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統山河 續3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5      字數:2463
  司馬懿定策遼東。

  讓我們把目光再投向東北。

  曹魏時期,公孫度占據遼東。但是,這個人利用中原連年戰爭的機會,時叛時降,屬於半獨立狀態。

  到了公孫淵(公孫度的孫子)繼位後,開始囂張起來,不可一世。

  魏明帝曹叡曾經派幽州刺史毌丘儉領兵攻打,大軍到達後,由於連日暴雨,遼水大漲,渡河困難,進攻不利,討伐失敗,公孫淵更是洋洋得意。

  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公開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廣設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

  不僅如此,還派人南下和孫權通好,拉攏引誘鮮卑人,在北方為非作歹,侵擾百姓,嚴重影響了北方的安定團結。

  公元238年正月,司馬懿率領大將牛金、胡遵征討遼東,步兵、騎兵共四萬人。大軍從京都洛陽出發,一路浩浩蕩蕩向北進發,經過長時間的行軍,到達了孤竹(今河北遷安一帶),接著,逼近碣石(今遼寧葫蘆島市),曆時五個月,6月,到達了遼河。

  公孫淵得知司馬懿到來,派大將軍卑衍、楊祚率領幾萬步兵、騎兵進行抵抗。

  公孫淵部在遼河20餘裏長的戰線上,挖溝設壕,抵抗魏軍。

  司馬懿此戰采用了聲東擊西的戰術。

  一方麵派少部分兵力在南線多布旗幟,用以吸引對方主力。另一方麵派主力偷渡遼河。

  司馬懿是這樣的考慮的:如果對方主力在外,則都城空虛。當對方發現都城被圍困時,一定會讓主力部隊回救。而司馬懿隻在半路截殺對方回救的部隊,這樣,取得了三戰三捷的戰績。

  其時,趕上大雨,連續下了一個多月,雨停之後,司馬懿開始對襄平進行全麵的圍剿,日夜不停的進攻。由於城內糧食儲備不足,死的人很多,守城士兵減員幅度很大,楊祚等人投降了。

  8月份,走投無路的公孫淵派自己的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向司馬懿請求談判:“大人,停戰吧,我們投降”。

  “投降,你們有什麽資格和我談”。司馬懿冷笑著:“來人啦,把這二人拖出去砍了”。

  司馬懿最痛恨反複的小人,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遼東問題。

  公孫淵不甘心,又派侍中衛演來到司馬懿軍營:

  “大人,不如定好日子,我們送人質過來”。

  “NO,NO,沒什麽可談的,你回去告訴公孫淵,打開城門,束手就死吧”。司馬懿再次拒絕了對方的請求。

  公孫淵徹底絕望了,打算做困獸之鬥。

  既然不讓活,隻好死。如何死?是個問題。束手待斃,公孫淵肯定不幹,那就突圍,死也要死的壯哉。

  公孫淵選擇從南城突圍,突圍是個力氣活,硬碰硬,要從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來,隻能犧牲士卒,突圍出來的人本就不多,一路逃還要一路作戰,身邊士卒越戰越少,公孫淵好想罵人,這他媽的什麽人啊,投降都不行,太絕望了,公孫淵就這樣力戰而死。

  司馬懿入城後,為了報複,殺了十五歲以上的男子7000多人,為了炫耀功績,竟然把屍體堆在道路兩旁供人觀賞。

  戰爭本不該遷怒平常百姓,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是無辜的。

  接著,司馬懿把原來公孫淵任命的官員全部處死,把將軍畢盛及士兵兩千多人都殺了。

  屠殺過後,一些原來被公孫淵陷害的官員重新得到起用,已經死去的,修建墳墓並予以嘉獎。

  同時,在襄平城裏開始收編百姓,共四萬戶,曉諭大家安定生活。

  至此,困擾曹魏幾十年的遼東終於徹底平定。

  公元239年正月,司馬懿在從遼東返回的途中,接到命令,率軍直接去關中鎮守。

  在離京都還有四百裏的時候,三天之內接到五道聖旨。其中一道魏明帝親手寫的詔書:請速回,到後直接來見我。

  司馬懿一看此語,感覺事態非常緊急,於是,駕車趕路不停息,一口氣四百裏,連夜回到洛陽。

  回來後,直接進宮,來到魏明帝的病床前,淚流滿麵,問是什麽病。

  魏明帝眼睛看著太子齊王,拉著司馬懿的手說:

  “死了倒好了,這樣日複一日的實在無法忍受,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等你回來,見上一麵,這樣我就沒有遺憾了。”

  在見司馬懿的當天,魏明帝駕崩,享年36歲。

  年僅8歲的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及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政。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同輔政。

  曹叡為何這麽早就過世了呢?

  ?三國誌明帝本紀?中有一個記載是這樣的,是說當時壽春有個農婦號稱自己是天神下凡,可以為人消災納福,隻要生病的人喝了她的水,或是用水洗了傷口等,就可以治好病,魏帝曹叡於是就把這個人養在宮中,供起來了,等到曹叡生病後喝了她的水,病沒有好轉,就把她殺了。

  甚至有人懷疑,這水有問題,使曹叡得了慢性病,他的三個孩子都夭折了。

  曹叡求子心切,就廣選美女,充實後宮,房事過度,以致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很快就病入膏肓。

  一人之下,兩個共同執掌權力的人,誰都會有想法,如果隻有一個人輔政會怎樣?

  曹爽就是這麽想的,他要專權,隻有排擠司馬懿,沒有了司馬懿,他就可以大權獨攬。

  曹爽就向天子進言,改司馬懿為太傅,入朝不須行禮,可以佩劍上殿。加封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散騎常侍,一家三人封侯。

  曹爽這招很明顯,明升暗降,表麵上升官了,其實離開了權利中心。

  司馬懿是個很有韜略的人,一律加以謝絕,他不想讓自己的子弟接受封賞,做大官,這遠不是他的目標。

  公元241年4月,吳軍分四路大軍攻魏。全琮率軍進淮南,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今湖北南漳縣蠻河流域)。

  司馬懿主動要求領兵抗吳。

  他認為到6月時,南方暑熱、潮濕,大軍不易久待。他挑選精銳勇士,決定派輕騎挑戰,吳軍不敢深入,決定撤兵。

  司馬懿領兵追擊,在三州口(今湖北襄陽)追上朱然的大軍,斬殺吳軍10000多人,繳獲很多艦船等物質。其餘各路吳軍也無功而返。

  打勝仗後的司馬懿又得到嘉獎,獲得了很多的封地,功績聲譽逐漸隆盛。

  公元242年,司馬懿又上書朝廷修渠,疏通河道,灌溉農田,在淮北實施大規模的屯田。

  公元244年,曹爽覺得自己立功不多,也想象司馬懿那樣建立功績,樹立自己的威名。向皇帝上書伐蜀,魏帝也準奏,但是,司馬懿並不讚同。

  這年春天,曹爽伐蜀進展並不順利,而且由於糧草沒有跟上,5月,開始撤軍。在撤退過程中,遭到蜀軍的截擊,部隊傷亡很大,損失慘重。

  公元245年8月,曹爽加快專權的步伐。他把中磊、中堅兩營的指揮權統統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曹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