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秦王安敢欺我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5      字數:3961
  富興聞言,臉色嚇得不輕,問道:“鄭上卿,我們要不要把這裏的消息送回邯鄲。讓王上提前做好與秦國大戰的準備。”

  鄭朱見秦國君臣是有意欺詐他,那麽,秦國定會留有後手,以防消息泄露出去。鄭朱快步走到窗前,推開一條縫隙,小心翼翼地往外看了一下。鄭朱見街道上多了些陌生麵孔,看著對方的穿著雖和普通人無疑。然,鄭朱曾在趙國北疆四郡待過,一眼瞧出這些人是秦國訓練有素的軍士。

  鄭朱關好窗戶,坐了下來,神情不安地問道:“你覺得我們還能把消息送回去。”

  富興沒有留意外麵的情況,問道:“鄭上卿這話是什麽意思。”

  鄭朱壓低聲音道:“我們被秦國監禁了。”

  “鄭上卿說什麽?我們被秦國監禁了?”富興說完,便想推開窗戶,察看情況。

  “別動。”鄭朱製止道:“我剛看了,外麵多了很多陌生麵孔。”

  富興聞言,急色道:“鄭上卿,我們該怎麽辦。”

  “我們被秦王欺詐了。”鄭朱本想與秦國議和,卻沒想到出了這樣的事情,無奈道:“我們身陷鹹陽,這裏的消息也傳不回邯鄲。王上也不知道這裏的情況。如此看來,我們和秦國將會有一場硬仗要打!”

  富興腦海閃過一個不好的信號,失聲地喊道:“糟了。”

  鄭朱被他這一喊,嚇了一跳,問道:“怎麽了。”

  富興來回走動,充滿自責道:“昨日,我見秦王以高規格禮節,迎接我們。又對我們尊敬有加。夜飲之時,秦王當著諸侯使節的麵答應與我們議和。我為了讓王上第一時間知道,鹹陽的消息。今早,我修書一封送回邯鄲。”

  鄭朱沉著臉問道:“議和,尚未成功。你怎能修書一封送回邯鄲。”

  富興愧疚道:“我本以為議和會水到渠成。我怎麽知道,秦王會背信棄義,欺詐我們。”

  “壞了,壞了。”鄭朱臉色驟變,又道,“王上得知我們與秦國議和的假消息,更不會防備。長平有失,我們就會成為趙國的罪人。”

  ……

  趙王丹在邯鄲看著鄭朱從鹹陽送回來的國書,對著朝臣,大喜道:“諸位,寡人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秦國答應與我們議和了。我們不用和秦國繼續打下去。”

  朝臣聞言,恭賀道:“恭喜王上。”

  趙王丹聽著朝臣的恭賀之音,讚道:“鄭朱不愧是能臣,沒有辜負寡人的期望啊!”

  趙王丹話鋒一轉,臉色一沉,哀傷道:“可惜啊!上黨一半的疆土,轉瞬間被秦國擁有。寡人之夢,破碎了。”

  一人道:“王上的夢,並沒有破碎。”

  趙王丹有氣無力地道:“寡人丟了一半的疆土。”

  那人寬慰道:“上黨一半的疆土,仍舊掌握在我國手中。王上的夢,也沒有破碎。”

  趙王丹冷笑道:“你的意思是說寡人丟了一半疆土,不該傷心,還該高興。”

  平陽君插話道:“王上,臣總覺得有點不對勁。”

  趙王丹問道:“有何不對勁。”

  平陽君不知為何,那顆心,總是感到不安,“臣覺得,我們與秦國議和太簡單了。”

  樓昌見平陽君疑神疑鬼,插話道:“我們與秦國議和,出奇的順利,這隻能說明。秦王也不想和我們繼續打。”

  趙王丹也沒細想,認可樓昌的觀點,“寡人不想打,秦王也不想打。寡人前去議和,秦王自然答應。”

  “兩國議和,哪有那麽簡單。”平陽君見趙王丹將邦交之事想得太簡單了,“王上繼位之時,燕國伐我。我們以濟東之地,換都長君為將,北伐燕國。燕王攻我不克,派人來我國議和。威後派臣去代郡與燕國主持議和。這些事,王上可還記得。”

  “寡人當然記得。”趙王丹想起繼位之初,在母後和諸臣的幫助下,聯齊退秦破燕,神色有些得意,“伐燕能夠大勝,除了都長君,還有許曆、樂乘之功。這與秦國議和,有什麽關係。”

  “燕國與我們議和,不僅簽訂了城下之盟。燕國還割了幾座城池,做為賠償我們的損失。”平陽君又道:“我們與秦國議和,失去了什麽。”

  樓昌淡笑道:“燕國割城,那是因為被我們打敗。我們和秦國交戰,不分勝負。秦王怎敢獅子大開口。”

  “怪就怪在這裏。”平陽君神情嚴肅,語調認真道:“秦國乃虎狼之國,貪婪成性。魏國河西、上郡、河東之地,皆被秦國兼並。韓國坐擁九百裏,在秦國的兼並下,又剩下多少。楚國的丹陽、郢都、黔中郡、巫郡也被秦國占領。我們和秦國對戰,並沒有占據上風。秦國怎會如此幹脆答應與我們議和。”

  趙王丹笑著問道:“你的意思是說,秦國與我們議和是假的。”

  樓昌插話道:“平陽君怎能長他人誌氣,滅我們的威風。秦王為何與我們議和,這也很好解釋。”

  趙王丹問道:“如何解釋。”

  樓昌知道趙王爭強好勝,恭維道:“秦王深知短時間內拿不下上黨,又不能渡過丹河。秦國伐我,就是為了速戰速決。戰事拖下去,對秦國不利。秦王招架不住朝臣的壓力,才與我們議和。平陽君會不會想多了。”

  “秦國攻伐韓國三年,韓王打不贏,割上黨求和,以息戰禍。我們接納上黨,與秦國不宣而戰。秦王個性貪婪,豈會就這樣善罷甘休。”平陽君換了一口氣,又道:“我們議和,主動權掌握在秦國手中。秦國不獅子大開口,要我們割城賠償。至少也要奪回上黨,才能挽回臉麵。秦王選擇以丹河為界,這不是說主動權掌控在我們手中。這種談判,豈不是虧本的買賣。”

  樓昌卻不這樣想,笑道:“以丹河為界,這是我們最後的底線。秦王深知不可逾越,隻能被迫接受我們的條件。秦王不答應,議和就談不下去。”

  趙王丹自得其樂,“我們能夠取得和談成功,除了我國有強大的武力支持,還有一個原因,鄭朱的功勞。”

  “臣總覺得,議和,太簡單了。這不是秦王的個性。”平陽君擅長邦交之事,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此次議和,沒有那麽簡單。

  趙王丹揚著手中的書信,問道:“這是鄭朱送回來的文書,難道有假。”

  “這封文書是鄭朱的筆跡。但,不是秦、趙兩國議和文書。它不能代表兩國議和的憑證。”平陽君見趙王沒有插話,又道,“向來隻有秦國欺壓諸侯,豈有諸侯欺秦。我們占領上黨一半的疆土,秦王能忍?”

  趙王又看了手中的書信,麵向平陽君,問道:“你的意思是說議和有詐。”

  “秦王欺詐楚王,自有先列。”平陽君不安道:“我們要做好與秦國大戰的準備。”

  “平陽君太杞人憂天,庸人自擾。”趙王丹笑道:“秦王是沒有膽量與我們全麵開戰。”

  十日後,範雎備好糧草、整頓軍備,命人送往前線,便入宮麵見秦王。

  秦王稷見大戰已經準備充分,肅道:“我們該向趙國攤牌了。”

  範雎道:“王上,要不要臣去將鄭朱喊來。”

  “鄭朱,幾年前欺負寡人。那口惡心,寡人還沒跟他算。若不是為了孤立趙國,為大軍爭取時間。寡人早就發飆,打他一頓出氣。召鄭朱,不用秦相親自去。”秦王稷雖是笑著說這些話,卻讓範雎感到一股寒冷的殺氣。

  這十日,鄭朱雖被秦國監禁,卻也沒被限製人身自由。鄭朱想盡辦法,將鹹陽的情況送出去。然,鹹陽城,隻進不出。鄭朱擔心戰事惡化,心中一片慌亂,臉上卻表現出靜如止水。這日,鄭朱正在館驛休息,秦國大夫來館驛傳達秦王的命令。

  鄭朱見入秦前後,發生了如此大變,心想:“秦王忍不住,要攤牌了。”

  鄭朱跟隨秦大夫進入王宮,沒有得到秦王的禮遇。相反,秦王以三萬將士,列陣相迎,震他膽魄。

  鄭朱也不懼色,更懂國格不能被辱。鄭朱儀態自若、從容不迫,進入大殿。

  鄭朱見了秦王,不卑不亢,行禮道:“外臣,拜見秦王。”

  秦王假意維持和諧的氣氛,笑道:“鄭上卿,不必多禮。”

  鄭朱也不揭破,看著範雎道:“秦相,總算露臉了。”

  範雎笑道:“我奉吾王之令,出鹹陽辦點事。沒有禮遇你,鄭上卿莫怪。”

  鄭朱盡量維持和睦,問道:“秦王,我們該談正事了。”

  秦王稷問道:“鄭上卿,打算給寡人談什麽。”

  鄭朱壓製心中的不悅,溫和道:“十天前,秦王答應與我國議和。我們是不是應該互換文書。”

  秦王稷張開手,笑道:“寡人何時說過,與趙國議和。”

  鄭朱見秦王不在掩飾,神色肅然,“秦王當著諸侯使節的麵,說的那些話,外臣還記得。秦王乃一國之君,豈能言而無信。”

  秦王稷看著朝臣,問道:“寡人有說過與趙國議和乎?”

  朝臣齊聲道:“臣等,不曾聽之。”

  秦王稷聳了聳肩,無奈道:“鄭上卿,你聽見了吧!寡人沒說過這句話,莫要冤枉。”

  鄭朱看著秦王,縱聲大笑道:“都說秦國無信,今日所見,果真如此。”

  秦王稷話語已經所破了,也不用假意維持和睦的氣氛,肅殺道:“韓王獻上黨給寡人。趙王自不量力,竟敢出兵奪之。可笑啊!可笑。趙王妄想占據上黨半壁山河,與國人議和。此等屈辱,寡人豈能答應。”

  秦國朝臣也高喝道:“決不言和。”

  鄭朱見秦王稷總算露出了真實麵目,神態自若,大笑不已,“我本以為秦王是大國,信守承諾。卻不曾想,秦王言而無信。秦王曾欺騙楚懷王,我怎麽把這件事忘了。”

  “放肆。”秦王稷見鄭朱提起成年往事,怒喝道:“這裏是秦國,不是趙國。信不信,寡人殺了你。”

  鄭朱伸出脖頸,高聲道:“秦王要我腦袋,拿去便是。”

  “寡人不會殺你。”秦王稷厲聲道,“你回去告訴趙王,上黨一寸疆土都不能少。他日,寡人定會去邯鄲,讓趙王小兒前來請罪。”

  “秦王敢欺我王,我國將與秦國血戰到底。”鄭朱高呼道:“秦王,我們戰場上,一決高下。”

  鄭朱說完,一甩長袖,憤怒離開了秦國大殿。

  鄭朱見議和失敗,又擔心秦王趁勢發動戰爭,晝夜兼程趕回邯鄲。鄭朱累死了幾匹駿馬,不吃不喝,抵達邯鄲,直接奔赴王宮。

  趙王丹聽說鄭朱回來了,大喜不已,連忙命人宣他進殿。當趙王丹見著鄭朱狼狽不已,又嚎啕大哭,問道:“鄭朱,怎麽了。”

  鄭朱捶足頓胸,嚎哭不已,“王上,我們被秦國騙了。”

  趙王丹聽到這句話,怒道:“你說什麽。”

  鄭朱道:“秦王不但拒絕與我們議和。還放言要拿下長平,兵臨邯鄲。”

  趙王丹從小何曾受過這等氣,一腳踢翻案幾,眸色湧出怒火,咆哮道:“秦王安敢欺我,好,寡人就和他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