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就好這一口孜然味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1-05 22:14      字數:6899
  崇禎要求各部三個月內平定山西流寇,尤其是要剿滅短毛。大順軍的麻煩大了。

  形勢緊張,局麵要糟。

  李自成不是啥戰略大師,不敢瞎動彈。他琢磨了些對策,拿不定主意,又聽了聽副參謀長兼紅花會二當家張道濬的見解。

  “我以為,當下首要有兩點,一是圍魏救趙;二是趁明軍尚未集結,將他們各個擊破。”

  李自成點頭,“我也是這麽想的。”

  劉宗敏眼看要嗝屁,當然不能見死不救。

  再就是上黨那邊,明軍實力逐漸增長後,張宗衡可就未必會遵守諾言了。就算他不動,其他明軍也可能在沁水、陽城、澤州等地秋後算賬。那些大順軍的老朋友、大順軍的產業,以及赤衛隊等等就危險了。

  還有,明軍說不準要徹底解決曆山、太行山,乃至中條山、王屋山裏的大順軍根據地。

  所以,李自成必須要搞出點大動作,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最好是能讓微操大師崇禎皇帝親自開口下令的那種。

  那麽很明顯,要達到那種效果,必然要威脅藩王——最近的就是隔壁懷慶府的鄭王。

  將來親王、郡王被屠成狗,崇禎習慣了也就沒啥。可當前如果有個藩王落在“流寇”手裏,那可不得了。天下必然震動,崇禎必然狂怒。人一怒就沒了理智。

  上一任宣大總督魏雲中好歹還收複了王嘉胤占據的河曲,後來農民軍跑進上黨,威脅到了沈王,崇禎嫌魏雲中剿賊不力,直接將他罷免。

  如果大順軍攻下懷慶府城,吊死鄭王爺……

  李自成和參謀部匆匆忙乎起來,抓緊時間修改作戰計劃。

  第二天,數道消息從清化鎮傳往各地。

  哈台吉那幫騎兵暫停整編,補充些骨幹和指導員後直接開出曆山去晉南吃飯。起碼張宗衡要緊張起來。

  給交城任亮那幫土寇,以及附近的陝西反王們放銀放糧,要多少給多少,請他們到太原附近馳騁一番。張應昌等人應該會放過劉宗敏,出呂梁去保護晉王。

  給王自用那夥人放銀放糧,要多少給多少,請他們分別到潞安府、大名府兩地逛一逛風景。馬士英、尤世祿、盧象升等人要被牽住。

  中條山的劉芳亮要拿下垣曲縣,守住進入河南的西大門。

  張能的第四軍3哨人馬,加上穀可成的騎兵營兩哨,看住黃河,別讓對岸的河南兵開過來。

  王屋山的袁宗第要出兩哨人馬看好軹關陘、太行陘,守住北大門。另外少不得再和尤世祿、馬士英談談心,奉上好處,讓他們別搗亂,去保護沈王就行了。

  至於東麵,那夥想占便宜的鹽兵已經被打退,還有就是一千多毛葫蘆兵,算不上威脅。漳德、衛輝兩府本就不多的兵又要保護王爺,不會出來。

  意外的是,那夥兒鹽兵被打退的同時,賑災小隊長姚奇英傳信,西營八大王、薛仁貴跑過來了。

  八大王張獻忠不用說;薛仁貴本名焦得名,也是陝北人,大概仰慕薛仁貴,同樣一襲白袍,本事不錯,軍紀也還好。

  兩個頭目帶著上萬人於後半晌到達清化鎮。

  李自成正缺人手,當即熱情的招待了他們。

  張獻忠還帶來個消息。

  紫金梁王自用手下有個狗頭軍師叫韓憲廷,上次就是他攛掇王自用向張道濬乞求招撫,隻是後來沒談成。

  韓憲廷這次又出幺蛾子,送信離間亂世王郭應聘,說“王自用將縛獻亂世王以自贖。”

  群首驟聞此謠,人人自危,乃分為獨立的七股,東西南北亂竄而去。

  亂世王郭應聘則幹脆遣其弟混天王向官軍輸款投降,但是沒有結果。因為他找上門的對象是澤州寧山衛指揮使張承寵。

  張承寵說你先把王自用滅了再說。郭應聘思量幹不過,招撫這事就黃了。

  當然,這事張獻忠他們是不清楚的,李自成反倒先一步收到了張承寵報信。

  亂世王郭應聘早就是大順軍的老熟人了。

  現在不沾泥張存孟已經死求了,早先他麾下八支隊伍,一隊錢眼兒錢三五死求了;二隊點燈子趙勝、三隊李晉王李武威、七隊夜不收王文耀已經被原八隊李自成收服,他們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

  四隊蠍子塊拓養坤、五隊老張飛張文朝、六隊亂世王郭應聘,這三支還在外麵亂晃。

  拓養坤有些本事。原曆史線到崇禎九年前後,他顯赫一時,致有“闖蠍”並稱之說。“高迎祥最強,拓養坤黨最眾,所謂闖王蠍子塊也。”

  崇禎九年,高迎祥、拓養坤、張文朝等人合兵出漢中,謀攻西安。他們行至周至縣黑水峪時,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

  拓養坤投降了;張文朝死了;高迎祥兵敗被俘,押至北京,淩遲處死。

  到崇禎十年,李自成活躍於關中,拓養坤打算起兵響應,然後,他被手下的老鄉黃巢武大定殺了。

  六隊亂世王郭應聘,原曆史線明年正月就會被明軍殺敗,老婆被抓,弟弟戰死。他跑了。

  崇禎八年,他和李自成、張天琳合兵,擊殺總兵曹文詔;崇禎十一年,郭應聘投降明廷。

  ……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兩位哥哥,兄弟要幹一票大買賣,來不來?”

  “那還用說?大順軍的本事我信得過。”

  張獻忠沒意見,焦得名也願意參加。

  他們先從河南跑回山西,一聽說左良玉、尤世祿等明軍開過去了,立馬又跑回河南。折騰的都快斷糧了。之所以來找大順軍也是不得已,約束下軍紀能吃飽飯還是很劃算的。

  兩人一聽是要打懷慶府抓鄭王爺,更興奮了。王府啊,積攢了兩百年的家底,已經無法想象有多少財富了。

  李自成又轉頭看著張獻忠,“老哥,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造反這事不好幹。前頭紫金梁召集了三十六營,二十多萬人馬,居然……”

  “啪!”

  張獻忠一拍桌子,“那球頭子不行,老子不跟他耍了。”

  李自成一豎大拇指,“老哥爽快!我也是這麽想的。紫金梁是個好兄弟,但不成事。《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麵教材,使大夥兒都知道被招安後沒有好結果。《水滸》隻反貪官,不反皇帝。把晁蓋排除於一百零八將之外。宋江投降,搞修證主義,把晁蓋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廳,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

  “……”焦得名愣了愣,繼續蒙頭吃喝。

  張獻忠眨巴眨巴眼,端起乾隆一口幹。

  “哎呀,他奶奶的,這真是好酒!一下子從老子的喉嚨眼燒到肚臍眼。老子都要飛了!”

  65度呀,一口悶,你他娘的真能喝。

  張獻忠咂咂嘴,“上次在老財家裏搜羅到一瓶叫什麽康熙的,也是好酒,沒這個勁大,喝的不痛快。”

  他放下酒杯,又抓起新端上的羊肉串擼了一口。

  “就好這一口孜然味兒,最早還是在甘肅那邊吃過一回,那一口肉讓我想了多少年。咱現在生活好了,想吃羊肉吃羊肉,想吃豬肉吃豬肉……大統領,你這肉串上還有啥調料,紅紅的這個,有點辣口。”

  “灑了一點點辣椒麵,怕你吃不慣,沒敢多放。”

  “好東西!這要是冬天能來上幾口,別提多快活了。大統領真會享福。”

  “回頭給你拿一瓶,再送你一瓶‘老幹爹’香辣醬,味道真不賴。”

  張獻忠沒接茬,卻一轉口,“大統領,實話說,我覺得你比紫金梁強。你是幹大事的。話又說回來,人各有誌。咱跟你合兵一處共同發財沒問題,讓咱投到你大順旗下俯首稱臣,那不行。”

  焦得名在一旁獨享葫蘆雞,吃一口肉喝一口酒,美滋滋,也不摻和兩人話題。

  李自成抓起酒瓶子再給老張滿上,“八大王,兄弟也是那麽想的。弄個強人所難算啥事?我絕不會那麽幹。大夥都是兄弟,一路從陝北打出來不容易。今後但凡能用得上小弟的,八大王盡管開口。”

  張獻忠嚼著肉串,來了一句,“大統領,你是個人物。”

  李自成端起自己的小酒杯,一口抽幹,“嘶……”

  他吧唧兩下嘴,說道:“兄弟,不瞞你說,我是有想法的。我不止是自己要吃飽,不止是讓陝北老鄉們吃飽,我還要讓全天下窮苦百姓都能吃飽飯。”

  焦得名忽然插話,“大統領好樣的!”

  即使身處黑暗,依然要照亮別人。

  張獻忠把竹簽子往桌上一扔,端起酒杯又一口悶。

  他齜牙咧嘴道:“哎呀,這酒真壯口!兄弟,你要送我兩瓶。酒好,這玻璃瓶子也不賴,裝個啥東西都方便。還有瓶蓋,擰緊了滴水不漏。你說這幫人咋想出來的?真真不得了!”

  “行……”李自成正要大方。

  張獻忠往椅背一靠,抬頭望天花板,“老鄉,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啊!”

  李自成臉上有些不自然,“八大王說笑了。這才到哪啊,天下之大,足夠咱們兄弟全吃飽。”

  焦得名說道:“我可聽說官軍馬上要集結了,咱還是多想想後路。”

  張獻忠笑了笑,“大統領,翻山鷂說起過你,那後生一直沒忘記你給了他一個豬頭。這樣,回頭我讓他帶隊重新投到你麾下。”

  李自成急忙擺手,“八大王,你可能是誤會……”

  張獻忠一抬手止住,自顧自說道:“也就是我沒兒子……死了好些年了,婆姨也死了。如今,咱們這幫人一天到晚四處流竄,哪有空生兒子呢?不然我都想送一個認大統領當幹爹。將來大順軍成了大事,咱子孫後代也能光宗耀祖。”

  李自成嘴上客氣兩句,心裏卻說,你完全可以把李定國、孫可望那幫娃娃送過來。

  特別是李定國,雖然沒滑鏟過老虎,可是單挑過緬軍大象,一代猛將。

  尤其他還在一年之內連續弄死了大清定南王孔有德、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黃宗羲驚呼:“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自萬曆戊午(1618年)以來所未有也。”

  其實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在於他們的過往成長環境,那是多少年曆練出來的。

  就如李來亨和張鼐,這回能不能繼續當猛將?脫離了原本的成長路線,那可不好說了。

  如果逮一個孩子來就好用,那李自成早把呂梁山的小學生於成龍請來了。不過用棒棒糖誘拐不行,人家是小地主出身。

  還有姚啟聖、周培公、施琅等等。至於李光地、張廷玉等人,那要先抓他們爹,可蝴蝶效應一幹擾,誰知道還會不會再生出來“好兒子”?

  這次,因為蝴蝶效應,張獻忠的大結局應該也會換一個了。

  原曆史線,西營八大王先稱“大西王”,之後建立了“大西”國,但用的年號卻是“大順”,就故意給李自成添堵。不知道是恨鐵不成鋼還是發泄怨氣。

  那是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退出京城之後的事。

  在之前,張獻忠勉強應該算是李自成部屬,至少是哪怕不情願,表麵上也擁護的關係。張獻忠早一步自稱“西王”時,李自成還沒開國稱帝,但他當時就發信給老張表示了不滿。然後張獻忠進四川時就尊奉大順“永昌”年號,李自成大概還給他封了個“秦王”。

  因為包括夔州防禦使等很多四川官是由李自成任命的,而當時那些地盤都被張獻忠占據。如果老張那時就和老李對著幹,那些官員似乎不可能到任。而在四川之外,大順政權並沒有在任何未占領區大規模設置官員、鑄造印信。

  直到老李不成器被清軍殺的亂竄,老張反而攻占了成都,他這才跟大順徹底一拍兩散,自立國號,還打了起來。

  張獻忠又以“屠蜀狂魔”著稱。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傳》記,亡靈法師張獻忠在四川“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以至“千裏如煙,空如大漠”。

  這個有可能是真的,當時采訪蜀中後人,都說張獻忠用機關槍殺了不少人呢。

  還有人說他爺爺12歲時就被張獻忠殘忍殺害了。

  “(張獻忠)命四路將軍分路剿殺……平東一路,殺男五千九百八十八萬,女九千五百萬;撫南一路,殺男九千六百六十餘萬,女八千八百萬;安西一路,殺男九千八百餘萬;定北一路,殺男七千六百餘萬,女九千四百餘萬……”

  四川沒有六億人口,所以張獻忠不可能殺掉“六萬萬有奇”。神踏馬四路大軍齊殺。

  四川遂寧人、戶部尚書張烺在給康熙問及張獻忠屠川情況的回奏中是這麽說的:“今統十分而計之:其死於獻賊(張獻忠)之屠戮者三,其死於搖黃之擄掠者二,因亂而相殘殺者又二,饑而死者及二,其一則死於病也。”

  說張獻忠殺了三成。

  明軍和清軍都是白蓮花,不殺人?

  “凡捉獲賊徒,未奉職令正法,三軍即爭剮相食。本職若敢妄言,難泯官兵之口。”

  明軍軍紀已經說得夠多了,所以上麵那是清軍的德性。

  還是加上明軍的行為吧——“餘初在曾營,每聞兵雲某處饑人食人肉,某處某人被某人食。餘不信其說。及奉撫軍馬公命往安居,忽一夜有人告餘曰:‘我輩久無糧食,每藉人為食。渠等今且欲謀及縣君矣。感公多盛德,愚心不忍負。當急從此導公同遁去。’於是餘乃得夜脫逃回。”

  所以張獻忠殺的三成四川人裏,首先要分出兩成“功勞”給明軍和清軍。

  至於“食人”的功勞則全是明軍和清軍的,被大西軍擄掠而後逃跑的文人記載張獻忠軍裏並無那種行為。

  再一個,半獸人張獻忠從沒有完全掌控四川。

  1644年六月張獻忠攻克重慶打開四川的東大門,隨後快速西進,八月攻克成都。但是七八個月後就被大順軍、明軍、土司軍擠壓的隻剩下成都、保寧二府還能有效控製。

  換而言之,在巫妖王張獻忠開始因為戰局不利遷怒於民的時候,大西僅龜縮在川西一隅,又怎麽可能在全蜀進行濫殺?

  魯迅先生說:“他其實是別有目的的,他開初並不想殺人,他何嚐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隻剩了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祖宗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

  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但他還要維持兵,這實在不過是維持殺。他殺得沒有平民了,就派許多較為心腹的人到兵們中間去,設法竊聽,偶有怨言,即躍出執之,戮其全家(他的兵像是有家眷的,也許就是擄來的婦女)。

  以殺治兵,用兵來殺,自己是完了,但要這樣的達到一同滅亡的末路。我們對於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是也不很愛惜的麽?所以張獻忠的舉動,一看雖然似乎古怪,其實是極平常的。”

  張獻忠也許殺了十萬川人,也許二十萬或者更多?但說他是唯一的“屠蜀狂魔”並不恰當。

  他手下的劉文秀後來再次入川時,“蜀人聞大軍至,多響應。於是,重慶、敘州諸府縣次第皆複。吳三桂迎戰輒敗,斂軍以奔,趨保保寧。”

  如果張獻忠把四川殺得雞犬不留,為什麽劉文秀打回來時,四川百姓不僅沒望風而逃,居然還敢群起附逆,抗拒我大清的天兵?

  明末四川人口銳減,其實從萬曆時期就開始了。

  土司楊應龍、奢崇明、安邦彥之亂接踵而起,持續數十年,全川大亂,傷亡枕藉。“白骨山積,營壘丘墟,室廬空曠,夷氛獨橫。”餘波直到崇禎年都沒有完全平息。

  而且張獻忠死後,四川還抵抗了清軍十幾年。那可不是亡靈大軍在抗韃。

  所以,頂多算一九開吧,天災領主張獻忠殺了一成,絕不能再多了。

  可能被殺的其中又有半數是在古代那種形勢下的正常死亡,兩軍交戰,哪有不死人的?為了節省糧食,殺俘都正常。

  所謂屠戮無辜也不是閑著沒事殺著玩。主要目的有三:震懾反抗者;搶劫錢糧牲畜;搶女人。

  當然了,這三條理由也沒什麽光榮的,不洗地。

  最後,張獻忠上前線觀察敵情,被清軍一箭射死。死的和李自成一樣令人無語。

  都是大帥級別的梟雄人物,手下仍然有數十萬大軍,你們死在兩軍陣上能理解,陰溝裏翻船實在是……

  曆史上翻船的多了去了,看個國外例子——

  迦太基大將漢尼拔大戰騾馬執政官馬爾凱魯斯,雙方勢均力敵。漢尼拔怎麽整也打不敗“羅馬之劍”馬爾凱魯斯。(發生在秦始皇後麵幾年,阿基米德就死在那時)

  馬爾凱魯斯之於漢尼拔,就好像卡爾大公之於拿破侖,打不死甩不掉。

  有一天馬爾凱魯斯外出視察地形,遇上了漢尼拔的斥候,就……死掉了。

  漢尼拔怎麽也不相信那麽大的對手就這麽輕易被斥候殺死了,可事實勝於雄辯,就是死了。

  後續,漢尼拔還是尊重對手的,把馬爾凱魯斯火化後盛在金盒,讓手下給羅馬軍送去。

  結果,手下們在半路上對金盒起了覬覦之心,互相爭奪中把骨灰撒了……

  ……

  回過頭來再看下原曆史線崇禎十二年(1639年)之後張獻忠等農民軍戰績——

  1639年7月,張獻忠、羅汝才VS左良玉,農民軍勝。

  1640年2月,張獻忠VS左良玉、張令,官軍勝。

  1640年3月,張獻忠VS賀人龍,官軍勝。

  1640年7月,羅汝才VS秦良玉,官軍勝。

  1640年10月,張獻忠、羅汝才VS賀人龍,農民軍勝。

  1640年10月,張獻忠、羅汝才VS張令、秦良玉,農民軍勝。

  1641年1月,張獻忠、羅汝才VS猛如虎,農民軍勝。

  1641年8月,張獻忠VS左良玉,官軍勝。

  1641年9月,李自成、羅汝才VS傅宗龍、楊文嶽、賀人龍,農民軍勝。

  1641年11月,李自成、羅汝才VS猛如虎,農民軍勝。

  1642年2月,李自成、羅汝才VS汪喬年、賀人龍、左良玉,農民軍勝。

  1642年5月,李自成、羅汝才VS丁啟睿、楊文嶽、左良玉,農民軍勝。

  1642年7月,張獻忠、革左五營VS黃得功、劉良佐,農民軍勝。

  1642年10月,李自成、羅汝才VS孫傳庭,農民軍勝。

  1642年10月,張獻忠VS黃得功、劉良佐,官軍勝。

  1642年閏11月,李自成、羅汝才、革左五營VS楊文嶽,農民軍勝。

  1642年12月,李自成、羅汝才、革左五營VS左良玉,農民軍勝。

  1643年9月,李自成VS孫傳庭,農民軍勝。(轉自項天鷹)

  以上18次戰役,官軍獲勝了5次,巧的是,這5次裏有4次是張獻忠指揮的。張獻忠累計參戰9次,與羅汝才合作的4次以及與革左五營合作的1次都贏了,自己單獨指揮的4次都輸了。

  李自成參加了8次,全部獲勝,前7次都是和羅汝才合作,隻有最後和孫傳庭的決戰是自己獨立完成的。

  羅汝才參加了11次,與李自成、張獻忠合作的10次都獲勝了,自己獨立指揮那次敗給了秦良玉。

  當然,並不是說誰的水平不行,隻是粗略的羅列一下戰局,不能輕率下結論。

  其中表現出來的更普遍的規律是,農民軍聯合作戰就打贏,單獨作戰就打輸。

  比如說郟縣之戰,李自成一開始被孫傳庭打敗了(不排除誘敵深入),但是羅汝才一增援,又反敗為勝。

  而張獻忠不知道為什麽,接連和兩個合作夥伴拆夥了,獨立作戰的時間最長,所以輸得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