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串門兒
作者:蔣子龍      更新:2021-05-08 02:45      字數:1809
  論串門兒

  現代人串門兒的多了還是少了?

  一說少了。根據是城市人幾乎家家都有一個長住的“客人”一一電視機。每逢節假日,每到晚上,甚至在一切業餘時間都得聽它一個“白話”。盡管它有的時候很乏味無聊,庸俗煩人,但誰也舍不得或許根本就無法擺脫它。它畢竟還有可愛之處,能把全世界各種各樣的人請到你家裏來:各國首腦、名人、殺手、黑手黨徒、明星、歌星、球星。象家一到暁上都這麽熱鬧,還有心思去串門兒嗎?

  將心比心,你去串門兒勢必要打攪主人一家子看電視。豈不討嫌?

  商品社會教會人們願意摟著自己的心口過日子。因此現代文明已經意識到現代人麵臨著一種威脅:互相疏遠,互相隔離,各自禁錮在個人專業或業餘的狹隘天地裏。

  這也是不串門兒或少串門兒所致.缺乏心的交流。

  世界愈來愈擁擠,正在變成“環球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反而少了。下班後都躲進自己的單元住房,同在一個樓裏住了幾年相互還不熟悉。能夠連接大家的是每隔幾個月或幾年輪上一回的收水電費。便於親融的大雜院愈來愈少。現在的大雜院也非昔日可比,天熱了也不必都坐到門口或大街上去乘涼,家家都有電風扇甚至是空調機。家用電器比人更親。現代物質文明方便了人類也限製了人類。每個人似乎都難以超越那小小的時空。

  物質發達的美國,無聊也發達。有一種叫“無聊者俱樂部”的組織。該俱樂部的主席說:“我們過著無聊的生活,吃著無聊的飯菜,連家庭晚會也是無聊的。總之我們的熱情在消失,而無聊卻象無邊無際的海洋。”中國人看這個主席的‘無聊”還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俗話說是燒的。至少中國人能舉辦家庭晚會的還不多。也不象美國人那麽會欣賞“無聊”,對“無聊”那麽敏感,那麽興致勃勃地成立一個俱樂部,“無聊”而又“俱樂”。

  我們更多的是用無聊對付無聊。不無聊又怎麽樣?隻要大家都無聊就行了。

  孤獨的的確確地流行開來,象更年期反應一樣普遍。誰說話聲音一走調兒,同事們就會懷疑他是不是更年期到了?作家們玩孤獨,知識人談孤獨,有錢的人到歌舞廳、咖啡廳一扔千金驅趕孤獨。孤獨變成了一種時髦的東西。好的壞的國產的進口的都能一窩蜂搞成時髦的玩藝兒,這倒是貨真價實的中國特產——現代生活的魔術,魔術般的現代社會。孤獨變成社會時尚就輕浮了。

  生活單調引起思想苦悶。盡管房間裝修得很漂亮一一地毯本是踩的,以目前普通人的生活水準能鋪上地越不是很容易,任別人踐踏自然心疼。心疼就不歡迎客人來。知趣的客人去了一次就不敢再去第二次。這也是串門兒少的原因之一。沒有客人的房間,久而久之便成為主人的墳墓。

  另有一種說法:現在串門兒的多了。

  不然裝門鏡的為什麽愈來愈多?恐防盜為副,阻止不速之客才是主要的。遇有人敲門先愉窺一下來者是誰,倘是自己不喜歡的人便拒之門外。

  也正因為串門兒的人太多,不是才有人在門上貼出紙條:“未經聯係請勿打擾”、“談話不要超過十分鍾”等等“泰山石敢當”之類的玩藝兒?

  如今的事情難辦,大事小事都得求人。求人就得到人家裏去。似乎隻有到人家裏去才顯出拜佛的誠心,說話也方便,容易達到期望的效果。也有相反的情況,人家嫌你到他家裏去添煩添亂,能辦的事也不給你辦了。天下熙熙,無一定之規。

  串門兒的人多說明這家主人正暢銷。更有人斷言,人際關係緊張複雜,飛短流長,跟串門兒也多少有點關係。楊子榮在座山雕麵前告狀得寵的辦法’在現實生活裏也很奏效。散播小道傳聞,根據自己心理或生理的需要任意歪曲誇張某件來。借造謠娛人娛己,靠誹謗惑眾欺世。於是罵天罵地丨罵爹罵娘。永遠不滿意,看什麽都不順眼。當然對他自己除外。索居寡聞,隻通過串門人的嘴來“知天下事”,忘記“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世是一種病態,為孤獨所困。長此以往,勢必萎縮了自我。卻以為自我正在膨脹,感覺甚好。

  當然串門兒的隊伍裏更多的是渴望精神交流,滿足思念。要暢談,要打開思想之門。人活著沒有愛的交流不行,沒有友情的交流也不行。即便婚姻美滿,子女成材,兒孫滿堂,再加上一應倶全的高質量的家用電器,也不能代替跟朋友、同學、同同齡人在一起的愉快。

  也不排除有相當多的人為工作去串門兒。去排憂解難,去助人為樂。

  社會愈開放,家庭愈封閉,未必就是不可逆轉的“未來大趨勢”。人的感情和精神是不會永遠封住的。作為補償,串舞廳,串酒巴、串“卡拉OK”的人日漸多起來,一個文明發達社會的標誌之一,就是人們有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