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七章楊阜聚兵破劉磐(二)
作者:金雨瀟      更新:2020-03-20 17:42      字數:2137
  “將軍,荊州有一隊人馬至,聲勢滔天,進入巴郡地界,被陳應引入了魚複。”

  “知道了,去請諸位將軍前來議事。”楊阜點了點頭,暗道來得好快,自己本就在巴郡,得了主公之命星夜趕至朐忍,不過三四日,連大軍也還未整頓完成,這荊州兵馬就已經到了,看樣子這劉表老兒也是下定決心要一舉攻破巴郡了。

  不多時,諸將至,就在大帳之中商議大事。見禮畢,楊阜當先開口道:

  “眼下敵軍援兵以至,想必不日就會前來進犯,汝等可曾準備妥當。”這一支大軍乃是三路兵馬,一路為王南所領的魚複守軍,大戰下來,隻餘千餘人;一路卻是李恢從漢昌招募訓練的夷族賨人軍隊,有一萬人;最後一路正是自己所練新兵一萬。

  合攏共大軍兩萬餘,看上去比荊州兵馬少不了多少,但楊阜卻是深深知曉,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新兵在戰場上遇上老卒會是什麽樣子。

  “將軍若有主意,便請吩咐就是,魚複營隨時可出。”好友戰死,在王南心中狠狠紮下了一根刺,時刻想為其報仇。而其手下的兵馬雖少,卻是跟著張富打了數次大戰的,盡管前番兵敗,士氣稍損,但王南敢保證,到了戰場上,自己手下的士卒絕不會弱於荊州兵。

  楊阜點了點頭,看向李恢,卻見其有些為難的樣子,但還是咬咬牙道:

  “將軍,賨人軍亦可出。”賨人驍勇,卻是桀驁南馴。李恢到了漢昌之後,以利誘之,又以武迫之,好不容易才招得一萬人。但這些大漢在山林之中散漫慣了,單獨一人拿出來或許都是好漢子,甚至對付三五個尋常士卒也不在話下。但若是組成一軍,李恢覺得或許其戰力還不如楊阜帶來的一萬新兵。

  楊阜知曉李恢的難處,也不為難他,轉而道:

  “先前探子來報,敵兵援軍至,為首大將乃是劉表之侄劉磐,手下大軍先前屯在長沙,對峙孫策。其手下兵馬亦是百戰精兵,不容小覷啊!再加上陳應此人手下那員大將,咱們若想打退敵兵,還得從長計議才行啊!”

  諸將皆點頭稱是,楊阜又道:

  “某來朐忍之前,得到主公軍令,許某便宜行事。今賊軍勢大,某意聚攏各縣兵馬拒敵,諸將以為如何?”

  眾將聞言皆是一怔,巴郡各縣皆有兵馬,少則三四百,多則七八百人。還有一支大軍被分散在這個郡中,為安置百姓保駕護航。便是臨近的宕渠、臨江、宣漢幾縣,也有四五千人馬,若是真能合攏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助力。

  “王將軍,此事便交於汝。傳某軍令,十日之內,將臨近幾縣兵馬合攏,帶到此處,某有大用。”

  “諾。”王南麵無表情的應了下來,心中在想什麽沒人知曉。

  李恢道:

  “將軍,敵軍不熟巴郡地勢,不如尋一險要之地,布下伏兵。若能大勝一場也好破其銳氣。”

  “哦?李將軍還通曉巴郡地勢?”楊阜饒有興致的看了一眼李恢。

  李恢笑了笑,道:

  “此末將的嗜好罷了,每至一地,必先了解其地勢,繪製成圖。日前奉命前來漢昌練兵,閑暇之時,便做了臨近幾縣的圖冊。”說著,竟從懷中摸出一物來,卻是一卷羊皮紙,將其遞給楊阜。

  眾將皆有些好奇的看著楊阜手中的羊皮紙,楊阜將其打了開來,隻見其上卻是有些彎曲的筆畫,還有幾處地名。楊阜一時間看不太懂,但見得其上的朐忍字樣,也知曉這應該是朐忍附近了。

  隻見李恢指著圖上一處道:

  “將軍,此地離朐忍五十餘裏,名喚“鷹澗峽”,兩側皆是崖口,隻有這裏可以通行,若想繞過此地,最少得多走百餘裏,而且隻有小路,行不得大軍。荊州大軍前來,必過此地。將軍若是引一軍,伏於兩側崖頭,待荊州兵馬至,以巨石堵住道路,以弓箭、落石擊之,必能大勝而歸,挫得敵兵銳氣。”

  “李將軍此言當真?”楊阜有些驚喜的問道。

  “自然當真。”

  “好。”楊阜喚了親衛,命其趕往“鷹澗峽”打探,若真能伏兵,便要盡早布置了。

  親衛匆匆去了,王南卻是想起一件事來,有些猶豫的說道:

  “將軍,先前陳應大軍攻打魚複,卻是乘大船而來,若是其走水路進兵,如之奈何?”

  楊阜聞言一驚,險些忘了這茬,荊州水軍天下聞名,而此番前來的大將劉磐更是其中翹楚,便是江東水軍也數次在其手下吃了大虧。若是自己大軍出了城埋伏,卻被敵兵從水路取了朐忍可就真是後悔莫及了。

  旁邊李恢卻是灑然一笑,道:

  “將軍放心,敵軍必不會走水路行軍,便是走了水路,最多也不過是偏師罷了,又如何能奪得下城池。”

  “哦?李將軍此言何意?”楊阜和王南都是涼州人士,馬背上長大的人物,莫說水戰,便是連鳧水也不會,哪裏曉得這其中的道道。

  李恢接著道:

  “將軍。敵兵行船而來,乃是因為魚複至巫縣、荊州一路水道暢通,大船可長驅直入。但巴郡之地,自桓帝以來,水流便再未治理過,河道堵塞,淤泥堆積。行駛小船、艨艟之類的還有幾分可能,但大船、鬥艦是往往不可能駛到朐忍來的。若荊州兵真走水路,恐怕不需將軍動手,就該船毀人亡了。”

  楊阜這才恍然,點了點頭,但還是不敢大意,開口道:

  “白校尉,汝帶五百人巡視河道,若有敵軍船至,便前來報知於某。”

  “諾。”下方轉出一將來,慨然應諾。

  一眾人又商議一陣具體之事,各自退去。

  ……

  一日後,楊阜親衛匆匆趕回,報知其“鷹澗峽”果然如李恢所言。楊阜遂大喜,留王南守城,便接應各縣兵馬。自己則親自帶了李恢並五千兵馬趁著夜色悄悄出了城,趕至“鷹澗峽”,於崖頭準備了大量落石、滾木,埋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