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書生仗義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28      字數:6253
  “何人敢在此時生事?”師爺的話不知怎麽勾起了丁直璜心頭的無名火,他當然知道師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什麽,“誰敢拿我辦的鐵案說事,我便要他死無葬身之地!我正好還要重查黃樹蘭全家被害一案,黃樹蘭死得不明不白,朝廷竟默認了‘天譴’之說,此事幕後定然有人主使!有敢在這時生事者,定和此案有關!我正好抓來查勘一番!”

  ??聽到丁直璜打算重查黃樹蘭一家遭遇山崩被埋遇難一案,師爺不由得在心裏暗暗叫苦。

  ??對於這個案子,丁直璜要求重查不是一天兩天了,隻是因為他身為布政使,權力有限,加上“懶政”的四川官員的集體抵製,一直沒有成行,現在他護理四川總督,一朝權在手,自然要把令來行了。

  ??但師爺卻知道,這個案子是無頭案,可絕不是那麽好查的,就算是狄仁傑轉世,包拯複生,想要查明白,也不容易,更可況丁直璜這樣隻憑儒家道德觀念行事,全無技術經驗的糊塗官了。

  ??而如果這個案子真的興師動眾的查將起來,以丁直璜的辦事風格,還不知道要牽扯多少無辜的人呢。

  ??“大人打算……何時重查黃樹蘭一案呢?”師爺試探著問了一句。

  ??“今日便要重查!”丁直璜瞪了師爺一眼,“你一會兒便去按察使衙門,將案卷調來!”

  ??“是!……老爺今日不去視察新津河堤麽?”師爺小心的提醒了他一句,今天應該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由於丁直璜給的工錢過少,雖然他已經做出表率,督修都江堰時親自挽袖子和民工一起搬石頭,但效果並沒有他想象的好,新津的大堤重修完工的第二天,便因為一場大雨而決了口,現下洪水正在肆虐,已經威脅到了瀘州一帶,很多百姓房屋被淹,水災造成的損失其實是很大的,遠不象丁直璜在折子裏向朝廷奏報的那樣。

  ??“我今日要重查黃樹蘭一案!大壩已派人重新修整,救濟糧也已發出,就不必天天過去了!”丁直璜不耐煩的擺了擺手。

  ??師爺見到丁直璜如此,不由得在心裏歎了口氣。當下他不敢出言相勸,隻是唯唯告退,前去按察使衙門調取黃樹蘭一案的卷宗。

  ??成都,新津縣,臨江客棧。

  ??窗外隱隱傳來了雷聲,劉光第放下了手中的書,抬頭望去,隻見窗外的天空漆黑一片,日月皆隱匿不見,不時有淡淡的電光透過濃黑的雲層閃動,預示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

  ??窗外的風變得越來越大,帶著陣陣的嘯聲,可能是窗戶沒有關緊,一陣強風吹來,竟然將木質的窗扇吹開。

  ??冷風吹進室內,寒意陣陣,劉光第起身走到了窗邊。

  ??劉光第正要關窗,猛一陣疾風吹來,險些將他刮倒。劉光第雙手扶住窗欞,站穩身子,抬頭向外望去,仍是漆黑的一團。

  ??突然間,一道刺目的閃電劃過,緊接著便是一連串沉悶的雷聲

  ??而就在這電光閃過的一瞬間,劉光第看到,濃黑的雲間,有一道蜿蜒而下的黑線!

  ??劉光第認出了那是什麽,不由得大驚失色。

  ??龍卷風!

  ??劉光第用力拉回窗扇,將窗戶關緊,然後將書本收拾好,放進箱子裏鎖好後,快步衝出臥房。當他急匆匆的來到回廊裏的時候,剛好和楊銳碰了個正著。

  ??“裴村,你來的正好,快快隨我去江邊工地。”楊銳焦急地說道,“適才有人來報,有怪風來襲……”

  ??楊銳話音剛落,隻聽得“嘩嘩”聲響,暴雨瞬間傾盆而下。

  ??當劉光第隨楊銳頂風冒雨來到工地時,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隻見遠處的江麵上,電閃雷鳴之間,巨大的水柱連接水天。灰暗的夜空中,灰色水柱從遠處的烏雲中垂落江麵,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條巨蟒。

  ??而圍繞著他所掀起的滔天巨浪,無情地拍擊著江岸,發出山崩地裂般的轟響。停泊在岸邊的船隻在瞬間便被巨浪打翻吞沒,有的船隻被高高的拋起,相互撞擊,或是拋到了岸上,摔得粉碎。

  ??岸上,原先搭建好的工棚和木房已經被全被江浪推倒,工地上一片狼藉,工人們正四散奔走躲避,但大浪不時的湧上岸來,有幾個人躲閃不及,竟然被浪頭卷到了江裏。

  ??江中隱隱傳來落水的人們的陣陣哭號聲。

  ??劉光第平生頭一次看到“龍吸水”,在看到掙紮在江水浪間的人們時,他第一個反應是想去救人,但當他看到突然掀起的如山一般的衝天巨浪時,全身立刻被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包圍了。

  ??“浪來了!叔嶠小心!”看到身披蓑衣呆立在壩上的楊銳,劉光第不由得焦急地大喊起來。

  ??對劉光第的出聲示警,楊銳恍若未聞,他隻是站在那裏,呆呆地看著已經被巨浪摧毀的河堤工地。

  ??劉光第眼見巨浪越來越近,十餘米高的浪頭已然直向他們所在的岸壩上砸來,他顧不上多想,猛地上前,拉過楊銳,用盡全身力氣抱住了一棵樹。

  ??劉光第不敢抬頭去看已然湧到頭頂的巨浪,他雙手將楊銳和樹幹緊緊合抱在一起,閉上了眼睛。

  ??仿佛掉進了瀑布一般,轟然一聲巨響,劉光第感到氣息一窒,全身如墮冰窖,江水冰冷,直透骨髓,他忍不住大叫了一聲。

  ??這時,伴隨著一聲巨響,劉光第感到腳下劇震,險些摔倒。所幸他抱緊了樹幹,才穩住了身子。

  ??“塌壩啦!塌壩啦!”有人嘶聲大叫起來。

  ??劉光第感到身上巨浪衝擊帶來的壓力消失了,他眼開眼,看到楊銳安然無恙,不由得咧嘴一笑。

  ??此時的楊銳極是狼狽,頭頂的鬥笠已然不知去向,身上也已經濕透,他沒有注意到劉光第關切的目光,而是望著江岸工地,臉上滿是焦灼之色。

  ??劉光第的目光轉向工地,不由得嚇了一大跳。

  ??隻見一大片長寬縱深約數百米的江堤,已然垮塌進了江裏。

  ??“快!別管我!救人要緊!”楊銳指著江岸嘶聲大叫起來,卻無人應聲,他回過頭,卻發現身邊除了劉光第,並無旁人。

  ??剛剛陪同楊銳前來的河工官員和夫役,除了幾個人和劉光第學樣,跑到不遠處抱住了樹躲過一劫之外,其餘的人全都給巨浪衝下了大壩,好在沒有給卷到江裏。此時聽到楊銳的呼喊,沒有受傷的人都應喝著站了起來,向江岸衝去,但風浪暴雨實在是太大,他們幾次試圖趕往江邊,都讓風浪給逼了回來。

  ??不知過了多久,“龍吸水”漸漸的遠離江口,開始變弱,風浪也跟著變小,但暴雨卻始終下個不停,看到風浪漸息,楊銳掙紮著起身要去查看,劉光第扶著他踉踉蹌蹌的走下了江堤,向工地走去。

  ??工人夫役們紛紛重新聚攏起來,開始救災。

  ??“快快!先把落水的人救上來!”楊銳看到還有人在江水中掙紮呼救,迭聲頓足道。

  ??劉光第和幾名夫役跑到岸邊,將一艘被風浪掀到岸上的小舢舨推下水去,一名船工用力撐杆將船駛向離得最近的一名落水工人,那名工人已經沒有了多少力氣,正抱著一塊木板在水中浮沉。可能是江水過於寒冷,小船駛近他時,他竟然抱不住木板,一個浪花襲來,身子瞬間沒入了水中。

  ??在同船工人的驚呼聲中,劉光第猛地探出了身子,閃電般的伸出手,一把抓住了那名落水者的頭發,用力將他的頭提出了水麵。

  ??劉光第想要將落水者拖上船,但對方的身子沉重,他本是一介書生,一隻手根本使不上力,另外兩名工人見狀趕忙上來幫忙,三人合力,好容易才將落水者救上船來。

  ??站在岸邊的楊銳正緊張地望著這一幕,看到劉光第沒事,這才鬆了一口氣。

  ??“裴村,你還好吧……”待到劉光第回到岸上,楊銳急忙趕過去問道。

  ??此時的劉光第滿身泥水,臉上似乎還有傷痕,顯得十分狼狽。

  ??“江堤為何會垮掉這麽多?”劉光第沒有去看,而是緊盯著已經垮塌的江堤問了一句。

  ??“誰知道這大壩是怎麽修的!丁宮保隻怕難辭其咎……”楊銳臉上的水一個勁兒的往下淌著,也不知是汗水還是雨水。

  ??“想不到這江堤竟然這麽不結實。”楊銳歎息道,“可惜多年營造之功,一場風雨便毀於一旦!”

  ??聽了楊銳的話,劉光第也跟著歎息起來。

  ??暴風雨終於停止了,此時已是深夜,雲淡星稀,江麵上滿是木板、篷帆、布片等雜物,很快,火把點了起來,江麵上星火點點,哭喚連綿,人們駕著小船,在江麵上打撈著親人的屍首。

  ??劉光第根本沒想到,他隨楊銳遊學至此,會在成都近郊看到這樣一幕慘劇。

  ??劉光第是四川富順人。其祖上躲避戰亂來此,此後劉氏一族一直居於下塵,到其父劉宗準時,這個家庭更是奇貧。劉光第幼時,父親故去,此後家境愈是窘迫,劉光第後來回顧幼年生活,曾記下“支用緊絀,兩三月一肉,不過數兩;中廚炭不續,則弟妹拾鄰居木店殘枝杈剩屑以炊”這樣的文字。

  ??然而,劉光第並不以貧廢讀,正如其母所言:“劉氏忠厚之日久矣,今家門當否塞,是兒頗不惡,不讀書發名,其曷承先誌哉?兒父在日命之矣。”劉光第身上負載著先人的夙願,負載著家庭寄予給他務必踏上仕途的希望,“瓊樓玉宇可勝寒,願登天上宮闕一憑眺”;讀私塾時老師出對:“屋亦甚高明,奈風雨飄搖,無方可禦”,劉光第應對:“水不在深淺,有魚龍變化,即此為靈”,渴望建功立業的勃勃雄心已在他這位小小少年的胸間砰砰跳動。

  ??光旭四年,劉光第應童子試。有人稱劉父曾為“待詔”(剃頭匠)賤業,沒有應試資格,被賢明的縣令陳洛君駁回,並取劉光第為案首,“校文頗識天難妒”,多虧了陳縣令慧眼識才,又以銀兩資助,劉光第才得以完成學業。

  ??家庭貧困被人歧視,才華超群遭人嫉妒,使劉光第本已不喜張揚的性格更加內斂,他隻能從心靈深處去完善自我,完成與高節之士的鏈接,他在《種竹辭》中寫道:“佳士原來有竹癖,座中更無一熱客”,“參天淩雪有高節,我亦披襟來拜之”,以明心誌。

  ??自許“高節佳士”的他,一直十分敬服“清正廉潔”的丁直璜,對於丁直璜“仗義”誅殺仁曦太後寵愛的太監海德盛一事極為欽佩,而丁直璜在山東的“政績”也令他神往,丁直璜調任四川之後,劉光第也曾欣喜不已,認為“近今時勢之變,仕途太壞,士風次之。此等實在關係國家元氣,非極力振刷,加意洗革,深恐孽芽已伏,一朝潰敗,便不可治”,而“丁公入蜀,川中政事必當一新”,他選擇前往著名的成都錦江書院求學,也是為了想找機會拜見一下這位大清官。

  ??但劉光第一路上的見聞,卻令他對丁直璜這位大清官的看法有了改變。

  ??而眼前的這江堤垮塌的一幕,更是令他難以接受。

  ??因為這段大堤,是丁直璜親自督修的,據說丁大人還在這裏同工人們一起勞作,搬石運土過,而工程結束後,鄉民感念,曾聚資立石碑一座於堤上,記載此事。他和楊銳來這裏,就是為了順路瞻仰一下丁直璜的政績,並拓印一份碑文以為永久的紀念。

  ??但他沒想到,會親眼目睹這江堤的垮塌。那座石碑,也隨著江堤的垮掉,沉入了江中。

  ??“叔嶠,也許我們都看錯了人。”劉光第低聲道。

  ??“也不知這川中的洋務,辦得如何。”楊銳也麵有憂色道,“若是也如這江堤一般,可就……”他看到了幾名急急趕來的當地官員,縮下了後麵的話。

  ??“叔嶠,你我正要到錦江書院,聽聞火藥廠便在那附近,屆時你我前往一觀,便知端的。”劉光第恢複了平靜,向楊銳建議道。

  ??“我也正有此意,到時候咱們一同再去看看機器局。”楊銳點頭道。

  ??楊銳在船政任職,此次入蜀,是接應一批船政運給四川機器局的機器設備,順便前往錦江書院遊學,路上偶遇劉光第,二人一見如故,是以相伴而行,共至成都。

  ??對楊銳來說,除了錦江書院,四川機器局也是他要去的一個重要的地方。

  ??四川機器局創辦於光旭三年。光旭二年10月,丁直璜由山東巡撫降任四川布政使。入川前,他得知四川“勇營習用洋槍,均須購自上海洋行,且不知修理之法,稍有損壞,即成廢物。” 丁直璜擬將候選通判曾昭吉至川省,查看情形, 令其自辦機器製造。四川接近西南邊睡,川內又時有民眾造反,為加強四川乾軍武裝,丁直璜決定設立製造軍火的機器局。

  ??光旭二年12月10日,丁直璜上奏朝廷,請求將原辦理山東機器局的曾昭吉調到四川,令其操辦機器製造槍炮。光旭三年11月,丁直璜在成都東門內下蓮池一帶擇地建廠,時名四川機器總局(簡稱四川機器局),委派候補道夏時、勞文道總理局務,並派成綿道丁士彬會同辦理,由曾昭吉承辦製造。其經費由川省土貨厘金項下撙節動用, 並由鹽道於茶引加票項下設法籌辦。光旭四年1月30日,丁直璜上奏稱:“曾昭吉在上海選擇緊要機器購辦數十件,由長江駛遠來川。其餘機器,曾昭吉自行創造。”

  ??光旭四年春,四川機器局建成投產,初期規模不大,生產數量很少。至光旭六年5月,共建大小廠房188問,製造前後膛槍148支、水輪機和其他機器25部、半成品槍161支、應用工具和機器零部件12069件。當時以造前膛槍為主,也試造馬梯尼、亨利等後膛槍。主要機器設備購自國外,一些簡單機器由機器局製造,全部機器設備價值不到一萬銀兩。機器原動力,采用水輪機,利用淘河(金水河)水力發動;冬春水枯時,則用鍋爐汽機發動。

  ??光旭五年3月20日,四川機器局被告發在用人、用款等方麵存在弊端,朝廷曾下旨停辦。後經朝野人士疏通和丁直璜本人的力辯,朝廷又同意續辦,於光旭六年5月26日重新開局。

  ??對於那一次的風波,楊銳隻是從邸報上得知了一些消息,具體的情形,他並不清楚,是以這一次前來成都,也是想去機器局一看究竟,以解心中的疑惑。

  ??四川機器局初辦時,丁直璜曾說,其辦局之時,不用洋人,“於機器製造,但規仿其法製,而於─切委員、工匠等必專選中土通巧之人。前在山東興造之局, 自始至終,決不用一洋人指示,則製造火藥、洋槍亦幾與西人相敵。此次在川初設局時,力主此意,均招致中土明習機器之士及工匠人等,大約湖南、江蘇、山東等省人為多。”對於他這種完全排斥外國人的作法,楊銳其實是非常不以為然的。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