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先生大才受某一拜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0-24 00:23      字數:4554
  李自成起身熱情道:“哎呀!小西兒,好久不見!”

  沈一石滿麵春風,拱手作揖,“東家一向發財,兄弟掛念的緊啊。”

  當初沈一石離開米脂徑回老家,跟沈老西兒商議了一個月,之後就到了絳州,在米麵局胡同開了家糧店。

  兩人先撿閑話聊一陣,吃完火鍋,一同回轉大順糧店。

  進了後院關上門,沈一石再次作揖,“一別大半年,沒想到兄弟真來了。”

  李自成笑道:“做買賣講究的就是一個誠字。怎麽樣,想通了?”

  沈一石先歎口氣,“果如兄弟所言,陝西民變已蔓延至山西。燎原之勢令人心焦,不得不為全家老小謀條後路。還望兄弟不吝賜教。”

  “談什麽賜教,你我兄弟何必這麽客氣。小西兒啊,不瞞你說,絳州城外的隊伍正是我的,兄弟扯旗造反了!”

  小西兒悚然一驚,隨即麵色如常,拱手道:“好氣魄!早知大當家潛龍在淵,果不其然。”

  李自成擺擺手,“這些話就不用說了。我在城裏隻待兩天,你再好好琢磨琢磨,要不要上我這條賊船。”

  沈一石咂咂嘴,“大當家,不是小的推脫,我就一小買賣人,怕是沒法追隨駕前上陣殺敵。”

  李自成笑了笑,“真不用說這話,我能把你當小卒用?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是明白人,想好了給我回個話。”

  沈一石躊躇片刻,“大當家,能否將具體事宜示下?”

  其實要他做的也簡單,一是繼續銷贓;二是采買軍需;三是看情況做些奸細的活。

  李自成說完後又補了一句,“將來榮華富貴眼下也不必多提。我可以保你全家在亂世中平安無事。”

  沈一石糾結了。

  銷贓無所謂;采買軍需也行。但是做奸細……

  可是前兩天剛有上萬流賊陸續從洪洞附近過去,令人膽顫。家小安危顯然更要緊。

  沈一石暗暗歎氣,弓腰作揖,“謹遵大當家吩咐,沈某定效力不怠。”

  之前打土豪得來的十六車財貨已售罄,得銀兩萬六千餘。沈一石要交賬,李自成沒收,讓他存著留用。接下來要花的錢可多了。

  革命軍從陝西走來一路又收繳了十幾車財物,李自成叮囑他出城接應。

  大統領又拿出兩本冊子,一張清單,提點些注意事項讓沈一石照單采買。

  小坐一會兒,這邊事安頓好,李自成匆匆趕往城北。

  ……

  萬曆四十八年,意呆利神甫艾儒略來到絳州,為韓氏全家受洗。

  天啟四年,意呆利人高一誌、比利時人金尼閣又陸續來了,韓家捐資在絳州城東南購置兩棟房屋,改建為填主堂。

  隔年,靈丘王受洗,捐贈王府作為教堂。①景點招牌上的名字錯到姥姥家了,朱仕塝已死百多年,咋能捐王府?不知現在改了沒有。

  靈丘王為啥不住靈丘在絳州?

  到明末,王公多如狗,朱家幾乎在每個縣都封了郡王,不過絕大多數王公並沒有赴國,因為住在繁華的府城享受更舒坦。

  靈丘王在英宗時就從靈丘遷到了絳州,隻是名號照舊。

  曾有一任靈丘王超長待機,熬死了長子、長孫、曾長孫,最後玄長孫朱鼐鐮即位。

  朱鼐鐮因故向曾叔祖索賄。朱俊檥雖然隻是個鎮國中尉,畢竟輩分擺在那,於是怒斥侄曾孫。

  靈丘王一不做二不休,“逼之以刑”,最後竟然活活打死曾叔祖。

  那孩子闖下大禍之後靈機一動,找借口把曾叔祖弟弟騙進王府。小弟看到哥哥慘死,當場打死府中宦官。

  靈丘王就把這事報成曾叔祖兄弟倆和太監互相鬥毆,以致二死一傷。後來事情敗露,皇帝將朱鼐鐮廢為庶人,除國。是為最後的靈丘王。

  那是六十年前的事了。

  後麵靈丘王就改成了靈丘宗理,隻是民間習慣上仍然稱呼為靈丘王。

  現任“靈丘王”是絳州巨紳段袞女婿,而段袞早年在京為官時就成了羔羊。發展下線女婿順理成章。

  目前絳州羔羊已近千,其中舉貢生員過百。

  李自成趕到教堂,隻有高一誌、金彌格(金尼格之侄)兩鬼子在,跟他們沒啥好談的,略打招呼後轉頭又往韓家巷去了。

  韓氏書香門第,官宦世家。

  韓雲、韓霖兩兄弟,一個萬曆年舉人,一個天啟年舉人。

  祖上曾是絳州二尚書之一的韓重;其父棄文經商,在鬆江府發家;其母王氏乃太極拳宗師王宗嶽獨女。②還有說法王宗嶽比陳王廷小153歲。咱這是小說,不去較真誰傳誰太極了。

  良好的家境培育出韓雲、韓霖、韓霞三兄弟,時人稱“河東三韓”。

  老大老二少時隨父居鬆江府,入青浦縣學讀書。彼時徐光啟正在家中丁憂。“嚐學兵法於徐光啟,學銃法於高一誌。”

  韓雲考不上進士,也就放棄了。後來曆官徐州知州、漢中司理等職,因感朝政荒唐,遂辭官回家。

  之前崇禎二年,葡萄呀人公沙率炮隊入華。走到半路因行糧不足,得知天煮叫徒韓雲正擔任徐州知州,耶蘇會士陸若漢便派人前去請求賒借。韓雲慷慨接濟白銀200兩。

  韓雲還高興的說:“此器若到京師,入業師手(徐光啟),可保萬全。屈指水程,此時未能抵京,且所必用輔者有三,曰銃架,曰火藥,曰鐵彈。三者齊備,並戰車三百輛,精兵三千,及鳥銃諸利器以助之,則所向無敵,苟缺其一,不能有裨。奈今安頓說明之人,尚有未全,是有器與無器同,似應請乞憲台,特賜未雨綢繆之策。或調撥官兵,防護攢督,兼程而進,倘萬一前途有阻,則宜就便設處錢糧,製所未備者為吃緊,庶乎進可以解畿輔之急,中途可以保漕河之運,取守南服疆界,可使狂酋不敢南窺。賜以不世奇勳資憲台,憲台以不世奇勳報聖天子也。”

  (正趕上“己巳之變”,已經下台的前閹黨大佬馮銓自費招募一支3500人的步騎兵,還隨帶百名家丁護送葡萄呀炮隊。結果也沒趕上參戰。)

  韓家老二韓霖未曾出仕,但乃東林黨成員。他於崇禎四年再次入京參加會試,當然又失敗了。不過他曾在北京見到公沙,還切磋了下兵法,並做詩曰:鯤鵬居北溟,海運則南徙……今親見其人,西方之彼美……我從西儒遊,談天如測蠡。今與西帥交,談兵如聚米……

  韓霞還在讀書。

  “晉人往往誇三韓,仆婢都教讀《爾雅》。”

  李自成遞上名帖、禮物,詐稱是經湯若望介紹,特來訪賢。

  順利進門。

  彼此寒暄過後,李自成將五六本書奉上。

  “聞韓兄學識淵博,藏書頗豐。小弟不才,草編了幾本書,恭請大家雅正。”

  除了《新編增廣賢文》、《聲律啟蒙》,還有《弟子規》這種糟粕,以及重頭戲——抄襲來的清人注疏《十三經》中的幾本等等。

  韓雲嘴上客氣應付幾句,其實心裏也不當回事。

  旁邊的韓霖已經撿起一本開始翻看,“喲!這書好啊!”

  首先印刷精美,一般書籍裏分隔字行的線格完全沒有蹤影,字句之間卻排列的上下左右一邊整齊;蠅頭小楷字字清晰,就連最好的宋版《史記》都比不上。

  翻一頁,居然兩麵都有字,卻並無漫洇,這是何紙何墨?

  油墨鉛字活印沒見識過吧?

  韓霖再看內容,俗字略多。但時人多用俗字,並不為怪。

  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開始專門收錄俗體字。

  另外隸書可以算秦朝的簡化字,《說》還哀歎,隸書出來後,“古文由此絕矣”。

  曆代名人字畫碑刻中俗字也比比皆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俗體。

  由於書寫和辨認方便,俗體字的影響範圍逐步擴大。到了明末,不但在“販夫走卒”中流行,士子們也多用。

  如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中注:“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

  等到入關人問鼎江山,才對用字作了極為嚴格規定,隻許用“正體”字,,違者嚴辦。

  所以現在用俗字是風尚,再正常不過。而且李自成並不是沒頭腦全改,隻選了幾百個時人常用字及改了些少數不會產生歧義的字。

  比如新中國的傘(傘)、蟲(蟲)、眾(眾)、龜(龜亀)等改的都挺好。

  “醜”和“醜”合並有些不妥,跟地支名混淆了;“運”改“運”似乎也可以再商量;“髪發”全合並成“發”不好,給語文試卷貢獻了考題,加重學渣負擔。

  乾燥的乾與幹活的幹都被簡化合並為幹,乾在八卦中又代表天,於是就有《幹隆生母享盡孝子福》、《幹了112天終於濕了》、《晚上睡覺被幹~醒好幾次?用它濕潤你幹燥的冬夜》……

  還有,蕭被簡化合並為肖,大大不妥。當年未注明姓氏不在簡化之列,大部分蕭姓被改了。人家傳承了上千年的祖姓,這樣弄不好吧。

  那麽問題來了,黨和黨到底哪個更好?

  ……

  用俗體字沒啥問題,但是令韓霖覺得不妥之處是書中加了句讀(標點符號)。自然這麽一來讀書大大省卻了功夫,可焉知你斷句對不對,能不能領會聖人語義?

  韓霖細看了兩頁,不由得拍案叫絕,“好好好!妙妙妙!非大方之家何得做出如此高論!”

  這注疏水平之精,絕不次於他讀過的漢唐宋元明以來的前代注家。

  自古以來,為十三經做注疏的人不少,清代對十三經的注疏又是一個新的高峰,特別是對經書文字解釋和名物製度等的考證優於前代。

  李自成抄襲來的精華豈是兒戲?

  另一邊韓雲看著《古文觀止》的書名一陣牙疼,短毛好大的口氣。精彩的古文何止千萬,你這薄薄的一冊就全代表了?

  他翻開看完序言再看目錄,不禁叫絕:“好書!”

  《古文觀止》以散文為主,兼收韻文、駢文。先秦選的最多的是《左傳》,漢代選得最多的是《史記》,唐宋時代選得最多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當然,還有本朝的好文。

  它的主旨並不是說看完這二百篇就不用看其他古文了,而是說通關了這個選本,你的古文水平就過關了,再看其他的就沒有障礙。

  《古文觀止》還有個更重要的作用,選篇是為了“科舉”服務,那麽文章選與不選都以此為判斷標準。比如不選漢魏的賦隻不過因它們對作八股沒啥用。

  對有誌於科舉的學子來說,這一參考書在手省了多大的功夫?韓雲自然要讚歎。

  當然,李自成的《古文觀止》分兩部,第二部裏的選篇就是對做八股無用的其他好文。

  韓霖又翻開一本《綱鑒易知錄》,隨便看了兩頁。

  這是本中國曆史的普及讀物,從三皇五帝一直到唐宋元明,梗概性的將大事、主要人物梳理了一遍。

  古代史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難以卒讀。而《綱鑒易知錄》恰是一部古史精華的薈萃。它簡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奧,不敷鉛華,年經事緯,力求平實。有一編在手,諸史了然於胸之效。《綱鑒易知錄》不失為一把入門的鑰匙,一個登堂的階梯。

  “好書!”

  韓雲、韓霖再不敢慢待短毛。

  蒸青團茶撤下,紫砂壺、青花瓷杯端上,來一泡上好的羅岕茶。

  三人開始高談闊論。

  席間,韓雲說起了金尼格。

  那鬼佬編了本專供外國人學漢字用的按音查字和按字查音的字表,韓雲得知後加以中國人為對象而粗編了《西儒耳目資》。後來陝西人王徵也參與了修訂,還幫忙出版了。

  二韓誇讚不已,謂國人都做不到這一點,西人卻有妙法。

  李自成淡定的從包袱裏取出《中華永昌大字典》。

  “二位兄長且一觀。”

  《康熙字典》是以兩本明代字書《字匯》和《正字通》為基礎,加以辨疑訂訛而成。

  不過此時《正字通》還沒有成書――崇禎十四年才出來。

  李自成盜版的中華書局《康熙字典》又出自後世上百年的精校成果,權威無比。

  每字下的注音都采用《集韻》反切,並加直音,又注韻目,以資參照。

  注音之後是釋義,義項基本上按本義、引申義、假借義順序排列。每一義項後都引一條文獻作為書證。

  同形同音不同義的字,全部釋義歸於一字;同形不同音不同義的字,複另立條目,以求明晰。

  另外,全書除了拚音、部首檢字法,還多了四角號碼查字。

  這樣集古今大成的字書一出,二韓很是震撼。

  韓雲歎道:“某乃井底之蛙,往後再不敢說大話。誰言國人無才?”

  韓霖摩挲著書冊問:“何以隻有三十頁?潤之先生可否賞賜全冊?”

  李自成就算是過目不忘的天才,那也不可能背下字典全文,這不是要緊事。

  “俗務纏身,還未編纂齊備。”

  他又拿出一本書放在桌上,“暫且隻有《小學生字典》。”

  韓霖又端起翻看,這本就簡略多了,而且隻收入三千常用字。

  韓雲起身作揖,“先生大才,受某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