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作者:弓慶安      更新:2021-05-20 09:05      字數:3195
  第43章

  劉福祿先是扮演著一個將泥胎像搗成麵粉充饑的饑民,然後口渴的喝了幾口水就被活活脹死了。

  再之又扮演一位食子肉的父親,兒子被餓死了。一邊吃還一邊對天喊,那聲音嘶啞嘶啞的:“老天爺呀,你懲罰我吧,我兒子餓死了,就要暴屍荒野了,他會被那些狼蟲虎豹,烏鴉野雀吃了的。啊——老天爺啊,我們做什麽孽了呀——”

  靳義堂扮演一位拿著銀子到處買不到糧食的災民,最終買了罌粟製成的“福壽G”,命勉強是保住了,可現在成了一位煙民,離開這東西是不能活了,家裏的東西已經變賣完了,傾家蕩產了,就剩一個女兒,他還想賣給那個東家做妾來換取那點鴉片吃。

  靳義堂這個角色是劉福祿故意安排他演的,還說他這才是親身經曆的,靳義堂知道班主的用意,可他不是故意要吸食這東西的,他也是為了孩子們啊,可他又知道自己是很難戒掉這東西的,隻是演戲而已。

  劉福祿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可是劉福祿又是想讓他趕快戒掉這個東西,明裏不好意思說,就讓他來演戲。

  靳義堂邊演邊想,我是不會走到傾家蕩產賣妻賣兒那個地步的,這東西是有它的壞處,可也有它的好處,你劉福祿是體會不到的。

  剩下的角色就是程班主來演了,他沒有親身經曆,他領著一馱戲班在潞府,不親自演還不知道外麵發生的事是這樣的惡劣。

  劉保金盡演小一輩,男的女的都是他來演,在劉福祿眼裏,劉保金真的是比他強,這功勞也該歸靳義堂這個師傅,更主要的是兒子隨他母親趙英子的演技。

  整個如意班就他們這些台柱子能夠湊合到一塊,戲班的其他成員還沒有整合,大災荒的那個餘味還沒有從大家的身上消散。

  就在劉福祿他們給遊風約鄉民如約演出的時候,不知道是誰通到了縣衙門裏,縣衙聽說這演戲的目的主要是演給那些種植罌粟的大戶看的,這還得了,這不是跟上麵唱反調嗎,上麵可是提倡鄉民種植罌粟的,再說方圓每縣之田種罌粟者不下十之三、四。

  縣令知道遊風約有個京官馮弘儒,上一任嶽琅逢就是栽在了這位京官大人的手裏,聽說這次演出就是馮弘儒的兒子馮光道指使的,他也快到京城去做官了,調令文書也下來了。這很明顯是他們這些縣上的小芝麻官不能惹的。

  可是要不製止,這個新安裏鄉的種植大戶如果都放棄種植罌粟,他縣衙的稅賦可從哪裏來?要知道一斤鴉片可值七兩白銀。縣衙不缺糧,體會不到鄉下老農的擔心,這次大災荒餓死了幾個縣衙裏的官?也難怪縣令隻是惦記著稅賦。

  縣令不敢直接到新安裏跟馮光道作對,就把這個情況上訴到潞府,同知大人一貫來就欣賞遊風約這些官民,不是他跟馮鴻儒是官官相護,而是遊風約一帶的官民真真切切是好樣的,他們那些自己製定的鄉約值得推廣。

  說起這次大災荒就是遊風約一帶的鄉民隻進不出,他們官民團結,把糧食都用在了賑災上,使災民沒有多大傷亡。其內因就是沒有大量種植罌粟而才能積草囤糧的。就連同知大人也在誇耀遊風約鄉民都是好樣的。

  “雖然上麵鼓勵鄉民自己種罌粟,隻想著怎麽讓中國人少買洋人的鴉片,免得國家的錢流向外國,但是也沒有強調非種不行,裏麵卻有隱晦之意。”同知大人給那些告狀的解釋。

  “即是這樣,種植罌粟的大戶就像一陣瘟疫蔓延,一時間漫山遍野都長滿了罌粟,從不在考慮糧食的囤積。”

  “你們縣官也隻是為了稅賦好收,自己還能在這上麵沾點小光才隨著上麵的意思吹風打氣。是也不是?”p;同知大人問道。

  同知大人早已看白了這些,但他是不提倡種植罌粟,看到遍地那些瘦骨伶仃的吸食者都已喪失了做人的本性,甚至是一點廉恥都不要了,他真是感到慚愧呀。

  麵對來府衙告狀的縣官,也不能說人家告的不對,也不能說罌粟不能種,還不能說讓大家都種。

  “鄉有鄉規,家有家規吧,隻要他們鄉首們能保證給你交上賦稅,管他們種什麽不種什麽,上麵隻是提倡,又沒有強逼讓種那些東西。”同知大人成了和事佬。

  縣令大人覺得這同知大人還是跟遊風約那些鄉民合穿一條褲子,知道說多了也無用,不如回到縣衙另想辦法,他也掌握著一個尺寸,隻要是上麵提倡的,即是含含蓄蓄的,他照做了也犯不了什麽大錯。

  輪流各村唱完如意班自編的戲後,也到了大秋金黃的時節,今年的莊稼就像是憋足了幾年的牛氣,狐假虎威地撐長著,就像要補足前幾年欠下的收成似的。

  馮光道赴京上任的時候到了,眾鄉民都是依依不舍的樣子,就連知府大人也率領著眾官員來惜別相送了。

  劉福祿跟兒子劉保金自來到新安裏就沒有走,他有他的那個意思,他想讓兒子多多見見這個京官老爺,日後總不吃虧,雖然雙方都沒言明,但是他們都知道劉保金是馮光道的親生兒子。

  馮光道更是心知肚明了,劉福祿沒有嫌棄他這個親生兒子他就已是感激不盡了,現在他不敢來認這個兒子。

  兩個人心裏都是清清楚楚的,現在趙英子不再回來了,唯一的連接他們關係的這根線就是劉保金了,表麵上是斷了,但實際上是連的更緊了,隻有連的緊了,才會斷不了對趙英子的念想。

  馮光道走後,遊風約一帶有些早收了莊稼的大戶就挑那些上好地悄悄種上了罌粟,半個月就出苗了,那苗子綠生生的,地裏的墒情也好,苗子又肥又大。

  這些敢種罌粟的大戶就是縣令在做的保護,意思是出了問題他負責,他會按照大清律例毀壞青苗罪來治他們。現在馮光道走了,縣令就不再怕惹了這位京官了,他們弄他的“鄉約” ,他發他的號施他的令,互不侵犯。

  這些大戶巴不得讓縣大人給他們做主,這種糧食跟種罌粟可是天上擱到地底了,種一畝罌粟頂種十畝糧食,誰不會算賬。

  看到大戶有種罌粟的了,那些小戶也大膽種植了,幾天後那些罌粟苗都出來了,跟麥子青苗一個樣,可比麥子好看多了,活靈活現的,忍不住還直流哈喇子。

  鄉裏的鄉首知道這是縣令大人做的保護,這些大戶才敢種植,隨之那些小戶也跟上了。這明明是違背了鄉約之規定的,若是真的按照鄉約去毀苗,跟縣令大人過不去也不是個辦法,但是鄉約就是鄉約,不能將鄉約當做兒戲。

  李三太跟書房和拳房裏的眾鄉首們商議,如何來維護鄉裏共同定製的鄉約之規定,鄉保龍關根給李三太出主意說:須得如此這般這般。

  於是就在一個晚上,凡是那些大戶小戶種植的罌粟青苗一律鏟除的一株不剩,這是拳房組織鄉裏的鄉民給鏟除的。這樣就不怕縣官來歸罪懲治那個人了。

  罌粟苗子毀壞了,是誰幹的誰也不知道,你縣令大人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啊,那些種植罌粟的大戶就是知道是誰幹的又怎麽樣,鄉規就是鄉規,跟家規族規不是一個樣子嗎,你違背了就得受到懲罰。

  那些違背鄉約種植罌粟的鄉民自吃了這個啞巴虧就再也不敢種了,其實他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也知道罌粟這個東西粘上了的鄉民是吃不消的。就是世上興種這個,也不犯法,那家不願意多收一點利益。

  劉福祿回到遙鎮,就把在遊風約這裏的情況說給了鎮長栗榮祿,栗榮祿如今可跟從前不一樣了,大災荒期間他將祖上留下來的罌粟KE全部做成福壽G變賣,既拯救了鄉民,也發達了自己,還得到了縣衙鄉裏之榮譽,他對這個種植罌粟還是挺讚成的。

  劉福祿搖搖頭,知道他的幾句勸導是說不通這個鎮長的,想當年他的堂叔栗四抽大煙從一個商人變成一個窮鬼,最終遍地乞討要了命,當時他還活著的父親就叮囑他不能染上這個東西,他還曾經唾棄過堂叔。

  如今,他也染上了這個東西,每天盡情地享受著這個東西帶來的歡快,沉迷於酒色之間,把整個鎮子都帶著走上了這條道路,滿大街都是煙館,男的女的都在吸。個個都是麵黃肌瘦,精神頹廢,猶如病入膏肓一般。

  最讓他頭疼的就是靳義堂夫婦,他給鎮長提倡遊風約的風氣就是為了靳義堂能夠改變這個習慣,當然他們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能夠活著回來才染上這個東西的,自己也不好意思埋怨他們。

  看著遙鎮一帶那些大戶都在種植罌粟,劉福祿也是無能為力。

  忽然他想起來家裏的那幾十畝上好地,這個山來不會背著他也種上這個東西吧,他可是沒有強調他不能種這個東西,再說今年的秋成這麽好,他也該去看看了,雖然他對山來是最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