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翰林
作者:鍾樓番薯      更新:2021-05-18 07:19      字數:2464
  荒草萋萋,斷壁殘垣。

  這是當世以及後世一處“著名”的遺址,不過此時的它,任憑誰也想不到它當年是“萬園之園”。

  後世的它,我曾經去過。雖然基本保持遺址模樣,但明顯經曆過官方維持。穿行其間由父母帶著的小孩兒,雖然在虛擬現實中“讀”過它的前世今生,但終究無法真切體會。

  但此時在百年以前的到訪,不知為何總有一種莫名的虛幻。

  這裏人並不算少,然而盡是荷鋤挑擔穿百納衣的鄉民。此間偶有的空地,都已經被播了作物的種子,儼然一副山間農家的架勢。

  誠然,對此時朝不保夕的民眾來說,什麽王朝更迭、民族血淚的過往,均不如一日三餐來得實在。

  “傷心經漢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我還沒來得及搜腸刮肚想兩句詞感慨一下呢,我旁邊這位已經輕啟朱唇,念出了那句名曲。

  嘖嘖嘖,我剛想念來著……

  瑤秋款款而前,走到一條橫在路上的殘柱前,出神地不知道在想什麽。

  石柱上晾著一些野菜之屬,從痕跡看來作為這個身份的時間已經不短。石柱明顯看出有羅馬式柱頭,估計原來是什麽西式建築物的構件。

  這時候我突然很無厘頭的想到,當那些強盜們在這個奇跡之園裏恣意妄為之時,不知道也會不會有“穿越”的感覺?抑或跟毀滅古羅馬那些“野蠻人”一樣興奮?

  突然有個鄉民快步走來,眼睛瞄著柱子,欲言又止。

  瑤秋被這突如其來的動作嚇了一跳,低聲驚呼向我後退了一步。

  那個鄉民上前,翻曬野菜,舔舔嘴,轉身瞥了一眼,露出宣示主權的神情。

  誠然,在饑腸轆轆的人眼裏,那段代表一段屈辱史的柱子,遠沒有一把野菜重要。

  我輕歎一聲,輕輕拉起瑤秋,悄悄退開。

  “孟嚐,”瑤秋突然不無惆悵地道,“你說……咱們的國家就這樣下去了嗎?”

  我信步向前,緩緩道:“會改變的,快了。”

  “真的?”她眼裏閃著光。

  “誰活著,誰看見。”

  我腦海裏突然閃現出這句話,順口說了出來。

  “哦。”瑤秋也沒有多問,若有所思。

  原本被慧卿打發出來,是讓我陪瑤秋散散心的。不曾想瑤秋提出要來這裏,我也隻好陪著,結果弄得氣氛更沉重了。

  瑤秋這些年總有些悶悶不樂,私下裏慧卿也跟我講過,似乎是因為看見慧卿和妙靈都有自己的孩子,而自己一無所出。

  這個……按說我也不是沒“努力”過,但總不遂人願。我的爹娘對此反倒沒什麽怨言——老爹被那一對兒活寶都弄得沒脾氣了——就是瑤秋自己好像過不了那道坎。

  “不如咱們去當年老佛爺的園子走走吧?”想了下我試探地說道。

  “好。”瑤秋擠出一絲笑容道。

  老佛爺的園子離這裏倒也不算遠,不過作為相公,我總不能太不憐香惜玉。於是我揚手叫停了一輛黃包車,想了想,又多叫了一輛,吩咐他們去到地方,也算照顧下他們生意了。

  這園子比起方才那廢墟,總算有點模樣。當年那個“西狩”的老佛爺回鑾後,在此呆的日子並不短。

  可能由於幾千年來對皇權根深蒂固的畏懼感,這裏倒不如剛才那裏“改造”得那樣厲害,景致還算不錯,頗有幾個穿長衫的遊客。

  瑤秋的愁眉總算舒展了開來。

  走過那個陳舊的牌坊不遠處,就是那艘老佛爺當年的“石舫”。

  我們信步而上。

  瑤秋斜倚在欄柱上,看著波光粼粼的昆明湖麵出神。

  此刻的她,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讓我心神不禁一蕩。

  靜靜陪瑤秋坐著,我看著她的身姿,時光仿佛停滯,一時間我突然分不清這是哪一個時空……

  瑤秋突然輕啟朱唇,喃喃地說著什麽。

  我聽了幾聲,覺得她好像在說“錦燈籠”。

  “錦燈籠”?這大白天的怎麽說起燈籠來了?莫非瑤秋在這石舫上勾起了什麽回憶?

  “那是個什麽東西呢?”我忍不住開口問道。

  瑤秋似乎一下驚醒,勉強笑了一下,搖搖頭道:“沒什麽。”

  既然瑤秋不願意說,我也不好追問了,於是想著換個話題。

  “咱說夫人啊,”我有一搭沒一搭的道,“這些天您在忙些啥呢?”

  “我有啥可忙的呢,又不用看孩子。”雖然她臉上帶著一點戲謔的笑容,但我總感覺她有點言不由衷。

  我沒想到這樣也能扯到孩子上了,頓覺頭痛,連忙換了個話題道:

  “話說長生那兒都好久沒來過信兒了,也不知道這些天有啥好寶貝沒?”

  “喲嗬,孫大少這是準備淘換啥好寶貝去送給哪個姑娘啊?”瑤秋譏笑道。

  雖然這並不是好話,不過至少瑤秋剛才那種鬱鬱寡歡的感覺沒有了。

  “娘子見笑了,”我擺出一副嬉皮笑臉道,“正想弄些字畫跟娘子多多請教呢!”

  瑤秋啐了一口笑道,“小女子才疏學淺,哪敢在見多識廣的孫大少麵前班門弄斧啊!”

  很好,至少笑起來了。

  “你說吧,”我拍拍石舫故作神秘道,“這老佛爺弄這麽一艘不會動的頑物在此到底有何用處呢?”

  “願聞其詳。”瑤秋的胃口被吊起來了。

  “明輪船,”我指著石舫的兩個石“輪子”侃侃而談道,“這本是兵船之物。倘若老佛爺不是弄這麽個中看不中用的西貝貨,把錢拿去多造幾艘兵船,國家恐不至如此。”

  瑤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不過這國家,恐怕不是造多少兵船能救得了。”

  我沒想到瑤秋居然說出這麽一句“高論”來,讓我頓時對這位夫人肅然起敬。

  “不錯,”我正色道,“國家前途,在於開民智。”

  “夫君所見極是!”瑤秋微笑道。

  雖然知道老婆大人多少有些恭維,不過聽起來還是挺受用的。

  就在此時,忽然有一人從石舫旁走過。我看了他一眼,他也看了我一眼,略一點頭。

  此人穿長衫,戴一副眼鏡,牙床外翻但難掩書卷之氣,相貌頗有特色,而我總感覺這位好像哪兒見過似的……

  隻見他略一停步,然後慢慢向著湖上的小橋走去了。

  “孟嚐,你認得他?”瑤秋靠過來問道。

  我心念一動,終於想起他是誰了……

  “這位老……先生我曾經在長生那兒見過……走,咱打個招呼去。”

  隻見已經走到橋上的那人忽然腳步加快,我剛想開口,此時便不好唐突了,隻好拉著瑤秋遠遠跟在後頭。

  終於見到那位先生走到河邊一棵柳樹停下了,我連忙往他走去。

  突然!那位先生縱身一躍,“嗵”的一下跳進了湖中!

  我驚呼一聲!

  “王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