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冪曆如煙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4      字數:3642
  感謝:書友冰火紀、人牆月票支持,多謝!

  ??——————

  ??夜已深沉,院落靜悄悄。

  ??徐徐微風拂過,後院牆角邊的楊柳輕輕浮動。

  ??那枝條上剛長出來的嫩葉隨風搖晃,蘊含無限生機,似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長大。

  ??兩盞燈籠在微風中左右擺動,昏黃的燈光照亮了前往書房的青石路。

  ??“嘎吱”聲響中,一名身著錦袍的年輕人快步通過青石路,推門走進書房。

  ??“都送走了?公偉出門時可曾說些什麽?”

  ??燈火被開門時的微風吹得閃爍擺動,坐在案幾旁的皇甫嵩一邊伸手擋在油燈前麵,一邊輕聲問道。

  ??錦袍男子隨手關上門,輕步走到案幾左邊坐下,恭聲道:“父親料事如神,叔父臨走時私下對孩兒說,董承等人圖謀甚大,讓父親留心行事,切不可牽連合家全族。”

  ??“哦?”皇甫嵩略顯疲憊的臉頰上閃過一絲詫異之色,稍稍遲疑後,顧自微微頷首,狐疑的眼神隨之釋然了。

  ??隨手接過皇甫酈(即錦袍男子)遞來的茶盅,皇甫嵩輕抿一口茶潤潤嗓子,而後放下茶盅,習慣性地捋著已經斑白的長須,微眯著雙眸,同樣斑白且稀疏的眉毛微微下垂,顯然是在思量著什麽。

  ??皇甫酈仰頭飲盡一盅溫茶,原以為父親(其實是叔父)會說些什麽,不承想父親居然沉思不語,這可把他急壞了。說實話,他對皇甫家近兩年來的處事方式和家族處境甚為不滿,私底下對皇甫嵩也頗有微詞。

  ??在皇甫酈眼裏,而今活躍在朝堂上的李傕、李儒和李玄等人都是一群投機取巧的暴發戶,勢利宵小之徒而已,此等人在皇甫家族麵前根本不值一曬。而眼下如日中天的驃騎大將軍李利亦是如此,以區區弱冠之齡竊取董卓餘蔭,隨在董卓遇刺之後一舉奪得西涼軍的掌控權,如此方有今日之顯赫地位。

  ??而這一切便是從李、董兩家聯姻開始的。當年,李利嶄露頭角,充其量不過是偏居涼州一隅的武威太守,卻巧借回京述職之際蓄意攀上董家小姐,而李利本人卻還裝出一副不情不願的矯情嘴臉。而後,李利借著定親三約,非但迎娶了董卓最是寵愛且溫婉美貌的小女兒董婉,還趁機迎娶兩妻三妾,繼而搖身一變,成為西涼軍中炙手可熱的實權將領。

  ??隨後董卓遇刺身亡,王允奪取長安,把持廟堂,李傕、郭汜、張濟等一眾將領紛紛擁兵自重,而武威李利則是趁虛而入,一舉收複董卓留下的殘餘勢力,董越、董煌等董氏一族幾乎完全依附李利麾下,徐榮、胡軫、楊定等邊緣勢力也相繼投效李利,使得李利的武威軍迅速壯大,繼而有實力與李傕、郭汜等老牌將領一較高下。

  ??事實證明,長安之亂,一舉顛覆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董卓霸權,摧毀了三朝老臣中最具影響力且最具實力的一批老臣,沉重打擊了一大批西涼舊將。而武威李利則是坐收漁利,儼然是長安之亂中最大的贏家,贏得盆滿缽滿,一舉奪得西涼軍的掌控權,真正成為繼董卓之後的第二位西涼霸主。奪得西涼軍軍權的李利,轉手便重新整合西涼軍,排除異己,以武威軍麾下將領完全替代西涼舊將,而後揮師平定雍涼二州,從而鞏固了自身的統帥地位。

  ??隨後兩年,西涼全境實行休養生息戰略,保境安民,大力發展農耕,勸課農桑,引進商賈進駐長安,鼓勵商隊前往西域流通貨物,開放西域商道。兩年下來,整個西涼全境的困頓局麵得到本質性的改善,大多數百姓都能自給自足,填飽肚子不成問題。為此,衛將軍李利的名字響徹西涼大地,深入人心,極大鞏固了李利獨霸西涼的統治地位。

  ??實際上,在皇甫家族看來,李利實行的所謂休養生息策略,不過是收買人心的掩人耳目之舉,實際上李利之所以這麽做,完全是為了利用兩年時間,全麵消化兼並得來的三十萬西涼軍,使其徹底成為效忠自己的一支勁旅。這一點,或許很多人都不明究竟,看不清楚事情的實質,但作為西涼軍締造者的皇甫家族,卻將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是的,諸位看官沒有看錯,皇甫家族才是時下勇冠天下的西涼軍的三位締造者之一,準確地說,其實皇甫嵩才是最有資格也是最有威望執掌西涼軍之人。西涼軍的締造者是“涼州三明”,分別是: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這三位威名赫赫的涼州三明,雖然彼此間存在著政見分歧,但都在平定羌亂上麵為之奮鬥一生,從而奠定了西涼軍的根基。而皇甫規則是皇甫嵩的叔父,為皇甫嵩執掌西涼軍平定王國叛亂打下了堅實基礎,隻可惜西涼軍的軍權最終被董卓竊取,從而成就了董卓權傾朝野的輝煌時代。

  ??也正因如此,早在靈帝駕崩之時,天下混亂之際,靈帝臨危時曾下旨,命董卓將西涼軍交予皇甫嵩統領,董卓拒不奉詔。那時,皇甫酈曾勸諫皇甫嵩說:“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可惜皇甫嵩當時並不認為董卓有不軌之心,因此不納。

  ??事後,董卓帶兵霸占洛陽,適時皇甫嵩領兵三萬駐守扶風郡,皇甫酈認為董卓逆命懷奸,罪在不赦,力勸皇甫嵩興兵討伐。皇甫嵩說:“董卓不聽命雖然有罪,但我專誅也是有責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讓朝廷處理此事。”與此同時,董卓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想尋找機會將他殺掉。皇甫嵩應召將行,長史梁衍勸他起兵抗拒董卓,與袁紹呼應。皇甫嵩不聽,遂領兵回到雒陽,自此西涼軍全部落入董卓手中,使得董卓再無顧忌,愈發肆無忌憚,恣意妄為。

  ??這便是昔日董卓霸占西涼軍的始末。皇甫嵩因一念之差,自此與西涼軍失之交臂,以至於董卓為刀俎,而他則淪為魚肉。

  ??長安之亂時,王允命皇甫嵩為征西將軍,負責屠戮董卓全族及其餘孽,可皇甫嵩並未真正執行,因為董卓家眷大半已被人救走。隨後曾有人向王允舉薦由皇甫嵩統領董卓舊部,如此天下可定,可惜王允認為皇甫嵩私自放走董卓家眷,對其心生怨恨,遂不納諫言。是故,皇甫嵩再次失去了提領西涼軍的機會,以至於此後再也沒有機會執掌西涼軍權。

  ??事實上,王允拒絕皇甫嵩統領董卓舊部是個致命的錯誤,直接導致了他中興漢室的夙願破滅,以致最終為此搭上身家性命。殊不知,當時董卓舊部當中大半都是皇甫嵩一手提攜起來的將領,亦或是他親手招進西涼軍的將領。例如同為北地郡人的李傕,最早就是皇甫嵩帳下小校;郭汜、樊稠等人亦是如此,而段煨則是段熲的嫡孫,與皇甫家乃是世交。此外,像胡軫、楊定等將領都曾是皇甫嵩麾下將領,隻不過隨著董卓接掌西涼軍而依附過去而已。

  ??因此,如果王允當時應允了同僚的諫言,讓皇甫嵩統領董卓舊部,那天下將是另一番局麵,或許中興漢室也不是一句空話。由此一來,李利也就徹底沒有失去了兼並西涼軍的機會,而後很多事情也就無從談起。

  ??皇甫嵩先後三次錯失接管西涼軍的機會,直接造就了如今這般亂世。現如今,他已垂垂老矣,臨近遲暮,再不複當年之誌,也無心理會朝堂變動,對天下紛亂的局勢更是有心無力。而西涼軍在李利手上經過連番變革,一眾西涼舊將相繼離開人世或失去軍權,而今統兵將領則全部換成李利一手培養提撥起來的親信部將,將西涼軍經營得猶如鐵桶一般,牢不可破。

  ??暮然回首,霧霾重重,冪曆如煙。

  ??短短數年間,西涼軍已經發展到今時今日這般局麵,昔日的西涼軍早已物是人非,舊景不在。眼看漢室江山日漸垂危,皇族宗室飽受欺辱,如果說皇甫家族對此毫無感觸,那無疑是自欺欺人之言。隻能說,他們現在是追悔莫及,除了唏噓哀歎之外,已然無計可施,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此,皇甫嵩可以坦然麵對,因為對於他這樣一個年過花甲之人來說,早已看慣了人世沉浮,深知朝代更迭乃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改變。可對於一再勸說皇甫嵩撥亂反正卻屢屢無果的皇甫酈而言,眼前這般局麵卻是讓他無法接受,內心飽受煎熬,時常感歎:“悔不當初啊!”

  ??夜漸深,一陣陣冷意無形中襲入書房,致使皇甫嵩不禁收攏衣領,捂住嘴角輕咳幾聲。而這幾聲輕咳也讓他悄然回神,拋卻如煙的往事,心緒回歸現實當中。

  ??再次飲下皇甫酈遞來的熱茶,皇甫嵩語氣遲緩地微笑道:“人老了,總是忍不住回憶起過去的事情,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腦子裏總是徘徊著無數的人和事。看來,為父時日無多了,看不到你們兄弟二人建功立業嘍!”

  ??“父親切莫如此說,孩兒聽了心裏難受。”說話間,皇甫酈扭頭過去,抬袖拂去眼角的水霧。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