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曹成的異軍突起
作者:中原布衣      更新:2021-08-08 15:37      字數:4671
  一切安排完畢,張憲開始渡江。

  ??船火兒張橫和楊幺水軍纏戰了數月,把楊幺水軍誘到了長江出海口。海寇李寶的船隊突然出現,前後夾擊之下,楊幺水軍大敗,數百艘大船損失大半。楊幺隻領著萬餘殘兵,幾十艘船,退到了明州,把長江防線拱手讓出。

  ??不等胡大秦檜做出反應,船火兒張橫已用船隻把張憲的四萬大軍運到了長江南岸。金陵周邊雲集的數十萬民軍,麵對護民軍的大舉南下,大半直接投降了,小半則逃回到老家。這些民軍本就是反趙的部隊,他們對趙宋可是沒有一點好感。之所以投降朝廷,大多是因為被首領裹挾。

  ??掃除了民軍的威脅,張憲就派兵圍住金陵城,開始著手攻城。

  ??鑒於揚州的攻防經驗,張憲深知金陵不會舉城而降。

  ??果不其然,鎮守金陵的大將任士安也是趙宋的忠心之臣。雖然不敢出城浪戰,卻敢堅守城池,準備再和張憲耗上幾個月。

  ??可惜守城也是一門技術。雖然守城的決心很重要,但守城的技術也很重要。任士安徒有守城之心,卻無陳規的守城之能。

  ??再加上暗情司副總管王良存,帶著於北國刺殺完顏希尹時立下大功的王氏三兄弟,來到了張憲軍中。王氏三兄弟皆是盜墓世家出城,最擅掘城。

  ??見識了護民軍軍器坊出產的火藥威力,王氏三兄弟提出了一個天才的攻城設想。“以棺材裝火藥,炸毀城池。”

  ??這種炸毀城池的方法本來應該在太平天國時期才會出現。因為最早的太平軍本就是廣西的一群礦工,最擅長的就是掘城炸城。

  ??利用這麽一個簡單的炸城方法,太平軍橫掃南中國,除了沒能把長沙城炸下來,整個長江以南的城市,隻要不是主動投降的,幾乎全是用棺材炸下來的。

  ??如今有了護民軍的大威力火藥,王氏三兄弟終於在太平軍之前提出了這個設想。

  ??徐進士得到了王氏三兄弟的建議,如獲至寶,當即告訴了遠在襄陽的嶽飛。

  ??嶽飛搜索嶽效飛的記憶,依稀記得這種炸城法是太平軍的殺手鐧。當即命令徐進士給王氏三兄弟足夠的人力,讓他們建立一支專門的破城軍。

  ??王氏三兄弟在各地的礦山裏挑了將近一千精練礦工,練了不到一月時間,已經掌握了掘城炸城的基本技巧。

  ??金陵城,很榮幸地成為了破城軍第一個炸毀的城市。

  ??金陵被圍不到五日,王氏三兄弟已經在金陵西門的一段城牆下埋了將近一萬斤火藥。隨著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堅固的城牆像玩具一樣,被炸塌了百餘米的長度。

  ??護民軍從缺口一湧而入,攻入了金陵城。宋軍大半投降,小半戰死,任士安死於亂軍之中。

  ??先下襄陽六郡,又破金陵。一時間護民軍的強勁攻勢再次吸引了全天下的注意力。

  ??惟一令人惋惜的是,炎夏已至。護民軍攻下金陵之下,就停下了攻取江南的腳步。

  ??畢竟這麽熱的天,讓士兵們頂盔貫甲的作戰,可是會熱死很多人的。更可怕的是,炎熱天氣易生疫病。萬一因為一場疫病毀掉了軍隊,那才是大大冤枉。

  ??既然此次進軍,已經完成了南下前的戰略規劃,更應該適可而止。

  ??割據長江以南的國家,若能全據長江防線,外加江淮地界,猶有可為。如今既然江淮全丟,又丟了襄陽和金陵,就算胡大和秦檜再能幹,除非他們能從天書中變出一萬挺機關槍外加不限量數的子彈,否則明受朝廷惟一的命運就是偏安於江左。

  ??他們隻能等待嶽飛和金軍逐鹿中原,再由勝出者攻滅他們。

  ??攻下了金陵,張憲與董先共同鎮守此地。王氏三兄弟的破城軍則渡江北上,在第一師的配合之下,用了將近十天時間,又炸毀了一段揚州城牆。

  ??但是這一次,護民軍還是沒能破城而入。因為陳規那個守城天才,竟然在第一道城牆後麵也挖了一個巨大的壕溝,裏麵引入長江水。憑借這道意外的護城河,陳規竟然又把護民軍給擋住了。

  ??硬攻傷亡太大,許宣不願犧牲第一師太多人命,隻是又雇民夫在揚州城外多挖了兩條壕溝,徹底把揚州封鎖起來。

  ??這一次鎖城,竟然持續了一年半。直到靖康五年的十月,陳規呼延通方才舉城而降。因為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沒有了堅守的理由。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麵對一連送到臨安府的緊急情報,縱是秦檜智計過人,一時也沒有了應付之策。他根本沒想到不但王彥擋不住嶽飛,連宋軍中最精銳的韓世忠部竟然也不是張憲之敵。五萬大軍,傷亡近萬,降萬餘,隻剩不到三萬人逃進了揚州府。連所向無敵的猛將解閔都被護民軍於陣前生擒了。

  ??等到金陵城破的消息傳到臨安府,秦檜腦海中情不自禁地閃過一個念頭,莫非護民軍真的要坐天下了嗎?

  ??襄陽一丟尚有可為。金陵一丟,小朝廷的覆滅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但不管怎麽樣,也隻能堅守臨安府了。秦檜暗暗發狠。

  ??這倒不是因為他被銷魂丹控製,不敢投降嶽飛。而是因為他通過方方麵麵的情報打聽到了一個消息。

  ??自己和妻子王氏,早就上了嶽飛的必殺名單。秦檜固然奸詐,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何時得罪了嶽飛,莫非是鼓動趙構與金軍南北夾擊應天府嗎?

  ??直到胡大給他講述了天書上的一段內容,秦檜這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憑借一人之力,幹掉了嶽飛和張憲嶽雲,瓦解了強大的嶽家軍。

  ??按照胡大的分析,嶽飛肯定也是看過天書的人。要不然他不可能逆天改命。

  ??這也正好說明了為什麽嶽飛把秦檜夫婦看成必殺之人。

  ??既然不管自己如何卑躬屈膝,嶽飛也不會饒過自己。那就隻能和嶽飛那個泥腿子鬥到底了。搞不亂中原,想把長江以南搞成一團亂麻,自己還是做得到的。

  ??秦檜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胡大。胡大高興地說,“會之此計甚妙。中原百姓咱們鞭長莫及,江南百姓,可就由著我們折騰了。得不到天下,咱們就毀掉這個天下。反正趙宋的百姓都該死。”

  ??似乎受到了護民軍連下襄陽金陵的刺激,炎夏之際,明受朝廷一連發出了十幾道近乎瘋狂的詔旨,給江南百姓瘋狂地加稅再加稅,征糧再征糧。

  ??軍紀敗壞的宋軍趁此機會大肆出動,把江南百姓禍害得叫苦連天。不過因為前段時間的民亂剛剛平息下去,大多數民軍又在金陵襄陽降了護民軍,所以短時間之內,還沒有看到民亂遍地開花的混亂局麵。

  ??隻要明受朝廷的橫征暴斂繼續下去,下一次大規模的江南民亂絕對很快就會爆發。

  ??靖康四年七月份,幾支快被中原百姓遺忘的草寇們突然在廣南西路聚成一路大軍,由曹成為主,戚方為輔,短時間內橫掃了廣南西路。

  ??縱然缺了楊再興這個絕世猛將,曹成的崛起依然無比快速。這個曾憑借十萬草寇禍亂了大半個江南的人,再度起兵,勢頭竟比護民軍初起時還要猛烈。

  ??靖康四年底,曹成麾下已經聚了三十萬草寇,全取了廣南西路和荊湖南路,並以長沙為首都,立“燕”為國號,一改流寇作風,開始招賢納士,在統治區域內實行真正的統治。

  ??詭異的是,曹成的這波崛起明顯與明受朝廷默契在先。

  ??麵對曹成的步步緊逼,宋軍幾乎是步步後退,王彥和曹成接戰一次,用萬餘軍卒破曹成勁卒二萬,本想再接再厲,卻被小皇帝一封詔旨,讓他領著軍隊撤出長沙,前往贛州鎮守。

  ??所以整個荊湖路,曹成幾乎是閉著眼睛就全盤拿下。

  ??曹成之所以能在這麽短時間內成了氣候,原因很簡單,胡大想打造一支全新的軍隊。

  ??胡大越是深入明受朝廷,越感覺這個統治了一百多年的趙宋朝廷已經爛到底了,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多是無能之輩,暮氣沉沉,毫無半點朝氣。

  ??就憑這個爛透的朝廷,不要說滅掉護民軍,連牽製護民軍的能力都沒有。

  ??胡大翻閱天書,發現兩宋之交,想找到一個能打敗嶽飛的人。結果胡大悲劇的發現,能在軍事上打敗嶽飛的人,還真的一個都找不到。嶽飛雖然是政治小白,但軍事能力,在兩宋之交完全屬於木秀於林。

  ??不過能夠和嶽飛打上幾個回合的還真有好幾個。

  ??韓世忠算一個。

  ??但胡大就是再膽大,也不敢讓韓世忠重掌兵權。因為韓世忠重掌兵權後幹的第一件事很可能是誅殺秦檜。再說韓世忠的精兵要麽降了護民軍,要麽被困在揚州城中,就是韓世忠複出,短時間內恐怕也練不出百戰百勝的精兵。

  ??王彥算一個。

  ??可是王彥已被嶽飛擊敗。如今隻剩萬餘勁卒。因為王彥的種種表現,秦檜不願意再把重兵交到王彥手上。

  ??四川的吳氏兄弟也是厲害之輩。但那兩位弟兄,似乎正準備在蜀地休養生息,朝廷的詔旨調不動他們。

  ??想利用他們出川和嶽飛打仗,暫時還沒有半點希望。

  ??那麽剩下的,隻能從那些縱橫天下的草寇中尋找了。

  ??胡大找來找去,感覺還是曹成比較靠譜。畢竟能夠和嶽家軍僵持幾年的人,也就隻有曹成了。如今曹成手下缺了楊再興。不過沒關係,猛將銳卒,處處皆有。

  ??胡大讓曹成建國立號,正是想借助一個新興政權的銳氣,來抵消護民軍的銳氣。為了讓曹成的軍隊更加強大,胡大不但讓秦檜把明受朝廷生產的軍甲一批批送給曹成,還把火銃製造術,和新式火藥生產法,全傳授給了曹成。

  ??得到這兩件強大的神器,曹成喜出望外。

  ??他和嶽飛本是同鄉,同在宗澤手下時,曹成的名聲比嶽飛更大。可是這幾年中原百姓早忘了他曹某人了。

  ??他倒是要和嶽飛比一比,看看誰先稱帝。

  ??事實證明,這一點上曹成贏了。

  ??打下兩路之地後,曹成建了燕國,稱了燕帝。嶽飛則還是嶽帥。

  ??因為全占了荊湖路,曹成的地盤就和襄陽六郡接壤了。曹成的兵馬明顯比宋軍不安分,時不時就派人殺入襄陽六郡,燒殺搶掠一番再撤回。護民軍向來不會忍辱負重,麵對曹成兵馬的挑釁,鎮守襄陽的張用和蕭山也是屢次反擊。

  ??雖然嶽飛拒絕了蕭山以契丹兒郎獨立建軍的請求,蕭山隻是失落,但心中並無怨恨之心。他自己也清楚,自己身為遼國後族的嫡係,嶽帥不可能不防。若是換了其他人,早把蕭山斬了,哪裏還會讓他統軍。

  ??所以被派到襄陽的蕭山依然盡職盡責,和張用配合著,屢次消滅了曹成入境擄掠的兵馬。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