反之前,唯一忌憚的就是鄧艾。

  雖然鄧艾功勞大,但是破蜀之後,居功自傲,有點忘乎所以。

  鍾會打算先除去鄧艾,與衛罐、胡烈等人向朝廷上書,誣陷鄧艾有謀反跡象。

  於是朝廷下詔,將鄧艾父子逮捕,用囚車押往洛陽。

  鍾會收押鄧艾後,就覺得自己功名天下無人能比,不願再屈居人下,加上魏國的精兵猛將都控製在自己手裏,假借太後之名,發表檄文討伐司馬昭,公開發動叛亂。

  就在這時,鍾會收到司馬昭的書信:“我擔心鄧艾不服命令,已經命中護軍賈充率領10000多人從斜穀出發,駐紮在樂城。我自己親率100000人的大軍駐紮在長安,我們很快就可以見麵了。”

  收到司馬昭的信,鍾會大驚,對身邊的親信說:“僅是抓獲鄧艾,相國知道我一個人就可以做到,他現在率領大軍親來,應該是發現什麽情況了,我們應該迅速出兵,如果順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順,還可以退回蜀地學習劉備偏安一隅。自淮南一戰以來,我從未失算,天下皆知,我這樣功高名盛的人,哪能有好的歸宿呢?”

  他深知功高震主,但是,人就是有欲望,就是貪念名望。

  公元264年正月,司馬昭攜魏帝曹奐西征,駐軍長安;命從事中郎將山濤監管軍事,駐守鄴城;派遣護軍賈充持節,駐守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