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一統山河 續15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5      字數:3140
  鍾會原打算派薑維從斜穀出兵,攻擊長安,然後,水陸並進,攻占洛陽。

  而司馬昭已經有了防備,鍾會的計劃還未及實施,他的很多部下不想參與反叛,最主要的是他們的家都在北方,征戰久了想念父母、老婆、孩子等親人,而且,謀反是殺頭的罪,因此,很多將領不同意做鍾會的同謀。

  鍾會也擔心有部下不聽從指揮,薑維也考慮了各種可能性,給鍾會出主意,建議他把占據高位的有功勞的將領殺掉一批,重新啟用一批忠於自己的新人。

  可是鍾會在關鍵時刻,犯了很多讀書人愛犯的錯誤,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

  他也把很多將領關起來,逼他們表忠心,可是這些將領沒有答應。

  過了兩天,胡烈不打算參與鍾會的謀反,和部下密謀發動兵變,率領部下在成都城內和鍾會的部隊發生激戰,薑維帶兵幫鍾會平叛,被殺,接著,鍾會也被殺死。

  這樣,鍾會的謀反,胎死腹中,薑維的家人全部被殺,鍾會的兒子也被殺,部下親信也全部被殺,鍾會對自己謀反還是估計不足。

  鍾會死後,鄧艾部下想把鄧艾接回來。但是,衛罐、胡烈都參與了誣陷鄧艾的整個行動過程,害怕鄧艾回來後,追查此事,事情一旦泄露,於他們不利。

  於是,衛罐就派田續率領一支部隊追趕鄧艾,在綿竹附近追上,然後,把鄧艾父子殺了。

  激戰後的成都城內秩序混亂,各衙門處於癱瘓狀態,士兵也沒有人約束,老百姓苦不堪言,衛罐決定盡快穩住局麵,下令各位將領約束士兵,在成都發布安民告示,曉諭百姓,恢複正常生活。

  劉禪投降後,被送到洛陽,冊封為安樂公。

  這年3月15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席間歌舞升平,當晚宴上出現原蜀國音樂的時候,蜀漢降臣大多很悲傷,有的甚至泣不成聲,此情此景不免思念故土,隻有劉禪比較興奮,若無其事,之後,司馬昭問劉禪:“是否很想念蜀地?”

  劉禪卻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典故樂不思蜀的來源,有蜀國這樣的君主,就是人間悲劇吧。

  公元264年5月,魏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能享受的待遇司馬昭全都有了,此時的他,已經站在權利之巔,剩下的隻差一個形式了。

  司馬昭在生前,考慮過立小兒子司馬攸為繼承人,相對來說,他更喜歡小兒子。

  司馬攸從小聰明伶俐、性情溫和,長大後不僅文采斐然,親賢臣遠小人,朝野對他的評價很高,他的才能和威望遠在司馬炎之上。

  司馬攸雖然說是親生兒子,但是,司馬師沒有兒子,他被早早地過繼給司馬師,是司馬師倫理上的兒子。司馬師為了奪取江山,顧全大局,把身後事都托付給了司馬昭。

  司馬昭每每想到這些,都心存感激,由於司馬師的功勞很大,所以,司馬昭有意封司馬攸為世子。

  他的心腹重臣何曾、賈充都反對,這樣才立大兒子司馬炎為晉王太子,司馬昭過世後,司馬炎繼承晉王爵位。

  公元265年9月6日,司馬昭病死,享年55歲。

  至此,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走了,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將由司馬炎來實現。

  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效仿曹丕篡漢的做法,自己登基。

  登基前指使一些人去勸說魏帝曹奐早點讓位,然後,曹奐下詔書說:“晉王,您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勳高過上天,四海之內皆蒙受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讓我把皇帝之位讓給您,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

  司馬炎假意多次推辭,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才接受魏帝禪讓,曹奐被封為陳留王,搬到金庸城居住,這樣,西晉建立了。

  晉王司馬炎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追尊晉宣王司馬懿為宣皇帝,晉景王司馬師為景皇帝,晉文王司馬昭為文皇帝,尊王太後為皇太後。

  司馬炎改革分封製度,將其祖父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為王,以郡為國,封地二萬戶的為大國,設置上、中、下三軍,可以擁有兵力5000人。封地一萬戶的為中國,設置上軍、下軍,兵力3000人。封地五千戶的為小國,兵力1500人。

  封皇帝的叔祖司馬孚為安平郡王,封地達四萬戶,超越一般的大國。叔父司馬幹為平原王,叔父司馬倫為琅琊王,叔父司馬亮為扶風王,封皇帝之弟司馬攸為齊王,這四人均為大國。司馬伷為東莞王,司馬駿為汝陰王,司馬彤為梁王,司馬鑒為樂安王,司馬機為燕王,等等,同時分封為王者達27人。

  隨同司馬氏創業的功勳貴胄也都獲得加封,任命石苞為大司馬,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何曾為太尉,賈充為車騎將軍,王沈為驃騎將軍,其餘的文武官員,都加官進爵。

  接著,任命安平王司馬孚為太宰,統領朝廷內外的軍事事務。

  後來,又任命車騎將軍陳騫為大將軍,與司徒義陽王司馬望、司空荀顗等,共八公,同時並列設置。

  晉武帝以魏氏孤立無援的弊害作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賦予他們職權。晉武帝又詔告諸王可以自己選擇封國中的官吏,隻有衛將軍齊王司馬攸不敢自選,全部官吏都請求晉武帝指派。

  晉武帝大封宗室,以為能加強統治,後來證明實則給自己種下了苦果。

  西周初年實行分封製,造成春秋、戰國之間幾百年征伐不斷。

  西漢初年實行分封製,漢景帝時期晁錯為了削藩,造成七國之亂。

  曆史是用來借鑒的,不是用來重複錯誤的事情。因此,前事不忘,後世之事。

  晉武帝還下詔,免除曹魏宗室的禁錮令,廢除各將領及地方大員的納人質於京師的製度。

  為了方便讀者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段曆史,有些人物需要單獨作一下總結性介紹。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

  這三人祖籍皆為山東琅琊人(今山東沂南縣),諸葛亮與諸葛瑾是親兄弟,諸葛瑾為兄長,諸葛誕為二者的堂兄弟。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分別在蜀國、吳國及魏國效力,這樣做的好處,不至於全族覆滅,可以和勝利者分享成果,保持家族的興旺發達。

  在戰亂持續的年代,人人自危,士大夫同樣如此,這樣的做法,不止諸葛家族,山東琅琊王氏也是如此,王衍做司徒的時候,讓族弟王澄、王敦分別擔任荊州、青州刺史,為了保持家族的興旺,在看好的諸侯王身上押寶,王衍建議王導交遊司馬睿,後來幫助司馬睿在建康立足,東晉流傳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王氏一族在東晉朝權傾朝野,勢力極大,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裏麵的王,說的即是琅琊王氏。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父親早逝,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便隱居隆中。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後,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

  形成三國鼎足之勢,隨後奪占荊州。後來又攻取益州,在漢中又大敗曹操,占領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蜀漢政權建立,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諸葛亮注意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加強戰備,曾五次北伐中原,皆因糧草不夠,每次折戟沉沙。

  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頗懼政治才能,經濟上鼓勵發展農業,軍事上也為蜀漢形成鼎足之勢立了不少功勳。

  他還是個發明家,有很多發明創造,如灌溉澆水用的車,運輸用的木牛流馬。

  同時,他對書法,繪畫有所涉獵,對音律很精通。

  根據人物與本書的關聯程度,這裏對諸葛亮就不多做介紹。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227年--263年),小的時候,諸葛瞻很聰明,諸葛亮甚至擔心他小時了了,大未必好。

  成人後的諸葛瞻就沒有諸葛亮那麽厲害了,才能其實比較平庸。

  他在蜀國最危急關頭,率兵去抵抗鄧艾的部隊,諸葛瞻在涪城停滯不前,猶豫不決,部下多次勸說無效,諸葛瞻沒有據險而守,鄧艾軍隊長驅直入,擊敗了諸葛瞻的先鋒部隊,諸葛瞻聽到消息後退守綿竹。

  到綿竹後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已經來不及了,決心全力一戰,以死明誌。

  鄧艾命鄧忠、師篡從左右兩麵對諸葛瞻發起進攻,起初失敗了。但是,鄧艾又給二人下達了死命令,繼續進攻,否則提頭來見。這樣,諸葛瞻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血灑疆場。

  從諸葛瞻關鍵時刻的表現來看,整個過程的確比較平庸,非大將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