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仗義每多屠狗輩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1-05 22:14      字數:3058
  張獻忠到底還是把高傑送出來了,李自成推脫不過,隻好應下。

  三人商量過後,決定張、焦兩部各出一千人協助攻城,其他兵力散在黃河沿岸警戒對麵河南兵。

  李自成正好把自己的隊伍調回來,讓張能、穀可成守在清化鎮,預防北麵、東麵可能出現的明軍援兵。

  至於打下懷慶後的繳獲,三七開,大順軍拿七成。

  張獻忠和焦得名都說給多了。畢竟府城可難打,大順軍又擔當主力,而且城裏富庶,他們兩部合分一成好處也不少了。何況大順軍已經給他們提供了糧草。

  李自成一想,是給的有點多,因為打下懷慶後他還要賑濟百姓,還要有一連串大動作,到最後自己都撈不到多少好處。

  他本想就坡下驢,再琢磨,還是大方點吧。

  李自成說咱們都是兄弟,你們必須拿三成,要實在過意不去,那就適當約束下軍紀。多給那些算是補償損失。

  兩位反王都有些不好意思。尤其是張獻忠,還扭捏了一下。

  他問大統領,大順軍內的女人問題怎麽解決?總不能一直旱著吧?

  李自成介紹了一些經驗。

  大順軍內有將近兩千婦女,當前自願配對的有三百多,還在搞對象階段的也不少。

  曆山老營以及各根據地還會定期舉辦相親會,盡量多撮合孤男寡女。

  當然,僧多肉少,以及還有些兵們出於種種原因不願意找對象,他們的解決方式,如果舍得花錢,就去找小雞了。

  攻下城鎮自然可以進去修整,平時就要外購服務了。十天半個月的從外邊拉一批小雞來,完事後再送走。

  最出格的是劉宗敏部,因為相關需求旺盛,山寨門口不光有走地雞,城裏的歡樂店都跑去開分店了。李自成得知後痛批了他一頓。首先影響大順軍形象,再一個從業人員複雜,弄到軍營門口廝混久了萬一弄出泄密事件咋整。

  劉爺這次被剿了,說不準就有一部分原因在內。

  張獻忠聽完後直搖頭,他可沒有老巢,浪到哪算哪。偶爾弄批女人來也是玩完就甩,把她們留在營裏隻能耽誤行軍拖後腿。

  焦得名又問,有沒有好地方推薦一下,他也想去紮個寨子。

  李自成琢磨了一下,也不藏私了。他說北方是沒啥可能了,五台山那邊馬馬虎虎能待一二年,但也不長久。大順軍有計劃去安徽、湖北、河南交界處的桐柏山、大別山一帶立腳。如果兩位有興趣,可以同去,互相也有個照應。

  二人問完地理環境倒吸一口涼氣,那邊可深入的太遠了,一路被圍追堵截,就算好不容易過去了也怕是站不穩。

  李自成回說隻是先期計劃,咱走一步看一步,到時候看情況再定。

  其實老李更想去川東、鄂西交界的山區建立永久的根據地。那邊曆史上的夔東十三家十來萬人能堅守二十年,足以證明還算是個不錯的地方。

  韃子都花了那麽長時間才解決,拉稀的大明想圍剿大順軍,做夢去吧。而且那邊算南方,糧食問題也好解決,把家眷等後方人員安排過去比留在曆山、太行山保險。

  ……

  第二天,劉宗敏、焦得名兩部帶了些糧草、柴火開往黃河邊。棉衣大順軍也沒富裕,就不給他們提供了。

  李自成整軍,祭旗,出發。

  還沒出清化鎮,消息傳來,左良玉軍又進入柳樹口,要返回河南。不知道是為了追擊張獻忠還是為了消滅短毛賊。

  那條山路可不好走,雖說算不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差不離。李自成通知張能去堵山口,守住五天就行。

  大順軍大隊剛出了清化鎮,心意六合槍高手李自奇跑來了,要麵見大統領。

  李自成還以為有啥要緊事,結果那家夥是邀請大順軍去唐村駐紮,說是幾千人的粑粑是好肥料,別都拉在清化鎮。

  我可去你的吧!

  農家肥當然不是啥要緊事,隻是個話引子。

  河內縣唐村的李春茂也算世家子弟,又是武林中人,在周邊有好大的名氣。所以很多土財主們就找上了門。

  之前大順軍為了修黃河大堤在這邊打了不少欠條,現在短毛來了,債主們就想讓李春茂出麵說道說道。

  李春茂不願意跟反賊有糾葛,就派李自奇來了。

  欠錢當然要還,這沒啥好說的。雖然欠條上沒注明還款期限,還是早還早利索,別弄的三五十年後再跑來要錢,利息都給不起了。

  李自奇掏出個小布包,打開之後裏麵是一厚遝紙條,“共五萬六千八百四十一兩三錢二分,利息就不要了。他們都說支持大統領鬧各命。”

  李自成回道:“那不行!利息必須給,大順軍說到做到。就是暫時沒空,過六七天再結賬。”

  李自奇嗬嗬一笑,收起布包揣進懷裏,“不急不急。咱大順軍口碑沒的說,大夥兒都信得過!”

  經過這一小段插曲,李自成催馬前進追趕大隊。

  李自奇帶著十來個人遠遠的吊在後麵,不知道在想啥。大統領也沒空再搭理他。

  ……

  懷慶府城,河內縣衙後院。

  “楊老先生,你糊塗啊!一輩子清清白白做人,臨到老了怎麽能從賊呢?”知縣楊調鼎痛心疾首。

  “誰從賊了?我們紅花會以拯救天下為己任,為萬千黎民百姓謀福。”

  “紅花會?你們還成立會黨了?尊黨不是謀反?不是跟流寇一夥兒?”

  “如果不是到了餓死的邊緣誰願意做流寇?”

  “陝西要餓死了,所以就來搶山西搶河南?”

  “不然怎麽辦呢?為國餓死?”

  “……”知縣楊調鼎被噎住了,想了想,“說句心裏話,學生也很同情他們,可是當前天災人禍,國家多難,他們怎麽能不顧大局禍害蒼生?國要是亂了,百姓還有活路?”

  楊嗣修不由感慨道:“紅花會的學說真是好。‘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楊調鼎陷入沉思。

  楊嗣修繼續說道:“睜開眼看看這世道,你覺得老朱家還能保住天下?還能保住大明國?關外建奴豬突豨勇,誰能擋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楊調鼎一聲歎息。

  楊嗣修摸著胡子也歎了一聲,“有些人就是不明白,不是革名選擇了忠國,是國人選擇了各命。誰願意無端端拋頭顱去死?實在是舊社會讓人活不下去了。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做,你不敢做也不要阻攔別人做。”

  楊嗣修做過京官,做過地方官。他在山東海防道副使任上還當麵罵過毛文龍驕橫。後來升遷到寧夏巡撫,然後,陝西大饑荒,延綏缺餉,固原兵變。楊老漢被禦史樊尚燝彈劾,於崇禎二年回籍聽堪。

  彈劾他的樊尚燝現在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理河道屯田”,簡稱河南巡撫。(明代有42個巡撫,不是一省一個)

  楊嗣修又說道:“當初固原兵變,我沒錢沒糧,拿什麽安撫亂兵?調兵剿滅嗎?調來的兵同樣沒餉沒吃,你說,什麽時候是個頭?

  萬曆年一有饑荒就賑災,現在呢?再看大順軍,走到哪在哪放糧,活民無數。正應了曹石倉先生那句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嗬嗬,我想著曹先生同樣欣賞卓吾先生的學說,還寫信邀請他加入紅花會,人家不願意。”

  ……

  (相傳吾鄉曹石倉先生學佺辭官歸裏時,閑行街巷,見一陋屋,柴門不正,柱上署桃符雲:“問如何過日;但即此是天。”

  詢知宅主,乃屠者徐五也。徑入廳事,有二聯。

  一雲:“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一雲:“金欲兩千酬漂母;鞭須六百撻平王。”

  先生為之驚然。徘徊間,徐五已回。與語,甚契洽,因定交。

  甲申之變,徐五攜隻雞鬥酒,徑造先生廬,排闥而入。

  見先生,驚曰:“吾辦此奉祭耳!何尚在也?”

  先生遂拜而就義焉……殊有感慨。)(算不算道德綁架,被逼死了)

  福建人曹學佺藏書萬卷,著書千卷。他對文學、詩詞、地理、天文、禪理、音律、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老曹曾譜寫了閩劇的主要腔調逗腔,被認為是閩劇始祖之一。

  天啟年間,原陝西副布政使曹學佺因編纂《野史紀略》,被指控淆亂國章,削職為民。

  崇禎上台後起用不就。

  南明隆武時為禮部尚書,捐銀萬兩作為軍餉。及至清軍攻陷福州,曹學佺說“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自縊亡。(這個可能是真正的最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