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作者:弓慶安      更新:2021-05-20 09:05      字數:3186
  第42章

  靳義堂領著戲班到京城遇到大災荒,那是不可抗拒的事,除了趙英子他都給平平安安地帶回來了,劉福祿特別感激他讓三個孩子都是平平安安的,他染上那東西就是因為保護孩子們才不得已的,聽說戲班其他人也染上了,有的已經吸的東借西討遍地在拉饑荒了。

  劉福祿沒直明地反對靳義堂抽那個東西,可是他希望他們能把這東西給戒了,他從京城回來剩多剩少的銀子他一概沒追究,就是知道他們染上了這個吃錢不吐沫的東西。

  可是他們還再抽,看來他們沒有個停息的態度,抽上這個東西再養活上兩房小妾,那個開銷可是扛不住的,劉福祿擔心他們這個家庭就要散了。

  頭伏雨下透了,種地的老農心裏踏實了。遊風約師傅們差人來找如意班到鄉裏去唱戲,一是安定民心,一是要求戲班排練一場新戲,專門讓遊風約的鄉民看。

  劉福祿不知道要他排一場新戲是啥意思,但是他也該到遊風約去看看了。去的時候他特意帶著兒子劉保金,自從兒子在遙鎮初次登台演戲的時候,他就認定兒子是一塊好料子,他的如意班後繼有人了,他要讓兒子去見見這個姨父,日後還要讓他給如意班捧場。

  聽說馮光道因為這次救災有功被調京城任職了,這一定也是沾了他父親馮鴻儒的光了,劉福祿想。

  他也盼著馮光道到京城任職,最起碼他的戲班子萬一再到京城去演出,也有個落腳的地方,這和馮鴻儒不一樣,他可是兒子的姨父。

  到了遊風約一帶,這裏的莊稼更是一片片綠油油的,沒有一塊等著種罌粟的小秋莊稼地或者是白地皮。劉福祿很好奇,一路上看到那些上好地種著的小秋莊稼一塊接一塊的,唯獨這一帶沒有。

  也許這裏的種糧大戶也跟他一樣不喜歡那個東西吧。

  馮光道還沒有赴京去上任,他要在上任前給鄉民一個交代,就是不能有一戶在遊風約一帶種植罌粟,上麵雖然是提倡種植的,但是得因地製宜,遊風約這一帶土地比較緊張,種植了罌粟就會斷糧。

  官府的目的就是要在罌粟上納稅,我們遊風約能夠在其它方麵完成上麵給我們下派的稅銀。我們不種植罌粟,我們不需要用種植罌粟來完成官府的稅銀。

  縣衙派下差役來強調:“不種植罌粟就得按每畝地多交二成白地錢(閑置或撂荒土地稅)”

  馮光道道:“稅錢該交就交。我們決不逃稅。”

  有他父親馮弘儒罩著,縣衙也是惹不起這位鄉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上麵雖然提倡種植罌粟,卻也沒有強逼去種,不種就是不種的那些鄉農,強管就是惹事,無非是多收一些稅銀而已。

  從春上開始耕地時,新安裏鄉就不準那些大戶留置罌粟地,有意留置的再秋後就給他們把罌粟苗鏟平了,弄得他們丟了種子出不來新苗,受到損失。

  一些大戶也不敢跟鄉首們過不去,因為鄉裏定有“鄉約”,其中就有關於罌粟這一條。再說鄉裏有“拳房”有“鄉約”堂,要不給你上課講道理,要不就給你直接動起武來。

  “鄉約”裏還有一條:“凡吸食罌粟果的有地的沒收土地,沒地的趕你出鄉。”

  也就是鄉裏定有“鄉約”的約束,在這剛剛過去的“丁戊”大災荒中,唯獨遊風約種糧大戶有糧食存庫,使鄉民沒有因為有錢買不到糧食而活活餓死或者背井離鄉出去回不來的。

  劉福祿領著兒子劉保金先是拜見了眾師父,由眾師父領著他們來鄉裏拜見馮光道,他還想借此機會讓兒子認了這個姨父。當初是趙英子不願意認,現在趙英子已經去世了,認不認是他說了算了。

  一個頭戴禮帽,身穿長衫,帶著副眼鏡的先生正在鄉社裏講演,下麵坐著一排士紳文人。

  “丁戊大災荒,糧盡柴絕,父子相食,析骸以爨,人倫之大變。皆因大戶種植罌粟者十之三、四,造成五穀減少,無有蓋藏,眼看著銅錢買不到糧食活活餓死,苟活之人無不悲咽。”

  先生感慨萬千,越說越悲戚,下麵的文人同呼:“這乃上天懲罰我下屆萬民啊,棄田之半以種罌粟,罪過呀罪過。”

  劉福祿一聽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不滿意種這東西的原由竟在這裏,禁不住大叫:“膏腴水田遍種罌粟,罪過呀罪過。”

  大家扭頭看,劉福祿正叫的起勁:“罌粟盛行害人害己呀。”

  “誒?狗——”

  “師先生,師夫子?”劉福祿認出來了,這就是那個給他牽線當紅娘的師尚師先生。

  “狗剩子。”師尚第一眼就認出來了。

  “對對對,狗剩子。”劉福祿笑道。

  二人十幾年未見,而今卻還認識,可見他們就是有那個緣分。

  “邂逅夫妻,邂逅夫妻,當初你這小夥子可是不懂禮數啊。那小娘子呢?”師尚問道。

  “就是這大災荒——唉!”劉福祿懊惱地沒有說下去。

  師尚領悟了,見到劉保金忙改了話題:“難道這是——?”當初他知道那個驢背上的小娘子身懷六甲。

  “是兒子,十六歲了。”

  眾人都不知所雲,就連馮光道也是納悶。

  於是師尚將當年他幫助劉福祿趕驢讀信,他跟騎在驢背上的趙英子成為邂逅夫妻的事給大家講述了一遍。

  劉福祿指著馮光道道:“這就是兒子的姨父。當初我就是來遊風約找眾師父的,不想眾師父受到官府的通緝,還把我當做嫌犯捉拿,我是逃到哪裏跟趙英子正巧相遇的。”盡管劉福祿知道劉保金是馮光道的親生兒子,但他沒有挑明。

  一聽趙英子,馮光道又一陣驚訝,雖然上次已經相認但沒有見這個小子,難道這是?遂及時克製。隻是說道:“奧?原來這是我的親外甥侄兒?”

  “他母親是趙英子?”馮光道問。

  劉福祿將趙英子到京城演戲來至半路被饑餓奪去了生命的事情告訴了馮光道,馮光道臉色鐵青,眼睛也濕潤起來。沒想到找了多日的趙英子就是在他麵前飾演楊排風的那個名角。

  馮光道撇開私事先談起公事來,跟劉福祿道:“今兒請你來就是要你的戲班排演一場戲給鄉民看,要真實的演出來,劇本師先生已經寫好了,讓他給你看一下。”

  “排演什麽?”劉福祿一邊問一邊接過師尚遞給他的戲詞,展開看了一眼又笑著道:“我這不是白看,師先生記不得當年那信還是您給我念的。”

  “十幾年了,劉老弟就是聽也聽會了不少,哪有不認得?。”

  “真的是不認得,要是背唱戲詞一學就通,要是認字寫字還差得遠。”

  其實劉福祿就連戲詞的題目四個字都不認得,稀稀拉拉認得些也通念不下來。

  師先生給他念起來,那動作就像當年給他念的那封信一樣。

  “丁戊大災荒戲本:大意是,丁戊年間,一場大災荒卷土而來,遍及數省百縣,災民不計其數到處逃荒,到處碰壁,安知何處棲身?山上之災民往山下逃,山下之災民往山上逃,平原之災民往山地逃,赤地千裏,饑民遍地。農田絕收,蝗災四起。為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麵為食,或掘食觀音白泥充饑,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是也,吃人肉、賣人肉者四起,人間之地獄!因肥沃之土地種罌粟之多,五穀減少,民間無有蓋藏,至五百文錢不買一糠饃……”

  劉福祿聽罷感歎無比:“這些事情就是我親生經曆過的,真切真切呀。”

  在馮光道臨上京城赴任走的那幾天,他跟李三太、王抓鉤、師先生一道把原來“鄉約”的條文增加了內容,就是在“禁食罌粟”的前麵加一條“禁種罌粟,犯者盡數鏟之,戮於幼,罰其耕。”就是說,禁止種植罌粟,違反者可以在幼苗期間全部給他們毀掉,並沒收其耕種之權。

  “鄉約”就是地方的土規定,就是“鄉規民約”。是大家共同製定的,你不執行就等於壞了鄉裏的規矩,就像壞了自己家族的族規家規一樣。

  之所以請“如意班”來遊風約一帶排戲,就是要鄉民真正懂得為什麽要加這一條“禁種罌粟”的鄉規。

  在大災荒之年,遊風約一帶的鄉民很少有出走的,大都是從外地逃荒進來的。他們還不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大,有多少人手裏拿著銀子買不到糧食活活地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多少人被餓的跌跌撞撞的饑民摔倒在施粥的大鍋前而從此再沒有起來。

  糧食哪去了?大家都種植罌粟了,倉庫裏沒有糧食了,要有糧食的話,或許還會出現賑災的善人,高價買糧的投機商。即是後者,也不至於手裏揣著銀子而活活餓死的。

  這就是他劉福祿親身經曆的事實,想不到他能有機會利用戲台將自己的親身經曆告知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