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埋骨之地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6      字數:3960
  秦王稷來到河內郡,張貼告示,招募年齡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為兵。凡是入伍,為國出力者,百姓爵升一級,免除三年賦稅。商賈者從軍,也能入仕為官。

  河內郡的百姓在秦王稷豐厚的條件下,蜂擁而起,參軍入伍。二十萬之兵,不到數日便集合完畢。

  秦王稷年齡大了,行動不便。便讓秦太子代他親率大軍,趕赴長平,支援白起戰事。

  秦太子來到營帳,麵見白起,行禮道:“武安君,王上命我率二十軍前來馳援。”

  “太好了。”白起有了這二十萬軍,對於獲勝,信心大增。

  秦太子道:“武安君,王上有話說。”

  白起端正身子,行禮道:“請太子示下。”

  秦太子一改和悅之色,鄭重道:“武安君,你要的二十萬將士,寡人給你招募了。此戰,乃我大秦舉國之力。你可要好好打,打出秦國威嚴。”

  秦王稷話語看似隨和,背後的深意,白起豈能不懂。秦王稷也是在告誡他,此戰,是輸不起,也不能輸。白起聽到這幾個字,頓時覺得肩上的重擔,猶如一座大山壓下來,令他不能喘過氣來。

  白起心中多了點憂慮,但眸色充滿自信,語調也鏗鏘有力地道:“臣不負王上之期,定會破趙卒、下長平、攻邯鄲。臣,會揚我大秦威名,令諸侯聞風喪膽。”

  “好,好,好。”秦太子見白起對此戰,勢在必得,大喜道,“有武安君,這句話,我放心了。我也能給王上交代了。”

  秦太子走了過來,來到白起身旁,問道:“武安君,我這二十萬人任你調遣。武安君能否告知,此戰,如何打。”

  白起沒想到秦王稷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招募了新兵,還送入了戰場。然,白起知道,這些新兵對戰趙卒,不過是徒增傷亡罷了。

  此刻,戰事緊急,加緊練兵也是來不及了。白起招募這些新兵,一開始也沒想將他們投放在戰場上,迎戰趙卒,而是有自己的打算。

  今,秦太子有問,白起不答,有些不合適。白起恭敬地將秦太子請他堪輿圖麵前,指著山川、河流、溝穀等等,形成的一道包圍圈,“太子,請看。”

  秦太子的目光,也隨著白起的手指,不斷移動。

  “趙軍分為前、後兩軍,已經被我們分隔,前後不能兼顧。這裏是趙軍的主力,這裏是我軍的主力。我們已經牢牢地將趙卒圍困。”

  秦太子讚道:“武安君不愧是我國的戰神,能在同等兵力之下,圍住趙卒。此等用兵,兵聖孫武,也是不能及。”

  兵聖孫武,那可是傳奇人物。白起善用兵,卻也不敢過度自誇,謙恭道:“太子妙讚了。我不過是多讀了點兵書,豈敢與兵聖相比。”

  秦太子道:“趙卒遇到武安君,那是時運不濟啊!此戰,乃秦國舉國之戰。武安君,我能做點什麽。”

  “太子率領的二十萬大軍,負責押運糧草,支援前線。”秦太子是秦國的儲君,白起也懂秦王稷的用意,自然不會將攻伐之事,以及危險的地方交給他。

  秦太子見白起派了一個容易且沒有戰事的差事給他,豈不明白對方的用意。秦太子戰戰兢兢在秦國朝堂,生活了四十多年。他不懂用兵,但也覺得白起讓這二十萬大軍,負責押運糧草,支援前線,是有意為之。

  秦太子見武安君這般安排,也不爭辯,拱手領命道:“我來這裏之前,父王說了。這二十萬將士,任由武安君調遣。武安君,想怎麽辦,就怎麽辦。”

  秦太子雖是笑著說的這些話,但令聽著有些不自在。戰,打贏了。功勞,是秦太子的。戰,打輸了。秦太子不用承擔任何過責。

  白起也明白秦王稷的心意,他是在替秦太子樹立威望,“太子,得罪了。臣,恭敬不如從命,指揮二十萬將士。”

  秦太子道:“隻要武安君能夠擊敗趙卒,拿下長平,我做什麽都可以。”

  “請太子等著我的好消息。”白起胸有成竹地道:“拿下長平,指日可待。”

  秦太子拱手道:“此戰,拜托武安君了。”

  白起有了二十萬新生軍,重新部署。趙卒想要逃出生天,那是絕無可能。等待趙卒的命運,隻有兩個。一個是降,另一個是戰死。

  諸將請戰道:“武安君,我們主動出擊,此戰,必勝。”

  白起壓下諸將的請戰之言,擺手道:“不急不急。”

  一人道:“武安君,我們將士,遠勝於趙卒。我們還不發動進攻,拿下長平。王上,哪裏不好交代。”

  “王上哪裏如何交代,那是我的問題。”白起看著這些剛來的戰將,竟然想用秦王來壓製他,冷聲道:“你們的任務是守好陣地,為全殲趙卒,做準備。”

  一人問道:“武安君不攻,是在等什麽。”

  “趙卒雖被我們圍困,士氣依然高漲,戰力不弱。”白起慢下語速,一字一句道:“按估計,趙卒的糧草應該告罄。趙卒沒有吃的,拿什麽與我們打。一旦,趙卒沒有吃的,此戰,我們將不戰而勝。”

  一旁沉默不語,沒說話的秦太子,問道:“武安君是想餓得趙卒沒有力氣,再動手。”

  白起道:“我正是此意。”

  “趙卒沒有吃的,士氣不穩,軍心動蕩。我們此時出手,的確是最佳時機。”秦太子問道:“趙卒沒有吃的,不會坐以待斃等死。他們若發動反攻,又該如何。”

  “太子莫要擔心。”白起充滿自信地道:“趙卒困獸猶鬥,也逃不出我的包圍圈的。趙卒落敗,已成定局,隻不過是時間早晚罷了。”

  秦太子道:“一切都在武安君掌握之中,我就等著大捷的好消息。”

  白起高聲道:“諸將聽令。”

  諸將筆挺地站立,雙手作拳,高喊道:“末將,聽令。”

  白起按著劍柄,中氣十足地喊道:“爾等不僅要堅守陣地,不可讓趙卒突圍。爾等,還要阻截趙國一切可援之兵。”

  諸將齊聲道:“喏。”

  ……

  話說,馬服子本想以自己為餌,吸引秦軍,以守待攻,從而實現反包圍。馬服子利用地勢,修築營寨、壁壘,吸引白起來攻。馬服子沒想到自己的對手白起,真是太厲害了,不斷變化戰術。馬服子臨戰應變,更替戰術,雖沒被白起攻破陣地。但也被白起圍困,打不開新的局麵。

  馬服子被圍,也不害怕。他相信,就憑這點秦軍是不可能圍住他的。然,擺在他麵前,又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糧草告罄。

  糧草告罄,意味著什麽。身為兵家,豈能不知。被圍,他能夠頂得住。若沒有糧草,士氣將會大大的衰落。

  馬服子正在想破敵之策,打開新的局麵。公孫嘯從賬外走了進來,憂色道:“馬服君,不好了。”

  馬服子抬頭問道:“秦軍發動攻勢,破了我軍陣營。”

  公孫嘯搖頭道:“陣地尚在我軍手中。”

  馬服子鬆了口氣,問道:“哪裏為何驚慌。”

  公孫嘯道:“我們的糧草…”

  馬服子知道對方沒有說完的話,神色嚴峻地問道:“我們的糧草,還能維持多久。”

  公孫嘯歎道:“不足五日。”

  “不足五日?”馬服子沒想到糧草消耗如此之快,“沒有糧草,我們如何對戰秦軍。”

  公孫嘯道:“馬服君,不如趁著我們還有士氣,主動反攻。我們與秦軍一戰,還有勝算。”

  “我們的對手是白起,硬拚,我們有勝算乎?”馬服子見對方沒有接話,又道:“秦軍,團團把我們圍住。我們能夠突圍,取勝乎?”

  “我們突圍,就會被秦軍分割包圍,個個擊破。”公孫嘯想起幾次率軍突擊,都被秦軍擊退。此時,他們已經被秦軍圍困,想要突圍取勝,難度係數也太大了。

  “我們隻有擰成一股繩,集中兵力出擊,或許,還有勝算。”馬服子也知道,冒然突圍,難能成功,還會被秦軍分割、擊破。他的對手是人屠白起,也正期待著他突圍。

  “我們沒有糧草,還能打下去乎?若不趁著還有可戰之力,攻伐秦軍。等到秦軍援軍到來,我們就隻能坐以待斃。”公孫嘯也知道馬服子說得有理,但糧草這個難題不解,就會動搖士氣。一旦,軍心打亂,沒有了士氣。此戰,不用打,也會輸得很慘。

  “秦軍有援軍,我們也有援軍。”馬服子道:“糧草的問題,我來想辦法。我們減少將士食物供給,若不夠,就吃損傷的戰馬。我們挺過去,勝利就會屬於我們。”

  “這裏有數十萬張嘴要吃東西。我們這樣說,也是杯水車薪。”

  “我們被圍困,王上不會不管。我相信王上正在招募新兵,前來馳援。”馬服子道:“我們堅守幾天,援軍一到,就是我們反擊的時刻。”

  “我們被困在這裏,消息也傳達不出。王上不知道這裏的戰況,沒有招募新兵,前來馳援。我們該怎麽辦。”公孫嘯越想越害怕,不敢往後想下去。白起能困住他們,也能封鎖消息。

  馬服子道:“若如此,這裏就是我們埋骨之地。”

  這時,一人快步走了進來道:“馬服君,不好了。”

  馬服子被這聲音一嚇,神色有點慌亂,“是秦軍來攻?還是將士嘩變?”

  “不是。”

  馬服子道:“身為將領,慌慌張張成何體統。”

  “斥候來報,秦王在河內征兵二十萬,馳援長平。”

  “你說什麽。”馬服子聞言,猶如晴天響了一道霹靂,令他腦袋一片空白,“秦王征兵河內,二十萬秦軍,馳援長平。消息可靠乎?”

  “河內秦軍已經抵達戰場,這個消息,千真萬確。”

  公孫嘯聞言,臉色驟變道:“秦王親自河內征兵,招募兵丁二十萬,這該如何是好。”

  “不可能。”馬服子不信道:“這是謠言。秦軍可戰之兵,盡在長平。秦王怎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招募二十萬。”

  “馬服子,這消息是千真萬確。”趙慎闖了進來,拿出一份文書,“這是秦王在河內征兵文。”

  馬服子哪國文書看了少許,問道:“秦國還能征兵二十萬?”

  公孫嘯道:“秦國地域遼闊,征兵二十萬,綽綽有餘。”

  “怕什麽。”馬服子大笑道:“這二十萬新兵,不曾經曆戰事。與我們對戰,豈不是自尋死路。”

  趙慎道:“新招募的秦軍,並沒有投入戰場。他們被派送運送糧草和阻截我們的援軍。”

  “你說什麽。”馬服子神色驟變,來到堪輿圖大喊道:“糟了,糟了。我中計了。”

  “白起老匹夫,圍而不攻,是為了等待援軍。”馬服子汗水涔涔之下,“白起先圍我,消耗我軍。今,又征兵阻我援軍。我軍危矣啊!”

  公孫嘯問道:“馬服君,我們該怎麽辦。”

  “無論如何,都要將這裏的戰況送回邯鄲,請王上出兵。”馬服子心中湧現出前所未有的害怕,“沒有援軍,又無糧食。此地,就是我們埋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