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絕望的李世民
作者:九孔      更新:2020-06-13 16:25      字數:4337
  一年後長安城內糧食耗盡,守軍若不想被餓死自然會投降,到那個時候即使李世民也阻止不了。

  事實上,王君臨也知道,李世民根本等不了一年,因為長安城內還有六十多萬的百姓。

  長安城頭,當李世民看見城外王君臨讓人開始砌牆之後,便已經明白了王君臨的意思,臉色已經難看到了極致,心中一片絕望。

  李世民其實是心存僥幸的,這份僥幸不光來自於隱藏在秦嶺深山中的蕭瑀帶領的那三萬虎詔族戰士,還因為他對堅守住長安城的信心。

  李世民仔細算過,他隻要將長安城守住一年之久,大安國的大軍損失至少二十萬人,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安國大軍因為損失慘重,必然會士氣下降、軍心動搖。

  到那個時候,在蕭瑀的接應之下,他未嚐沒有帶大軍出城反敗為勝的機會。

  然而,王君臨根本不給他任何的機會,直接采用了最穩妥的戰術——砌牆!

  李世民自然不甘心,所以在絕望之下,他立刻便采取了眼下最正確的反應———他直接下令三十萬大軍出城,與大安國城外二十萬大軍進行野戰。

  這場野戰當然也是決戰。

  “如此果斷和魄力……不愧是李世民。長安城外大安國大營禦帳之中,王君臨和李靖、秦瓊、杜如晦、徐世績等人聽說唐軍開始有序出城之後,王君臨略有些感慨。

  對於李世民的反應,王君臨等人之前自然是有所預計的,不過李世民在砌牆的當天便如此決斷,還是有些出乎王君臨等人的預料。

  “既然如此,那便在一場浩大野戰中讓李世民絕望吧!若非逼不得已,王君臨其實也不想耗時一年之久。

  …………

  …………

  大安國,天祥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京兆府多雲。

  長安城南邊廣闊的秦嶺平原之上,雙方總計五十萬大軍隔著二裏左右,開始排兵布陣。。

  大安國這邊,一個個軍團、一隊隊騎兵隊列整齊,旌旗鮮明。

  一個個大型拋石機、巨型槍弩、百發弩等遠程攻擊武器的陣地頗有章法和講究。

  王君臨一身特製戎服,端坐在高高的指揮台之上,李靖、杜如晦、秦瓊、徐世績、羅士信、程咬金、裴元慶等虎將雲集,將他簇擁在最中央。

  對麵兩三裏之外,唐國大軍以李世民親自指揮為主,大將軍柴紹為副,長孫無忌在旁邊充當參謀長的角色。

  唐國人馬也已集結完畢,大軍嚴陣以待,遠遠看去,人喊馬嘶,氣壯如山,旗幡蔽日,刀光鋒寒,不愧是李世民最後的精銳,稱得上是兵強馬壯,隻是士氣有些低落。

  ……

  ……

  “李靖,此次大軍野戰,朕隻做壁上觀,便由你指揮大戰,按照之前我們定下的計劃,一戰敗敵,讓李世民喪膽。王君臨很清楚自己雖然也是打老了仗的,但是指揮二十萬人馬與三十萬敵軍的大戰規模,自己肯定是比不了李靖的。

  “臣遵旨!

  戰鼓聲中,軍旗飄揚,李靖開始調兵遣將,大軍開始隨著中軍李靖身邊的號手、旗語手的指令徐徐調動。

  對麵,李世民端坐馬上,背後一杆大旗,臉色凝重地看著對麵徐徐展開的隊形。

  李世民目光掃過眾將,徐徐說道:“我們有三十萬人馬,對方隻有二十萬,而且蕭瑀那邊朕已經傳令過去,會在關鍵時刻殺出來以定乾坤,所以,這一戰,我們隻要擋住敵軍第一波強大攻勢,必可挫其銳氣,再以我們優勢兵力將他們打敗,到那個時候,我們不但能夠守住長安城,而且還能夠徹底扭轉戰局,打敗大安國,恢複我唐國疆域。

  神色一個個凝重無比的唐國眾將聞言,無不精神一振,眸中有了一些信心,戰意也上漲了不少,因為李世民所言的確有理。

  李世民嘴上雖然這樣說,但其實心中一點信心都沒有,暗中問旁邊的一號傀儡道:“國師,蕭瑀那邊前些天三萬匹戰馬已經送去了吧!千萬不要什麽意外才好。

  “陛下放心,三萬匹戰馬已經暗中分批送了過去。一號傀儡道:“蕭瑀文武雙全,頗有能耐,而那位叫天狗的虎詔族大巫同樣是一位神通廣大的異人,由他二人統領三萬精兵應該不會出意外。

  旁邊柴紹懸著的心也落下不少,說道:“最好如此,待會兩軍交戰,戰到疲憊之處,有蕭瑀這一路大軍突然殺出,當可收以奇效。

  李世民卻想了一下,眉頭微蹙,心中總感覺有些不放心,但事已至此,他已經沒得選擇,有些事情也由不得他了。

  ……

  ……

  “咚咚咚……

  戰鼓轟鳴,號角響起,大安國這邊步兵以軍團下轄的營為單位,一個個長槍方陣已經布好。

  騎兵同樣是以軍團下轄的營為作戰單元,身披烏黑鋼板甲,左手執快弩,右手平端鋼槍頭的長槍。

  其他拋石機、巨型槍弩、百發弩等遠程攻擊武器穿插在步兵方陣間隙之中,已經各自設好了發射陣地,看似雜亂,實則有序。

  雙方大軍固然沒有全部擺到正麵戰場上來,但各自前方的兵力也不會少於十萬,兵馬過萬,無邊無沿,何況是十萬大軍。

  大地顫抖,蹄聲如雷,殺聲衝天,煙塵彌漫,雙方騎兵與騎兵,步兵與騎兵狠狠的碰撞下,人仰馬翻,一瞬間便死傷上千……

  李靖和李世民竭盡所能調兵遣將,很快都不約而同的向對方的側翼軍隊發起了攻擊,一場全麵的大混戰,就此展開了……

  李靖和李世民坐鎮中軍,不斷投入兵力,戰團越來越壯大,從山巔俯瞰下去,長安城南邊的秦嶺平原上到處都是橫衝直撞的兵馬,殺得天地失色,日月無光。

  雙方兵力幾乎已經全部投入到了裏麵。

  不斷揮砍廝殺,讓雙方大軍都極為疲憊,大安國大軍兵力雖少了十萬,但是盔甲兵器優良,戰陣厲害,軍隊戰力明顯強大。

  隻是,因為唐軍也有手雷彈和拋射的炸藥包。

  所以,剛開始大安國一方也隻是隱隱占據了上風。

  李世民這幾年苦練精兵,且他在麾下將士中威望極高,如今親自指揮,唐軍倒也韌性十足,至少眼下看來,還能夠堅持不短時間。

  就在此時,從秦嶺終南山方向,地平線上突然煙塵騰起,很快三萬騎兵如狂風暴雨一般卷而來,戰馬上的騎士一個個人高馬大,魁梧之極。

  兩軍交戰正酣,猛地殺出一路奇兵,令所有人都為之一驚。

  大旗飄舞,上麵寫著‘大唐’兩個大字,所以,唐軍一方士兵頓時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般的歡呼聲,他們的“援軍到了!

  李世民也是欣喜若狂。

  然而,很快李世民臉色就又變了,所有的唐軍士兵臉色也變了。

  這支舉著大唐旗幟的大軍在半路突然轉彎,向他們唐軍的側麵衝了過來。

  當李世民發現不對,再調集身邊自己一直沒有動用的兩萬親兵攔截時卻已經來不及了。

  天狗帶領三萬人馬從唐軍側方突然衝殺而入,徹底打亂了唐軍的陣營不說,對唐軍士氣的打擊卻是致命的。

  李世民的心在滴血,也顧不上多想是蕭瑀背叛了自己,還是蕭瑀也被王君臨的人給耍了。

  他一直擔心蕭瑀帶來的這三萬人馬會被大安國的探子發現,提前有攔截的人馬,但卻一直沒有想到,這三萬人馬從最開始就是王君臨的人。

  他一直等待的一線生機,卻不想在最為關鍵的時機,從他後心狠狠地捅上了一刀。

  腹背受敵,且被“友軍從後方捅了一刀,在前麵拚命的唐軍將士很快受到影響,敗像開始出現,很快便變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麵。

  若是從最開始,天狗帶來的這三萬虎詔族人馬直接加入到大安國大軍裏麵,遠不足以讓唐軍這麽快便出現潰敗,可是這三萬人馬出現的時機實在是太及時了,一頭紮進了唐軍的側陣。

  別說是唐軍,即使讓唐軍與大安軍互換,結果同樣可能會兵敗如山倒。

  雖然心中絕望,但

  李世民畢竟是天命之子,老天爺賦予了他最堅強的意誌,不到最後時刻,他都不會放棄。

  所以,他一直在竭盡全力的挽救敗勢,或者說盡量組織回撤,讓更多的人馬逃進長安城中。

  李靖當然知道那三萬突然殺出來的人馬是自己一方的人,眼見這三萬人果然沒有辜負陛下的期望,在最為關鍵時刻出現,他早已在第一時間便下令揮動令旗,喝令全軍掩殺。

  各個軍團的主將率本部人馬一窩蜂地衝了上去,不管唐軍之前是多麽精銳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之下已經變成了將後背留給敵人,各自隻顧著逃命的烏合之眾。

  這一通追殺,因為唐軍後麵是長安城,所以不到一個時辰便已經結束了。

  李世民個人魅力果然厲害,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大將願意領著人斷後,掩護主力回撤。

  最後的結果是,三十多萬唐軍死傷大半,隻有十萬左右的唐軍跟著李世民逃回了長安城。

  在最後時刻,李世民毫不猶豫的下令將自己的人射死了一波,拉開一片真空帶,然後將城門死死的關上,將數萬自己的人馬擋在了城外。

  城外的唐軍因為城門已經關閉,很快直接就投降了。

  但即使如此,長安城外依然屍橫遍野,慘叫漫天。

  大戰過後,大安國的大軍再次圍城,李世民帶領唐軍繼續守城。

  不過,守軍由三十萬變成了十萬左右不說,這一戰唐軍的最後一點軍心士氣已經耗光了。

  最主要的是,李世民最後一點希望破裂了。

  …………

  …………

  守軍隻剩下十萬,且士氣低落,長安城防禦能力下降不少,但是王君臨因為一些原因,依然沒有下令攻城,而是一聲令下,長安城外再次開始砌牆。

  第二天,李世民便派出使者長孫無忌來見王君臨。

  長孫無忌這幾個月以來也是身心疲憊,從小到大的驕傲被打擊得體無完膚,而且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李世民是真命天子的認識也早已產生了動搖。這無疑於信仰破裂。

  最主要的是,他悔恨無比!

  要知道他與王君臨本來交情很不錯,而且比大安國幾乎所有重臣都要更早認識王君臨,可惜他當年一見了李世民,便認定了後者乃真命天子。

  這般悔恨對長孫無忌的精神折磨,讓在他這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好似老了十數歲。原本正值壯年的他,竟然已經有了一些老態。

  “來人,給長孫宰相賜座。王君臨目光如電,輕描淡寫看了一眼長孫無忌,後者不由自主的心中一震,王君臨暗暗點頭,他剛才那一眼可不簡單,這長孫無忌即使是眼下這種狀態下,竟然也沒有受到多大影響,不愧是曆史上大唐第一功臣,千古名相,這意誌果然堅強。

  “多謝陛下。長孫無忌強壓下剛才王君臨那一眼帶來的驚懼,坐了下去。

  “長孫宰相這些年過得可好?王君臨很隨意的問道。

  長孫無忌苦笑道:“無忌甚為後悔當年沒有跟著陛下。

  這就是很明顯的對王君臨表示要效忠了,李世民不可能沒有想到這一點———長孫無忌這等心智頂尖之人,很難對任何一個皇帝生出愚忠的想法,即使這個人是李世民也不行。而長孫無忌與王君臨當年交情又不錯。

  但李世民依然將長孫無忌派了過來。

  王君臨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李世民的深意,笑道:“無忌,李世民是想謀條生路,而你也算是他對朕的一份贈禮。

  若是在兩國開戰之前,被人說成是贈禮,即使是王君臨說的,長孫無忌也會感到是莫大的羞辱。

  但是眼下他顯然也知道李世民的意思,且隻能苦笑一聲,點頭道:“陛下目光如炬。

  王君臨卻歎了口氣,神色有些感慨的說道:“李世民這等人物若是死在朕手中,著實有些可惜。

  頓了一下,王君臨又說道:“這樣吧!無忌回長安城告訴李世民,朕欲與他單獨見麵說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