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張良的抉擇
作者:輕風千裏      更新:2021-12-27 11:28      字數:4196
  在齊軍跟韓信軍團、王元軍團對峙的地方,有秦軍出來大聲朗讀伐齊檄文,讓對麵的齊軍聽得清清楚楚,對齊軍軍心造成一定影響。

  守衛邊境的齊軍武將,派人火速趕往臨淄稟報皇帝。

  在前往臨淄的官道上,快馬在疾馳著。

  快馬進入臨淄,再抵達皇宮,向劉邦稟報情況。

  劉邦得知情況後,憂心忡忡,周昌調查武涉被殺一事,沒有突破性進展,無論情況如何,必須麵對秦國皇帝的震怒、秦軍的進攻。

  他再次把九人召集到書房議事,告之邊境情況。

  在九人當中,八人皆是心情沉重,暴秦皇帝震怒,秦軍大兵壓境,猶如泰山壓頂。

  唯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張良,他要讓劉邦跟死拚,就算最後齊國保不住,也要盡量讓秦國多付出代價,讓秦軍死個數十萬人,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劉邦焦急道:“兩邊的邊境,都有數十萬秦軍,都準備進攻了!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張良道:“陛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齊國軍民一心,誓死抵抗暴秦入侵,這是唯一辦法,我們要盡可能殺傷秦軍,讓嬴子嬰重新考慮,要花數十萬人吞並齊國值不值。臣建議,派人向暴秦皇帝傳信表明決心,言明齊國不希望跟秦國為敵,若秦國一意孤行要吞並齊國,齊國四百餘萬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拿起武器跟秦軍決一死戰,秦國不付出五十萬人以上代價,休想吞並齊國。”

  劉邦臉色沒有絲毫的好轉,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要是他劉家保不住了,就算能殺死秦軍幾十萬人又如何?

  酈商道:“陛下,臣願率軍跟秦軍決一死戰,秦賊若要滅齊,先從臣的屍體上踏過去。”

  盧綰道:“陛下,臣也願意跟秦賊死戰到底。”

  夏侯嬰也同樣表決心。

  蕭何道:“陛下,臣認為,還沒到非得決一死戰的地步。秦國先派人來齊國,表明嬴子嬰是希望和平吞並齊國。陛下若想保存劉家血脈、甚至是富貴,我們可派人出使彭城跟暴秦談判。”

  蕭何的話,是劉邦樂於聽到的,亦是劉邦心中所想。

  陸賈道:“陛下,臣願出使彭城。”

  劉邦道:“陸卿家,你要爭取暴秦皇帝同意讓朕做諸侯王,朕才能答應稱臣於秦國。”

  陸賈道:“陛下,臣會全力爭取。齊國有齊國的籌碼,齊國還有數十萬軍隊、齊國朝廷深得民心,這便是籌碼。若暴秦不答應,齊國數十萬軍隊、齊國萬民跟秦賊死戰到底,嬴子嬰不得不好好掂量掂量。”

  劉邦心中略安慰,讓陸賈午後就出發。

  張良勸諫道:“陛下,跟暴秦談判恐怕不會有好結果,誓死抵抗到底,才是唯一之策!”

  劉邦歎息道:“子房啊!若是我能做個諸侯王,諸位卿家都繼續跟著我,大家都不用死,何樂而不為?”

  張蒼道:“讓陛下向暴秦稱臣做諸侯王,這是最好的結果。”

  劉邦一意孤行要這樣,張良心涼涼了。

  當劉邦和眾臣繼續商議事,他再也沒有發言。

  會議結束,張良回到家中後,徑直進入書房喝著悶酒,借酒消愁。

  兩位夫人過來勸導,見丈夫如此,心中難過。

  大夫人道:“良人,齊國滅亡已不可挽回,一切順其自然吧。”

  要是張良能夠接受順其自然,就不會那麽痛苦了,年輕時就不會在博浪沙刺殺嬴政了。

  二夫人韓然更懂得張良心思,問道:“良人,難道陛下要投降暴秦?”

  痛苦無比的張良又再喝下一爵酒,悲憤道:“劉季不想跟暴秦死戰,隻想苟且活著,空有數十萬軍隊、四百餘萬臣民。”

  大夫人道:“若陛下投降,那就不用再打仗了,齊國所有人皆會安然無恙,我們張家也可安穩過日子。”

  “別妄想了!”張良反駁道:“劉季還想著投降,跟暴秦談判,暴秦必會要求把我交出去。”

  在劉邦決定繼續求和時,張良就想到了這一層,英布和彭越的事情他已經知曉,他猜到了是嬴子嬰幹的,嬴子嬰肯定不會答應讓劉邦做諸侯王。

  聽丈夫一言,兩人夫人都大驚,那事態的確非常嚴重。

  他繼續道:“再說了,就算沒這個要求,我也絕不在暴秦治下苟活著。”

  韓然道:“良人,那可怎麽辦?”

  張良道:“趁現在還來得及,我們得趕緊離開。”

  大夫人問道:“諸夏除了齊國,皆已被暴秦管治,我們還能往哪裏走?”

  張良道:“暴秦就算再強大,也不可能管治所有地方,北邊的匈奴,我們的去處。”

  既然齊國要亡了,無論嬴子嬰是否肯給他活路,他都絕對不做暴秦臣民,他要投靠匈奴,給冒頓出謀劃策,繼續抗擊暴秦,一直到生命的終結。

  一聽要逃到匈奴,大夫人更是憂心忡忡,說道:“匈奴苦寒,不到萬不得已,我們還是別去匈奴過苦日子。若齊國真的要投降暴秦,我們跟著做暴秦臣民便是了!”

  “不!”張良大聲吼著,這是他首次對家人大吼,兩位夫人都被嚇了一跳。

  兩人兒子聽到父親聲音,匆忙跑到書房。

  隻見父親滿身酒氣,神情頹廢。

  次子張辟強道:“父親,怎麽了?”

  長子張不疑道:“父親是否又因暴秦煩惱?”

  張良淒然苦笑著,說道:“除了暴秦,誰還能讓我煩惱?”

  他把近期南邊發生的事情、劉邦的意向,詳細告之家人。

  兩位夫人、兩個兒子,都不希望暴秦勝、齊國敗,無不憂心忡忡。

  “別看秦軍大張旗鼓、來勢洶洶,這大戰還不一定能打成,暴秦就是要把劉季投降條件壓到最低。”

  他原本是要堵絕劉邦跟秦國和談的可能性,迫使劉邦隻能跟秦國決一死戰,結果不如所願,劉邦仍然想要投降,隻要秦軍肯讓陸賈前去彭城,那證明嬴子嬰也希望用非武力收複齊地,大軍雲集邊境,那是故意做出來給外界看的。

  要是等劉季跟嬴子嬰談好條件,張良再要走可就來不及了。

  韓然露出堅毅之色,說道:“良人,無論你去哪裏,就算過苦日子,我都跟著你。”

  大夫人道:“若良人要去匈奴,我跟著去便是。”

  張不疑道:“父親,濟北郡再往北便是暴秦控製之地,我們該如何去匈奴。”

  張良道:“隻要劉季肯放我們走,要做到不難。”

  第二天,張良來找到劉邦。

  “不知陛下可否憎恨暴秦?”

  “那當然,暴秦要吞並天下,讓我當不成國君!我恨死嬴子嬰!”

  “看來陛下執意要投降,臣尊重陛下之意!”

  “要是跟暴秦硬扛,秦軍攻入臨淄是早晚之事,趁我現在還有數十萬兵馬,還有討價還價的本錢,就算投降了,好歹保住富貴,保住劉家。跟著我的臣子,也會相安無事。”

  劉邦注視著足智多謀的張良,說道:“子房啊!你比我更恨暴秦,但以後不得不屈服於暴秦了,若是跟暴秦談判成功,繼續留在臨淄吧。”

  張良道:“陛下,我覺得,嬴子嬰不可能答應讓你做諸侯王,最好的結果,頂多是給你個侯爵,給你些許土地。”

  劉邦也知道不一定能成,歎息道:“盡量爭取吧!就算把齊國封地縮小一半,哪怕隻保留一個郡都行。”

  他有這個本錢,要是

  張良道:“陛下,就算諸夏都被暴秦吞並,我也不願被暴秦官府直接管治。我打算去燕國,在燕王治下跟家人好好過日子,還望陛下讓臣前去。”

  他有著全盤反秦計劃,先去燕國實行計劃。

  對於張良的這個打算,劉邦沒有絲毫驚訝,張良太恨暴秦了。

  “子房既然要去,我也不便勉強,我會給足盤纏,讓子房去到燕國後有經商本錢。”

  張良又請求,給他一家五口重新做照身帖,不想讓人知曉真實身份。

  這對於劉邦來說,那是小菜一碟。

  離開皇宮後,張良來到韓成住所。

  “主公,齊國要亡了!以後主公隻能做秦人了!”

  “哎!天意如此,也隻能這樣了!在暴秦治下苟活著。”

  張良沒有說出要離開齊國去燕國,隻是來見韓成一麵。

  回到家中後,張良讓家人收拾細軟,做好出行的準備。

  兩天後,張良拿到一家五口新的身份信物,一家帶上一些錢財離開了。

  ————————

  太原郡西北,匈奴繼續南下,一路劫掠。

  鍾離昧率軍趕到,要扼製匈奴人,率軍跟匈奴兵血戰,累計發生多次戰鬥。

  “弟兄們,保衛大秦國土、保護百姓、殺敵立軍功!”

  這天,鍾離昧、欒布的帶領下,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將匈奴人擊退,扼製了匈奴南下的勢頭,讓匈奴難以再占到便宜。

  由季布、秦勇率領的騎兵,繼續跟由冒頓率領的匈奴兵對峙。

  一直對峙下去不是辦法,這裏有好幾萬秦軍騎兵,也難以再占便宜了。

  擺在冒頓麵前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跟秦軍決戰,第二是撤退回去。

  就算是撤退,這次入關收獲豐厚,不枉此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牽製了秦軍兵力。

  冒頓沒有跟秦軍騎兵決戰的打算,也沒這個必要,匈奴人入關隻是為了劫掠,不可能長期占據關內地域,冒頓下達撤退命令。

  此後不久,在這邊的匈奴兵有序地撤出關外,秦軍重新奪回了雁門關。

  ————————

  西域,康居國交界處,鄒離帶著使團在這裏西行,他要去更西的地方,聯絡更多的國家,傳播大秦威名,現在是要前往康居國都城麵見康居王。

  忽然間,一隊士兵衝來,這是康居國的士兵。

  鄒離能看出來,對方士兵們的武器仍然是青銅製作,鋒利程度比鋼製武器差了不少。

  跟隨鄒離而來的翻譯,跟士兵們說明身份,沒料到對方不懷好意,康居士兵把他們都抓了起來,說要抓回去當眾處決。

  跟隨鄒離的秦兵中,有兩人及時騎馬逃跑,要趕往東邊向駐守月氏國的秦軍報訊。

  鄒離被押送著來到康居國都城,被押著在都城行走,鄒離一路留意觀察這邊情況,康居國人口不多,都城大小和人口相當於秦國一個縣城。

  這裏的人,服飾和樣貌跟月氏國相差不大。

  不久後,鄒離被押入王宮,見到了康居王。

  康居王三十餘歲,一連絡腮胡,一臉的敵意。

  鄒離大聲道:“大秦國皇帝派本使來到西域,不希望跟西域諸國為敵,還望大王不要為難使團。”

  相應的人員把話翻譯過去。

  康居王很是來氣,道:“哼!月氏屢屢欺負康居,你們秦國讓月氏臣服,那就是與康居為敵,康居雖是小國,也不會屈服。”

  對於月氏跟康居國關係,鄒離在前來之前有所了解,兩國之間有些恩怨,他希望能調停化解,最終在秦國的領導下團結起來,由秦國製定規則、維護秩序,這是皇帝的長遠規劃。

  鄒離道:“大王誤會了,秦國從未有欺侮康居國之意,月氏向秦國稱臣,秦國會約束月氏國,不得再欺負周邊小國,我這次專為康居國而來,是為康居過著想。”

  康居王一聽,麵色大為好轉。

  鄒離又再說了一些話,康居王叫人給他鬆綁,以禮相待。

  鄒離在康居國待了下來,跟康居王深入交談,康居願意跟秦國進行貿易,但不同意結盟,隻能是經濟往來和互不侵犯。

  鄒離不急於強求,讓西域諸國先跟秦國有密切聯係,再逐漸對其施加影響,這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

  他再通過康居國,了解跟多西域情況,康居國西邊、西北邊是諸多小國,南邊是大宛國,西邊南邊是安息國,大宛國再往南是大夏國。

  這些國家,都是鄒離要聯絡的對象,就算無法在政治方麵產生影響力,也要爭取有貿易往來,為秦國爭取更大的利益。

  鄒離走遍了都城大街小巷,了解這裏的風土人情,又跟康居王和臣子們多次交流,讓他們對大秦有初步的認識。

  待了半個月後,鄒離離開康居國,前往更西更南的地方,計劃在半年後啟程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