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作者:風味飲品      更新:2021-07-24 19:46      字數:9335
  城中的謠言在醞釀著,發酵著。

  ??有關於皇太孫的各種桃色新聞,流傳的到處都是。

  ??又過了五日。

  ??官府依舊沒有任何的表達和出聲。

  ??似乎,是要無為而治了。

  ??今天。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門,通過這些天得了傳信,召集了兩淮地區的大多數大鹽商們,相聚江都城中的轉運司衙門。

  ??從淮南淮北,到徐州、淮安,各地的兩淮大鹽商們,早早的來了衙門裏。

  ??對外的理由。

  ??自然是兩淮鹽務上的事情。

  ??轉運司衙門掌管兩淮鹽務,有這個資格召集這些人。

  ??衙門正堂裏。

  ??濟濟一堂,卻是格外的嘈雜。

  ??從山西來的晉商,從徽州來的徽商,兩浙地區的浙商,以及兩淮本土的商賈,多方鹽商操著各自的地方口音。

  ??不是的發生爭吵。

  ??商人無利不圖。

  ??有利益,也就有了爭鬥。

  ??兩淮是塊大肥肉,人人都想更多的吃進肚子裏。

  ??於是也就有了利益集團的形成。

  ??晉商。

  ??徽商。

  ??浙商。

  ??是現場,最大的三個集團。

  ??晉商占據九邊便捷,這些年已經積攢了太過的財富,但是他們的貪欲卻總是無法滿足。

  ??浙商依靠海運,做著幾乎無本的買賣,奢靡成風。至於死在海浪裏的夥計水手,幹他們什麽關係?

  ??徽商。

  ??這兩年受到了不少的打擊。

  ??或者說,這個打擊,是從去年才開始的。

  ??但開始的很快,結束的也很快。

  ??本來是徽商集團中,中堅力量的徽州八姓人家,統統被流放至九邊,相關的商賈也受到了連帶打擊。

  ??於是,若是現場的零散鹽商與兩淮本土鹽商團結起來。

  ??徽商將會直接成為墊底的存在。

  ??晉商代表之一,手握十萬鹽引的王博厚,是如今兩淮乃至於大明全境,最大的一位鹽商。

  ??朝廷每年在鹽課上,施行綱鹽製,將天下按地區分為十綱,每綱鹽引二十萬,每引可兌食鹽三百斤。

  ??每引,或折銀納稅六錢四厘。

  ??稱之為窩本。

  ??另有稅銀三兩,公使銀三兩。

  ??窩本算是買資格證,所費不多。

  ??稅銀,大抵算是營業稅。

  ??公使銀,則是運輸費。

  ??如此,王博厚每年,可以從兩淮等地,獲得三千萬斤食鹽!

  ??需要繳納窩本六千四百兩。

  ??稅銀三十萬兩。

  ??公使銀三十萬兩。

  ??合共六十萬零六千四百兩白銀。

  ??當然,這六十萬兩白銀,不是全部都從兩淮走賬的。

  ??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籠子裏。

  ??王博厚在兩淮之外,也有鹽務營生。

  ??但,還是以兩淮為重。

  ??所以,他坐在了現場鹽商的第一把交椅上。

  ??而如今,王博厚正在與人爭吵。

  ??對方的口音,有些偏向吳越。

  ??那人是浙商。

  ??出身自浙江溫州府南部。

  ??名喚汪汝潤,專心經營兩淮食鹽,每年掌握著三萬鹽引。

  ??“兩浙兩廣也有鹽場,偏偏都要跑到兩淮,如今都沒錢掙了吧。”

  ??開口說話的是王博厚,說的很有氣勢。

  ??錢袋子支撐著他,有這份不給任何人麵子的膽量。

  ??而他與汪汝潤的爭吵,則是因為今天一開始,汪汝潤閑言碎語,都在說他王博厚吃進的利益太多了。

  ??汪汝潤麵帶譏諷:“聽說如今九邊不寧,陝西承接了不少九邊軍務補給。如今倒是還不忘跑來江都,當真是忠心為國啊。”

  ??汪汝潤這是在暗諷王博厚,賺著九邊將士和朝廷的血汗錢,還不好好辦差,分心在兩淮賺錢。

  ??汪汝潤的不甘示弱,讓王博厚越發的惱怒。

  ??兩人之間的爭吵,也直接擴大到現場晉商和浙商的鬥嘴之中。

  ??衙門正堂裏,更加的吵鬧起來。

  ??離著門口最近的兩人,是在兩淮碩果僅存的徽商代表。

  ??丁誌明,張建白。

  ??兩人看著現場的爭吵,默不作聲,相視一笑,然後小心的低下頭。

  ??徽商如今要低調。

  ??就衝著,如今的徽商,都開始被要求,在徽州府交稅這一條,他們也不願意加入到這場爭吵之中。

  ??低調才能賺大錢。

  ??這是皇太孫,當初在徽州府,快要離開的時候說的話。

  ??盡顯徽州官府和部分徽商知曉。

  ??晉商與浙商們的爭吵,在一陣腳步聲下,被鎮壓住。

  ??一襲緋紫,胸前二寸飛禽孔雀補子,帶著散搭花。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葉英發走在最前頭。

  ??身後,是一班五顏六色,飛禽走獸。

  ??在場的鹽商們,紛紛站起身來。

  ??人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仿佛先前,這一是一片祥和,和睦無比呢。

  ??王博厚更是恬著一張肥碩到快要流油的大臉,彎著腰,蹲著身子,雙手懸著,走到了葉英發身邊。

  ??他雙手一抬,一把就托住葉英發似是無意舉起的左臂。

  ??王博厚臉上一喜,微微回首,淡淡的看了一眼,眼底帶著慍怒的汪汝潤。

  ??瞧見沒!

  ??爺爺我托著葉大人呢!

  ??在葉英發身後的轉運司官員們,見此情形,麵色如常,做足了官樣,隻不過心底,卻是浮出輕蔑。

  ??很受用。

  ??卻鄙視。

  ??又當又立!

  ??葉英發落在了主位椅子上,眾官員兩側分開,緩緩落座。

  ??王博厚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前。

  ??站著。

  ??有侍女,奉來了茶。

  ??葉英發輕抿一口,砸吧一下。

  ??覺得顱腦裏,都是清香四溢。

  ??這價比千金的龍井,衙門裏總是不會短缺的。

  ??放下了茶杯,葉英發終於像是想起了什麽,抬起頭目露驚訝。

  ??趕忙抬手開口:“坐!都快走!站著作甚?”

  ??“哎哎哎!”

  ??“謝葉大人。”

  ??“……”

  ??正堂裏,一片獻媚附和。

  ??到此處,在外麵顯赫一方的鹽商們,方才緩緩坐下。

  ??葉英發看著現場,依舊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微微一笑。

  ??側身,接著捧起茶杯,緩緩的嘬著。

  ??坐在一旁的轉運司同知蕭本,站起身來。

  ??他冷眼,從現場的所有鹽商身上掃過。

  ??最後,才慢悠悠的開口:“如今皇太孫來江都,亦有十多日。為的是什麽,本官以為你們都該是知曉了的。”

  ??鹽商們爭先恐後的點著頭。

  ??他們放下手頭上眨眼間就是上萬兩的營生,眼巴巴的跑到這江都城,可不就是為了皇太孫來兩淮的事情。

  ??蕭本很滿意這些個商賈的態度,冷著的臉也終於緩和了一些:“本官也不與你們繞彎彎。皇太孫來兩淮,為的是替朝廷籌措錢糧,為正在南疆征伐的十數萬大軍募捐軍餉。”

  ??他停頓了一下,微微轉頭看了眼,還在喝著茶的轉運使大人,才接著說:“太孫是來兩淮要錢的,可兩淮這麽大,哪裏錢糧最多?”

  ??衙門裏安靜了下來。

  ??誰會傻到,在這個時候站起來,說上一句。

  ??我他娘的錢最多!

  ??一群鐵公雞!

  ??蕭本在心裏罵捏了一句,臉上不顯:“數遍兩淮,唯有兩淮鹽務場上的人,最有錢!所以,太孫,是來找再做的諸位,替朝廷,替南疆十數萬將士們要錢的!”

  ??“要錢?”

  ??“我們哪裏來的錢糧?”

  ??“今年光是鹽引,小的就花了十多萬兩。沒錢!”

  ??“我等忠心大明,然而總不能餓死一家老小,供養朝廷吧!”

  ??“朝廷定下的稅,該交的我等也都交了,餘下的真沒有……”

  ??“話雖如此……但朝廷有事,我等也不能袖手旁觀……”

  ??“對。既然如今,皇太孫都親自來了。我想想……前幾日,鋪子裏賣出了一批山貨,總還是能拿出幾千兩來的……”

  ??“為國效力,我等義不容辭!我出五千兩白銀!”

  ??“咱不比你們,咱頂天了,三千兩白銀到頭。”

  ??“太孫不早些來,早些來,我們家今天就是砸鍋賣鐵,也不買鹽引了。那些錢,統統的都捐給太孫!”

  ??“……”

  ??砰砰砰。

  ??不知道什麽時候,葉英發已經放下了茶杯,手指輕輕的敲在桌麵上。

  ??現場,漸漸安靜了下來。

  ??眾人的目光,統一在了,有話要講,執掌兩淮鹽務的葉英發身上。

  ??“身為明臣,不擔國事,為庸官。”

  ??“身為明商,不承經濟,為奸商。”

  ??葉英發淡淡的說出了兩句話,目光幽幽的掃過眾人的臉。

  ??他的臉色有些不好看。

  ??雖然,他對皇太孫,所謂的募捐兩百萬兩白銀,感到有些荒謬。

  ??但,總不能讓皇太孫親自兩淮,卻白跑一趟。

  ??太孫沒了臉麵。

  ??他身為執掌兩淮鹽務的頭號人物,同樣會丟了臉麵。

  ??兩百萬兩沒有。

  ??但三五十萬兩,總該是有的。

  ??可方才,他一直在靜靜的聽著。

  ??若是按照這幫奸商們的說法,大抵連兩萬兩白銀,都湊不齊。

  ??現場的鹽商們,在聽到葉英發的話後,臉色戚戚。

  ??葉大人自然不能是庸官。

  ??但不給錢,還哭窮的他們,肯定會被弄成奸商。

  ??奸商。

  ??人人喊打。

  ??朝廷順水推舟,直接來個抄家滅族,還能收獲一片民心叫好。

  ??葉英發看到這幫子鹽商,算是聽懂了自己的意思,抬抬眼繼續道:“南疆正值大軍征伐,打下來就是天大的功勞,也是天大的新疆土。

  ??天下沒有無本的買賣,沒有投入,誰也占不到那裏的好處。

  ??朝廷重視兩淮,太孫才來江都募捐。太孫滿意了,朝廷也就滿意了,有了錢糧的南疆大軍,也能順利的結束征伐。

  ??到時候,朝廷定然是會賞罰分明的,好處誰也不會落下。”

  ??說完,葉英發再次,看向眾人。

  ??看向了兩淮鹽商魁首王博厚。

  ??他已經交底了。

  ??第一,不出錢不出糧就是奸商,要殺。

  ??第二,天大的功勞,不是三五千兩銀子,能買來的。

  ??第三,拿出來的錢糧,必須要太孫滿意,而非要讓朝廷滿意。

  ??王博厚並沒有急於開口。

  ??盡管轉運使的眼神,一直在似有似無的看向自己。

  ??他在思考著,南疆這筆賬,到底應該怎麽算。

  ??他們這些鹽商,雖然要奉承著如葉英發這樣的,執掌鹽務的朝廷大員。

  ??但不代表,他們就願意無緣無故的,將早就落袋為安的錢糧,再給掏出來。

  ??真要是被逼急了,惹急了。

  ??大夥上了頭,最先倒黴,最先被朝廷問罪的,該是葉英發他們這幫子朝廷官員才是。

  ??但是王博厚也清楚。

  ??眼下,隻怕三五千兩銀子,確實是說不過了。

  ??如今國朝鼎盛,南疆若是有了朝廷支援,平定地方指日可待。

  ??三五千兩的投入,卻是不夠朝廷,或者說讓太孫拿正眼看的。

  ??但兩百萬兩,也卻是不能給的。

  ??世人皆知鹽商富裕,但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樣的富裕。

  ??你以為他們每日裏,連呼吸的空氣,都是金子磨成的粉。

  ??但其實,他們更加的富裕。

  ??富裕到,大明某位最會胡編瞎造的某撲街作者,也編不出來。

  ??若是兩百萬兩,當真就足數拿出來的。

  ??到時候,大家才會真的知道,他們這幫子鹽商究竟是多麽的富裕有錢。

  ??不能少。

  ??但也不能多!

  ??王博厚終於是想清楚了。

  ??他換上了一副獻媚討好的表情,抱著拳對著葉英發彎腰道:“大人,王某有心為國,雖拿不出多少,但五萬兩白銀,砸鍋賣鐵,還是能湊出來的!”

  ??五萬兩已經不少了!

  ??王博厚如此想著。

  ??這錢,已經夠自己,在揚州買上好幾十個,被調教的頂頂好的當紅瘦馬了。

  ??隨著王博厚的五萬兩白銀出口。

  ??一眾鹽商,目光再次看向上方的葉英發,想要知道,轉運使對這個數目,是否滿意。

  ??葉英發不負眾望,手指頭再次輕輕的敲在桌麵上,卻顯得很是悅耳。

  ??“有此表率,南疆大定!”

  ??隻八字。

  ??葉英發已經表達出了他的滿意。

  ??要上萬!

  ??眾人心中立馬有了計量。

  ??沉默了少頃,紛紛開口。

  ??“曹某雖不比王兄,但三萬兩還是能拿得出的!”

  ??“我出一萬兩!”

  ??“我皇家兩萬兩白銀!”

  ??“為南疆將士少些傷亡,我王家出四萬兩!”

  ??“汪汝潤,捐錢五萬兩白銀!”

  ??一早,就在和王博厚鬥嘴爭吵的汪汝潤,起身報出了個數。

  ??說完之後,汪汝潤不忘挑釁的看了王博厚一眼。

  ??蠢貨!

  ??王博厚嘿嘿一笑。

  ??現場的人,幾乎都報完了數目。

  ??一旁,有都轉鹽運使司的官員,已經是將各家捐獻的銀兩數,一一記下。

  ??就連丁誌明、張建白,這兩位碩果僅存的徽商代表,也各自報了個一萬兩白銀的數目。

  ??“大人,兩淮諸位賢達,共計捐獻白銀三十萬兩。”

  ??說完,小官將一張寫好了數目的紙張,送到了葉英發眼前。

  ??葉英發嗯了一聲,接過賬目。

  ??微微低眼,隻看了一眼,便將賬目輕輕的放在了一旁的桌子上。

  ??“三十萬兩。”

  ??葉英發輕聲出口,而後沉吟,片刻後接著道:“朝廷在南疆,有十數萬大軍。但三十萬兩,大抵能撐到夏收之時了。”

  ??三十萬兩白銀。

  ??若是按照南疆如今有十萬大軍在。

  ??一人可得三兩白銀。

  ??一兩銀子,大抵可以買兩石米。

  ??足夠支持南疆征伐了。

  ??葉英發想的很清楚,軍中的軍餉,幾乎都會被克扣。按照國朝律法,每月官兵可得一石米,但往往都是不足數的。

  ??現如今有三十萬兩白銀。

  ??就是將南疆大軍兵械損耗算上,也能撐到夏收。

  ??隻要開始夏收,朝廷自己就有能力,支撐南疆的戰爭。

  ??如今,太孫應當會滿意了嗎?

  ??……

  ??朱瞻基很不滿意。

  ??此時,他雙眼微合,牙關咬緊,不發一言。

  ??丁誌明、張建白兩人,看著躲在樹蔭下的太孫,卻不敢有絲毫打擾的舉動,齊齊的站在陽光下,忍受著烈陽暴曬。

  ??都轉鹽運使司裏,兩淮鹽商捐獻的事情,以及最後那三十萬兩白銀的數目,他二人在離開轉運司,隱藏蹤跡趕來這裏後,就已經稟報清楚了。

  ??“你二人,今年在兩淮,拿到的鹽引有多少?”

  ??半響之後,等到丁誌明、張建白兩人,額頭已經浮出汗水的時候,朱瞻基終於是微微睜開雙眼,靜靜的詢問了一句。

  ??兩人不敢有誤,趕忙作答。

  ??“啟稟太孫,今年拿了一萬鹽引。”

  ??“回太孫,小的也是這個數……”

  ??朱瞻基看向兩人,麵目反光,不由招招手:“坐吧。”

  ??在他的身邊,樹蔭下,有幾張凳子。

  ??丁誌明和張建白,趕忙道謝,然後才走進樹蔭,半個屁股落在凳子上。

  ??朱瞻基又問:“你二人,今日捐了多少?”

  ??“我二人,都各自捐了一萬兩……”

  ??這話是丁誌明說的,他想著前些日子,太孫剛到江都城,自己就收到的由錦衣衛送來的信,覺得自己和張建白,最近的舉動都是按照太孫指示,應當無誤。

  ??“少了啊……”

  ??然而,丁誌明和張建白兩人,卻是聽到了這麽一句話,從太孫的嘴裏發出。

  ??一萬兩少了?

  ??不是當初,不忘多捐的嘛?

  ??丁誌明、張建白兩人,還沒有徹底坐穩,就再次站起身來。

  ??朱瞻基微微一笑,再次抬手下壓:“坐吧,本宮說的是,一萬鹽引少了。”

  ??又隻一句話。

  ??丁誌明、張建白兩人,頓時心頭一熱。

  ??朱瞻基看著兩人再次緩緩坐下,笑著道:“聽說,今天那晉商王博厚,與浙商汪汝潤,吵得很是厲害?”

  ??剛坐穩的兩人,再次提心吊膽起來,但也為剛剛的老實感到慶幸。

  ??怎麽今日剛在轉運司衙門裏發生的事情,太孫這時候就知道了?

  ??兩人不敢想。

  ??朱瞻基搖搖頭,也不解釋,隻說:“三十萬兩銀子,本宮會要葉英發,盡快送來,交由錦衣衛親自押運,送往南疆。”

  ??丁誌明、張建白兩人這時候安下心來,在靜靜的等待著。

  ??他二人可不相信,太孫真的會按照葉英發所想,拿了三十萬兩白銀送到南疆,就會心滿意足。

  ??不然,他二人現在也不會出現在這裏。

  ??朱瞻基有些犯困,打了個哈氣後,眯著眼道:“今日讓你們來,其實不是為了這事。而是要你二人,回頭給徽州府的其他商賈帶句話。”

  ??兩人再次起身,抱拳等候訓話。

  ??“要敢於為先,勇於創新。南疆定入大明,宜早不宜遲。”

  ??丁誌明、張建白兩人,聽著這話,心頭比外麵的烈日還要熾熱起來。

  ??頓時,就深深的彎下腰去。

  ??朱瞻基已經是蹬掉了躺椅下的支撐,躺椅緩緩傾倒。

  ??他雙手合攏,左腳搭著右腳。

  ??做午休狀。

  ??“去吧。”

  ??丁、張兩人不敢言語打攪,禮拜之後,小心的原路退出。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