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統山河 續2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5      字數:2221
  司馬懿關隴抗蜀。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西部。

  公元229年,蜀相諸葛亮經過一番準備,籌備了充足的糧草,決定第三次出兵北伐,並占據了魏國的武都(今甘肅隴南市)、陰平(今甘肅文縣)二郡。

  消息傳來,魏國朝野震驚,激烈庭議之後,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職,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8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穀,左將軍張郃出斜穀,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兵分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攻克新豐縣,後來遭遇三十多天暴雨,棧道損壞,車馬難行,被迫班師。

  公元231年2月,蜀相諸葛亮第四次出兵伐魏。

  這一次諸葛亮運輸糧食用上了自己發明的木牛流馬,在當時是高科技,有認為是獨輪的,也有認為是四輪的,沒有實物,已經失傳了,如今人們隻能想象。總之,運輸的貨物多了,效率更高了。

  蜀國兵直接攻到了祁山,包圍了魏國的營寨。

  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防禦蜀軍,司馬懿命部將費曜、戴陵率領4000人鎮守,自己親率主力去救祁山。

  由於在5-6月份,連續大雨,道路破壞,什麽也做不了,還要白白的消耗糧食。

  不過,雙方還是發生了一場戰爭,史稱鹵城之戰。

  這場戰爭,魏國大將張郃中箭而亡,蜀國也沒有撈到什麽好處。

  根據各種史料來看,這場戰爭的可以參考的資料不全,甚至互相矛盾。那麽,我們無法探究整個戰爭的進程與結果,待有新的史料後考證。

  曹真在第三次伐蜀時,遭遇三十多天暴雨,染了病,返回洛陽後,一直不見好轉,於公元231年去世。

  這樣,四個托孤大臣隻剩兩個了。局麵對司馬懿越來越有利了。

  公元233年,安定(今甘肅涇川縣)一帶的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發生叛亂,司馬懿派遣將軍胡遵率軍進剿平叛,匈奴人投降,這場叛亂很快平息。

  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大軍十萬,浩浩蕩蕩,從斜穀出發,開始討伐魏國。

  4月,蜀軍到達郿縣,軍隊在渭水南岸紮營。

  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紮營,很多將領不理解,司馬懿說:渭水南岸的老百姓比較富裕,這裏是必爭之地。

  司馬懿駐軍渭南,召開軍事會議,大將郭淮很有謀略,他認為,諸葛亮一定會占領北原(今陝西郿縣),我軍應該主動進駐北原,搶占先機。

  理由: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占領北原,聯軍北山,就會斷絕陝西通往甘肅的要道,在老百姓和胡人心中造成不好的影響,這是關係到國家的大事。

  司馬懿很認同郭淮的分析,就派郭淮去鎮守北原。

  不久,諸葛亮針對魏軍進行了幾次軍事進攻,都因為魏軍有防備,隻好放棄了。

  公元234年5月,為了配合蜀國軍隊的行動,吳國十萬大軍向魏國發動進攻。

  在合肥附近,魏將滿寵多次擊退吳軍的進攻。

  7月,魏明帝曹叡禦駕親征,討伐吳軍,吳軍覺得沒有什麽勝算,決定退兵。

  吳軍撤兵後,有臣子建議曹叡親自帶兵前往長安,可以為司馬懿鼓勁。

  曹叡卻很有見地說:“吳國大軍已經撤回,諸葛亮又是孤軍深入,成不了什麽氣候,大將軍足以抵擋,我沒有什麽可以擔心的。”

  諸葛亮東進的道路不暢,陸路、水路皆有重兵阻擋,最後選擇進攻司馬懿。

  司馬懿定下方針: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目的是消耗蜀國軍隊的糧草,就這樣和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

  諸葛亮的目的是討伐魏國,也不想這樣消耗下去,多次派人下戰書。

  司馬懿的秘訣就是:你想戰,我不戰。就是不接招,幹脆閉門不出,不戰。

  諸葛亮於是使用激將法,想了一計,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穿的衣服,想激怒司馬懿,可司馬懿還是不接招。

  司馬懿部下的很多將士很生氣,是可忍熟不可忍?司馬懿為了平息將士的怒氣,假裝要出戰。戰就戰吧,他可是老謀深算,要給朝廷上表,請求得到朝廷批準後再出戰,其實就是做給部下看的。

  魏明帝曹叡及朝臣們經過幾番激烈的朝議後,達成共識,認為司馬懿的戰術沒有問題。

  於是,曹叡就派了一個叫辛毗的忠厚老臣,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製司馬懿的行為。辛毗手持杖節來到了司馬懿的軍營,開始履行職責。

  杖節,這是個什麽東西呢?

  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個特殊的信物,代表皇帝的權威,見此物如見到皇帝本人一樣。

  蜀軍每次來叫陣,故意罵很多難聽的話:司馬懿就是個娘們,像個縮頭烏龜,還是回家抱孩子去吧,,,等等。

  司馬懿大聲叫囂要出戰,假裝很生氣的樣子,辛毗就持杖節守在門口,司馬懿每次走到門口,看到辛毗手持杖節,就隻好退回去。

  蜀將薑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杖節到了,司馬懿更不會出戰了。

  諸葛亮說:本來他就不想戰,他那樣是做給部下看的,哪有千裏請戰的?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司馬懿哪有不懂的。

  雙方心裏都明白,這仗是打不起來了。

  諸葛亮不想無所作為,開始分兵,派一部分士兵去屯田墾荒,種糧食,作長久駐軍的準備。

  諸葛亮反複派使者去司馬懿軍營,下戰書。

  一次,見了使者,司馬懿不談打仗的事,隻是問:丞相吃的怎麽樣,睡的可還好,一頓飯能吃多少?盡是些日常的問候。使者說:能吃四升。司馬懿又問了問軍營的情況,使者說:士兵犯了軍規,打二十杖以上的都是丞相親自過問。

  看似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推測諸葛亮太過操勞了,不久將於人世。

  果然,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的軍營中,蜀軍決定秘不發喪,開始撤軍。

  於是,諸葛亮準備多年的轟轟烈烈的北伐大業就此終止。

  嗚呼哀哉!壯誌未酬身先死。在電視劇和小說中,諸葛亮近乎神一樣的存在,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凡人。

  公元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同時,也獲得了大量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