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舌戰群雄 下
作者:拾一      更新:2020-03-21 00:36      字數:3270
  伊籍本以為自己還需要等很久的,畢竟前相國牧山被朝廷冠以國賊之名,傳於天下,明侯牧景受不受朝廷的接納還是另一回事,而且他也耐得住心去等待。

  但是沒想到這麽快就被宣召了,讓他更加沒想到的是當今天子居然會在大朝會之上宣召他。

  這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

  若是天子單獨的征召,他還有信心能說服天子,繞來權臣董卓,讓朝廷接納明侯歸順,但是現在,當著文武百官的麵上,想要辯駁牧氏之名,那就艱難很多了。

  得之今日要上朝,他一大早身穿使臣長袍,在未央宮的午門之外恭候。

  “傳,明侯使臣上朝!”

  當裏麵層層的聲音傳出來,伊籍渾身一顫,連忙整理一下衣袍,麵容正色,神情肅嚴,扣闕而麵聖,此乃讀書人入仕途之仰望,乃是無比嚴肅的事情。

  “伊使臣,陛下宣召,還隨奴婢上朝麵聖!”一個小宦官起來引路。

  “當去!”

  伊籍緊跟在後,邁步而入,當進入了朝殿之上,他並非第一眼注視龍椅之上的少年天子,而是迎上了一道道審視般的眼神。

  “臣,明侯府小吏伊籍,拜見吾皇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伊籍定了定心神,俯首行禮。

  “你叫伊籍?”

  天子抬頭,目光如電,看了一眼伊籍之後,才平靜的開口。

  “小臣正是!”

  伊籍點頭,然後眼眸微微抬起來,眸光在上麵略過,迅速了打量了一下的跪坐在龍椅之上,威嚴天下的少年天子。

  對於這個天子,他聞名不少,但是麵聖還是第一次。

  給他的第一個印象,這是一個純真的少年郎。

  但是他卻不敢把這少年當成一個普普通通的少年郎,畢竟這可是敢弑殺長兄,屠殺嫡母,引西涼之兵,推翻前相國執掌的政權,一手建立了如今初平政權的天子。

  他絲毫不敢小看這個弱冠之齡,如傀儡一般建立起來長安朝廷的天子。

  “如果朕沒有記錯,明侯府的封邑在南陽,宗府有規矩,封邑之君,未得朝廷之令,不可擅自離開封地,如今明侯不僅僅離開南陽,還率軍強悍殺入入漢中,他是不是要反朝廷了?”少年天子直接一頂帽子扣上去。

  眾臣的目光頓時看著伊籍。

  他們想要看看這個伊籍如何應對,一開始他們並不把這個年輕的使臣當一回事,但是看到他上朝之後,能迅速的冷靜下來,倒是讓人高看一眼,畢竟眾目睽睽之下,能冷靜下來的人,都有不錯的心態。

  “啟稟陛下,此非明侯之錯!”

  伊籍安定心神之後,思緒轉動了很快,聽到少年天子的發難,斟酌一番,才開口反駁:“明侯率軍入漢中,乃是應了昔日漢中太守蘇固之後人蘇辛之邀請,前去叛亂,蘇氏一族,忠君愛國,蘇固太守兢兢業業為朝廷牧守漢中,卻遭米賊所殺,漢中大亂,百姓流離失所,有損朝廷名譽,明侯大人聽聞蘇辛闡述之後,悲憤欲絕,舉兵馬入漢中,乃是為了朝廷平亂而已!”

  他這一番話說的倒是讓人刮目相看,可謂是滴水不漏。

  擔起來蘇固這一麵大旗,哪怕在做的大臣,都沒有任何話可說,畢竟蘇固當初誓死不願意歸降劉焉,保住朝廷之名,乃是忠臣也。

  “既是平亂,平亂之後,是不是也應該離開漢中,歸反南陽了!“

  董卓突然開口,聲如洪雷,仿佛在大袋年之中瞬間詐開。

  “不知道這位是?”伊籍揣著明白裝糊塗,隻是輕輕的打量了一下董卓。

  當今朝廷之上,能披甲上朝,站在天子旁邊的,還能有幾個人,唯獨一人而已,當今太師,獨掌乾坤的西涼董卓是也。

  不夠明侯府和董卓之間的仇恨傾盡九天之上的銀河之水都洗刷不幹淨,主辱臣死,伊籍認為這一份仇恨,乃是明侯府上下所有人的仇恨,仇人當麵,自不能好言好語,他為明侯使臣,代表的是明侯,不能墮落了明侯風采,所以他直接怒了一句。

  “伊使臣,此乃當朝太師,不可無禮!”

  司徒王允微笑的介紹說道。

  他越看伊籍就越順眼,這長安的朝廷,越發失去了血性,這些時日,已無人敢在朝堂之上駁董卓一句了,此讓他十分擔憂,生怕有一日壓不住董卓的野心。

  伊籍這一句明知故問,當真是麵對麵的落董卓的麵子。

  “原來是太師大人!”

  伊籍淡然一笑,榮辱不驚,隻是淡然的行禮:“小臣久居山野,不識朝廷重臣,實屬抱歉,還請太師大人見諒!”

  “無妨,你隻要回答了本太師的問題便可!”

  董卓從進入雒陽之後,就學會了一件事情,忍,他狂躁了暴脾氣在牧山這座巨大的大山鎮壓之下,一點脾氣都沒有了,正因為他足夠忍讓力,才讓他一舉打翻了如日中天的牧氏政權,被牧山磨去狂躁脾氣的他,進入長安之後,越發的冷靜和睿智起來了。

  “太師大人的問題也很好回答!”

  伊籍笑了笑,拱手行禮,然後才開口說道:“明侯應了蘇家之名,出兵漢中,乃是為了朝廷平叛,領朝廷之命而去,如今斬了米賊之首張魯,平定了漢中之亂,自當退兵而歸,可奈何這朝廷之兵長久不至,漢中不可無鎮守之兵,吾等唯有代為鎮守,畢竟漢中亂局才剛剛平息,各方麵的盜賊層出不窮,聽說之前朝廷還讓一直官兵南下,奈何不止南鄭,就被盜賊擊潰,如何捍衛漢中百姓的安危,吾明侯府上下,皆為忠君愛國之悲,豈能罔顧百姓的安危而不過,所以君侯讓臣前來的時候,曾言之,隻要朝廷能進兵漢中,駐守漢中,吾等立刻退兵南陽!”

  他這句話,有兩個重點。

  朝廷上的文武百官能做到這個位置,基本上都不傻,自然知道這句話的兩個重點是什麽。

  第一,盜賊層出不窮。

  何為賊?

  何為兵?

  這就要漢中太守府來說了,你不來,那這些鎮守在漢中就是兵,如若你來了,那他們就變成賊,被賊所襲擊,與明侯府自然是沒有關係的。

  第二,那就是朝廷兵馬進不去漢中。

  這擺明的告訴所有人,明侯府的兵馬陳兵在了周圍,隻要朝廷兵馬敢進入漢中,來一個,殺一個,絕不姑息,哪怕拚一個魚死網破,也要死戰到底。

  “好猖獗的一個使臣!”

  董卓也聽明白了這句話,麵容一下子陰沉了下來,他的西涼軍明明進入了漢中,卻被趕出來了,這是一個恥辱,早已經更在長安傳遍,多少人暗地裏在討論他,這時候被撕開來說,明擺著打他的臉啊。

  不過他還是忍住了這一口怨氣。

  這時候司徒王允站出來,目光看著青年,冷厲的說道:“伊使臣,雖明侯爵位,朝廷不曾剝奪,宗府仍有宗籍,可那昔日牧元中忤逆朝廷,禍亂朝綱,害死先帝,乃是大不逆之罪,其子牧景,乃同罪,今牧景繼承爵位,卻不進朝而領罪,此非臣之道,又擅自出兵漢中,罪上加罪,朝廷豈能容之!”

  “司徒大人,此言甚差!”

  伊籍連番反駁之下,已經漸入佳境,心中的恐懼漸漸的不見了,哪怕麵對朝堂上文武百官,依舊冷靜如斯,聽到王允的指責,他倒是不卑不亢,牧賊之名,本就是從長安朝廷傳出來的,這一關,總要過的。

  他侃侃而談:“昔日先主之錯,朝堂早有定論,明侯為朝廷征召,率軍禦關東諸侯於汜水關外,為保朝廷太平,征戰無數,後返兵雒陽,撫平先主之錯,惜先帝逝去,又盡心盡力,扶陛下登基,煌煌天下,彰顯忠義之心,乃大功也,返南陽而居,也是陛下所許,何錯之有,今出兵漢中,更是為了朝廷著想,免去漢中之亂,若是問罪功臣,豈不是寒了天下人之心乎!”

  什麽叫睜眼說瞎話,伊籍這就是。

  這一套說辭已經在他心中模擬了不下百次,一路上他都在考慮如何粉飾太平,這是最好的說辭。

  牧山的功過不可論,伊籍完美的避開了這一點,然後用另外一套說辭把當年牧景兵敗關中,逃喘南下給出了一個定論,別看隻是一麵之詞的定論,確是給了朝廷一個台階。

  這一點,誰也不敢反駁。

  因為當今天子之位本身來之不正,弑殺嫡母,斬殺兄長,認了就是失德天子,盡失民心,而當年西涼軍和牧軍結盟,共同對付關東聯軍,卻在背後捅刀子的事情也不可能掰開來說。

  然後伊籍還說出了以扶持天子登基,這自然不是過去,而是未來,他的意思就是傳達明侯府的意思,這一次他來的目的,就是歸順,告訴天子,告訴長安朝廷,就是明侯府已經擁簇了當今天子,尊當今朝廷。

  就看你們接納不劫難。

  接納最好。

  不接納,明侯府麾下數萬大軍,也不是吃素了,大不了翻臉,再打一場。

  朝堂之上,滿朝的文武,包括當今龍椅之上的少年天子,倒是被伊籍了這一番無賴到極點的話給完全拿捏住了,一個個麵麵相窺之下,沒有人開口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