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家書抵萬金【6k】
作者:風味飲品      更新:2021-07-24 19:46      字數:8413
  所有人都在忙碌著。

  ??唯獨引發所有事情的正主,朱瞻基卻竟然是過上了悠閑時光。

  ??配上深秋的徽州,既然有幾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味來。

  ??朱瞻基頂著一頂草帽,微微涼的深秋,卻是穿著短袖半褂,渾身冒汗。

  ??隻見他正手拿著鐵鍬,蹲在牆角的花壇邊,忙前忙後,不時鏟出一個坑,買下一顆苗木。

  ??泥土散發著獨有的芳香。

  ??剛剛翻開一塊土,一條碩大無比的蜈蚣,自覺是條龍,在不斷的扭動爬行著。

  ??朱瞻基驚呼一聲,一鐵鍬鏟下去,蜈蚣當即一分為二。

  ??而他也站起身,頗為不滿的扔掉手上的鐵鍬,皺著眉埋怨起來。

  ??“我都和你說了,這個時節,你種什麽,都長不出花來!就算是臘梅,也沒有說當時種就能當年長出來的!”

  ??穿著一件暖黃小襖馬麵裙的文想,束著婦人裝,端著杯涼茶,淺淺的笑看著發火的男人。

  ??她明目輕笑:“聽說南方總是有開不完的花,不行你就讓羅千戶,去南邊挖了那些花花草草的回來,種在這裏。”

  ??朱瞻基皺眉,沉聲道:“我不是唐明皇,你也不是楊貴妃。

  ??咱們不興那一騎紅塵妃子笑的事情。

  ??不然,說不得再來個杜牧,將我給釘在風流柱上,成了大明朝的恥辱。”

  ??文想爆笑連連,抬手掩麵:“杜先生要是知道這世間有你這麽個人,隻怕就能奪了李先生詩仙的名頭了。”

  ??“詩仙隻能是李白!”朱瞻基用無人知曉的情感,重重出聲。

  ??文想小聲不停,幾乎是要笑出眼淚來:“是是是是!唯有李先生才配得上詩仙的名號,行了吧~”

  ??哼!

  ??朱瞻基頗為傲嬌的撇撇嘴,乘機遠離花壇,坐在了文想一旁的凳子上,接過對方手上捧著的涼茶,一飲而盡。

  ??他也不嫌手上沾著的泥土,對著嘴邊一抹,然後看向文想,顯得有些支支吾吾,想說說不出口的模樣。

  ??文想似有所感,眨眨眼,露出更加燦爛的笑容:“怎麽了?是在想著京城裏哪位大人家的閨女?”

  ??朱瞻基一瞪眼,板著臉:“為夫是哪樣的人嗎?”

  ??“妾身可不知曉……”文想竟然是起了身,裝著樣子偷笑著福身。

  ??朱瞻基擺擺手,拉著文想坐下,方才開口:“我是想著,馬上也快要入冬了,咱們也不能一直待在徽州府。”

  ??文想眼簾微動,修長的睫毛微微顫抖:“我們是要回京城?”

  ??朱瞻基定定的看著對方,心中多了些許柔情,雙手握緊文想的纖柔細手:“是你回京城,我隻怕是要到明年,才能回去。”

  ??文想一愣,雙眼木然:“你……不是說不能一直待在徽州府……怎麽就我一人回京城……”

  ??朱瞻基拍拍文想的手背,鬆開手,站起身。

  ??文想想要伸手抓住男人的手,卻是發現男人已經站了起來,手也未曾能抓住。

  ??雙眼之中,沒來由的浮出憂愁。

  ??朱瞻基不得不開口解釋:“大明這兩年未曾用兵,總有人覺得,我們家是要修身養性了。但我卻偏偏不想讓他們安穩了。”

  ??文想茫然的抬起頭,聽著自家男人的話,她卻有些不明白。

  ??朝堂上的那些事情,她不懂。

  ??“眼下,徽州府的試點勢在必行。但是以後呢?朝廷內外,必然會針對徽州試點革新,做出反應,產生反對的聲音。”

  ??“所以這個時候,我要為他們找一個轉移矛盾的地方。可是想來想去,也找不到合適的。”

  ??“北邊這兩年還算安穩,被我氣的差點嗝屁的阿魯台,還算有點利用價值,北元餘孽暫時不用考慮。”

  ??“西邊呢?高原上眼下實在難以用兵,十個人隻能當一個人用。再往西的西域故土?北元不清,河西不淨,大軍便無法心無旁騖的出征。”

  ??“暫時也不能往東,倭寇雖然如皮癬,卻還未成大患。鄭和要下西洋,水師便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應對倭寇,眼下也隻能固守沿海。”

  ??“所以,我挑來挑去,也隻能挑南邊下手了。”

  ??“南邊那片如處-女-地一般的沃土,是個轉移朝廷內部矛盾的好地方。一路向南,到時候對鄭和來說,也是件重大利好的事情。”

  ??“所以,眼下隻差一個理由,一個讓我能去南邊的理由!”

  ??“而去了南邊,今年我便不能回京城。”

  ??自家這個還是少年的男人,竟然已經如此的憂愁國事。

  ??他真的好帥!

  ??文想沒有對國事產生憂愁,反而是心花怒放,眼冒金星。

  ??愛了!

  ??愛了!

  ??粉了!

  ??愛豆!

  ??再次斬獲鐵粉一枚的朱瞻基,還是茫然無知的。

  ??正是此時,院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楊安平率領一眾官員,及於謙等人,便已經是進到院中。

  ??於謙最先走到朱瞻基身邊。

  ??“南京城來旨意了!”

  ??說完,於謙便默默的站在朱瞻基的身後。

  ??朱瞻基目光一凝,看向文想:“你且去屋中歇會。”

  ??文想看出是有大事要發生,便立即聽話的轉身躲進屋子裏。

  ??而在院門處,一係大紅宦服顯出。

  ??一卷明黃,被緊緊的抓在這名宦官的手中。

  ??宦官走進院中,立馬搜尋太孫的身形,待看清後,先是連忙行跪禮,然後起身清清嗓子。

  ??楊安平等官員,已經是盡數跪在了地上。

  ??那是加蓋了皇帝印、內閣印、六部印的明發聖旨!

  ??朱瞻基看清之後,連忙就要跪下。

  ??宦官卻是連忙開口:“陛下說了,太孫就不要跪了,站著聽完。”

  ??滔天的恩寵啊!

  ??跪在地上的楊安平等徽州官員,心中一片升騰。

  ??朱瞻基無奈,隻得是雙手抱拳,躬身彎腰,做足禮儀。

  ??宦官這時候,方才緩緩開口。

  ??這等明發存檔的旨意,內容寫得很多,咬文嚼字,規格貼合。

  ??但等宦官念完,眾人也差不多便知曉了上麵的意思。

  ??大致有二。

  ??其一,朝廷很震驚,也很憤怒。沒有想到,徽州府地方竟然腐敗至此,百姓幾乎是民不聊生。

  ??賦稅癱瘓,官吏勾結,官商勾結,剝削百姓。

  ??所以聖賢明德公正嚴明的皇帝陛下,在憤怒之餘,不忘解救他在徽州的子民。

  ??在當朝皇太子的諫言下,徽州府自此全麵革新,誓要破除一切宵小,還地方百姓一個明明白白的世道。

  ??徽州府一應官員任免、稅賦征收、徭役派遣、衛所操練調派、商賈行商諸般事宜,交由皇太子親自操辦。

  ??皇太子,加巡撫徽州府之職。

  ??發現任何宵小之輩,嚴懲不貸。

  ??到這裏,這其一便算是完結。

  ??但總的意思,就是朱瞻基心心念念的試點革新,算是定下來了。

  ??至於其二。

  ??同樣是皇帝很震怒,痛斥皇太孫手段殘暴,心性不穩,未得寬仁之心。

  ??然而,聖明的皇帝陛下,是愛護他的子民的。雖然徽州地方氏族多有不義之舉,但也是忠心為國的。

  ??所以,皇帝就讓這些犯事的地方氏族,都舉族分家,遷往九邊,賜下不少的草原耕地,以安撫人心。

  ??至於做錯了事的皇太孫,自己滾去江西柳州府,去那邊和成軍不久的幼軍衛,一起操練到什麽時候懂得收斂為止。

  ??到這,旨意才算是徹底完結。

  ??而這第二點,其實明白人都能看得出。

  ??皇帝對徽州地方氏族的處治,除了沒有殺了他們以外,便已經是給出了最重的懲罰。

  ??舉族分家遷往九邊?

  ??連家都分了,還能成氣候?還是去九邊,賜的還是草地?

  ??這幾乎是將徽州氏族賴以生存的一切,都給統統剝除,將他們的脊梁骨都給打斷了。

  ??不過,怎麽說皇帝還是善良的。

  ??至少沒有盛怒之下,要了他們的性命不是?

  ??也是因此,準備為這些氏族說親的朝堂清流,很是機智的閉上了嘴,將準備好的話全都咽進肚子裏。

  ??而對於將皇太孫趕到柳州府。

  ??這件事,算得上是永樂十四年,朝廷裏最大的喜事了。

  ??少了皇太孫的應天城,才是真正的應天城!

  ??於是,朝堂上當時便有眾人官員,紛紛拍起他們最敬愛的皇帝的馬屁來。

  ??至於讓皇太子全權負責徽州府,試點革新。

  ??雖然需要警惕,皇帝會將此事擴大化。

  ??但他們目前也不算太過擔心。

  ??畢竟,這事還不是落在了最是仁厚的皇太子手上?

  ??再怎麽樣,也還是能讓人活下去的。

  ??他們在徽州府的好友,死不了了,至於去哪裏,那就不關他們的事了。

  ??都不用死了,你們還能指望我們做什麽?

  ??煩人的皇太孫也要遠去柳州,少了皇太孫整日裏惹是生非,他們也算是能過個安穩年了。

  ??除了軍方,最近借著輪值內閣的機會,隱隱有將兵部打壓下去的意思外。

  ??大明朝的朝堂上,可謂是一片祥和,皆大歡喜。

  ??聖旨念完,宦官又趕忙將朱瞻基攙扶著站直身子。

  ??他從懷裏掏出兩份信,遞到太孫手上:“陛下還是寵愛您的,這次陛下是怕您在這邊做的事情,太過紮眼。

  ??怕嚇到了朝廷裏的那些個假仁假義的貨色,所以才讓你去柳州避避風頭的。

  ??而且眼看著就要入冬了,您去南邊權當是遊玩些時日。

  ??陛下也說了,知道你不安分,讓你在南邊可勁的耍。陛下覺得,您在南邊就算是出了天大的事情,相信不用他撐腰,現在的五軍都督府,就會給您辦妥當了。

  ??等過完年,開了春,江南正好的時節,您再回來。

  ??這兩封信,算是家書。

  ??一份是東宮裏的。

  ??一份是三寶太監的。

  ??都說是,您看了後,務必給個準信,奴才也好回去的時候給帶上。”

  ??這是從北平一起南下的,昔日燕王府老宦官。

  ??朱瞻基露出親近,攔著對方的肩膀:“一路跋涉不易,你先去歇歇。穩穩的住上兩日,等我這邊處理完徽州府的事情,將回信寫好,你再帶著回去。”

  ??宦官連忙點頭應是,在楊安平等人的指引下自去歇息。

  ??臨窗書桌前。

  ??年輕的於謙,正在烹煮著一壺清茶。

  ??茶葉在沸騰的山泉水中,不斷的升騰翻轉,如夢如幻。

  ??一團團的淺白水汽,從壺嘴前仆後繼,爭先恐後的鑽出來。

  ??水壺開始嘶鳴,發出尖銳的呐喊聲。

  ??於謙提壺,到處一注金黃茶湯,灌入兩隻青花白釉,底書永樂年製淺盞之中。

  ??此乃內府所出。

  ??若是往後推上幾百年,在那鬆江府的黃埔之上,定然能換來幾套私宅別院。

  ??此時,卻是最不值錢的玩意兒。

  ??於謙漫不經心的,將其中一盞茶水,推到坐於花梨透雕福壽椅上的朱瞻基麵前。

  ??皇太孫無心飲茶,麵前擺放著那兩封,從京城而來的家書。

  ??鄭和的信上,內容不多,寥寥不過百餘字。

  ??卻是言簡意賅,其意盡數表明。

  ??信上,無非是告知朱瞻基,大明朝的寶船隊,再有三兩月,便會再次整裝待發,開始第五次下西洋。

  ??沿途,預備所經停靠之處也一一贅述清楚。

  ??結尾,則是詢問朱瞻基,是有另有意見。

  ??推開攤在麵前的書信,朱瞻基抽出一張白紙,提筆緩書,不多時也將心中所想寫清。

  ??同樣不過百餘字,同樣的言簡意賅。大明朝的寶船隊下西洋,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經驗,朱瞻基這個門外漢沒有多少意見可以提出。

  ??無非是希望這次,讓鄭和能試著多走走,盡量多的收集各地物種,談情各地情形、礦藏、局勢。

  ??又提到,能夠此次在沿岸駐地,建立長期的寶船隊停靠點,使後期再下西洋,提供充足之便利。

  ??回信寫完,朱瞻基輕捏紙張,輕輕吹過,放於一旁靜置。

  ??“喝茶,要涼了。”

  ??於謙早就三盞茶下肚,此時見朱瞻基終於停筆,再將那杯已涼的茶,推得離太孫更近一些。

  ??朱瞻基皺著眉,端起茶一飲而盡,將茶杯放在離自己足夠遠的地方。

  ??他抬起頭揉著兩側太陽穴,向於謙詢問:“南下柳州的一應事務,都安排妥當了?”

  ??於謙趕忙回話:“幼軍衛已經準備就緒,各處人馬現已集結完畢,隻待太孫下令啟程。

  ??如今任職徽州府縣小吏的日月堂少年們,也都叮囑妥當。往後有楊知府在,他們也斷然不會出什麽事。

  ??新安衛也已按照計劃,萬不會讓居心不良之人,進到徽州府來。”

  ??朱瞻基看出了於謙臉上的遲疑,拿著太子爺來的書信,看向對方:“還有什麽事未曾辦妥?”

  ??於謙有些遲疑,略帶尷尬,良久方才開口:“文……文姑娘……似乎不太想去京城……”

  ??按理說,文想如今也算是太孫的女人了。

  ??但是兩人也未曾明媒正娶,宗室裏頭也未曾有記下。所以,這些日子倒是讓於謙等人,頗為頭疼不已。

  ??最後,勉強還是以文姑娘相稱。

  ??朱瞻基聽聞此言,眉頭皺的更緊了一些,手掌輕輕的拍著桌子:“為何我沒聽她這般說?”

  ??於謙愣了愣,然後清清嗓子:“這還是在文姑娘身邊伺候的侍女們,偷偷告訴我的。說是文姑娘,自朝廷的旨意下來之後,心情便越發的不好,總是悶悶不樂的站在窗台上看著這徽州府的山山水水。”

  ??如今伺候在文想身邊的侍女,還是當時朱瞻基讓於謙找來的。

  ??這些侍女有什麽話,和於謙說也在情理之中。

  ??朱瞻基拍著桌子的手啪的一聲停了下來:“不去京城,難道還要給她留在這徽州府?這女人……你說該怎麽辦?”

  ??太孫征詢的目光,向著於謙投來。

  ??於謙聳聳肩,抬抬手,露出愛莫能助的表情:“太孫,您這可就為難我了。我連姑娘的手都沒有摸過,這等事情……屬實不知……”

  ??沒見識的雛兒!

  ??朱瞻基瞪了於謙一眼,胡亂的搖搖頭,想要將心裏亂七八糟的思緒拋開:“不說這事,容我到時候慢慢想。”

  ??說完,他便拿起老父親的家書,慢慢看了起來。

  ??於謙縮縮腦袋,其實這一趟他之所以遊學,除了向清流先賢請教之外,亦不過是為了躲避家中早就準備好的一門親事而已。

  ??朱瞻基不知小錦鯉心中的所思所想,注意力已經專注在老父親的家書上。

  ??相較於鄭和的信,太子爺的信可謂是滿目文字。

  ??便是一目十行,一時片刻也看不過來。

  ??但是讓朱瞻基沒有想到的是,這家書上一開篇,就是老父親在痛斥他這個不孝子。

  ??振振有詞的控訴不孝子,就算是人走了,家裏的那條狗也不能歇一歇,每日裏一如既往的像條瘋狗一樣。

  ??又控訴不孝子,自己躲在徽州府吃香的喝辣的,獨獨留下他這個老父親,在朝堂上勞心勞力,為了推行徽州府試點革新的事情,可謂是熬出了滿頭白發。

  ??看著老父親的控訴,朱瞻基無聲的笑了笑,心裏想著等來年回京,也不知老父親能瘦下來多少。

  ??好到時候,也不至於……

  ??晃晃腦袋,朱瞻基接著往下看。

  ??便是太子爺的字字叮囑,無非就是在外莫要惹事,萬般行事勿要急切,步子須要踏穩,事情須要光明。

  ??餘下,便當真像是個老態龍鍾的老父親一般,絮絮叨叨的說著進來南京城裏頭的新奇事情,無非也就是些家長裏短。

  ??填補著些,太子妃整日裏越發在太子爺耳邊,念叨著兒子的親事,念叨著宗室裏頭,獨獨就數太孫尚未成婚。

  ??又說,紅衣近來,越發的苦悶。

  ??不練劍,亦不外出遊玩,竟然是躲在東宮裏頭研習起了女紅。

  ??倒是鬧得孫若微這個丫頭,頭疼不已。隻因為,紅衣偏偏不找他人,隻尋著孫若微,要她教自己女紅。

  ??若是一般人,孫若微自然有這份自信,能教會了對方女紅。

  ??可這學生偏偏又是紅衣,這麽個自小舞刀弄槍的女俠般的人物,穿針引線,竟然生生給弄得像是上陣殺敵一般。

  ??老父親的筆力,已至大成。

  ??淺白文字,竟然是惹得朱瞻基不由的笑出聲來,對南京城裏頭也生出想念來。

  ??不過眼下,他也隻自己一時半會兒是回不去的。

  ??靜下心來,沉思片刻,朱瞻基再次提筆,亦是給老父親回了一封滿當當的家書。

  ??待兩份書信幹透,封入信封之中。

  ??朱瞻基將其交到於謙手中。

  ??“讓宮裏頭來的太監,帶著回去。傳令張天,明日一早幼軍衛開拔,前赴柳州府與齊子安會和!”

  ??於謙精神一震,眼下徽州府諸事已了,往後自有楊安平帶領著眾多日月堂少年,循序漸進推行革新之事。

  ??他早就在這待得夠夠的了。

  ??聽聞此言,立馬應下,精神抖擻的該退,轉身自去安排南下之事。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