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再次遠行
作者:輕風千裏      更新:2021-05-18 08:57      字數:4509
  “丞相,秦律太嚴,連住客棧都要照身帖,還有連坐製,要在秦國找到可靠之人為我們辦事,不容易啊!”

  張良實行商君之法,對於這方麵清楚得很,秦律的確很嚴苛,正因為嚴苛,確保了朝廷對各地強有力的掌控。

  他略作思忖,吩咐道:“可多找對秦國有怨恨之人,比如說原本在六國強迫搬到關中之人;被昏君胡亥害死的忠臣不少,那些忠臣家人或許怨恨秦國。可以多找找這些人。”

  交待了具體細節後,那部下出得丞相府,消失在新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更無人知道他去幹什麽。

  張良初期計劃組建的五萬新軍,在三個月人數已齊備,開始了嚴格、專業化的操練。

  在五萬新軍中,車兵和騎兵各有數千人,其餘以步卒為主。

  韓國缺馬,在組建的五千騎兵中,戰馬隻有區區六千匹,並且還不是良馬,韓國本身國土麵積就小,又沒有好的養馬場地,要想有好的戰馬,隻能從外部購入。

  匈奴馬是張良優先考慮的,隻可惜蒯徹出使匈奴沒有成功。

  ——————————

  關中大地,天空飄著片片雪花,到處白雪皚皚。

  鹹陽,秦王書房。

  書房大門關上,窗戶緊閉,

  書房中間有座四方形青銅鼎,鼎中的木炭燃燒正旺。

  室外寒風凜冽,室內木炭燃燒散發出來的熱氣,讓書房溫暖如春。

  書房內有三人,分別是嬴子嬰、尉繚、陳平。

  三人在這裏議事。

  根據統計,在新一年度的冬季軍事訓練中,新增年滿十五歲男丁七萬一千人。

  在十五歲以上男人中,除去官吏、工匠、殘疾、年老這四種情況,能征召出約四十萬人,男丁緊缺情況,比兩年前有所緩解。

  當然,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隻會征召十七歲以上男人入伍,並且盡量不全部征召,確保農耕正常進行。

  作戰需要的人手,不僅僅是一線作戰兵力,還有後勤保障人員。

  如果在本土作戰,糧草運輸方便,所需後勤人員少不多。

  如果離本土越遠,後勤補給線越長,所需後勤人員便越多。

  在秦滅楚之戰中,秦國動用六十萬軍隊,由王翦統率。

  這僅僅是參戰兵力,六十萬軍隊糧食消耗巨大,補給線不短,加上糧草運輸後勤人員,動用人數接近百萬。

  陳平道:“大王,上次在馮府外行刺,刺客必是先查探許久,了解到大王行蹤,才能事先做好準備。可以想象,必定還有探子、刺客在秦地潛藏著,這樣對秦國不利。臣認為,我們也應當有諜者,可向東方六國派出探子,也要查找出潛藏在秦國的探子。”

  尉繚道:“臣讚同!”

  子嬰道:“要挑選好合適人員潛入敵國,或收買敵國人員,這不易做到,需既忠誠又能勝任之人去打理。丞相可有合適人選?”

  打造自身的情報係統很有必要。

  子嬰覺得,尉繚每天公務繁忙,要管的事情太多,難以兼顧。

  陳平是很有毒計的謀士,但未必就一定適合做間諜頭目。

  沒等尉繚回應,陳平自告奮勇道:“臣願為我王分憂!”

  由誰來做情報頭目,事關重大,子嬰對此很謹慎,問道:“陳卿,如若寡人給你機會,你會如何做?”

  陳平做出全麵分析。

  在東方六國中,除了效仿秦國實行商君之法的韓國,其餘五國各方麵管控不像秦國這般嚴格細致,這是可利用的地方。

  比如住宿不需貼身照、私人從商等等,這些皆是便利因素。

  我方探子在敵國活動,比敵國探子在秦國活動便利得多。

  除了派人潛入敵國外,還可收買敵國百姓或官員為間諜。

  如若搜查出他國在本國間諜,可爭取進行反間,讓其為我所用。

  …………

  子嬰明白了,對於該如何做間諜頭目,陳平早就想好了,今天特意提出來,希望得到重用。

  他向陳平道:“陳卿,今日所講,恐怕你早有準備?”

  陳平並不否認,不卑不亢道:“食君之祿,為君分憂。臣在半月前,便有此想法,一直思量該如何做。如若大王把重任交給其他人,臣也會把今日之言告之。”

  盡管他看上去臉色平靜,心中卻期盼大王能對他委以重任。

  子嬰走近幾步,注視著陳平,感受到陳平心中的期待。

  隨即做出一副嚴肅之色,說道:“陳卿,職責重大,可別辜負寡人!”

  如果情報頭目不夠忠心,那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陳平一副興奮感激之色,說道:“謝我王!定不負大王所托!”

  子嬰同樣很高興,臣子需要有賞識他的君主給他發揮才能的舞台,君主需要臣子為他辦事,雙方是相互需要。

  子嬰臉上露出喜色,真情流露,有陳平為他效勞,他真的是為之高興。

  在重要的、信得過的臣子麵前,沒必要像很多君王那樣,喜怒不形於色。

  隨即,陳平建議道:“大王,我們能派人潛入楚國不被發現,應當可以再南下,聯絡上在嶺南的任囂、趙佗。”

  尉繚道:“臣讚同。即便暫時不需任囂、趙佗為大秦做些什麽,先聯絡上兩人,還有其他兩個郡的官吏,以穩定嶺南的民心、軍心。”

  子嬰道:“兩位卿家覺得,若朝廷有需要,嶺南能為朝廷做些什麽?”

  尉繚道:“始皇帝南征,雖共征調五十萬大軍,大軍南征必有傷亡,軍隊又還需分駐各地。嶺南初定,人心恐還不服,還需重兵鎮守,若要調兵北上馳援,最多隻能十萬。”

  陳平道:“始皇帝駕崩後,朝廷跟嶺南的聯絡中斷,任囂、趙佗能否遵從朝廷之命,還是未知數。”

  子嬰道:“盡量爭取吧!大秦有四十八郡,每一郡都不能失。”

  還有一個問題,在原本曆史上,任囂在公元前208年生病,兩年後,得知秦國滅亡,病情加重死亡。

  不知現在任囂是否還健在?

  在秦國剛滅六國時,下設有三十六郡,後來平定嶺南、奪取河套,疆域最大是時有四十八郡。

  前往嶺南,能夠勝任這個任務的人不多,看來,又得讓鄒離遠行了。

  隨即,子嬰命人傳口諭,讓鄒離入宮。

  已經是申時,吃飯時間快到了,內侍把菜端上,首先一個小青銅鼎,鼎中裝著的是湯。

  接著端上的配菜,有切好的雞肉、羊肉、豬肉、鹿肉等,有蔬菜。

  其中,有種肉他跟其他肉大不相同。

  子嬰指著那一大盤肉,道:“兩位卿家,看看這是什麽肉?”

  陳平和尉繚看了看。

  尉繚道:“不是豬肉,也不太像羊肉,又不像鹿肉。”

  又再仔細觀察,已經看出來了,卻搖頭裝著猜不出來。

  陳平仔細觀察了一下,再用筷子夾起,這肉很有韌性,顯然在宰殺時,這隻動物已經很年老了。

  他猜出來了,不過仍然是搖搖頭,說道:“臣也看不出來。”

  子嬰淡淡一笑,說道:“這是牛肉。”

  在現代時,他喜歡烤牛肉、羊肉串,喜歡牛肉羊肉火鍋,來到這時空後,雖貴為君主,卻一次牛肉都沒吃過。

  在古代社會,牛是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禁止宰殺耕牛。

  在秦國,對宰殺耕牛懲罰更為嚴厲。身為君主,要以身作者先守法。

  尉繚道:“大王,這是年老將死之牛。”

  子嬰道:“沒錯,這頭耕牛一生為大秦耕作,年老耕不動了,不要浪費。”

  秦國明令禁止宰殺耕牛,在特殊情況下才有可能吃到牛肉。

  比如牛年老不能耕作了,比如牛累死、病死,這是特殊情況。

  陳平道:“臣從未吃過牛肉,今日有幸一嚐。”

  內侍取來木柴,在鼎下燒火。

  天氣寒冷時,正適合火鍋。

  秦朝時期,食物烹飪一般是煮、燉、燜、烤,火鍋還未出現。

  尉繚和陳平都不知道,大王要怎麽吃晚膳。

  柴火燃燒著,鼎內的湯由熱再到滾燙。

  子嬰首先提筷,把牛肉、鹿肉、蔬菜夾入鼎中。

  “就像這樣,每次放一點點,吃完後再夾菜放入。這種吃法叫‘火鍋’。”

  三人開吃了。

  子嬰首先品嚐老牛肉,感覺就是肉韌性強很多,跟普通牛肉區別不大。

  這時期吃火鍋,可沒現代火鍋味道好,主要是底料、調料的差別,古代食材種類少,調味料同樣比現代少很多。

  這火鍋還是有少許底料的,隻是不如現代豐富。

  陳平、尉繚兩人吃得津津有味。

  子嬰感覺勉勉強強,總好過沒得吃。

  “大王,鄒離大人到!”

  書房的門被打開,一陣寒風吹來。

  “臣拜見我王!”

  子嬰道:“鄒卿來得正好,一起用膳。”

  碗筷早已準備好,鄒離加入,四人一起大吃著。

  對於火鍋這種吃法,鄒離大感新奇。

  子嬰夾起牛肉時,對鄒離道:“鄒卿,這肉味道如何?”

  鄒離道:“甚好,不知是什麽肉?”

  陳平道:“這是牛肉。”

  原來吃牛肉,鄒離大吃一驚。

  陳平解釋:“這是年老將死之牛,無妨!”

  鄒離道:“即便如此,此事也不可傳出去,要是讓百姓知道大王吃牛肉,對大王名聲不好。”

  子嬰道:“丞相和陳參乘會守口如瓶!”

  鄒離道:“臣也絕不泄露!”

  四人笑了笑,三個臣子都覺得牛肉好吃。

  這頓火鍋,四人都吃得飽飽的。

  內侍把書房收拾幹淨後,重新回到正題。

  子嬰道:“鄒卿,要勞煩你再出一趟遠門了,比去彭城更遠。”

  鄒離道:“大王,該不會是去嶺南?”

  子嬰道:“沒錯,正是去嶺南。鄒卿先到南海郡,見任囂、趙佗,轉達寡人之意,讓兩人鎮守好嶺南,待朝廷有需要時,再集結兵馬北上增援。”

  隨後,他再把任務做更詳細交代。

  鄒離表示,一定會完成任務。

  隻要大王有任務給他,他就高興。

  子嬰當場在紙張上寫好內容,密封好。

  他再命人取來地圖,這是嬴政駕崩前繪製的嶺南地形圖,將之交給鄒離。

  在鄒離臨走前,子嬰道:“前往嶺南,路途遙遠,鄒卿一路保重!”

  ——————————

  秦王嬰三年,公元前204年,一月下旬。

  齊王劉邦舉行朝會。

  秦曆是以十月為歲首,齊國不采用秦曆,以一月為歲首。

  蕭何擔任丞相後,同樣采用“上計製度”。

  齊國下設有五個郡,數十個縣。

  經過統計,總人口為382萬,軍隊由原本六七萬擴充為十三萬。

  在劉邦剛成為齊王時,齊國各地還偶爾反抗。

  蕭何采取得當措施,安撫百姓,使得百姓人心歸服,到去年年底,所有抵抗力量皆被消滅,劉邦穩穩掌控了整個齊國。

  在蕭何的有效管理下,去年齊國莊稼秋收獲得了豐收。

  齊國的漁鹽之利,也被蕭何充分挖掘出來。

  把鹽賣到趙國、韓國、魏國,獲利豐厚。

  整個齊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

  朝會結束後,隻留下蕭何、曹參、樊噲等少數臣子。

  劉邦道:“有丞相打理齊國,寡人高枕無憂也!”

  蕭何道:“大王,暴秦未滅,我們還需跟趙國、韓國一起,共抗秦國。”

  曹參道:“還有楚國,大王不知何時才不用再看項羽臉色。”

  曹參被劉邦任命為“司馬”,負責練兵和軍政,在臣子中地位僅次於蕭何。

  在各國起兵複國抗秦時,項羽軍事實力強大,劉邦就是隻能做小弟,處處看項羽臉色行事。

  項羽登基楚王,更是高高在上,以天下共主自居。

  對於這個,劉邦看不慣,跟著一起打天下的弟兄們也看不慣。

  劉邦問蕭何道:“丞相,齊國國力,可否抵得上楚國?”

  在以前,他在項羽麵前低聲下氣,那是不得已為之。

  蕭何道:“項羽恢複分封製,此乃一大錯。齊地乃富饒之地,臣有信心,五年後齊國國力定不差於楚國,若有十年,齊國定會國力最強。”

  曹參道:“臣會練好兵,讓齊國軍隊不懼楚、秦。”

  蕭何道:“要練兵,齊國有人、有錢糧,差的是良馬。子房說過,蒯徹出使匈奴一次未成,以後或許還有機會。”

  齊國、韓國,都迫切希望有匈奴良馬裝備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