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2      字數:4153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第二百六十七章蟒袍玉帶兵部核驗李嘯軍斬獲的首級後,僅過了八天,朝廷升賞的聖旨便正式下達了。本來,李嘯晉爵封伯,是需要親自前往京城麵見皇帝,當麵接受賞賜的。但崇禎考慮到李嘯剛剛從朝鮮歸國不久,出於關愛臣下之心,不願讓他徒為奔波,而是直接派了宣旨太監,前往山東赤鳳頒布聖旨。當宣旨太監帶著聖旨,一臉喜色地來到赤鳳衛之際,李嘯剛剛安排了新招攬的流民,作為第一批拓殖的移民,前往濟州島,定居開發。出乎李嘯所料,許秀清等人,竟總共從河南、北直隸、以及山東當地,招收了10萬五千餘名流民,一次性就達到了李嘯準備派人濟州島定居的流民人數的一半。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以李嘯軍現在雄厚的經濟實力,安排這10萬移民不算什麽大事。在給這些移民們,每戶分發了必要的衣物糧食後,李嘯便令水師帶他們前往濟州島。當然,這批移民到了濟州島後的具體工作,則由早先上島的濟州拓殖團長吳亮再行安排。李嘯隻對吳亮提出了一點要求,那就是,盡快開拓荒地,優先保證糧食生產。這天上午,李嘯剛率領眾官員從龍口港返回之際,便有軍兵緊急來報,說朝廷派了宣旨太監,已於今日到達了赤鳳衛。聽到這條消息,李嘯急急率領主要將領和重要官員,灑掃街道,備齊香案,一並於赤鳳城官廳院中,跪地迎接。辰時初刻,前來宣旨的太監率眾到達赤鳳城,隨及有赤鳳衛官員,接引入內城的官廳中。宣旨太監一入官廳,李嘯瞥眼看到,此人是一個風塵仆仆,神色深沉的中年太監,頭戴嵌金抖翅三山帽,身著簇錦騰蟒紫袍常服,身後簇擁著大群的小太監,錦衣衛,京營護衛兵士等人,在領路軍兵的帶領下,儀態從容地邁著方步進入官廳院中。與李嘯前幾年在宣府鎮見過的那陰暗猥瑣的監軍太監王坤不同,這個同樣身著紫袍蟒服品級頗高的宣旨太監,看起來卻是氣質方正,目光平和,頗有幾分長者氣概。這中年太監走入院中,隨意了環視了了一下,見院中已打掃得清淨整潔,一張釉了清漆的雪梨花木的長桌上,已擺了香台和鮮花,香煙嫋嫋中,那赤鳳衛主官李嘯,已身著正一品武官服,率著各著官服的官員與將領們,默侍案後,而在兩側一眾護衛軍兵,刀槍耀目地肅然挺立。見到李嘯的迎旨安排這般妥貼恭敬,宣旨太監滿意地點了點頭。“山東赤鳳左都督李嘯接旨。”中年太監展開聖旨,一聲高銳的長喝。李嘯前行數步,刷地一擺衣襟,跪地拱手,沉聲道:“臣,李嘯接旨。”手展明黃色的絹布聖旨的中年主監,卻並不急於朗讀聖旨,而是先將李嘯上下打量了一番,臉上隱現笑容,才開始大聲朗讀。“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山東赤鳳左都督李嘯,馳驅王事,忠勇可嘉,奏捷友邦,揚威異域,救朝鮮於千鈞之刻,退韃虜於竟功之時,這般奇功,彪炳殊卓,朕聞奏報,不勝欣然之至矣。李嘯忠直大義,為王先驅,扶危戡亂,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幹城也。此等大功,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為寵命乎?朕當效皇祖有功必賞之遺命,茲特封李嘯為赤鳳伯,給誥券,賜鐵券,食祿一千石,掛‘征虜將軍’印,世代襲爵,萬世不替。其部立功人等,兵部核驗後,著有司從優敘議,按功論賞。另擢李嘯為登州府團練總兵官,登州各州縣衛所,俱受其轄,其地軍民百姓,皆受其治。望李嘯戒驕毋矜,另加丕績,治理地方,撫育百姓,克盡職守,戮力中興。欽哉!。。。。。”中年太監念完這段長長的聖旨,說得口幹舌燥的他,下意識地吞了幾口唾沫。李嘯跪在地上聽其宣讀,僅管分在臉上努力保持平靜之色,卻是越聽越是心頭震撼。皇帝的賞賜之厚,實在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掛“征虜將軍”印這個倒還不算什麽,因為在明末之時,其本上重要位置的總兵,都可獲得掛機將軍之銜。如祖大壽在錦州,就敕封前鋒將軍,掛前鋒將軍印。再如前山海關總兵滿桂,就曾掛征虜將軍印,以及在後來真實史中,敕封的平賊將軍並授印的湖北總兵官的左良玉。此外,得到敕封將軍號授印的有不少,象秦良玉曾得到敕封鎮東將軍並授印,其子馬祥麟敕封驃騎將軍並授印。一眾掛印將軍之中,唯有馬祥麟是以副總兵之職,掛銜為驃騎將軍印的。當然,他身份有些特殊,一來他是土司,朝廷賞其將軍印多有拉攏之意。二來秦馬兩家,三朝以來對朝廷忠心耿耿,屢屢發兵勤王討逆,為王先驅,這個敕封的驃騎將軍,有很大原因是朝廷出於對他家族的嘉賞。隻是,皇帝要給自已加封為世襲的伯爵,這可不得了。話說從周代時,中國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製,而後世的西方貴族等階製度,其實不過是按古代中國爵位名稱翻譯過來罷了。當然,因為近現代史中,西方的文明與科技十分強盛,遠超滿清治下的中華,所以世人反而西方爵位製度更為了解,有不明其故者,甚至以為爵位製度是從西方演變到中國的,是為大謬也。這五等爵位,時千年,基本沒有變動,隻不過到了明朝時,朱元璋嫌五等爵位太過麻煩,於洪武三年,定封爵之製,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看其是否有誥券(誥券又稱丹書,這便是丹書鐵券的由來)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世代同襲此爵,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隻不過,朱元璋擔心封爵太濫,故強行並規定,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故而,在明朝,連流爵都相當難得,更不要說還給誥券鐵券之類的世襲爵位了。要知道,原寧遠伯李成梁,在東北與蒙古人打生打死一輩子,才換來這個伯爵之位,並且還是流爵,其子李如鬆並不能繼承。李如鬆最終能封為寧遠伯,還是因為萬二十六年時,時年五十歲的李如鬆,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後,朝廷為了表其援救朝鮮與打擊蒙古人的功績,才追贈少保、賜爵寧遠伯。當然,到了南明之時,由於皇帝手下無兵無勢,為了拉攏各地軍頭,才開始濫封爵位,導致朝廷那原本十分貴重的名爵,成為大街上的地攤貨。現在崇禎皇帝給了這般年輕的李嘯,那世襲的伯爵之位,堪稱十分難得的榮耀。隻不過,在李嘯心下,真正最讓他為之震撼的,還是朝廷擢升自已為登州府總兵官之職。如果,朝廷隻是擢自己為登州府的團練總兵官倒不算什麽,此時大明各鎮總兵眾多,各地已漸成濫觴之勢,象李嘯自已,從前便曾是赤鳳總兵。讓李嘯完全沒想到的是,崇禎竟會這般信任自已,給自已封的這個總兵官,竟然是大大違背祖製,給了自已軍權與治權一把抓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說好聽點,算是個實權節度使,說難聽點,無異是一個藩鎮般的存在。其實,對現在的李嘯來說,崇禎將登州府交給他管理,他心頭並沒有多大的喜悅。因為現在已有台灣與濟州的他,已不象前幾年那般對土地極度渴望。現在的他,除了隻想獲得那登州城以建造船廠與駐守水師外,對於獲得土地貧瘠的登州府各州縣衛所,興趣並不大。當然,皇帝能把登州府交給自已治理,卻也是難得的好事。能得到更多的土地與百姓,李嘯自是笑納。李嘯心頭,迅速地開始思量起來。這崇禎皇帝,這般安排自已,卻是究竟作何打算?“李嘯,還不快領旨謝恩。”中年太監一聲低喝,讓沉思中的李嘯回過神來。“臣,領旨謝恩,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李嘯臉上綻出微笑,從宣旨太監手中接過聖旨。隨後,李嘯複從太監手中,接過皇帝賜給他的蟒袍玉帶以及伯爵腰牌。那蟒服上有前胸後背皆有四爪團龍,下為江牙海水,與皇帝所穿龍袞服極為相似,所不同者,隻不過所繡之龍,比龍袍上的五爪金龍少一爪而已。能獲蟒服,可謂極大榮寵,象在正史中,兵部尚書楊嗣昌、以及後來的首輔薛國觀等人,便曾獲過蟒服賞賜,皇帝此舉,代表王鬥在其心中地位,己經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人同等分量,可謂相當看重。而李嘯收到的伯爵腰牌,為象牙精玉所製,為最高等的仁字號,雕刻精美,造型流暢,上麵有舞龍蟠雲之飾,上下皆有圓竅,穿有玉色絲絛,以利係掛。這種仁字號的腰牌,向為公、侯、伯等超品之爵者,專門佩戴。手捧蟒袍玉帶和伯爵腰牌的李嘯,心下感慨萬千。他忽然想起,自已當年前往廣寧中屯所投軍之時,得到的那塊杉木所製的腰牌,與這仁字號象牙玉牌相比,何且粗陋低微。當日落魄投軍的自已,可曾想過,自已有一天,會成為大明的赤鳳伯麽。。。。。。李嘯剛將這些賞賜交於手下,那宣旨太監便笑著對李嘯說道:“赤鳳伯,咱家恭喜了,赤鳳伯這般年輕,卻身居這般高位,又得皇上這般器重,實是人傑也。要知道,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元帥,總統兵馬,下轄漕綱,乃是國家倚柱般的存在啊。”李嘯笑道:“李某何德何能,能讓皇上這般信重,心下著實惶愧之甚也。卻不知這位公公,尊姓大名?”宣旨太監笑道:“咱家王承恩是也,得皇上派遣,特來赤鳳衛宣旨。”“哦,原來是王公公。”聽了王承恩自報家門,李嘯陡覺心頭一陣刺痛。他腦海中,迅速地浮現了王承恩的史生平。王承恩,是河北省邢台市白岸鄉人氏,原屬太監曹化淳名下,在崇禎後期,因其用心辦事,為崇禎忠誠效命,故深得崇禎信任,最終順利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晨,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之際,眾叛親離的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樹上。隨後,忠誠的太監王承恩,向崇禎皇帝的屍首大哭而拜三次後,也自行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而眼前,這個史上陪同崇禎吊死的太監王承恩,正微笑著站在自已麵前,讓李嘯恍忽中有種混淆史的錯覺。不過,李嘯很快從史的遐思中回過神來,遂笑著向王承恩說道:“公公遠來宣旨,路上辛苦,李某另有程儀相贈,略表心意,還望公公勿要推辭。”王承恩臉上的笑容,頓是愈發燦爛:“赤鳳伯一片心意,咱家若是不領,是為卻之不恭了。”李嘯大笑起來,隨即命人送上雪花紋銀500兩,讓王承恩收下。王承恩大笑收下後,李嘯對其隨從,也按品階各有差賞,故眾人無不喜悅。隨後,李嘯安排盛宴,款待王承恩一行人。席間,李嘯與王承恩,談笑晏晏,言語投契,兩人之間,卻是感情愈見親近。宴畢,王承恩因還要去登州宣諭,將登萊總兵陳洪範貶為萊州總兵的聖旨,故婉拒了李嘯的留住之請,便帶著一眾隨從,與李嘯告辭而去。李嘯恭送王承恩等人離開赤鳳城後,便換上了蟒袍玉帶,和彰顯伯爵身份的仁字號象牙腰牌,同時頭戴鉸金束發冠,足蹬厚底朝靴,愈發顯得貴氣雍容,英武非凡。一眾將領與軍兵,見到站在高台上向的赤鳳伯李嘯,竟有種無可言說的君臨天下的氣度,無不大聲喝彩,齊聲歡呼。他們的聲音,有如滾滾春雷,掃過整個赤鳳城。“赤鳳伯,萬勝!”“征虜將軍,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