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蟠桃大會
作者:小青陵      更新:2021-06-25 03:58      字數:6903
  話說林墨雪遭望舒設計落入了圈套,她那法力怎麽破得了望舒的寒冰訣?這陣法當是狠毒,但凡靠近門窗牆壁都會被寒氣逼回,林墨雪遭逢此劫真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今日辰時乃是瑤池蟠桃盛會開席大典,現在還在子時許林墨雪應當是出不去了。

  ??半夜三更,玉樞府內便開始鬧哄哄的,府內此次收到請柬兩張,可帶隨從數名,兩張有名有姓的乃是請的聞仲和皓翁,是時聞仲欽點了四大雷將和律令法司加上子鳶一共八人趕赴昆侖山瑤池赴會。

  ??蟠桃盛會天地第一大會,豈能草率,四位雷神早早起來洗漱修麵,打整個家行頭;子鳶乃是曲舞舞首更是打扮了半宿;皓翁和律令一白一黑兩件長袍素服戴一幅白玉高冠。聞仲還是一樣老行頭,依舊是他的一身兒天尊道袍,交代好府中事宜聞仲便在雷霆大殿等候眾人。四雷將、皓翁、律令、子鳶一行人拿好請帖,都仗著聞仲雷雲縱一招送走。

  ??昆侖仙境,瑞澤九州;瑤池聖母,賓客四方。羅天神聖,佛道散仙但凡領了請帖的無不赴會;試看那昆侖山頭彩雲金蓮朵朵,仙境禦道上車架坐騎無數;瑤池內鶯歌燕舞張燈結彩,豪奢禦酒龍鳳珍饈,編鍾古樂玉人吹簫,神仙菩薩往來問詢。

  ??王母做東共請三界神佛。來者有上古大神女媧、伏羲、東皇太一、帝俊、祝融、共工等數十位大神;有天官、地官、人官三官大帝;有驪山老母、九天玄女、鬥姆元君、碧霞元君四女聖;有紫微、勾陳、長生、後土四禦;有真武大帝、東嶽大帝、太乙救苦天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大成至聖先師天尊、鎮元子大仙、中央黃極黃角大仙;有西方婆娑世界佛教教主釋迦摩尼尊者、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有普賢、文殊、地藏、觀音四菩薩;有阿難、伽葉等十羅漢尊者;有張道陵、許旌陽、薩守堅、葛玄四天師;有北鬥七星君、南鬥六星君、太陰太陽二星君;有文武曲星君、水火德星君、二十八星宿星君、文武財神、托塔天王、哪吒楊戩、四大天王、九曜星君、瘟蝗大帝、福祿壽三星、十殿閻王、黃大仙、八仙、三海龍王...

  ??賓客雲集,高朋滿座。乃至辰時,日出東方。王母王公登上九天寶台禮請昊天玉皇大帝大天尊,焚香稽首,再恭請道教無極祖師三清大天尊。

  ??不時九龍嘯天四聖拱衛,千兵各執華蓋寶幡、瓔珞黃符護持玉皇大帝臨會。王靈官執定金龍,玉帝著金光龍袍戴千旒冠冕,於華台中央高坐落座。

  ??玉帝身形瀟灑自若,先是向上古大神們拱手行了禮,再親自燃香祈福。玉帝道:“今日三界盛會大聖鹹集憾於三清未至,道祖叫我帶話於諸大聖望諸位縱享盛會歡愉,共育道家昌盛,共保天下蒼生。”

  ??玉帝選擇了隱瞞,在事情沒有明了之前沒必要搞得人心惶惶。

  ??眾仙再稽首行禮,隨後王母拄杖宣道:“瑤池五色,照於神光;猿鳴昆侖,朝賀如來。老身謝過陛下,鼓樂起!”

  ??霎時間,鍾鼓齊鳴百鳥齊飛,八乘馬車鬥載七彩雲霧來回穿梭布織彩虹;婀娜仙女款款而來,手持竹簍分散蟠桃。

  ??聞仲和皓翁攜弟子們列席於高台右側,坐在上古大神之下。宴席開始群仙紛紛相互敬酒,太陽星君白蘇一身赤色紅焰袍,端著酒杯從雷部席位前過,應是要去找他父親帝俊。

  ??“蘇兒。”皓翁輕聲喚道。白蘇乃是帝俊長子,不周山下求道遇皓翁拜而為師亦正是皓翁從後羿的射日神箭下救下他的。

  ??白蘇惡狠看著皓翁,雖有師徒情分但弑母之仇不共戴天,有朝一日白蘇勢要手刃皓翁以悼念他亡母。白蘇沒答皓翁一個字,就單是恨了那麽兩眼,然後朝他父親大神那裏去了。

  ??“恩怨難了,悔不當初。”皓翁歎道,仍望著白蘇背影,一如曾經如此深情望著羲和背影一樣。

  ??“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罷。”聞仲對皓翁道,整個雷部隻有聞仲知道皓翁身份,也隻有聞仲理解皓翁的苦衷。

  ??當年一戰猶在眼前,皓翁自稱邪神力搓上古數位大神;時帝俊為天帝,借長兄太一之東皇鍾約戰皓翁於不周山之巔,皓翁持一神鏡所出金光照到日禦羲和致其殞命,遂與帝俊結下深仇。而後玉帝開天執符,三清規勸詔皓翁成仙,帝俊與皓翁方才放下了恩怨。

  ??想起不周山下皓翁與白蘇親如父子,到如今這般模樣不禁唏噓。“他父子自當是情深。”皓翁口裏諾道。

  ??聞仲按理也當先向上官老友們敬酒,依順序來該是玉皇大帝然後是王公王母,再者是上古大神...聞仲一般是不大喜歡佛教的,以往蟠桃大會都不大理會佛門。

  ??剛謝完真武大帝、太乙救苦天尊聞仲路過佛陀釋迦摩尼席前,此前聞仲在佛道會首龍華大會上參與辯經失利,盡管佛教教義對道門有諸多抵觸,但遭佛門第一口辯阿難陀詰難丟了道門顏麵。

  ??“天尊留步。”開口說話的乃是佛首釋迦摩尼。

  ??聞仲本不想多做理會,但見佛陀世尊開口亦不好裝聾作啞。聞仲側身對三尊如來、諸菩薩羅漢行了個道門負陰抱陽禮。“如來何事耶?”

  ??如來佛祖身披金黃袈裟左右阿難、伽葉左右協侍。如來起身合十行禮,“久不見天尊,老僧甚是想念。”

  ??“承蒙如來掛念。”聞仲表麵客氣道,實際在朝堂上他就是反對佛教的黨首,曾經一段時間搞得佛門苦不堪言。

  ??如來見聞仲手不釋杯,也隨了個俗禮,端起禦酒敬了聞仲一杯。身後捧酒壺的辛環嘀咕道:“如來今怎也飲起酒來?”

  ??聞仲聽見辛環牢騷回頭瞪了他一眼,心想這崽子怎麽隻這點悟性?佛陀釋迦牟尼五蘊皆空六根清淨,酒亦好茶亦好早已無有差別。

  ??如來盡飲了一樽,笑道:“聞天尊與我門派有緣,以後可得常來靈山寒寺。”

  ??“我一道家樸素道士,整日稽首道門三清,不敢高攀佛陀緣分。”聞仲對諸如來、菩薩道。

  ??聞仲也忒不領如來情麵了,一句話冷冷地回了如來,然後再向西方三聖、華嚴三聖等如來菩薩行了個禮後轉身走了。

  ??釋迦牟尼搖頭道:“此玄門大聖命途非凡,恐以後牽連我佛門興亡。”

  ??如來身旁阿難正色道:“此天尊白麵淺薄素來怠慢三寶詰難我門,世尊如何如此遷就於他。”

  ??“弟子休要胡言。”如來道,“普化天尊早在我得道前成仙,乃是前輩,況且玄門...”如來欲言又止,話說一半又收了回去。

  ??阿難搖了搖頭,假若道門盡是聞仲此屬,佛教何以光大。

  ??謝畢如來,聞仲又轉到三官大帝、師傅鬥姆元君、宗兄勾陳大帝、好友黃極黃角大仙等真聖處飲酒寒暄。

  ??聞仲帶著辛環輪著漫天大聖打了一圈酒,歸來坐到席位上精神奕奕不見絲毫醉意。

  ??“天尊海量。”皓翁比肩坐在聞仲旁邊。

  ??“幾杯素酒,當不至醉。”聞仲再舉杯敬皓翁。

  ??“剛見你與世尊如來寒暄了幾句,說了些甚?”皓翁好奇問道。

  ??聞仲答曰:“也沒甚與他好聊,隻是叫我去常去靈山做客。”

  ??皓翁拂袖道:“瞧那西方諸如來、菩薩位位華光彩織...”

  ??聞仲強過皓翁話來道:“我早就勸諫過玉帝莫要縱容佛教,他教派與我道門本就有出入。玉帝不聽,李唐貞觀年間還搞出甚取經之事,也不見對蒼生有何益處。”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皓翁吟誦道,“我道門東方正宗他教卻叫人歸西,本就是殊途相別。”

  ??“不說也罷!不說也罷。”

  ??酒過三巡,當有曲舞表演。神將們幫忙搬來古琴、箜篌、琵琶、揚琴等絲線樂器;又從錦盒裏取出簫、笛、笙、塤等陶竹樂器。隨古典優雅的合奏一起,數十位仙女登上大會中央看台。素聞此次曲舞魁首國色天香穿一身桃花粉色的可憐人兒,眾仙家都仔細欣賞,從眾仙女中央找出魁首來品評一番。

  ??未負眾望,亦未丟了雷部臉麵。子鳶姿色傾國,一顰一促盡顯美態;眾仙家雖然不見口耳相聞的桃花女,但這雷部子鳶仙子亦算秀色可餐皆嘖嘖稱讚。

  ??果然有喜,子鳶一曲風姿博得諸天大聖當堂喝彩,王母玉帝喜笑顏開當即封賞。

  ??賞了舞又聽了聶政刺韓王曲、秦王破陣曲等流傳的名曲。接下來便是此次大會的重頭--三圖合會。此三圖合璧乃是玉帝欽定,女媧娘娘亦首肯,於是促成了這不二機緣讓諸天神佛有眼緣得見亙古奇物“冥圖”。

  ??玉帝恭請了女媧娘娘的山河社稷圖,又來詔教釋迦牟尼請出乾坤圖,自己則從袖中拿出太上老君太極圖。女媧娘娘、玉皇大帝、釋迦牟尼三聖一同作法祭出寶物,三圖在空中首尾盤旋,金光一重高過一重譬若三隻金烏追逐嬉戲一般。直到金光刺人眼,三件寶物遁入金光中去,忽然一陣氣浪震開金光,淡黃光暈中隱約顯現一幅畫軸。此畫名曰冥圖,又稱雲中畫乃是先天靈寶為老君所有,後不知甚原因老君將其拆解為三份,一幅送給女媧娘娘助其塑造人間時可憑畫中參照,一幅在老子西出函穀關化胡成佛點化如來時送給他做護身法寶。如今三圖重新合璧亦是佛道機緣,圖畫漂浮昆侖半空展現鴻蒙以來的全部曆史,圖中甚至可以看到今日這蟠桃會盛況。漫天佛道見此瑞相無不禮讚,直呼道門昌盛。佛陀釋迦牟尼偏首看著圖畫,未作言語,倒是阿難忍不住要問:“世尊...”

  ??佛陀搖頭不語,對阿難擺了擺手。

  ??畫中圖像盡皆是太平盛世,預言未來亦是光彩爛漫。

  ??冥圖又浮現了幾張畫像,然後顯現一句真言:天地萬物轉鴻蒙,三清歸元化鴻鈞。

  ??“如來留步。”幾位如來聽到張天師急呼,都回了頭,“請釋迦牟尼如來麵聖一敘。”

  ??“原來是叫我。”釋迦牟尼對阿彌陀佛、燃燈古佛等如來道:“小僧前去見玉帝陛下,恭送諸大如來。”又吩咐諸菩薩羅漢各回靈山、各歸道場,隻領著阿難陀前去見玉皇大帝。

  ??張道陵領著如來轉到昆侖後山也就是當年如來證道的大靈鷲洞外,那裏僻靜無雜,又攔下了阿難陀隻讓如來一人麵見玉帝,這次會見就連主人家王母娘娘都不知曉。

  ??玉帝有何事情要密見如來?張道陵亦不知曉,但是如來心裏多少有點數。他畢竟是後天第一聖人。

  ??如來攀上雜岩,輾轉迂回到一崖頭玉帝獨自在那兒候他。不見天王靈官亦不見真君大聖護持,直玉帝一孤影。

  ??“貧僧見過陛下大天尊。”如來雙手合十,躬身行禮道。

  ??“如來來啦。”玉帝轉身道,“久不見如來朕當是想念。”

  ??“罪過,勞煩陛下掛心。”如來道,“陛下在這僻靜地方,周遭布下結界召見貧僧,恐不隻是道一句想念罷。”

  ??“如來麵前,朕買個關子倒顯多餘。”玉帝明白如來大智慧,索性開門見山,“如來今日見冥圖所示,真言所指有何見解?”

  ??如來道:“冥圖道門尊寶所示天下昌盛,定是指陛下功德無量。”

  ??玉帝著急道:“朕不賣關子你倒開涮起朕來。”玉帝又道:“冥圖真言三清歸元,如來就果真不知其所指?”

  ??如來久不言語,手裏檀木念珠滑得正緊。“貧僧知曉,但不敢說。”

  ??正是佛曰“不可說”,如來先見三清未至後觀冥圖顯像,再加上先前在靈山上法眼遍察三界豈不知三清歸元大劫。

  ??“那你是知曉我三界大劫將至。”玉帝道,“三清歸元,我道門根基喪失除此之外造成此劫難的魔尊太濁老祖回來了。”

  ??“太濁?”如來道,“可是二十四品滅世黑蓮之主?”

  ??“正是,當年羅睺持弑神邪槍屠戮三界正是其授意那時他元神還不完整。此邪魔法力無邊,先天法寶傷不到其分毫。”

  ??如來道:“我佛門知曉將有邪魔出世我在楞嚴經中道明此魔頭名曰摩訶波旬,聽玉帝意思是與此邪魔交過手了?”

  ??“確實,我持先天法器誅仙劍、太極圖戰他,卻被他一掌擊飛。”說著玉帝還捂了下胸口,太濁一掌傷了玉帝元氣,損了他的大羅無極內丹。

  ??“當是末世,此魔頭重塑三界,穿我袈裟怪我佛言。”如來道,“未曾想他來得如此快。”

  ??“如來有何解法助我佛道兩門度過此無量大劫?”玉帝問道。

  ??如來不語。

  ??玉帝焦急萬分,他知道如來言行謹慎,不說話也拿他沒辦法。“感應如來法力無邊,不如聯合西方八十一尊如來加上我道教護法天尊玄天大帝等聖與那魔頭一戰?”

  ??“陛下不知那魔頭來曆。”如來在大雪山修行褪去惡念時元神遊走在無間煉獄,得見太濁一絲幽魂。“老僧曾在煉獄中見過他一麵,雖不是陛下所見之全體,但亦令老僧膽寒。此魔頭與李老君同生與鴻蒙之初,太極陰魚所示的就是他;李老君為長而太濁為幼,李老君為善而太濁為惡,由是老君遂誅殺了太濁肉身打散其元神,將他的護身二十四品黑蓮投到八卦爐中煉化拆解。”如來所說正和太濁自述,如來又道:“玉帝說誅殺這魔頭豈不知這廝與天地共生而不受天地製約,乃在天地之上;不死不滅,萬般法力不侵其身要想與其決一死戰談何容易。”

  ??“還請如來快快教朕,你有何策皆說與我聽,絕不入三人耳。”玉帝道。

  ??如來遲疑,複請玉帝赦罪方才言道:“陛下,諸天神魔之所在乃是感應凡人供奉信仰;蒼生善則三清光明佛道興旺,蒼生惡則三清歸元三濁降生。”

  ??“依佛陀言乃在教化凡人,若天下行善,三界光明則可削弱太濁,從而以法力擊潰?”

  ??“正是。”如來道,“當年與三清敲定唐三藏取經之事,原本就是想化解此劫,如若人人知曉佛法善信不魅,豈能讓那波旬聚攏了元神?”

  ??“此事老君與我說過,說是攘劫卻沒言明,但經也傳了,分明沒見甚好轉,甚安史之亂、九州裂土、十國征戰不止...全然助長了魔祖修為。”玉帝拂袖道,言語之中似乎認為佛陀經文亦無甚用處。

  ??如來合十謝罪道:“玉帝恕罪,非是佛法無用,乃是當年...”如來話說一半又哽了會兒,“乃是當年與三清商定篩選所傳經文皆是經律論三藏淺文,皆是勸人向善解釋佛學佛法的下中乘經文。大乘佛教經文分上中下三乘:下乘引人來渡,譬如心經、金剛經;中乘渡人上岸,譬若法華經、楞嚴經;唯有上乘方才能證得大神通,乃是老僧的大日如來總藏真經。”

  ??此時玉帝深思半晌,應當明了了如來的意思,但還是問了問:“如來是何意思?”

  ??“玉帝。”如來躬身恕罪道,“當下摩訶波旬元神聚攏不可逆轉,唯有教化蒼生削其法力,請陛下恩準老僧傳東土上乘真經,遣四山菩薩五百羅漢下界傳講經文,有此大加持力定當能壓製魔頭。”

  ??“用氣運壓製太濁。”玉帝深歎了口氣,心裏自然是有數,愣了好一會兒玉帝才回神轉來答道:“釋家顯學高深晦澀,下中二乘凡人尚且不能汲取皮毛,何況佛陀畢生心血乎?”

  ??“陛下,讓我弟子親自講經,菩薩顯聖說法定可感化眾生,老僧願意立下軍令狀,如若不成...”

  ??玉帝忙擺手,見如來苦口相勸,直搖頭回了兩字:“再議。”

  ??其實釋迦摩尼何嚐不知玉帝的推辭是什麽意思,歸根結底依舊是教派的偏見。當年佛門白馬寺馱經傳法中土,玉帝也是頂著無數道家大仙的壓力下允許的,這一次如果讓佛門顯聖傳法,那聞仲這一黨反對佛教的還不鬧翻了天。

  ??如來與玉帝密會畢,叫上阿難回靈山去了。

  ??蓮台上如來問道:“阿難,蟠桃大會上你欲言而為我所止,你現在可問我。”

  ??阿難劍眉星目不苟言笑雙手合十道:“南無阿彌陀佛。世尊,其一者天道之無窮緣何冥圖之有盡?其二者圖中真言三清歸元何謂也?”

  ??如來側頭看了阿難一眼,閉目搖頭道:“不可說。”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