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開門迎賊還是殊死一搏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0-24 00:23      字數:2989
  回到韓府,李自成動手做了簡易的太陽係和地月係轉動模型,又教了他們觀測計算之法。

  撥動機關,幾個小球開始轉動,二韓興奮看的不已,大呼精彩。

  “這個先不急研究,太陽月亮一時半會兒不會跑掉。”

  李自成擼胳膊挽袖子,“雨公兄,趙某請教太極拳真解。”

  遇高人豈可交臂而失之!

  韓霖也不推辭,客氣兩句收拾停當。

  他立圓帶胯,以沉澱了三十年的功力使出一招右白鶴亮翅。

  李自成一拳將他擊倒。

  飄然而去。

  ……

  絳州可玩賞之處甚多,可惜沒時間了。

  王嘉胤即將嗝屁,先去混眼熟要緊。

  李自成幾人快馬加鞭,在翼城附近澮河旁追上革命軍大隊。就地紮營,順便下鄉打糧。

  山西農民也苦。

  雖然大旱要後年才開始逐漸蔓延,但是朝廷——

  “以沿黃之派,急於星火,轉運艱難。在朝廷雖算價二十二萬,而民間所費實已不止百萬。有司但顧考成,新舊並催,鬻子賣妻,剜心敲髓,民之皮骨已盡。今日春雨未沾,風霾日異,人心洶洶,朝不保夕。弱者轉於溝壑強者瞋目語難……”

  可見人禍要大於天災。

  先是崇禎二年開始,陝西農民軍陸續過河進入山西。

  在西北地區主要是王嘉胤渡河進入河曲;在西南地區的農民軍分為兩路,一路攻吉州、襄陵、太平、曲沃;一路攻蒲縣等地。

  然後起義軍又兵分東西兩路,西路攻石樓、永和、吉州、隰縣;東路攻汾西、霍州、趙城、洪洞。

  然後山西本地饑民也反了。“既揭竿,脅從者且十五六。”

  山西官的反應不是如何剿滅“賊寇”,而是首先推諉責任。

  以至於後來還說晉地原本國泰民安,變故都歸咎於陝西官“以晉為壑”。又上疏朝廷奏請“責成秦之撫鎮驅之回秦,而後再議剿撫。”

  先把農民軍從山西趕回陝西再說,真是笑話!

  倒是有明白人說:“始之寇晉者,秦人也;今寇晉者,半晉人矣。二三月間,從賊者十之一,六七月而從賊者十之三,至今冬而從賊者十之五六矣……欲除晉之盜,莫先欲撫晉之貧民……”

  可是拿啥撫?誰願意掏腰包?不過是清談。

  所以,山西官的如意算盤隻能是將變民趕出境外便算盡責,萬事大吉。

  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大同鎮要防邊,內地山西鎮全是二線兵,弓馬憊廢,無能為力。衛所兵直接就是老農,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陝西自己都忙不過來,哪有空管山西。

  曹文詔也隻在黃河一線遊擊,收複河曲後繼續追繳附近潰兵,並沒有過多深入晉地。

  五月份,農民軍占據了半年的河曲被老曹和宣大總督魏雲中打破,王嘉胤突圍而去。

  二十四日他過嶽陽縣進入太嶽山脈。①可憐山西叫了一千多年的嶽陽,抿國時被湖南搶去了。

  現下王嘉胤等農民軍應該在屯留、長子一帶。

  李自成也不用去尾隨,畢竟後知五百年,到時直接去沁水等他就是。

  傍晚時分,老朋友拓養坤趕來匯合了。這家夥又收攏了馬步千餘。

  想合兵沒問題,隻要讓李自成派監軍就行。不然以拓養坤的軍紀,革命軍免不了要背黑鍋。

  拓養坤自然不願意,第二天找借口率隊先走。

  革命軍隨後向西進入山區。

  西邊太嶽山脈,東邊太行山脈,再加個南邊的王屋山,一圈山圍起來的就是上黨高地。

  “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

  “居太行之巔,據天下之脊。自河內觀之,則山高萬仞;自朝歌觀之,則如黑雲在半天。即太原、河東,亦環趾而處於山之外也。乃其勢東南絕險,一夫當關,萬軍難越;西北絕要,我去則易,彼來則難。夫非最勝之地哉!”

  上黨高地中間有盆地,宜農且多礦。

  如果能把上黨占下來種田,養兵五萬沒問題,槍炮甲胄也能裝備齊全。

  可是,難!

  不好跟朱元璋比,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有前提。

  元末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等各路軍閥內戰,自己人先打出了狗腦子。這也是各路反王能坐大的一個原因。

  尤其王保保殺的元軍怕是比他殺的農民軍還多。

  劉福通有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地;

  徐壽輝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張士誠有江蘇、浙江等地;

  明玉珍有四川、雲南;

  而此時繼承郭子興隊伍的朱元璋,仍然局促於安徽中部的滁縣、和州一小塊地方。

  前麵有一眾牛批人物幫著承擔火力,朱元璋這才有機會猥鎖發欲。

  所以形勢有別,李自成不能照貓畫虎。

  走一步看一步吧。

  烏嶺山是太嶽山脈的支脈,也是汾河流域與沁河流域的分水嶺。

  革命軍在烏嶺山間穿行,於二十七日抵達沁水。這種偏僻小縣正適合開刀。

  縣城周長二裏一百步,髙二丈二尺,護城河深一丈,隻有東西北三門。城裏的武裝力量有百十個衙役。

  李自成分出三哨人馬駐紮於三門外。

  沁水縣衙裏愁雲慘淡。

  知縣董老爺正聚集了一幫士紳商量對策。

  “大夥兒都拿個主意吧,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你們都清楚,流賊暴虐,一旦破城,玉石俱焚。”

  眾人嘰嘰喳喳獻言獻策時,一個衙役疾跑進來。

  “大老爺,流賊射書一封。”

  “……”士紳們立馬閉嘴。

  董之表看罷信,眉頭皺的更緊了。

  柳大秋問道:“明府,流賊可是勸降?”

  知縣歎口氣,欲把信紙撕碎,再想了下,轉手遞出去。

  柳大秋接過來一看,搖頭不語。

  尚寧一、趙完璧、王梓、衛思濂等十數人一一看過,有麵色如常,有惶恐不安,有垂頭喪氣,有暗自竊喜……

  董知縣咳嗽一聲,“諸位,是開門迎賊還是殊死一搏,早做決斷。”

  如果流賊沒有來信,縣太爺自然會決一死戰,好報效朝廷。現在麽,還有一線生機。

  趙完璧開口道:“流賊不可信……”

  “不要輕率!”賈富貴急忙出頭,“事關闔城安危,還請大老爺再派人溝通溝通。若革命軍果真秋毫無犯,何必陷死全城父老?”

  衛思濂譏諷一句,“大財主這是擔心錢糧被充公?你家遠在端氏鎮,慌什麽?”

  賈富貴辯解:“城裏有多少民壯?拿什麽守?平陽衛、沁州千戶所、寧山衛的兵都去潞安(長治)保護王爺了,咱這小縣能指望官軍來救?”

  沈王原封地在沈陽,永樂六年改封於長治。

  當初朱元璋給諸王兒子設左中右三個護衛,按照一個滿編衛五千六百人來算,這就是一萬六千八百人。

  然而老朱人走茶涼,篡位起家的朱棣對兄弟們手裏的三衛兵馬著實不放心。於是能改就改,能撤就撤。

  如今大明現存二十八位親王,僅沈王還保有一支護衛——沈陽中護衛。

  可這僅存的千數人也完蛋了。

  本月初,先進入上黨的農民軍馬光玉等幾部轉戰潞安府一帶,王爺的沈陽中護衛——其實都是種田老農——全軍“覆沒”。

  崇禎為此大怒,當即罷免宣大總督魏雲中,誰讓你剿賊不力!

  保護王爺要緊,周邊兵力幾乎全去了府城。

  所以,僻處山溝溝裏的沁水縣短時間不可能等來援軍。

  尚寧一站了起來,抬手抱拳,“但憑明府決斷。若死戰,學生登城協守;若議款,學生願出城麵賊。”

  “……”

  眾士紳各抒己見,結果三成願死戰,三成想議和,還有四成吞吞吐吐。

  如果沒有士紳土豪們出錢出糧相助,守城必敗。

  董老爺愁得慌,轉回後廳又跟師爺商議。

  劉師爺聽完後大大咧咧說道:“明府不必擔憂,議和隻是權宜之計。眼前最要緊之事乃夏稅!隻要錢糧收上,自然天下太平。流寇到處都在鬧,難道就我們這裏鬧不得?”

  董之表心下稍定,隨即歎氣,“若行款,怕是瞞不過上憲。”

  劉師爺笑道:“東翁無需多慮。官場上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隻要錢糧入庫,縣城又沒丟,州府老爺們理會這些作甚?”

  董之表還是有些猶豫。

  劉師爺繼續開導:“流賊入境即不擄掠又不殺人,城外縣學諸人安然無恙。他們若想取城早來攻了,何必言和?咱們買個平安,對付過眼前再做理會。”

  董之表思量再三,打定主意。

  做兩手準備。一麵安排防禦事宜,一麵準備跟流賊和談。

  很快,尚寧一帶著知縣回信和父母靈牌出城麵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