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聽政(四)
作者:泱泱大明      更新:2021-10-10 09:12      字數:2435
  聽完宋應星的介紹,朱亨嘉對大明的農業、手工業情況,基本有底了。

  此時的大明朝並不比西方國家落後。無論是采礦、冶煉、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當時都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後世有學者測算過,萬曆年間,大明的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

  見朱亨嘉老不問自己,次輔、禮部尚書孫金鼎急了,上前奏道:“監國,臣和俆祭酒、張學士議了一下,想請監國批準,編纂一部《貳臣傳》,把那些甘心事虜降清的貳臣們都收錄進去,以淨化人心”。

  朱亨嘉掃了一眼孫金鼎、國子監祭酒徐孚遠、翰林院學士張佐宸,笑了,“卿等嫉惡如仇之心,孤感同深受。但是如果現在就編《貳臣傳》,孤怕那些漢奸們沒了退路,愈發死心塌地地為韃虜效力,不利於大軍北伐。孤看,這《貳臣傳》還是等北伐中原、恢複兩京後再編。漢奸們犯的罪,孤一筆一筆地記在心裏,等打下北京後再找他們算”。

  諸臣一聽,不由得心裏一凜,這些人不是重臣,就是朱亨嘉的心腹,對監國靖王喜歡秋後算帳的習慣,自然清楚。聽說監國還有一個小冊子,凡是在上麵被簽名、畫了紅圈的,都被收拾得很慘。

  別人怕朱亨嘉算小帳,太傅丁魁楚不怕。隻要能忽悠,到哪都順溜。聽說那本記小帳的小冊子,老夫排第一個,不照樣活得好好的?

  大奸似忠,太傅丁魁楚老大人正義凜然地出列稟道:“監國,臣以為《貳臣傳》可以不修,但是《明史》必須得修。甲申以來,山河破碎、兩京淪喪,吾泱泱大明,何以至此境地?實有修史為後世鑒的必要”。

  修《明史》?

  中國的曆史主要是帝王史,一般都是通過皇帝的起居注來編撰。二十四史的傳統是:後麵的朝代修前麵一個朝代的曆史,自己修自己朝代的史,即便修了,也不會被後麵的朝代承認。

  這麽簡單的常識,丁魁楚不知道?本朝修本朝的史,搞什麽東東?

  朱亨嘉仔細一琢磨,明白了。這老東西奸著呢,提議修《明史》,起碼有兩個目的:一是借機拍自己馬屁,他來修本朝的史,不消說,一定會把自己寫得英明神武無比;二是他年紀大了,官和錢都有了,就缺個好名聲,想青史留名。

  對丁魁楚,朱享嘉很矛盾,一方麵他對老太傅兩麵三刀,收了銀子還捅刀子的舊帳,一直耿耿於懷;另一方麵,這老太傅歸順後,替自己招降粵西、忽悠隆武帝、招降貴州,功勞著實不小。

  唉!丁老頭也老了,他想修史,便讓他修吧。

  朱亨嘉想了想,道:“丁太傅、徐卿、張卿,孤便將修《明史》的事交給諸卿,卿等在翰林院、國子監,挑選得力人員修史。切記一點,不要光撿好的說,曆代先帝,包括孤本人,有什麽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可以寫出來,供後人鑒嘛”。

  “臣等謹遵聖諭”。

  一聽他們說謹遵聖諭,朱亨嘉心裏發怵,這幾位不會真把自己的缺點寫到史書裏去了吧?這可不行,曆代帝王是流芳百代,還是遺臭萬年,可全靠史家們寫呢。

  朱亨嘉盯著翰林院學士張佐宸,使勁地看了幾眼。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晚唐以後,翰林學士專門負責起草機密詔製,有“天子私人”之稱。擔任這個職務的,無一不是帝王心腹,張佐宸也不例外。

  “張卿,翰林院編修王夫之現在主要負責什麽?”

  “稟監國,王編修主要負責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

  “嗯,張學士,汝去告訴王夫之,讓他也參與修史,一定要好好地修!”

  朱亨嘉把“好好地”三個字咬得很重。

  張佐宸跟隨朱亨嘉好幾年了,立即心領神會,“臣一定讓王夫之‘好好地’修史!”

  孫金鼎見自己編纂《貳臣傳》的提議被監國否了,麵色不禁有些黯淡。

  朱享嘉覺得不能冷落了這個跟隨自己多年的心腹,和煦地問他:“孫卿,科舉改革的事搞得怎麽樣了?”

  每個朝代的科舉開考科目都不一樣: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常設五科,多的時候考十幾科;宋朝也考好幾科;大明朝最少,隻考進士這一科。因為隻考進士,導致大明朝的士子很多隻知道四書五經,其他知識匱乏。

  孤的這些官員,如果一個個都成了書呆子,可怎麽得了?朱亨嘉覺得科舉的科目,必須增加!大明不僅需要懂經義的大儒,更需要做實務的人才!

  孫金鼎精神一振:“稟監國,此次科舉共考十科。除了進士科外,還增加了明經(經義)、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翻譯(外語)、經濟、博學鴻詞(應用文書)、策問(論文答辯)、詩賦九科”。

  “好啊!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才廣泛嘛!”

  朱亨嘉想了想,又道:“孫卿,吾大明的士子,多年以來已經習慣了隻考進士一科。所以一開始,其他九科的中榜數目不宜過多。孤的意思,此次科考,還是以進士科為主,占中榜總數的六成,其他九科總共占四成。這樣,就不用擔心那些舉子們吵翻了天”。

  孫金鼎一聽,十分佩服,不愧是監國,考慮問題麵麵俱到啊,由衷地吼了一句:“監國聖明!”

  內閣首輔、戶部尚書關守箴,見次輔孫金鼎,剛才吃了個癟,提出編《貳臣傳》的建議被否了,不由得暗暗高興。

  關守箴雖然和孫金鼎一樣,都是有擁立大功的從龍之臣,可他沒有孫金鼎那樣會拍馬屁,聖眷沒有孫金鼎濃,之所以能當首輔,主要是因為處理政事的能力更強一些。

  雖然都是認識多年的舊人,但二人誰也不服誰,互相之間別著股勁,在朝中也隱然形成了兩個小派係:關係和孫係。

  對黨爭的苗頭,朱亨嘉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大明之所以搞成這樣,黨爭是個重要原因。萬曆年間,東林黨和浙黨﹑齊黨﹑楚黨爭鬥,京察的時候,各種互相攻擊的訪單、揭帖、奏疏、邸報,居然達到三百多份。“夫明之亡,亡於門戶;門戶始於朋黨;朋黨始於講學”。

  此次京察,朱亨嘉對關係官員和孫係官員進行了暗中觀察。並沒有發現黨同伐異,隻講派係、不講是非的情況。這樣便還在自己的容忍限度內。大臣之間有些小矛盾,是朱亨嘉喜聞樂見的,這樣更有利於自己掌控朝局。

  其實是朱亨嘉多慮了,任何一股新興勢力,在打天下階段,都是很團結的。麵臨著清軍的威脅,關守箴和孫金鼎再有矛盾,也不敢窩裏鬥,壞了大事,最多也隻是互相下點眼藥,鬥鬥嘴而已。

  “監國”,關守箴暗自得意地瞟了孫金鼎一眼,“臣還有三事請監國定奪:一曰開海;二曰取消茶引;三曰完善稅製,取消落地稅和簡化實業稅征稅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