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觸龍說趙太後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4      字數:4693
  左師,最開始是官名,也是軍隊建製度,為殷商設立,分為左、中、右三師。到了春秋時,宋國將左師當做卿,並與右師執政,有很大的權利。左師、右師與司馬、司徒、司城、司寇並稱為六師,也是執政大臣之一。左師掌君臣百官的教訓,又與右師,兼管政令。及至戰國時,左師成為趙國無實權的高官,並負責教導宗室子弟的學業。

  觸龍因為博學、善辯、有才華,被趙惠文王任命為左師,並負責教導太子丹的學業。

  趙王丹和平原君坐車,來到左師教學的地方。卻聽學童說左師身體欠安,回到邯鄲郊外府邸修養。趙王丹見左師不在,又不知道左師的府邸,僅存的希望又破滅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然,平原君知道,左師不是真的生病了,那是為了躲避大臣,也是躲避趙太後。看來,趙國有很多聰明人都選擇明哲保身,不想得罪太後,自發躲了起來。

  趙王丹見左師不在宮中,問道:“叔父,我們怎麽辦。”

  平原君見趙王丹請他拿主意,笑道:“我們找上門去,左師不可能不見吧!”

  趙王丹想起左師那張正派的臉龐,有些害怕道:“這,不太好吧!”

  平原君見王上有退縮之意,以退為進道:“王上,不想去見左師。臣,告退。”

  “叔父,等一下。”趙王丹若不去,傳到大臣耳裏,定會被非議,咬著牙道:“寡人去就是了。”

  趙王丹和平原君坐車,來到邯鄲郊外,一處別致的莊院。趙王丹看著這座莊院問道:“叔父,怎知左師的府邸。”

  平原君笑著道:“邯鄲,我生活了數十年,沒有我不知道的地方。”

  趙王丹想了想,皆說叔父是趙國最賢明的公子,養士三千,這點事自然難不倒他。平原君讓人送去拜帖,自己和王上坐在車中一邊等候,另一邊閑聊。

  趙王丹知道左師這個人注重禮儀,若是禮節不周到,左師定不會高興。趙王丹見叔父這層禮節都想到了,對叔父著實佩服。

  左師觸龍手握魚竿正在院中水塘垂釣。長子觸庸快步走了過來。因為觸庸腳步聲發出的聲響太大,嚇跑了水中的魚兒。觸龍見剛要上鉤的魚兒就這樣跑掉了,問道:“慌慌張張,做甚。”

  觸庸忙道:“父親,王上和平原君來了。”

  觸龍仍舊注視著水麵的魚鰾,半響都沒有應答。觸庸見平原君和王上都在門外等候,父親卻還有閑情逸致垂釣。觸庸知曉父親的脾性,也不敢催促。

  觸龍神色困倦,閉著雙眼,呼呼地睡了起來。

  觸庸低聲道:“父親。”

  觸龍睜開眼睛,問道:“怎麽了。”

  觸庸輕聲道:“有魚。”

  觸龍見狀,忙收魚竿卻釣中了一條魚精。觸龍花費了很大力氣,才將魚精拉出水麵。觸庸看著魚精,足足有三斤重,喜道:“孩兒垂釣,不及父親。”

  觸龍重新掛好魚餌,拋入水中道:“你看的是釣魚,我看的卻是另一種景象。”

  觸庸問道:“父親看的是什麽。”

  觸龍雙眼盯著魚鰾,問道:“你可知,我為何愛垂釣。”

  觸庸忙道:“當然是父親喜愛垂釣之樂。”

  “這是其一。”觸龍又道:“垂釣能培養一個人的耐心,能讓人心境寧和。心境寧和才能思考,遇見事,也不會慌裏慌張,反而會遊刃有餘。”

  “孩兒受教了。”觸庸想起王上和平原君還在門外等著,不知該怎麽辦。開口,怕打擾了父親的雅致,不說,又怕父親之舉得罪了王上和平原君。

  觸龍見孩兒很久不說話,問道:“你是不是覺得,為父有些不識抬舉。”

  “孩兒不敢。”

  觸龍知道這個兒子那裏都好,就是不敢表達自己內心最真誠的想法,問道:“王上和平原君在外等著,我卻在這裏垂釣。為父沒有立馬相迎,你是不是覺得,不符合禮製。”

  觸龍見孩兒不說話,卻猜到了他要表達的意思,問道:“你說說,王上和平原君為何來拜訪我。”

  觸庸道:“王上學業不好,想請教父親。”

  觸龍見兒子這個理由,還算牽強,又問道:“平原君呢?”

  “平原君是陪王上來的。”

  “王上是有問題請教我,但不是為了學業。”觸龍換了一口氣,又道:“平原君忙得不可開交,怎會有時間陪王上來找我。”

  觸庸又說了幾個理由,都被觸龍給否定了。觸庸實在是想不出,王上和平原君前來的目的,問道:“請父親示下。”

  “你呀!一點都不關心國家大事。”觸龍出了一口氣道:“王上和平原君前來,想必是為了齊、趙兩國邦交之事,也是為了趙太後而來。他們是想要我進宮有說太後,讓長安君去齊為質。”

  趙太後因為長安君怒喝群臣之事,邯鄲人人皆知。觸庸身在邯鄲,豈不知曉。觸庸就是為了讓父親說出這句話來,順勢問道:“王上和平原君正在門外等著,父親見,還是不見。”

  觸龍有意考察兒子對時局的判斷,問道:“你覺得,我是見,還是不見。”

  觸庸想了想答道:“父親見了,王上和平原君有所求。父親拒絕,便會得罪王上和平原君。父親若答應了,就會入宮有說趙太後。趙太後怒喝群臣足以證明是不會把長安君送去齊國。父親此舉,也會得罪趙太後。有說不能成功,王上也會對父親失去信任。父親不見,得罪一方。見了,也會得罪另一方,甚至兩方都得罪了。”

  觸龍見兒子分析也沒錯,問道:“如果是你,你會怎麽辦。”

  觸庸堅定地道:“見。”

  觸龍問道:“為何。”

  “其一,王上是君,前來拜會父親,父親不見,有失禮數,與禮製不合;其二,父親是王上的老師,定該為學生解惑;其三,父親是王上的臣子,理當為主分憂;其四,王上之行是為了江山社稷,趙氏男兒,人人都要為國家盡一份力。其五,大丈夫理應報效國家,報效君王,理應有一顆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

  “你長大了,也成熟了。家業交到你手中,我也放心了。”觸龍轉過身來,看著自己的兒子,“你說得不錯。大丈夫,理應報效國家,報效君王,理應有一顆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

  觸龍撂下魚竿,起身伸了一個懶腰,又道:“走吧!我們去見見王上和平原君。”

  觸龍來到趙王丹的馬車前,行禮道:“臣,不知王上、平原君造訪,未能遠迎,還請王上莫怪。”

  趙王丹下車行禮道:“左師,莫怪寡人叨擾才是。”

  平原君上前行禮道:“左師,貴體安好。”

  觸龍行禮道:“見過平原君。”

  平原君道:“左師,王上和我到你家門口了,不請我們進去小酌幾樽。”

  觸龍笑道:“兩位請。”

  觸龍將趙王丹、平原君請進庭院,並吩咐自己的長子觸庸準備美酒佳肴。趙王丹幾次想開口說話,都被平原君的眼神給頂了回去。觸龍沒想到王上這麽能沉住氣,自己也不將話題揭破,與兩位吃美味,飲邯鄲佳釀。

  平原君見吃得差不多了,喝得也夠了,直接切入主題道:“左師,實不相瞞。王上和我來此,是有事相求。”

  趙王丹恭敬行了一禮道:“請左師入宮,替寡人勸誡母後,早日促成齊、趙之盟,對抗秦國。”

  觸龍端起酒樽笑道:“王上喝多了吧!趙國賢能者眾多,又有平原君相助。豈能要我這把老骨頭去勸誡太後。”

  平原君慚愧道:“不瞞左師,太後,我勸諫不了。”

  觸龍獨飲一樽,笑道:“還有平原君不能做的事情。”

  “左師太高看我了。”平原君又道:“趙國能者雖眾,能當王上左師者,唯有君爾。”

  觸龍對這句話倍感受用,笑道:“能得平原君妙讚,我心甚慰。”

  平原君可憐兮兮地說,“左師,太後的脾氣,你又不是不知道。很多大臣都被太後,罵得狗血淋頭。我是真不敢去啊!”

  觸龍笑道:“太後連平原君的麵子都不給。我去了,太後也不會給我好臉色吧!”

  “趙太後寵愛長安君,邯鄲人人皆知。”平原君罵道:“齊王不答應連橫抗秦也就算了,還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齊王不想結盟,也不明說,還讓我們因為沒有誠意背上罵名。齊王,著實可恨啊!”

  觸龍笑了笑,幹脆地答道:“太後,這個人。我,還是了解的。太後並不是霸道,無理取鬧的婦人。我們言之以理,曉之以情,站在太後的角度考慮問題,太後豈會發怒。”

  平原君敬佩道:“朝中大臣皆說太後霸道,也隻有左師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觸龍知道平原君想表達的意思,也不拐彎抹角,“平原君,我去有說太後。”

  平原君沒想到左師就這樣爽快地答應了,提醒道:“左師,你可要想清楚。太後正在氣頭上。”

  左師心想,“你們拜訪我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這樣嗎?”

  趙王丹也道:“母後的性格,左師也清楚。寡人不想母後和左師鬧得不愉快。”

  觸龍見這個學生在為自己考慮,淺笑道:“我說話太重,不符合太後心意。太後也會看在多年的情分上,不至於對我生氣,也不會罵我一頓,更不會將我驅逐。王上,臣去,最多會惹太後不高興。”

  趙王丹見左師說得輕鬆,顯然是有點胸有成竹,問道:“左師,有把握說服母後。”

  觸龍坦然道:“沒有把握。”

  趙王丹吸了一口涼氣,他也不想這位老師上了年紀,還被母後一通責罵,臉上無光,勸阻道:“左師沒有把握,何必去招惹母後不痛快。”

  觸龍宛如沒事般地說道:“王上,話不是這樣說的。秦國伐趙,此乃國家大事。諸臣皆為連齊抗秦,四處奔走。我乃趙國之臣,王上之師,也應該出點力。”

  趙王丹還是擔心左師被母後責罵,勸阻道:“左師為國、為寡人之情,寡人感受到了。左師大可不必如此。眼下,母後正在氣頭上,還是不要去。”

  平原君見王上說得有理,也道:“左師,你的大仁大義,我領教了。王上說得不錯,太後發怒,你就不要去招惹不痛快了。”

  觸龍問道:“王上、平原君,你站在太後的角度想想就會知道,太後為何會怒斥群臣,大發脾氣。”

  趙王丹見左師是明白人,更加不忍心,“左師知道,為何還要去。說不好聽,左師這是自取其辱。”

  觸龍凝重道:“有些事,總要有人去做。王上不用擔心我,我和太後還有點交情,我去勸勸太後,說不定太後就改變主意了。”

  趙王丹見勸不回左師,朝著平原看了看。平原君沒想到左師性格執拗,但聽他之言,想必是有辦法。這一刻,平原君恍然間明白,左師來到這裏,不是為了躲避太後和群臣,而是為了想辦法勸誡太後。縱使,趙王丹和他不來拜訪,左師為國那份情懷也會去勸太後。平原君想通此節,也不願辜負左師,朝著趙王點了點頭。

  趙王丹見叔父同意了,也不堅持自己的意見,躬身道:“左師比寡人更了解母後。無論左師勸誡母後能否成功,寡人感激不盡。左師,請受寡人一拜。”

  “王上,這是折煞老臣。”觸龍見趙王丹謙恭地行禮,忙道:“這是臣該做的。”

  趙王丹想起秦國欺詐楚國之事,也擔心齊國欺詐趙國,又問道:“左師、叔父,我們送長安君去了齊國為質,齊國不出兵,該怎麽辦。”

  觸龍見王上想到了這層關係,足以見得,他開始為親政努力,淡淡笑道:“王上勿要擔心,齊國出不出兵都不影響我國和齊國結盟。”

  趙王丹道:“寡人聽不明白。”

  平原君是聰慧之人,豈不明白,左師這句話的意思,笑道:“我們大張旗鼓,宣揚長安君去了齊國為質。秦王得知,又會怎麽想。”

  趙王丹一點就通,笑道:“秦王定會認為齊、趙交好。”

  觸龍點頭笑道:“秦王見了,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國難可解。”

  趙王丹見國難可解,頓時,喜形於色,隨後又愁苦道:“如何才能說服母後送弟弟去齊國為質。”

  觸龍道:“王上,這件事交給臣。”

  趙王丹問道:“左師有辦法說動母後。”

  觸龍見王上的記性真差,提醒道:“臣說過,沒把握。但臣會竭盡所能。”

  趙王丹感謝道:“好,拜托左師了。”

  觸龍又道:“臣去做太後的工作。長安君的工作,就交給王上了。”

  趙王丹被左師話中的意思點醒,長安君自己去齊,他也不用背負排擠兄弟的罵名,鄭重道:“好。寡人去做長安君的工作。”

  平原君端起酒樽道:“來,我們舉樽,為大事可成,共飲一樽。”

  送走了趙王丹、平原君。觸庸也擔心父親會冒犯太後,問道:“父親,打算從何入手,說服太後。”

  觸龍道:“我在等待一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