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直璜辦案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28      字數:5696
  以楊銳在船政的所見,受雇於船政的洋人,無一不盡心盡力的為大乾服務,船政所製各種輪船、槍炮、機械無不精益求精,而四川機器局完全排斥洋人,這樣的搞法,很容易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在洋人的“長技”沒有學到家之前,洋人的幫助其實是必不可少的。

  ??而當年給事中吳鎮對四川機器局的參劾,“四川布政使丁寶楨不諳機器,私虧庫款,縱容私人,徇庇劣員”,並非全是虛言。

  ??在回到了客棧之後,二人忙不迭的洗去一身泥水,換掉衣服後,劉光第感到身體困乏,楊銳也很疲倦,二人閑話了幾句之後,便各自休息了。

  ??第二日,劉光第和楊銳便結伴而行,前往成都錦江書院。

  ??書院是出現於晚瑭五代時期的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梥代以後逐漸形成了完善的製度,並發展成中土古代的教育中心和學術中心。科舉製度自產生以來,地位不斷上升,不僅被統治者視為“擇才大典”,而且也成為讀書人仕進的最主要階梯。

  ??書院與科舉的關係十分密切,瑭末五代士人為獲得參加進士科所需要的詩賦文學知識,紛紛隱居山林讀書,逐漸衍生出書院這種新的教育組織,可以說書院因科舉而生。在官方無力興學的背景下,北梥書院成為官學的替代機構,承擔了培養科舉人才的重任。慶藶四年之後,書院被排斥在科舉教育體係之外,書院與科舉的關係變得相對疏遠了。

  ??梥室南渡之後,書院成為新儒學的傳播基地,新儒家們不僅通過培養人才為科舉服務,而且也為科舉選拔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提供了理論基礎。南梥理宗即位之後,書院的教學內容與官學教學、科舉考試內容基本重合,直接為科舉服務,書院的主要職能再次回歸到為科舉服務之上來。

  ??邧代程朱之學通過書院的傳播而進一步普及,為其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書院的創建、修複、講學和支持者不僅是恢複科舉取士製度的有力倡導者,而且也是科舉製度的有力維護者。邧代中後期,程端禮的《程氏讀書分年日程》為書院開展科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也進一步明確了書院為科舉服務的合理性。

  ??眀初,眀太祖通過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文教政策,將不屬於國家教育體係的書院排斥在科舉教育之外,書院沉寂了將近100年的時間。眀代中後期,隨著官學教學功能的日漸喪失,書院承擔了培養科舉人才的重任。盡管心學的理論體係與作為官學哲學的程朱之學有相當大的差異,但王狩仁、湛若水等心學大師依然堅持講學與科舉的統一,並鼓勵生徒應舉,使眀代中期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後期書院為科舉服務的傾向十分明顯。

  ??到了乾代,無論是官辦書院,還是民辦書院。都直接教授科舉之學,講授程朱之學的書院也轉而為科舉服務,將培養科舉人才作為主要職能,並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授科舉之學的製度。全佳時期鼎盛的漢學書院雖然不以教授科舉之學為主要教學內容,甚至反對教授科舉知識,但學習全佳漢學有利於生徒應舉卻是不爭的事實,漢學書院成為當地科舉及第率最高的機構。

  ??書院與科舉幾乎是共生的,形成了中土古代教育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但在書院與科舉關係中,二者的相互影響並不是等量的,一般是書院被動地接受科舉製度的影響。由於書院對於其所在地的科舉風氣能起推動作用,所以各曆史時期的書院數與科舉考試的重要指標——進士數、舉人數都是息息相關的。

  ??錦江書院自寧熙四十三年,由時任四川按察使的劉德芳秉承四川巡撫“欲興文教以植人才”,“繼石室之流風於無窮”之意,在文翁石室故地修建以來,它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學府,是有乾一代四川人才培養最有成就的書院之一,也是四川省城名流薈萃、大家輩出的地方。書院山長中既有潛心作育人才、不慕榮勢的易簡、彭端淑、李惺、江錫嘏等士林圭臬,也有工於詩古文辭的鄭方城、儲掌文、伍肇齡等老儒宿學,還有文武兼備、政聲卓著的高辰、楊芳燦、牛樹梅等大乾朝廷的能官良吏。在這些著名山長的滋育教導之下,錦江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學行俱佳的蜀中名士,並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前來求學。

  ??錦江書院規模不大,占地麵積僅二畝多,為古式建築,梁架結構,用堅固豔麗的雞眼石作梁柱。布局巧妙,前座是頭門廳,中座是大禮堂,後座是魁星閣,兩旁各有一條通道直通後座的走廊。走廊側各有八間房間,是先生及書生宿舍。前座正門橫額鑲嵌著一塊雞眼石板,上刻“錦江書院”四個陰文正楷字。其右旁豎刻“韶光十年八堡眾建”,在旁落款為“姚江諸豫宗題”。門頂上兩側和簷板外的雕刻,精致奇巧,堂皇華麗,引人注目。

  ??書院前座和中座之間有一個小園,曲徑貫其中。兩邊花果成叢,清風徐來,芳香撲鼻。其中左邊植有一株山桂,右邊植有兩株紫薇。兩邊還各有一個六角形的小水池,兩個水池外的十二個小平麵上各書寫一句名言。

  ??文廟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歇山重簷、翼角高翅,回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牆,使這座恢弘、莊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文廟裏自然少不了孔夫子的存在,所謂天不生聖人,萬古如長夜,如今這位夫子笑容可掬的立於大殿之上,似乎對劉光第和楊銳的到來非常的欣喜。

  ??夫子是有教無類的,不管麵對的是販夫走卒還是江洋大盜,都是這副麵容,也不知道能感化多少人幡然悔悟,但此時楊銳的心裏,卻隻有對古人雕塑技藝的讚歎。

  ??錦江書院其實並不大,那些有錢人最喜歡給書院建造門楣,牌坊,塑像,但是對於那些最重要的學舍和教室似乎並沒有興趣,劉光第探頭瞅了一眼教室裏的木地板,上麵的漆都已經給學生的屁股生生的磨掉了,看樣子來這裏坐不住的人不隻一個。

  ??劉光第和楊銳先去拜見了書院山長,說明遊學來意,山長聽說後很是高興,給他們妥善做了安排,自此劉光第和楊銳便在書院安頓下來,靜心求學。

  ??不知不覺,劉光第和楊銳在此求學一個多月過去了,學到了不少東西。但劉光弟對尊經、錦江兩書院的學術風氣,摘句而尋章,按格而就局,認為太過陳舊。此言既出,難免招來攻擊。一位老掌學官聞聽後,也認為這是無知狂生所言,因此便微服來訪查。到書院時,正值學生們之乎也者地正誦得起勁。老先生跨進課堂,皮笑肉不笑地吟了一句:“辟破石榴,紅(黌)門中幾多酸籽(子)”,要眾生員答對。劉光第一聽,明白來人之意八九,雖分明受了譏諷,亦不露聲色,欣然應對:“啟開銀杏,白衣裏一個大仁(人)。”老先生閱完對子,自認數劉光第所對最佳。於是專向劉光第發問:“空山淡明月”,劉光第答:“高天發雲霞”。老先生手指桌上落有花瓣的墨硯:“楊花堆硯滿”。劉光第掉頭見窗外芭蕉遮日,答:“蕉葉補窗虛”。老先生似乎決心要考倒劉光弟的樣子,對子越出越快:“中流憑抵柱”,答曰:“大雅是吾師”,問:“戰略喜談司馬法”,答:“躬耕時學臥龍吟”。問:“修竹曲躬多揖客”,答:“老梅換骨自臒仙”。問:“虛心隻合臨水照”。答“高節詎肯隨風揚”。出題者快,答對者更快。到此老先生已無話可說,不得不承認劉光第確是具有真才實學,且為品性高潔之士。自這一天起,劉光第名聲大噪,再無人指摘他狂妄了。

  ??楊銳和劉光第在錦江書院求學期間,和外界的音訊並位斷絕,由於報紙的興起和朝廷對洋務的重視,書院裏的學生們也都很關心時政,不時就本省政事發表評論,而這些天楊銳和劉光第聽說最多的,便是護理川省總督的丁直璜的事了。

  ??聽學生們說,這位丁大人竟然重新查起了黃樹蘭一家遭遇山崩的無頭案,據說還真查出了一些隱情。

  ??丁直璜先是調閱了當年的案情卷宗,他發現山崩中遇難的隻有黃樹蘭一家人,包括黃家的仆役侍婢,無一人幸免,而負責押解黃樹蘭一家前往戍地的兩名差役卻幸運的躲過一劫,丁直璜堅信山崩是人為造成,兩名差役之所以幸免,定是和凶手有所勾結,提前躲避,是以對兩名差役嚴刑拷打,訊問主使之人,而兩名差役果然招出是受人指使,但究竟是受何人指使卻說不出來,丁直璜大怒,給兩名差役上了大刑,結果兩名差役竟然熬刑不過,先後死了。

  ??聽到丁直璜竟然如此查案,劉光第禁不住大搖其頭,在心裏暗自歎息。

  ??一位的用刑逼供,是能查出真相來的嗎?

  ??在大乾朝,有多少冤案,是因為刑訊逼供屈打成招搞出來的?

  ??兩名差役招不出受何人指使,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就是想要胡亂攀誣,也沒有對象!

  ??在劉光第看來,黃樹蘭一家的死,很可能真的就是一場意外的山崩造成的。

  ??由於兩名當事差役身亡,線索中斷,丁直璜不得不另尋蹊徑,這一次他將目光放在了火藥來源上——他堅持認為,山崩是凶手人為造成的,使用的是火藥,而造成這樣一場巨大的山崩,火藥用量肯定非常大,凶手是不可能隨身攜帶的,定然是在當地購買,當時火藥廠還未成立,要想購買火藥,隻能通過外國人的洋行,於是他便又雷厲風行的查了起來,但查來查去,案發現場附近的州縣卻並無販賣火藥的洋行(當時成都和重慶這樣的大城市裏都沒有,別說一般的市鎮了),結果仍然是一無所獲。

  ??案子查到這裏,丁直璜仍不甘心,他親自帶人前往案發地點勘查,想要搜尋新的線索,而案發到現在已經過去多年,案發地點曆經雨水衝刷,早不見當年的痕跡了,手下的人給丁直璜一番折騰,搞得筋疲力盡,也仍是什麽有用的線索也沒有找到。

  ??丁直璜還是不死心,又派人在四周村落打探,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還真讓他打探到了線索,就是在案發現場不遠處的河裏,發現過五具屍體,似乎是山賊或江洋大盜,有人在附近的河裏還撈出過刀劍等兵器,屍體後來被鄉民胡亂掩埋了,而撈出的刀劍兵器則為鄉民用為劈柴之具,現仍留存。

  ??丁直璜得到消息後立刻開始發揮他的想象力,認為這五人應該就是製造山崩殺害黃樹蘭一家的凶手,他們在行凶之後,是被主使之人殺掉滅口,棄屍河中,結果被鄉民發現,當務之急是確定這些人的身份,丁直璜又是一番查找,不僅找到了五具屍體的埋藏地點,起出了屍體,還從鄉民手中找到了那些疑似是“凶手”所用的兵器——幾把斷刀殘劍,丁直璜在仔細查看了屍體和這些兵器之後,認定“凶手”是當地的“袍哥會”成員!

  ??而在得知丁直璜僅憑著幾具無名屍和幾件破損不堪的刀劍便認定凶手是“袍哥會”成員,劉光第禁不住驚愕莫名。

  ??在巴蜀地區的社會生活中,袍哥是一個牽涉麵極廣的社會組織,袍哥是四川方言,就是著名的民間幫會哥老會。哥老會在四川也稱哥老,也稱漢留或漢流,但最普遍的稱呼卻是袍哥。

  ??哥老會是乾朝中期在四川出現的秘密社會組織,是四川本地的遊民團夥“啯嚕子”與從沿海傳入的天地會結合之後的產物。啯嚕子是以乾朝初年入川移民中的未能安家墾地的遊民為主要成分形成的武裝團夥,至遲到全隆初年即已有較大影響。

  ??全隆八年四川巡撫紀山奏稱:“川省數年來有湖廣、江西、陝西、廣東等省外來無業之人,學習拳棒,並能符水架刑,勾引本省不肖奸棍,三五成群,身佩凶刀,肆行鄉鎮,號曰‘啯嚕子’”(《高宗實錄》卷二〇三)。第二年,禦史柴潮生又上奏:“四川一省,人稀地廣,近年以來,四方遊民多入川覓食。始則力田就佃,無異土居,後則累百盈千,浸成遊手。其中有等桀黠強悍者,儼然為流民渠帥,土語號為啯嚕,其下流民聽其指使,凡為啯嚕者又各聯聲勢,相互應援”(《軍機處錄副?禦史柴潮生全隆九年十一月初六日奏》)。

  ??這種武裝遊民集團被人們呼為“啯嚕子”,是以其飄忽不定、往來迅速的特征來稱呼的。他們攜帶武器在社會上“結黨成群,流蕩滋事”,內部有一定的紀律,有主事的首領,但全省並無統一的組織,各夥分別活動,無論水陸通衢還是深山老林,都有他們的蹤跡,也有的擴展到湖北、貴州、陝西等地活動。

  ??這些人強悍好鬥,以搶劫為主要生活來源,但也參與船幫、鹽梟、保鏢等活動。但是他們一開始就具有明顯的反抗大乾朝廷的意識,例如他們有不少人“蓄留長發,作為記號”,就是明顯的反朝廷舉動。又如川北的啯嚕子崇敬死於乾軍手下的著名流寇領袖、殺人如麻的“大希國”皇帝張先仲,在梓潼大廟山文昌宮中保護張的塑像,“年年啯嚕匪類假借神會,聚集謁之,求伊冥佑”(安洪德《除毀賊像碑記》,碑存大廟山文昌宮)。這是更明顯的反朝廷的舉動。也正由於上述原因,啯嚕子一直被乾朝官方稱之為“叛”、“亂”、“匪”、“邪”。佳慶年間,川楚白蓮教起事時,大批啯嚕子加入,有的還成為主力和首領。

  ??隨著白蓮教的失敗,啯嚕子在各地都遭到鎮壓,但仍然在各地活動,還有不少人滲入到乾軍與衙役之中。為了加強他們內部的組織聯係,提高其生存、發展和與官府對抗的能力,他們逐步大量吸收了早已流傳入川的天地會的組織形式與聯絡辦法,或直接與天地會徒融為一家,在韶光年間發展成為幫會組織“哥老會”(當然,也受了一些白蓮教、青蓮教的影響,但主要是天地會)。所以稱為“哥老”,一則是“啯嚕”的音轉異寫,二則因為這個詞有兄弟之義。

  ??當啯嚕子發展成為哥老之後,與原來相較有了若幹變化,如模仿天地會製訂了較為完善的組織與活動的成文章程,即所謂的《海底》;其成員擴大到社會各個方麵,各個行業,不再以遊民為主;有了各自的“公口”,亦稱“碼頭”,也就是活動範圍與會務機構;內部形成了組織係統與等級製度;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經費來源。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