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1      字數:4442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見到這麵旗幟後,張獻忠的臉色愈發凶惡猙獰,他大吼一聲,衝過去將這麵旗幟狠狠拔出,用力地在膝上一磕,喀嚓一聲,折起兩斷。

  “敢滅我定國兒部,狗入的李嘯,吾誓取汝命!”張獻忠吼聲如雷,他扭頭向人群中喝道:“可望!這山東單縣,卻是在哪?!”

  一個身材高大,麵皮白皙,甚至還頗有些書生氣的少年軍將,從人群中擠出,向張獻忠顫顫地一拱手道:“稟義父,單縣在山東南部,好象與河南歸德府交界,離廬州卻有數千裏有餘。”

  “那我軍明天便出發,追隨那李嘯軍兵馬蹤跡,盡快趕往山東單縣,搶回定國!”張獻忠近乎狂躁地喝喊。臉上憤怒之色,讓旁邊的一眾軍將望之心顫。

  孫可望臉上閃過一絲微不可見的嫉妒神色,隨即拱手應道:“謹遵義父之命。”

  很多小說中,總把張獻忠寫得一個沒有人情與理智的惡魔,其實,我認為,這些作者還是低估了人性的複雜。

  張獻忠對百姓,對手下軍兵,甚至對自已的妻妾子女,都可謂是殘忍惡毒,相當狠酷。唯獨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四個義子,卻是愛護頗多,相當看重。

  明史記載,當了大西皇帝的張獻忠,在出川抗清前,曾自行摔死幼兒,砍殺妻妾,把正在旁邊觀看的孫可望等人嚇得麵如土色,以為得了失心瘋般的張獻忠,接下來便要殺自已。卻沒想到殺妻殺子的張獻忠,卻用一種鄭重的語氣對他說道:“此去抗清,生死難料,故除妻妾子女以絕生念耳。若吾死,爾等速速歸明,明朝缺大將,必重用爾等。”

  絕境逢生的孫可望等人,聽聞張獻忠這般話語,方感泣下拜。後麵張獻忠被清朝英親王阿濟格手下白擺牙喇精兵射殺,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皆遵其之令,最終歸降了南明朝廷。

  而在這四個義子中,張獻忠最為看重的,便是李定國。

  李定國武藝出眾,有勇有謀,展現了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才華與統率力,李定國的卓越才能,讓張獻忠極為欣賞,曾有多次,張獻忠都打算,若自已死後,便把基業交給李定國統領。

  張獻忠這名養父,對李定國的偏愛,讓四大義子之首的孫可望嫉妒不已。

  孫李二人的糾葛恩怨,最終在投降南明後全麵爆發,兩人反目成仇,互相攻殺,這兩位南明倚國之臣的內鬥,終讓清朝坐收漁人之利。而南明則一蹶不振,最終走向滅亡。

  張獻忠隻休整了一天,便收攏全部軍隊,沿著李嘯撤退的路線,一路追殺而去。

  而李嘯軍,在返回滁州府後,便再未沿來路去淮安府,而是直接北返,沿臨淮、鳳陽、宿州、再入河南歸德府永城縣,再北上夏邑,渡過黃河,便返回單縣鐵龍城。

  李嘯選這條線路,卻是深思熟慮之結果。

  現在李自成、掃地王、太平王等流寇,皆早已返回河南,故整個鳳陽府無甚流寇蹤跡。而等李嘯軍進入河南歸德府地界時,李自成他們早已到了豫西,故根本不會給自已造成威脅。

  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李嘯軍才可能盡快地行軍返回,從而讓後麵的跟著自已腳步追殺而來的張獻忠部,難於迅速趕上。

  隻是饒是如此,相比李嘯軍,流寇騎兵眾多,行進速度更大,如果李嘯軍沒有任何延緩張獻忠部前進步伐的方法的話,那麽,李嘯軍到不了河南地界,還是會被張獻忠部趕上。

  張獻忠部還有四萬餘多兵馬,真要與李嘯這五千兵馬野戰的話,李嘯十有還是要打敗仗。

  李嘯的手下也想到了這點了,在快速行進的路上,他手下多名將領麵帶憂色,心事重重。

  這些人中,隻有李嘯知道,雖然自已這般無援無依的匆匆趕路,卻有一支兵馬,最終會為李嘯軍贏得寶貴的阻延時間。

  這便是穿越者的優勢。

  因為這支兵馬,就是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的楊一鵬,從淮安帶過來的五千兵馬。

  當李嘯軍剛剛從一片殘破的鳳陽旁經過,北上宿州之時,楊一鵬的兵馬,剛剛趕到鳳陽。

  當時,崇禎依據溫體仁的計策,調動楊一鵬的淮安兵馬,駱舉的睢州兵馬,鄧玘的信陽兵馬,

  張國維的應天府兵馬,總共四路兵馬進援鳳陽,結果,因為流寇行進過快,當這四路兵馬,均還在路上之時,流賊大軍就已攻克並血洗鳳陽,讓四路明軍白跑一趟。

  結果,得到鳳陽淪陷的消息後,其他三路兵馬,皆已退回,隻有楊一鵬的兵馬,繼續向鳳陽進軍。

  楊一鵬沒有選擇,因為他兼了鳳陽巡撫一職,鳳陽失守,他絕脫不了幹係。現在他能做的,便是繼續趕赴鳳陽,看看能不能盡可能從這座幾乎被燒成白地的城池中,挽回一些損失。

  楊一鵬必須這樣做。因為在他看來,如果自已能做好善後工作,朝廷將來追究的話,也可以盡可能減少一些罪責。

  楊一鵬現在率軍趕往鳳陽,因為了解到了流寇已經統軍南下的消息,他心裏沒有原先的恐懼,卻有了更多的蒼涼感覺。

  作為鳳陽巡撫的楊一鵬,當然深知中都鳳陽,在崇禎皇帝心中的份量。

  鳳陽在明代,乃是太祖“龍興”之地,朱元璋的父母埋葬在這兒,稱為皇陵,而朱元璋自己,因為少年時代在鳳陽城外的龍興寺當過和尚,與這座城池也頗有淵源。因此,鳳陽被朱元璋欽定為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

  隻不過,在這鳳陽地界,盡管這裏有金碧輝煌的宮殿,蔥翠雄偉的山陵,養尊處優的守陵太監和地方官員,但對於當地人民來說,卻是地地道道的人間地獄。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複鳳陽、臨淮二縣民徭、賦,世世無所與。”事實上,這些條例,除了朱元璋一朝外,從未得到過真正實施,而到明朝晚期,鳳陽當地的境況,更是日漸惡劣。

  自從這裏出了個朱皇帝後,各種造作、差役多如牛毛,把鳳陽的老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以一日一家而當七役,仍且不免於鞭樸。”農民們“竭力一年之耕”,好不容易打下一點糧食,裏役就隨踵而來,“一不與則係累其頸,再不與則倒懸其軀,三不與而妻子者移易於他室。民即呼九天,而堂上萬裏,豈能聞此莫愬之小東乎?”而最令人可悲的是,這些普通百姓的疾苦,即便上達天聰,也不會得到朱家皇帝的同情。

  崇禎四年十一月,南京禮部右侍郎錢士升奉命祭告鳳陽皇陵之後寫的奏疏裏,就報告了鳳陽地區衰敗的景象:

  “鳳陽號稱帝鄉,……臣入其境,見土地多荒,廬舍寥落,罔陵灌莽,一望蕭然。嚐谘其故,皆言鳳土確瘠,在江北諸郡為下下,民居皆塗茨。一遇水旱,棄如敝屣,挈妻擔子,乞活四方。而戶口既以流亡,逋賦因之歲積。催征則絕其反顧,招集又疑為空言。有司束於正額,不得不以逋戶之丁糧派征於見在之賦長。於是賠累愈多,而見在者又轉而之他矣。此田土所以日荒,戶口所以日耗,正額所以日虧,宿逋所以日積也。……不意祖宗湯沐之鄉,乃有竭澤露根之象,心竊傷之。……今天下賦重政苛,民窮財殫,……而臣謂發政施仁,宜先帝鄉。即特為蠲減,不過太倉之稊米耳。”

  應該說,錢士升的請求並不高,在又有太祖諭令的情況下,蠲減鳳陽的賦稅,應該是最正常不過,也相當合理的事情。可是,崇禎皇帝卻並不同意,反而嚴詞訓責錢士升危言聳聽,並說自已“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屢旨”這類空話。

  其實皇帝的真實心思是,他唯恐鳳陽開了先例,減免錢糧的話,各地起而效尤,那現在正在拚力搜刮的三餉,可就成了大問題了。

  朝廷既然不肯開恩,貧苦百姓沒有辦法,隻有把希望寄托在流寇身上。就在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圍攻潁州的時候,“鳳之窮民,遠幾百裏相邀,具以冊授賊:某家富厚,某處無兵。於是,賊遂擁眾焚劫,震動祖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流寇的迅速發展壯大,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明朝自已失了人心,以至連太祖皇帝的家鄉民眾,都開始反抗這個朝廷。

  想到這裏,楊一鵬一聲長歎,輕聲念了一句:“國不知有民,民乃不知有國矣。”

  不多時,楊一鵬兵馬到達鳳陽,見到形如廢墟一般的中都,楊總督不由得又是一番感歎。

  楊一鵬原本以為,現在自已要做的,隻是收拾殘局,同時靜待朝廷發落,卻沒想到,自家的軍兵隻入駐了一天,便有外派的哨騎緊急回報,那些南下的流寇,又重新殺回鳳陽來了!

  “汝等可曾探得仔細?”楊一鵬聲音都有些抖。

  “確是流寇兵馬,極天際地,浩浩蕩蕩,兵馬不知凡幾。”哨騎急急而道。

  楊一鵬麵如土色,他在房中來回踱步,最後顫聲道:“鳳陽已成一片白地,又無城牆,安可堅守,可速退往附近的長淮衛,與該部衛所軍相合,拚死擋住流賊是矣。”

  楊一鵬撤退兵馬到長淮衛後,張獻忠部便趕到鳳陽。

  聽聞哨騎來報,說長淮衛已有大股兵馬駐紮,張獻忠驚疑不已,以為是李嘯軍駐屯其中。

  鑒於李嘯軍將李定國部一擊而滅,戰力強悍,張獻忠十分慎重,而在連續觀察看了兩日後,他看到,這些駐守衛所的明軍,旗幟散亂,士氣不振,故心下斷定,這些軍兵決不是李嘯兵馬,張獻忠方下令立刻攻城。

  楊一鵬等人已無退路,隻得拚死迎擊流寇,死守長淮衛。

  激戰三天後,張獻忠部攻上城頭,隨後打開衛門,流寇大軍有如潮水般一擁而入。

  駐守長淮衛的明軍軍兵,終於徹底崩潰,除了兩千餘名明軍死傷外,其餘的四千多人,盡皆投降。

  楊一鵬本人,亦成了張獻忠部的俘虜。

  “聽說,你是這鳳陽巡撫,還當過明朝的戶部尚書?”

  一塊城外的空地,已被臨時改為刑場,手執一把鋼刀在地上轉來轉去的張獻忠,冷笑著向被五花大綁的楊一鵬問道。

  “正是。”楊一鵬雖然被俘,卻是臉色凜然。

  “老子跟你明說了罷,希望你這廝識時務,早點投降我軍。這樣的話,老子會給你個活命的機會。”張獻忠冷冷說道。

  “吾乃大明重臣,守土之官,安可降於流賊。”楊一鵬麵不改色,平靜答道。

  “狗.東西,給臉不要臉,來人,就地砍了。”張獻忠啐罵一聲,向一旁的軍士擺了擺手。

  “且慢!”楊一鵬大喝。

  “唔?”張獻忠麵上帶著嘲諷的笑意“你後悔了麽?”

  “非也,吾乃大明重臣,禮當先北拜天子,複可受刑,爾等無知之輩,不知禮數耶?”楊一鵬冷冷喝道。

  張獻忠咂咂嘴,又點點頭,似乎很認可楊一鵬的說法。

  隨後,他下令,給楊一鵬鬆綁。

  楊一鵬整整衣襟,整正官帽,鄭重地北向連磕了三頭。

  隨後,從容就義。

  “此人倒是個忠臣,沒被俺老張嚇倒。傳俺之令,給他尋個棺材,把腦袋與身子裝在一起,好生埋了吧。”張獻忠捋著胡須,低聲向一旁的軍士吩咐道。

  於鳳陽就義的楊一鵬,後來被朝廷加爵賜諡,入忠祠,其子楊昌朝則賜世襲錦衣衛千戶,完全改變了原先曆史中,因為作戰不力,被朝廷處斬抄家的可悲結局。

  不知道魂歸地下的楊一鵬,在得知自已的兩種命運後,會不會因此而感激李嘯。

  從消滅楊一鵬部再到重新出發,張獻忠部流寇,已在鳳陽滯留了寶貴的五天時間。

  此時,李嘯軍已到河南永城。

  這李嘯軍,徹底追不上了。

  現在,張獻忠要救回李定國,隻有拚力進攻李嘯的老巢單縣鐵龍城,一條路可走了。

  又過了五天,在魯豫等地開始下雪之時,李嘯全軍,終於順利返回單縣。

  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讓一路北上的張獻忠部,在泥濘中痛苦地掙紮行進。

  直到又過了近一周的時間,疲憊不堪的張獻忠部,才終於渡過黃河,到達山東單縣地界。

  望著灰蒙天空下,那雄偉高峻,仿佛從天際突兀而現的鐵龍城,一臉風塵的張獻忠,忍不住一聲長歎:“李嘯這賊廝,竟占得這般一座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