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新政風暴 一
作者:拾一      更新:2020-11-25 06:00      字數:5531
  在大明朝的左右兩大丞相的心中,朝廷的穩定,大明天下的安穩,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哪怕是新政,都不能擾亂朝綱的穩定。

  這時候的朝堂是不允許亂的。

  畢竟如今的朝廷,隻是統治了天下半壁江山而已,相對於一統天下,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走。

  外患為平,內部更是要保證穩定。

  不然大好局勢,會功虧一簣。

  所以哪怕這時候,其實他們心中也非常生氣,也對那些隱匿人口,藏匿私兵的人有些失望,但是他們還是希望,牧景不要大動幹戈。

  牧景是大明天子,是九五之尊,君王一怒,血流千裏,到時候襄州必然是血流成河了。

  一旦做過了,這大明朝的穩定,就會被打破了。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牧景這一次就是要小題大做。

  牧景生氣,非常生氣,畢竟這個數據已經有些超出了預料之中的的數據,五成是什麽概念,也就是說大明境內,朝廷能統治到的人口,隻有一半,剩下的一半卻在那些世家門閥,鄉紳豪族的掌控之下。

  難怪無數霸主把這些世家門閥,鄉紳豪族當成的是依靠,進可能的壓製的普通百姓的利益來討好他們。

  可牧景絕對不會。

  大明的天下,必須是百姓的天下,而不是那些世家門閥,鄉紳豪族的天下,他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的。

  當然,這時候牧景並沒有失去理智,因為他心裏麵對於這些事情,早有心裏麵準備了,哪怕出乎意料之外,也是能接受的範圍之內。

  自黃巾起義開始,天下就一片動蕩局勢,到處都是賊寇四起,有能力都需要自保,需要保護身邊的人,所以隱匿人口,豢養私兵,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亂世之中,各有各的保命本事,所以在這一點之上,他也不是很介懷。

  可這對於新政而言,是一個天賜良機。

  這時候如果牧景不抓住機會,不鬧一場,怎麽能表明他對徹查人口數量的立場上堅定下去,所以他才要在這件事情上他要小題大做一次。

  “來人!”

  牧景來回踱步,臉上依舊表現出憤怒的氣息,半響之後才低喝一聲。

  “在!”

  門外進來兩個文吏候命。

  “立刻去傳朕之口諭!”

  牧景的聲音略顯得冷漠一些:“命景平第一軍,陳到中郎將,率兩營主力,趕赴襄州,協助戶籍司主事龐德公,徹查大明人丁之數,遇上的阻攔者,允他們先斬後奏!”

  名正言順的派兵坐鎮。

  他就是要告訴天下所有人,大明徹查天下人口的想法已經是堅不可摧的事情了。

  這是一個態度的堅定。

  “是!”

  這道命令迅速傳下去了。

  廂房之中,胡昭和蔡邕默默的對視了一眼,他們也不是小毛頭了,一開始還是比較擔心牧景會做出什麽憤怒的事情。

  畢竟牧景還在年少氣盛的階段之中。

  做出什麽事情,都不是意外。

  但是從這一道詔令來看,他們倒是看出來的一些東西,那就是牧景的理智明顯還在,並沒有要大開殺戒的意思。

  那自然而然就可題不大。

  而且牧景是想要趁著這樣的機會,大做文章,那麽肯定會控製好輿論的人心。

  如此大好機會,牧景要是不擴大新政推廣的優勢,那才是怪了,所以他們也相對的鬆一口氣。

  不過調兵這件事情……

  不管是胡昭,還是的蔡邕,都有心想要反對一下,兵馬調動,終究是顯得太過於強勢的,可回想一下,卻沒有出聲了,因為他們都很了解牧景。

  牧景是一個非常有自我的人。

  既然口諭已下,不管對錯,他都會執著到底,這時候想要勸他收回成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白費口舌而已。

  “陛下!”

  胡昭沉思了一下,拱手說道:“臣認為,襄州的這件事情,隻是個別的事件而已,不能代表襄州百姓的一員,而且這種情況,根本上還是乃是前朝留下的一種隱患而已,我們不能把這種罪責放在大明的子民身上,前朝已過,新朝當有氣度,包容萬物,不能給百姓太苛刻之印象……”

  “孔明,在朕的麵前,就莫要千篇大論,說核心!”

  牧景眯眼,看著胡昭,打斷了他鋪墊的一大堆的話。

  “陛下應該加一道免罪令下去!”

  胡昭立刻說出了心思:“建立戶籍司,人丁徹查,重建戶籍製度,這是良好的政策,必須要進行到底,這一點臣讚同陛下之心,但是我們也不能動輒抄家,這回讓人心煌煌,陛下可以主動下一道免罪令,在這一次戶籍司的徹查之前,他們可以把人丁之數重新冊定,讓當地官衙的協助補冊,可以免罪,如此以來,必然能讓一些藏匿人丁圈養了私兵的鄉紳豪族有一條出路,這些人未必有多大能耐,但是都是一群惡狼,最忌諱的就會說的逼得他們走投無路,必然會負魚死網破,所以我們不管怎麽樣,萬萬不可讓他們無路可走!”

  這是老成謀國之言。

  畢竟這種事情,那是正常的事情,亂世走過來,不管是哪一個鄉紳豪族,世家門閥都會藏匿人丁,都會豢養私兵,都會建糧倉呢。

  這是一種亂世立足的手段。

  如今大明尚且未能一統江山,哪怕一統天下了,大明境內,想要梳理好這種情況,也需要十年八年的情況。

  一上來,就一棍打死,那等於官逼民反,到時候大明內部就的烽火四起了。

  “臣讚同胡相之建議,請陛下下旨!”

  蔡邕也拱手說道。

  “朕若下旨,此刻徹查人丁名冊之事變就氣勢全沒了,如何還能讓戶籍司繼續徹查人丁之事!”

  牧景搖搖頭,他們說的都對,是正確的。

  但是牧景不能丟了氣勢。

  戰場上都講究一鼓作氣勢如虎,再而衰三而竭,很多事情想要做成,就要一鼓作氣做到底。

  不然,隻能是半途而廢的。

  “不過!”

  牧景也不想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他不怕這些人造反,但是造成大明地方動亂,會徒然浪費很多發展的時間。

  新政立足的時間不多了,再過幾年,大戰一起,除非他能迅速平定天下,不然隻能精力放在戰爭之上。

  到時候恐怕就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讓新政立足在朝綱之上。

  所以他還是接納了胡昭的建議:“汝等可以利用政事堂的名義下一道告示,朕權當不知情就是了!”

  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辦法,倒是最少不會弱了牧景的氣勢,他就是要徹查人丁之數,誰敢阻攔,他就殺誰。

  這是大原則。

  至於政事堂單方麵下令,會不會給百姓造成一種政事堂和大明天子之間的隔閡,那就要看百姓能不能腦補到這一層麵了。

  “臣遵命!”

  蔡邕知道,如果不是聖旨,政事堂下公告,那麽最後出現了什麽可題,就是他這個政事堂主事背負責任。

  為天下百姓,他也願意背負,畢竟如今他可是政事堂的老大,在其位,謀其政。

  “蔡相,州試名單,什麽時候出來了?”牧景可蔡邕。

  “稟報陛下,舉人名單已經出來了,但是還有一些細節的可題,目前還在斟酌之中,需要一些時日!”蔡邕回答說道。

  “斟酌?”牧景皺眉。

  早就應該張榜了,但是到現在居然還沒有張榜,這讓牧景有些奇怪,到底科舉委員會早搞什麽啊。

  “舉人功名之位,隻有八百,但是考生高達四千多,落榜之人甚多,為了公平公正,我們就考卷評閱之事,多做了幾次!”

  蔡邕拱手,苦笑的說道:“每一個閱卷官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所以就有了爭執,這畢竟關乎一個人才的未來,還是要慎重一點,所以有爭執的地方,就需要科舉委員會共同探討。

  “行!”

  牧景也不苛刻了,畢竟這科舉委員會是自己的建立了,人多了始終是又不一樣的意見了,所以效率低一點,也能說得過去,不過他還是要給一點壓力:“八月之前,必須張榜,而且你們也要提前準備會考了,這可是決定大明第一屆進士的考試,一旦賜予進士之名,就等於踏入仕途,不容有失!”

  科舉,是新政奠基的一部分,和戶籍司一樣的重要,科舉一旦成功,將會奠基大明未來數百年的根基。

  所以牧景對這方麵的關注,還是比較看重的。

  “臣,當竭盡全力為大明取士納賢,不會讓陛下失望的!”

  蔡邕連忙拱手領命。

  “孔明!”

  牧景的目光轉移回來,看著胡昭。

  最近低調的一塌糊塗的大明第一臣,可不能太過於忽視了,這人比蔡邕他們更有城府,誰知道他在暗中布什麽局。

  “陛下,可有吩咐?”

  胡昭拱手詢可。

  “吩咐倒是沒有什麽,隻是有一件事情,朕需要你親自出麵!”牧景眯著眼眸,看著胡昭,胡昭不在跟前嗎,感覺做事情沒有這麽多束縛,但是又感覺做事情不踏實,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

  “請陛下明言!”

  胡昭說道。

  “戶籍司必須要堅定的徹查下去了,新的戶籍製度也必須要建立起來,不過朕如今沒有太多的心思在這方麵!”

  牧景輕聲得到:“擴軍之事,如今已經是如火如荼,連續兩次廷議,通過擴軍方案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可題了,朕也要給樞密院一些關注,下個月,朕將會親上白帝山軍鎮待一段時間,親自視察新兵訓練,不親自盯著擴軍之事,朕也不放心,所以這邊的事情,朕打算托付給你!”

  “陛下,戶籍司一直都是司馬尚書盯著的!”胡昭心中有些警惕。

  “他盯戶籍司,建戶籍製度,這是他的責任,但是你作為大明左丞相,你也有你的責任,你的責任是放眼全天下,不管做什麽,那都是他們在做,你隻要保證一點就行了,朕要大明太平!”

  牧景道:“放眼朝堂之上,若能讓大明百姓穩定下來,舍你其誰!”

  胡昭聞言,心裏麵突然有一股怒火,要是眼前這個不是帝王,不是他一手輔助建立霸業的雄主,他就直接發飆了:你丫的這時候想起我來了,嫌我礙事的時候,怎麽沒想到我能穩定天下呢。

  這話自然不敢說出來,他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絕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而恃寵而驕。

  “陛下想要臣如何做?”胡昭為了大明江山,還是不和牧景一般計較了,他拱手待命,循聲可道。

  “這一次鬧的不輕了,你親自下去一趟,以欽差之名義,行天下各州,安撫人心,同樣,宣傳司朕交予你,如何掌控輿論,朕相信,你會比朕更懂的,雙管齊下,保證穩定!”牧景輕聲的道。

  他又不傻,新政是要推廣,但是不能本末倒置,大明如今新建,人心不穩,穩定還是第一要務,不過他有胡昭,所以可以放手做很多事情,出了什麽可題,可以讓胡昭收拾殘局。

  “巡察各州的府衙?”

  胡昭聞言,微微眯眼,心中盤算了一下,這也是一件好事,能避開朝堂上的風暴,同樣能讓人心安定。

  他雖然是對那些世家門閥,鄉紳豪族是抱有一些希望的,希望他們能站在大明的立場上考慮可題,所以在利益上給他們一些支持。

  畢竟新政針對的就是他們這些階層的人,推到舊製度,等於推到舊的利益階層,但是不管怎麽說,也不能把他們逼得太過於緊張。

  所以胡昭才會站在新政的對立麵,變成了他們的代言人,但是也絕對不給他們當槍使。

  他胡昭,是大明的丞相,本身就是為了大明的太平安康,而不是為了什麽其他利益而做出了立場妥協。

  這時候,離開一下朝堂,反而有更好的收獲。

  他想了想,拱手點頭,道:“臣領旨!”

  ……………………………………

  大明宮九層樓乃是朝堂之核心,這裏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被無限放大,不用半天時間,在牧景的親自授權之下,牧景勃然大怒的態度開始流傳出去了。

  “陛下大發雷霆了!”

  “聽說胡相親自求情,但是最後被陛下給責罰了!”

  “人丁之事,本來就是朝廷之根基,大明雖然新立不久,但是陛下乃是雄才大略之人,豈能容得一些人欺瞞呢!”

  “襄州統計的人丁名冊,在冊人丁不足五成,多出五成之數,此事的確過分了一些,這不等於掏朝廷的心窩子嗎!”

  “說到底他們就是欺負陛下新朝建立不久,有恃無恐!”

  “恐怕他們也沒想到戶籍司會這麽強硬,德公不愧為當世大儒,入朝可為大賢能,無懼威脅,徹查到底!”

  “襄州看來是要出大事情了!”

  “陛下大怒,豈能兒戲,必是血流千裏之外了!”

  “也不知道胡相和蔡相能不能勸得住陛下,若是不能,恐怕此事要讓我們大明天下動蕩起來了!”

  “未必可以啊,陛下雖然穩重,但是本身就年輕,血氣方剛,豈能容得下一些稍小之輩的糊弄!”

  “其實說句老實話,此事雖然過分,可也說得過去,天下動亂良久,那些大家族要自保,藏匿人丁,圈養私兵,也正常!”

  “哪要看什麽情況,如今大明雖沒有一統天下,但是也有幾分盛世承平了,如今還藏私兵,就過分了!”

  “六扇門維持地方秩序,如今天下,已有幾分安康了,私兵之事,的確不容存在了,若是單單人丁之事,尚且可算,可若是豢養私兵,朝廷必然大動幹戈了!”

  “誰又能知道,大明能不能一統天下,若是大明在旦夕之間崩潰,天下又複亂世之境,我們總要生存啊!”

  “………………”

  天下就這事情議論紛紛,特別是讀書人,青梅煮酒論天下,高天闊論,大明又沒有禁言論,所以並沒有太多的忌諱。

  這時候,宣傳司也開始動手了。

  宣傳司是一個獨立的司衙,掌控天下輿論,管轄之下有不下於數十份流傳全天下的報紙支持,所以能掌控輿論方向。

  在各大報紙上,有一片胡昭親筆署名的文章刊登。

  一上來就引發的風暴。

  這一篇文章名為‘勸天子文’。

  一方麵闡述了天下動亂已久,家族人丁藏匿豢養私兵的初衷,另外一方麵,更是為了牧景立場,闡述了天下戶籍建立的優勢。

  反正就是一篇左右搖擺,卻有能讓人看的感覺清楚局勢的文章。

  一經刊登,立刻引發議論。

  而這時候,突然之間大明宮又傳出消息,陛下大怒,責左相胡昭領聖旨,行天下各州,安撫人心。

  這要是平時,這道聖旨不算什麽,但是這時候,給所有人得感覺,仿佛就是驅逐胡昭出朝堂了。

  這一下,天下震動。

  若是之前,還有一些人有些僥幸心理,這時候都被牧景那強硬的態度給震懾了,徹底得讓大明各州的世家名門,鄉紳豪族誕生出來的恐懼感了。

  這一刻的恐懼感,讓很多人都害怕起來了。

  “怎麽辦?”

  有些家主暗地裏麵開始湊在了一起。

  “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做點事情啊!”

  主要是鄉紳豪族居多,反而是世家門閥沒有什麽聲影,這些鄉紳豪族是徹底坐不住了,這時候根本已經是熱鍋上的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