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神棍李自成水文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0-24 00:23      字數:7757
  “哎呦!東家!可想死我了……”

  賈富貴欣喜若狂。

  他一直擔心革命軍會被剿滅,或者短毛一去不複返。雖說他已經得到了好處不會虧,但是天知道短毛還有什麽新花樣。

  李自成笑問:“東西造的怎樣了?”

  “有大統領的新器械還有妙法,煉出來的都是精鋼,沒的說!”賈富貴笑成一張菊花臉。

  一般工匠煉鋼純靠人品,時靈時不靈。其實簡單說就是脫碳脫氧脫磷脫硫,去氣去雜,調成分調溫度。再簡單就是根據原料,用酸性或堿性爐,然後加生石灰去雜,吹氣去碳等。

  當然,目前條件有限,李自成的煉鐵煉鋼法比較簡陋,那也吊打全世界。

  土高爐矮胖形,多風口多渣口,用無煙煤。若含硫高可土法洗煤,浸泡石灰水。

  要求再高的零部件就上坩堝,用焦炭或木炭煉鋼。

  賈富貴得了本紅寶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如今這胖子在冶煉上絕對打遍天下無敵手。

  李自成鑒於當前條件有限,把各種細節步驟都規定死了,熟練工匠稍微提點一下就能上手。這附近最不缺的就是老工匠。

  賈胖子把大統領迎進裏屋,拉開櫃子,步槍零件、手雷殼子、防彈插板等等新玩意兒出現在眼前。

  李自成一樣樣拿起仔細檢查,不停誇讚。

  賈富貴喜道:“大統領,若是過得去,咱就開幹?”

  李自成點頭,“幹!年底能不能各造一千套?”

  賈富貴臉一垮,“鋼片子還好說,其他小件和無縫管子三成都難。您老的要求著實高,這玩意兒尺寸但凡有少許偏差就廢了。還有軸承也不好弄,慢工才能出細活。”

  “行吧!我看外麵水床還沒弄好?”

  “已經修整完了堤壩。隻是現在水量少,又快入冬了,預備明年再上水床。”

  “行,看著你安排吧。錢我再想想法子……對了,先借三萬九百兩。”

  “……”咋還有零有整。

  “有難處?”

  “沒有沒有,明早我就送過來。”

  “直接拉去河南清化鎮,給劉茂第。”

  “劉二毛我熟啊!大統領跟他有買賣?他能幹的我也能幹!”

  “別扯淡!貪多嚼不爛。你先把這一攤弄好,將來有的是富貴給你。”

  賈富貴作揖,“多謝大統領提攜。”

  兩人聊一會,李自成又去作坊視察一番,提點下工匠技藝。

  他還親自動手造出一個碗。

  打磨出來鋥明瓦亮,光可照人。

  “這東西三五年都不會生繡,給你留著玩吧。”

  賈富貴捧著不鏽鋼碗嘖嘖稱奇。

  “大統領,不是小的誇口,一年銷三十萬個沒問題。”

  “沒戲!這東西不好弄。配方工藝留給你無妨,但是我沒空言傳身教。有本事自己琢磨去吧。”

  賈富貴千恩萬謝。

  聊完工場裏的事,賈富貴帶著大統領前往張家拜訪。

  老張他爹讀書未成,就去“遠遊商販”;他自己讀書也未成,隻好繼承偌大家業。

  “治田間,課爐冶。薄食忍嗜,習為儉勤,僮仆最下者共苦樂。又行賈中州,用是居積阜成。”

  彼此寒暄一頓,李自成神棍附體,“你家這娃機靈,好好念書。過兩年就是秀才,十九歲中舉,二十歲進士。有緣的話咱在河南原武縣能見上一麵。”

  好彩頭誰都愛聽,老張當即端一盤銀子奉上。

  李自成堅辭不受。

  他心說,你兒後來官至陝西巡撫,清朝的。牆頭草,日後招攬起來應該能省點事。

  出了張家門,李自成又提點賈富貴,“我待不了多久。周邊府縣有頭有臉的人物,你要多拉關係。日後有大用。”

  賈富貴自己就是大商人,附近做買賣的都熟,就是官宦之家的門不好登。

  商人有錢,可是沒地位。

  第二家拜訪老楊。

  楊撲原是京師大興知縣,前些日子由家信得知流寇猖獗,遂返鄉。

  潤城北邊三麵環水,老楊已踏勘好地形,眼下正在籌措資金,欲造堅堡抵禦流賊。

  李自成扯謊慕名而來,願捐銀一千兩。

  楊撲大喜,二人相談甚歡。

  李自成向他提議,本地煉鐵廢棄的坩堝甚多,用這東西砌牆,堪稱銅牆鐵壁。

  三百年後小鬼子圍攻,用炮都打不下。

  拜別老楊出了門,李自成提醒賈富貴,“別忘了捐銀一千兩。”

  “好好好!”賈胖子答應的幹脆。

  當晚在潤城休息。

  第二天李自成前往幾裏外的山溝。

  郭峪也是富甲一方的大鎮,居民近萬。

  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厲害!

  王重新三十出頭,他十四歲時就繼承家業,來往於長蘆、天津行商。現在名下有雇工上千人。

  大土豪樂善好施,力崇儉樸,絲綢不穿,轎子也不肯坐。

  按大明規定,商人坐轎違製,但早沒人當一回事了。

  明初定,文武百官都不得坐轎,“雖上公,出必乘馬”。何論商人。

  一來騎馬彰顯武德;二來宋儒反對坐轎,認為以人代畜,於理不宜。也算個理由吧。

  可是,坐轎到底舒適,遮風擋雨且又威風氣派,逐漸就泛濫了。

  於是景泰四年朝廷重定規矩,三品及以上官員可以坐轎。

  這就導致一些有趣現象。

  比如,光祿寺卿是從三品,而都察院僉都禦史是正四品。後者官品雖略低,但實權遠大於那些清水衙門。因此光祿寺卿奉旨改任僉都禦史,都不會有降職的懊喪,而是感到幸運。

  不過麻煩也隨之而來。能否坐轎的界線恰好劃在三品與四品之間。轉任僉都禦史的官員赴朝謝恩時可以坐轎,接受任命後卻隻能告別轎子改為騎馬。

  所以《萬曆野獲編》中有“抬轎謝恩,騎馬到任”。那些轉任官員在興奮能撈錢之餘,難免會有些不能坐轎的缺憾。

  規定當然用來打破的,憑啥我六品官不能坐轎,老子就坐。

  於是在弘治年再次重申規矩:文武官例應坐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城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坐轎,違例坐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

  重申禁令能收到些效果,但日子一長,又漸漸鬆弛。

  到了十五年後的正德四年,朝廷感到有必要再次重申禁令,於是上述過程又重複一次。

  又過了二十七年,即嘉靖十五年,朝廷又一次申明:“四品下不許坐轎,亦毋得用肩輿。”

  王世貞《觚不觚錄》記,嘉靖中若有中級官員乘坐二人肩輿,會被認為是大可駭異之事。可是到萬曆元年,官員們即使各乘四人大轎結夥外出遊玩,路人卻感到很正常。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記,嘉靖間他在南京看到五城兵馬司的官員違規坐轎,但又心虛,“道上遇各衙門長官,則下轎避進人家”。甚至遇見舉人、秀才也下轎躲避,生怕被檢舉揭發。

  可是“不上三四年”,違規坐轎現象到處可見。那些官員不僅是“轎子之帷幔鮮整,儀從赫奕”,而且還大模大樣,堂而皇之出行。

  嘉靖年間監察禦史王化巡按浙江,有個舉人去拜見他,戴了頂時髦大帽。

  王化不滿:舉人戴這種帽子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言下之意是批評他的服飾違反了朝廷規定。

  沒想到舉人並不買賬,還反唇相譏:是從老大人坐轎那一年開始的。

  王化頓時被噎得無話可說。

  他到浙江後擁有大事奏裁,小事主斷的權力,可是監察禦史畢竟隻是七品官,按規定夠不上坐轎級別。他哪有臉管別人違製。

  明中後葉,像王化這樣違規坐轎的並非個別現象。

  皇帝的步輿才用16人抬,據說張局座的轎子要32個轎夫。

  至於商人坐轎,穿綾羅綢緞等,一樣泛濫了。

  另外多說件有意思的事。

  成化年間,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考證過官員坐轎騎馬問題。他以北京與南京各衙門儀門外都有上馬台為依據,認定明初“大臣無坐轎者”。

  論據雖嫌不足,結論卻合實情,然而須專門考證方能得知,說明啥?

  可見到明中葉,臣民對開國之初的規定幾乎毫無印象了。

  剛剛百年而已,聽起來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古典時代,社會發展幾乎是停滯的,不好和後世一日千裏的變化相比。例如一戶人家遷往新村子落戶,即便定居了三四代人百十年後,鄰居在日常打招呼時依然稱他們“外來的”。)

  與需要考證騎馬坐轎相類似的事還有一件。

  嘉靖皇帝之後是他兒子隆慶皇帝朱載垕?人家叫朱載坖。

  朱載垕是齊東王。

  萬曆年朱國楨修《大政記》,把“坖”誤寫成“垕”,居然也沒人發現錯誤,就流傳下來了。這不搞笑嗎?把萬曆爹的名字都能弄錯,人家才死了幾年?

  被張居正罷官的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倒是寫作“坖”,可後來書籍再翻刻時被改成“垕”。

  萬曆年間人何喬遠《名山藏》也寫對了,然後也被人改了。

  萬曆中《國朝獻征錄》陳以勤墓誌銘有記,擁護裕王為皇儲的陳以勤在為其辯護時曾經提到:(穆宗)乃生而命名,從元從土……

  然後在《明史·陳以勤傳》中就被改成“(穆宗)生而命名,從後從土……”

  萬曆間《明政統宗》、《掌中宇宙》都被朱國楨帶偏了,都把前皇帝名字寫錯了。

  為啥讓朱國楨背鍋?

  因為他上小學時朱載坖都沒登基呢,而且好歹也是當過首輔的人,夠權威,自然以他為準。

  這老漢當前還健在,要不是離的太遠,李自成都想跑過去扇他一巴掌。讓你瞎胡搞!

  後麵的張岱、萬斯同、談遷、查繼佐等人就徹底被帶偏了。

  《明史》自然也跑偏了。

  ……

  賈胖子向王重新引見大統領,大家先閑扯幾句。

  王重新讓煙,李自成說已經戒了四十年,把旁邊兩人聽懵了。

  客套過後開門見山。

  “王財東,跟你交個底,最遲明年四月,流賊還要進入上黨。而且遠比前次更凶,郭峪勢必不能幸免。不知王財東可有應對之策?”

  “哦?”

  “我來郭峪沒去陳家,沒去張家,先來拜訪財東。為的是王兄做人地道,夠敞亮。明人不說暗話,我麾下革命軍有精兵兩萬……”

  “……”

  王重新一愣,先瞟了眼賈富貴,拱手道:“沁水縣的革命軍?鄙人早有耳聞。貴軍紀律嚴明,懲惡揚善,人人交口稱讚。小弟薄有家財,願孝敬一千兩……”

  李自成擺擺手,“我不是來敲詐你。隻為提醒一句,陝西各家農民軍年底會陸續再次進入山西。

  那夥饑民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乃至殺人放火強擼民婦,什麽齷齪事都幹的出來。

  我此行一為警示鄉裏,二也有自己的打算。

  直白說,任何人隻要給革命軍照章納稅,我保他安然無恙。”

  王重新深吸一口氣,“不知大統領收稅幾何?”

  李自成掏出張紙放在桌上,“有農稅和工商稅之分,這是暫定的詳單。”

  農稅可交實物,也可折錢。累進稅率。

  五十畝地及以下,按常年畝產百分之二十征收;一百畝及以下,超額部分征百分之二十五;再往上三百五百一千的繼續累進,頂格收百分之六十。

  同時,凡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最低生活需要的自耕農,一概免稅。

  工商稅以營業額為準,按季征收,同樣累進稅率。

  年營業額五十兩以下免稅,以上百分之六,累進後頂格百分之二十五。

  同時,市場供應匱乏的民生類貨物以及革命軍另有規定的,執行免稅和低稅率政策。

  “……”

  王重新像是吃了苦膽,皺眉不已。這稅收的也太狠了,曆朝曆代都找不出第二家。

  他心裏嘀咕,眼前這後生怪不得要剪發。果然是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

  雖然朱元璋規定了“三十稅一”,但是萬曆4年金華府六七十萬人口,一年隻收商稅7兩銀子……這三百稅一都不止了。

  倒是崇禎上台後加大了征稅力度,普通商鋪坐稅照舊,過關稅行業稅多。“照廣東南雄府太平橋北抽盤商稅四萬三千餘兩……浙中魚稅……泰山香稅……每歲應解若幹,以一半作本處公用,以一半解部充餉。”

  很多天啟時罷征的商稅、關稅,崇禎又開始征繳。

  王重新愁道:“大統領,這稅額是不是高了些……”

  “哪裏高了?我都沒收三提五統,還沒收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城建稅附加稅車船稅土地稅房產稅契稅資源稅環境稅印花稅專賣稅遺產稅三峽稅過路稅饅頭稅……這些以後再說。”

  “……”

  王重新不清楚啥是三提五統,估計和苛捐雜稅差不多,聽後麵一長串“萬稅”就知道了。短毛真狠!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也隻好說道:“大統領,若能護得百姓周全,這稅可以交。但是,官府那裏還有一份……”

  “朝廷為收你幾兩銀子,會出動一兩千人?派兵是要花大錢的。如果隻是幾個胥吏衙役,來多少殺多少。隻要革命軍在一天,衙門的賦役攤派雜捐一概不用理會。”

  “革命軍能待多久?”

  “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今年秋收已過,明年再交如何?”

  “農稅可免,商稅繼續……等等,這才幾月啊,秋稅要征到年底,現在剛開始……算了,給你免了。”

  王重新吧嗒幾口煙鍋,思考良久。

  賈富貴開始敲邊鼓:“王老弟,愚兄自從追隨了大統領,每個月數銀子數到手抽筋。這還是我膽子小。如果跑江南販糧,一年就是二三十萬的買賣。”

  “江南販糧?”王重新疑惑了,這邊也不缺糧啊。

  “往後十年,黃河兩岸天災人禍,生靈塗炭……”李自成慢慢解釋起來。

  糧食是個大問題。

  江南也會有水災雪災,但是和北方比起來程度輕多了。

  比如萬曆末年江南遭了水災,米價漲到一石一兩三,老百姓就叫著活不成了。跟北方比起來簡直毛毛雨。

  萬曆末常熟知縣耿橘曾記,當地田租每畝交租不過一石二鬥……佃租呀,一石二呀,比李自成老家的畝產都高。①老耿為官清正幹練,後得罪上司錢謙益,憤而辭官。耿橘精武藝,有名徒石敬岩。石又教過吳殳長槍。

  再看崇禎年的鬆江——

  “崇禎三年庚午,年荒穀貴,民多菜色,郡縣施粥賑饑。予時尚幼,未知物價。然越二載,壬申夏,白米每鬥價錢一百二十文,值銀一錢,民間便苦其貴,則庚午之米價,概可知已。迨秋成,早米每石價錢止六百五六十文耳。”②天啟時一兩銀子兌換六百文,崇禎初也差不多,後麵才慢慢上漲。但是銅錢又有很多版別,不能簡單換算。後麵再水。

  也就是說那邊即使遇到年荒、青黃不接時米價高昂也就一兩銀子一石。老鄉們居然還嫌貴。

  崇禎五年秋後一兩銀子甚至能買兩石大米,便宜的沒法說了。

  和陝北一比,簡直沒法比……那邊現在高粱的價格是江南大米的十幾倍。

  江南人民真幸福。

  其實更好的出路是從南洋,比如暹羅、呂宋等處買糧,加上運費也比江南糧食便宜。

  隻是敢跑那一線的人不好找。

  王重新聽完後心算了一下,說道:“南方海運沒跑過,要是從湖廣買糧,再轉陸路千裏奔波,就算一切順利,那一石米最少最少都要三兩銀子往上。”

  距離遠交通不便是一個問題,半路還要被吃拿卡要等等原因,糧食拉過來當然就貴了。本地暫沒遭災,市麵糧價才一兩出頭。

  當然,不好在附近大規模買糧。畢竟李自成除了自用外,還要放糧賑濟百姓。現在搜刮了糧食,將來饑荒就會更嚴重。

  “商人逐利天經地義。無論糧價多高,我照單全收。隻為救萬民於水火,功德無量。”

  李自成繼續說道:“煥宇兄若有意,可預先謀劃此事,不急於一時。若不願,咱們再談其他買賣。”

  王重新猶豫片刻,小心問道:“大統領既然心懷百姓,為何……”

  “大明沒救了,早死早超生。如果革命軍不努力,十年後就是關外韃子肆虐天下。時不我待!”李自成斬釘截鐵道。

  “這世道難活啊……”王重新長歎一聲。

  他在天津有買賣,人參鹿茸都收,對韃子熟。

  王重新說買糧的事他要考慮幾天,李自成表示理解。以革命軍的家底又拿不出預付款,誰敢輕易冒險和“流寇”做幾十萬銀子的交易?

  賈富貴腦子活,又問起剛才要再談啥買賣。

  李自成說道:“玻璃!現下此物都是從西洋過來,咱完全可以自己造。”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蜻蜓眼”,這些精美的玻璃珠屬於鈉鈣矽酸鹽玻璃體係,與興盛於戰國時期的鉛鋇玻璃不同。搞不懂是不是自己造的,如果是的話,後人為啥不玩玻璃了?

  王重新愣神的工夫,賈富貴已奉上一噸彩虹屁。

  “大統領,小的家裏有個玻璃杯,端的是晶瑩剔透,買來花了八兩銀子;還有個鏡子,小娃子巴掌大就要三十兩。這買賣有的做。”

  王重新疑惑道:“據說那鏡子在泰西也隻出於一城,其中奧秘外人不得而知。大統領也懂此物?”

  李自成大大咧咧道:“小把戲!輕而易舉。”

  王重新不由得眼熱了,這可是一樁大富貴。

  賈胖子又說道:“我早想把家裏的窗戶紙換掉,隻是一直買不到大塊平整玻璃。說是這東西易碎,番人也不願裝船販運。”

  李自成笑道:“何止替換窗戶紙,你要樂意,純用玻璃搭個透明屋子都行。”

  “是啊?”賈富貴驚掉了眼珠子。

  兩位商人當即就圍繞新生意討論了個熱火朝天。

  玻璃原材料不用出上黨就能找到,技術上也沒啥難度。雖然大塊玻璃可能氣泡多點,帶些綠色等等,反正品質肯定遠超洋貨就行了。

  李自成讓他們各出五名可靠學徒,跟著學一兩個月應該能拿下。

  賈富貴、王重新美壞了。

  吃晌午飯時,三人閑聊中提到了附近的陳家。

  陳家祖上“有誌於用世,不售,退而為鼓鑄,治生有計,家日以裕。”

  科舉不成就跑去經商了。發家之後,子孫讀書得力,做到了陝西按察使。

  王重新和他們是鄰居,表麵關係過得去,背地裏卻互有怨言。

  因為陳家有人做官,抖落起來後看不起商人了。

  陳三樂的女兒嫁給了一山之隔的王國光之孫。

  老王頭為官四十年,萬曆間任戶吏二部尚書,曾輔佐張居正實行改革。

  隻從側麵也說明了陳家聲望。

  到了小一輩,陳昌言去年剛中舉;陳昌期頗為博學,卻屢試不中,。他未出生的兒將來會是個人物。

  陳廷敬生於崇禎11年,原名陳敬,順治賜“廷”字。康熙時官至工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後來蓋了皇城相府。

  陳家真正輝煌就是在清朝,進士九出,翰林六鳴。乾隆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牛批!

  王重新嘰裏咕嚕講了一通,李自成假裝聽的認真。

  他安慰道:“煥宇兄,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你且等著看,陳家要是不識時務,就這一二年間的事。”

  “大統領切莫會錯意,陳家為人也還好,我……”王重新急忙要辯解。

  李自成笑著打斷,“好與不好要分兩麵,凡是與革命軍作對,必將被打翻在地。”

  “……”王重新囁嚅不能言。

  吃飽喝足,他陪著大統領一起去拜訪張家。

  剛出門,李自成見一個跟班頗魁梧,誇了兩句。

  然後得知名叫吳開先。

  李自成微微一笑,“就是你把毛文龍砍了?”

  “……”吳開先大驚失色,兩股戰戰,幾欲逃竄。

  王重新也詫異了,他並不清楚這事。

  賈富貴一挺肚子,自豪道:“咱家大統領能掐會算,前知五百年,後算五百年。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曉人和;懂陰陽,明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

  李自成樂了,拍著胖子肩膀,“能耐了啊?”

  賈富貴趁勢躬腰謙虛,“近來請了師爺,正經的讀了不少書。”

  李自成問:“知道毛文龍麽?”

  “毛毛蟲?”

  “龍!”

  賈富貴轉頭瞪著吳開先,驚訝道:“你把龍砍了?!抽筋扒皮?哪吒下凡?”

  吳開先低頭不語。

  這後生是安徽人,家貧,但是讀過書善騎射。早年流落至竇莊,被張道濬收留,舉薦去從軍。後來混到袁崇煥賬下,頗得看重。

  矯殺毛文龍就是吳開先動的刀,事後得授都司。袁死後,他怕秋後算賬,遂逃亡。

  沒想到他又被王重新收為護院。

  李自成拍著他肩膀,“之前說了,明年陝西流民再次入晉。原本煥宇兄會招募義勇一千五百名,交給你統帶。然後到九月份,你會死於亂刀之下。”

  “……”

  吳開先不知是被叫破身份,還是被“神棍”預言嚇住了,此時渾身打顫。

  李自成繼續說道:“不過既然我來了,又跟煥宇兄一見如故,隻要你不作死就不會死。”

  王重新醞釀一下,拱手一拜:“多謝大統領。”

  賈富貴笑,“怎麽樣?服不服?”

  他轉頭又討好道:“大統領,王老弟因為商賈身份,一直心有芥蒂。老想著捐個功名。您老幫忙看看,他家能不能出個人才?”

  王重新好奇心起,豎耳傾聽。

  李自成裝模作樣掐著指訣,“你有個侄子,叫啥來著,王維時?馬上秀才、舉人一氣嗬成,崇禎十二年恩科進士。”

  王重新渾身一震,再次作揖,“大統領金口玉言,總是小輩福分。”

  李自成背著手,四十六度仰望藍天,“要我說呢,其實考不考功名也就那樣。跟著我幹何止於一個進士出息?當然,這話你是不信的。走著瞧吧!”

  賈富貴又拍了幾句馬匹,諂笑道:“大統領,小人鞍前馬後效力多時,一直沒得過神算。您老大發慈悲,幫小的瞧一瞧?”

  “你?這個……原本後代一兩百年內秀才舉人有三五個。高官麽,三百年後能出個國會眾議院議員、總統府資政。”②

  “國會……議員……總統……這是個啥官?”

  “三百年後的事情你糾結個啥?眼前有貴人提攜,還怕子孫沒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