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 城下之盟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5      字數:4802
  趙國捷報,快馬加鞭送回邯鄲。趙王丹得知大軍克中陽、兵圍燕下都,大喜不已。趙王丹召集重臣問道:“諸位,我們反擊燕國,大獲全勝。此時,我軍圍困燕下都,你們覺得該怎麽辦。”

  五大夫看穿了趙王丹的心思,高聲迎合道:“王上,此戰,我們大獲全勝。我們應該乘勝追擊,攻破下都,兵臨薊城,擒燕王來邯鄲謝罪。”

  眾人見趙王丹甚是滿意,也跟著高聲道:“破燕下都、兵臨薊城、擒燕王。”

  趙王丹見諸臣明白自己的心意,頓時,朗聲大笑。然,平原君卻很淡定地說,“王上,我們教訓了燕國,也獲得了勝利,該言和了。”

  趙王丹熱血高漲,卻被平原君潑了一盆冷水,不悅道:“我們攻破下都,燕國南境之疆土,盡歸我們。叔父,我們不能言和,要一戰而定。”

  平原君見趙王丹小勝,就忘乎所以,神色凝重道:“王上,該收手了。此戰,我們雖勝,但也損傷不小。繼續打下去,我們和燕國隻能擴大戰事,升級矛盾,兩國將會水火不容,成為世仇。”

  趙王丹見平原君不懂自己的心意,更不懂自己的誌向,也不正麵回答,而是將這個問題,拋給了眾臣,問道:“你們覺得我國是伐燕,還是與之言和。”

  眾臣雖聽趙王丹語調之中,隱藏不樂之意,也知道趙王丹想要表達的意思。然,平原君主張言和,他們也要權衡利弊。果不其然,很多大臣站在了平原君這邊。就連剛才迎合趙王丹出兵伐燕的臣子,也轉了風向。趙王丹沒有聽到自己預期的聲音,臉色一沉,看著主戰之人,問道:“你們剛才說的那些話,怎麽不說了。”

  五大夫見自己冒失之語,勾起了趙王丹的好戰之心,也得罪了平原君。五大夫不愧是風向轉得最快之人,彌補道:“王上,平原君言之有理,是我等愚鈍,沒有大局觀念。”

  眾人也跟著道:“臣,附和平原君之言,不宜再戰,理應主和。”

  趙王丹看著這些倒戈的臣子,怒氣橫生,喝問道:“我軍大勝,燕國慘敗,這難道不是攻破燕國,擒拿燕王,揚我趙國聲威的最佳時刻?”

  “攻破燕國,擒拿燕王。”平原君見趙王丹將戰事看得太簡單了,淡笑道:“王上,莫非真的認為燕國不堪一擊?”

  趙王丹揚著前線送回來的捷報,語調輕視道:“我們一戰收複疆土,再戰攻克武垣、中陽,兵圍燕下都。這難道還不能說明燕國不堪一擊?”

  平原君見趙王丹太輕視燕國,鄭重道:“我們一戰收複疆土,這是因為燕國伐我,乃不義之戰。我軍反擊,乃正義之舉。我軍將士方能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擊退燕國。我們攻入燕境,角色互換。燕國也會同仇敵愾,反擊我軍。”

  趙王丹見平原君誇大燕國的戰力,嘲諷道:“燕軍戰力孱弱不堪,豈是我國對手。”

  平原君提醒道:“王上,莫要忘了。我們攻克武垣、臨邑、中陽,折損了數萬將士。這難道不能說明燕國的戰力?”

  趙王丹毫不在意道:“開疆拓土,犧牲在所難免。燕國伐我在前,被我軍反擊再後。如今,我們破三城,兵臨下都,豈能與燕國言和。”

  平陽君溫言道:“王上,燕下都,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又有大河環繞,形成天然屏障。燕下都有十萬之眾,昌國君樂間親自坐鎮。我們沒有二十萬之兵,是攻不破燕下都。”

  “叔父說攻破燕下都要二十萬之眾。”趙王丹郎道:“寡人就再增兵十萬,寡人就不信攻不破燕下都。”

  “我們增兵十萬,燕國也會繼續增兵。燕、趙兩國戰事,擴大升級。燕國國力,雖不如我國。但,我們因為燕國消耗太多的國力,諸侯來攻,又該如何。”

  趙王丹沉寂在退秦破燕勝利的喜悅之中,輕蔑道:“何人安敢攻我。”

  “諸侯相互製約,相互平衡,方有現在的局麵。一旦有人打破平衡,將會成為眾矢之的,遭諸侯圍攻。楚懷王亡越,打破平衡,被天下諸侯討伐,楚國元氣大傷。齊閔王亡宋,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平原君見趙王丹不語,眼神卻是極度不服,又道:“且不說,我國能否攻破燕下都、兵臨薊城、擒拿燕王。若真的如此,我國打破平衡,諸侯見了,勢必會忌憚趙國聲威。諸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定會以救燕的名義伐我。我國深處四戰之地,難以應付。”

  就在這時,一人高呼道:“趙太後到。”

  原來,趙太後身在寢宮養病,卻聽近臣來報,趙王丹不聽平原君等人之語,執意伐趙,擴大兩國戰事。趙太後見孩兒任性、糊塗,不顧病體,來到大殿。

  諸臣見趙太後來了,行禮道:“參見太後。”

  趙太後拖著疲憊的身子,不失儀態,往趙王丹走去。趙王丹見趙太後出現在大殿,瞬間少了點膽氣,但趙太後來了,他也要行禮相迎。趙太後坐在位置上,對著諸臣,溫言道:“大家別站著,都坐。”

  諸臣皆道:“謝太後。”

  諸臣坐定,趙王丹問道:“母後身體虛弱,理應休養。”

  趙太後看著趙王丹問道:“怎麽,王兒,嫌我這個老太婆礙事。”

  趙王丹臉色驚恐,忙道:“孩兒絕無這個意思。孩兒是為了母後的身體著想。”

  趙太後語重心長地道:“王兒真的為我著想,就應該安分守己。不該想的不要亂想。成為一國之君很容易,想要成為一名賢君、明君、聖君,就不是那麽容易。”

  趙王丹道:“孩兒,聽不懂母後話中的意思。”

  趙太後問道:“王兒,何為賢君、何為明君。”

  趙王丹道:“廣開言路,護國安邦,開疆拓土。”

  趙太後見王兒還記得,又問道:“你有廣開言路,多聽大臣的意見?”

  趙王丹被話語一哽,說不出話來。原來,趙太後是責怪他伐燕,太過意氣用事。

  “怎麽,不說話呢?”趙太後沒有給王兒好臉色,又道:“先王和我不奢求王兒開疆拓土、征戰諸侯。隻要你能夠護國安邦、守住先祖的基業,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安慰。王兒,你父王臨終前說的話,都忘了不成。”

  趙王丹道:“孩兒,莫敢忘。”

  趙太後見他還記得,溫言道:“你若忘了,我提醒你。你沒忘,那就再好不過。”

  趙王丹道:“孩兒不敢忘。”

  趙太後見王兒嘴上是這般說,心裏卻是不服,問道:“我說的話,有什麽不對,你不要放在心上,直接說出來。王兒,莫是在心中責怪我。”

  趙王丹道:“孩兒不敢。”

  “我說的話,不管你高不高興,我還是要說的。”趙太後情緒一動,咳嗽不已,待得氣息平穩,又道:“為君者,理應以大局為重,多聽大臣之言,切莫意氣用事。”

  趙王丹道:“孩兒,銘記母後教誨。”

  趙太後見王兒在自己麵前,還算聽話,問道:“王兒與你父王相比,其能力如何。”

  “孩兒不如父王。”

  “你到還有自知之明。”趙太後有意停了下來,又道:“你父王用兵,十分謹慎,你怎麽隻知道意氣用事。當年,你父王聯合韓、魏、楚,集四國之力伐燕,都不敢想象能夠攻破薊城、擒拿燕王。怎麽,你就想憑借趙國之力,攻破薊城、擒拿燕王。莫非你覺得燕國真的無人了乎?”

  趙王丹麵對母後的訓誡,不敢搭話。

  趙太後又道:“燕國立國至今已經快八百年,社稷不亡,自有緣由。春秋亂世是十八諸侯之一。大爭之世,又是七雄。遠的不說,就拿近的來說。燕國伐齊,獨自支撐數年,這足以說明,燕國並非不堪一擊。我們真的與燕國全力開戰,勝負豈能預定。你別忘了,還有很多諸侯國都盯著我們。”

  趙太後見趙王丹不說話,也知他心中不服,問道:“你父王與燕國聯姻,莫非在你眼中是懦弱不成。”

  趙王丹道:“父王聯姻燕國,並非懦弱。父王是想通過聯誼,結好燕國,安定北疆,騰出手來,應對諸侯。”

  趙太後又問道:“我們一戰,能否亡了燕國。”

  趙王丹想了想,答道:“不能。”

  “我們與燕國交戰,陷入僵持,又會如何。”

  “消耗國力,民生疲憊,經濟凋零。”

  “諸侯見了,又會如何。”

  “定會趁虛而入。”

  “我們以濟東之地,換取安平君為將,反擊燕國,是為了什麽。”

  “捍衛北疆,震懾燕國。向諸侯表明我大趙的疆土不容任何諸侯踐踏的態度。同時,也向諸侯宣誓,趙國有能力,捍衛疆土的實力”

  “反擊燕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你為何還要進一步擴大戰事呢?”

  “孩兒…”

  “王兒不是糊塗之人,也明白厲害關係,就是性子急躁了點。身為君王,理應保持理智,切不可意氣用事。”趙太後又道:“好戰必亡,忘戰必危。這八個字,你要牢記心中。”

  趙王丹道:“孩兒記住了。”

  趙太後見王兒還聽得進去自己說的話,麵向諸臣,囑托道:“你們都是先王留下的肱股之臣,理應輔佐王上。王上,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及時指出,好令王上更正。”

  諸臣齊聲道:“喏。”

  趙太後問道:“燕國的戰事,你們怎麽看。”

  諸臣齊聲道:“請太後定奪。”

  趙太後不喜歡這幾個字,又道:“平原君,你是什麽意思。”

  平原君聽聞趙太後訓誡趙王丹話中之語,就琢磨出趙太後心中所想,語調平穩道:“太後,我們反擊燕國,就是為了捍衛北疆,震懾燕國。也是向諸侯宣告趙國疆土,不容他國侵犯。我們出兵的目已經達到了,該與燕國言和。”

  趙太後沒有立馬表態,反問道:“燕國丟了三城,燕下都被我軍圍困。我們為何不趁勢進兵。”

  “守住戰果,才叫勝利。”平原君見趙太後示意他繼續說下去,又道:“此次,我們大勝,也折損了不少兵力。我們言和,既能占據上風,也能給燕王一個台階下。”

  趙太後問道:“燕王拒絕言和,又該如何。”

  “戰事,比拚的是國力。我們耗不起,燕國更耗不起。我們攻破三城,兵圍燕下都,燕國上下已經是人心惶惶。燕王繼位不正,既怕我們舊事重提,聯合齊國伐他,又擔憂臣民反對他。燕王處境艱難,比我們更想盡快結束戰事。”

  趙太後平靜地問道:“燕王不顧民意,拒絕言和,又該如何。”

  平原君道:“我們先禮後兵。燕王拒絕言和,我們就隻能與之開戰。”

  趙太後又問了很多大臣,皆是主張言和。趙太後見大臣都沒有話說,看著趙王丹問道:“王兒,你認為呢?”

  “孩兒附和叔父之言。”趙王丹聞母後和平原君之間的對話,收獲頗豐。原來,母後是親自為他演繹,什麽才是為君者該做的、該學的。

  趙太後想了想,又道:“王兒和諸位大臣都讚成言和。我也采納平原君的意見。”

  趙王這才恍然大悟,其實,母後的態度很明確。這時,他才明白,自己離合格的君王,還要一段很艱難的路要走。

  平原君道:“太後,臣相信不日就會收到來自燕王言和的國書。我們不妨再等上幾日。”

  “言和之事,就交給你了。”趙太後語調無力道:“我身體不好,該回去歇息了。”

  趙太後說完,起身便走。

  趙王丹率先道:“恭送母後。”

  諸臣齊聲道:“恭送太後。”

  過了三日,燕國求和的國書,果真如平原君所料,送入邯鄲。不一樣的是國書之中,還有來自燕後的家書。平原君心想,“這是燕王留的後手。若趙王丹和諸臣拒絕言和,趙太後也會為了燕後,壓製眾人主戰的意見。”

  平原君見燕王在國書中,方方麵麵都考慮到了,轉念又想,心道:“燕王雖是被成安君所扶持,並非是昏聵無能之輩!燕王將會成為繼燕昭王之後,影響燕國最偉大的君主。”

  趙王丹收到燕國求和的國書,並沒有讓平原君北上,前去勘定燕、趙邊界,主持議和。而是派了大病初愈的平陽君負責北疆之事。平原君雖知趙王丹的用意,也不生氣。相反,他不用管北疆之事,倒也落得輕鬆自在。

  又過了三日,平陽君率眾,前往北疆代郡,來到燕下都。與此同時,燕王也收到趙國答應議和的國書,並讓大司寇等主和之人,前往燕下都,與趙議和。

  燕、趙兩國派出能臣幹將在燕下都河畔舉行會盟儀式。趙國這邊代表有平陽君、安平君、許曆、樂乘等諸多將領。燕國這邊陣容也不弱,有大司寇、大司馬、下都郡守、昌國君、成安君等人。

  燕國將趙國占領的城池,都劃給了趙國,並賠償了許多財寶。雙方互換文書,修訂盟書。議和結束,趙國率軍撤離燕國境內。燕、趙兩國再一次恢複和平。

  燕、趙城下議和之後,燕王見南下有趙、齊兩國阻擋,短時間內是不能劍指中原。燕王穩定內政,改變戰略,向北擊胡開疆,開拓上千裏疆土,抵達遼東,並在燕昭王修建的長城基礎上,向東擴建長城。數年後,燕王死後,其子燕孝王給其父,諡號“武成”,也就是燕武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