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正統之爭一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      更新:2022-02-14 09:27      字數:2151
  昨天張安安用腦過度,一晚上沒睡踏實,直到天蒙蒙亮的時候這才睡去,當蕭奉先來訪的時候,張安安正在蒙頭大睡,而趙默默自然不會去叫醒張安安。

  在趙默默心中是巴不得遼人得罪仙尊之子招來仙尊、聖母、老天爺的報複,為大宋除去心頭大患,自然不會讓遼使與張安安接觸。但是宋徽宗趙佶來了,趙默默可不敢讓皇帝久等,隻能去叫醒了張安安。

  張安安聽到大宋君臣和遼使都來了,以為決定自己命運的一刻到來了,連洗漱都顧不上了便匆匆趕來,正好見到這一幕。

  這一刻,張安安的內心是非常震撼的,若非確信自己就是個普通人,遼使的那番話說不定自己都信了。

  生死關頭,張安安決定以不變應萬變,保持冷靜,多聽少說,於是一言不發地坐上了主位。

  一言不發的張安安因為一晚沒睡好一臉憔悴,誰都看得出來仙尊之子這個時候怒氣很大,紛紛以為是遼人之前的舉動將仙尊之子得罪很了。

  蕭奉先也是這麽認為的,於是飛快地上前解釋:公子,是這樣的,就在幾個月前,遼皇得到來自上天的提示,知道公子要來地球祖星修行,於是派我過來,想將公子迎去上京。

  表明來意的蕭奉先接著說道:自己接到任務是誠惶誠恐,擔心宋皇從中阻攔,於是想出了這麽一個計策。

  為了表明自己沒有惡意,蕭奉先特意將前日在大殿內的情況說了一遍,公子你看,當時你都如此辱我,我都沒有對公子有半分不敬!

  草原上的漢子曆來都是十分注重血統的,蕭奉先接著就向張安安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是契丹後族,皇後蕭奪裏懶、元妃蕭貴哥之兄,遼皇親封的蘭陵王,在遼國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遼皇認為也隻有我這樣的身份來迎接公子,才能配得上公子的身份!

  怕張安安不信,蕭奉先向大宋君臣問道:曆代出使宋國的遼使可有我這樣身份?

  宋遼建交以來,蕭奉先是這麽多遼使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位,對於這一點無人反駁。

  見大宋君臣無話可說,蕭奉先向張安安表示這都是我大遼滿滿的誠意,無意中得罪公子還請見諒!說著,雙手奉上早已準備好的奇珍異寶!

  這些都是蕭奉先昨晚想好的對策,一定要讓仙尊之子覺得自己並無惡意,至於遼皇得上天指引,這是蕭奉先挖了一個坑。

  雖然蕭奉先相信張安安的仙尊之子身份八成是真的,畢竟那麽多神器的東西都是張安安帶來的,但是小心使得萬年船,自己得試上一試!

  怎麽試?這個很講究技巧,一個不小心就會得罪人,蕭奉先可不敢再得罪張安安了,天注定可不是說著玩的,於是絞勁腦汁想出了這麽一個辦法-假借遼皇得上天指引之名。

  想出了這麽一個辦法,蕭奉先也為自己的機智點了個讚!

  這個辦法好啊,張安安若是假的是仙尊之子,他就是個騙子,以蕭奉先的經驗來看,沒有哪個騙子能忍受得住自己是遼皇認可的上天之人這個誘惑,隻要張安安順水推舟地認可蕭奉先的這個說法,那麽蕭奉先就可以斷定張安安就是個騙子,後麵怎麽做也就心中有數了。

  如果張安安不認可這個說法,那麽張安安就是真的,因為蕭奉先很清楚遼皇根本就沒有什麽上天指引。

  先不說張安安信不信這個說法,大宋君臣是信了,因為前日在大殿上,張安安開口辱罵蕭奉先,以蕭奉先在大遼的身份地位,連宋徽宗趙佶也不敢這麽做,可當時蕭奉先卻偏偏不見動怒,期間雖然稱呼張安安為花花惡少,但東京百姓都是這麽稱呼張安安的。

  而且蕭奉先是在賠償價格談攏之後,假裝漫不經心地提出要張安安,這在大宋君臣眼中更是一種技巧。

  很多淘寶人都有這樣的經曆,明明是自己最看重的寶貝,但就是不問價格,反而拿別的寶貝侃侃而談,最後才假裝勉強答應價格,卻是要拿真正的寶貝做個搭頭,很明顯蕭奉先在與蔡京的談判中運用了這種技巧,若非張安安身份敏感,說不定遼人就得逞了!

  現在的宋徽宗趙佶慌得一逼,同樣是天子,為什麽遼皇就得到了老天爺爸爸的提示,而自己就沒有,難道自己這個天子不受老天爺爸爸的眷顧?

  這個問題在現代人看來有些無關緊要,但是在古人看來卻是卻是一個十分嚴重的政治問題。

  公元916年,遼朝(契丹國)正式建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認為自己當皇帝,乃“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是上天指定的,既然上天指定了自己為天子,那就得祭祀老天爺。

  公元947年,當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長驅直入,進軍中原,滅掉了五代第三個王朝後晉時,剛進入汴梁的時候,“有司請以法駕奉迎”,中原漢族官僚以各種禮儀迎接他,他一開始是拒絕的,並說:“吾躬擐甲胄,以定中原,太常之儀,不暇顧也”,覺得是依靠武力滅掉了後晉,禮儀方麵的,都無足輕重,不要也罷。

  耶律德光之所以不要漢人的禮儀,主要還是沒有感受到禮儀的重要性,但是,當他正式在中原稱帝,“被中國冠服,百官常參”,穿上中原皇帝的龍袍,接受百官的朝拜後,他深深地被這麽宏大的場麵給震撼了,並感歎對左右說:“漢家儀物,其盛如此。我得以此殿坐,豈非真天子邪!”也就是說,耶律德光在契丹風俗和中原禮製之間徘徊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接受了中原禮製儀仗,並認為隻有接受了中原的禮製文化才是真天子。

  當耶律德光被迫離開中原,返回遼國時,將“晉(朝)諸司僚吏、嬪禦、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把後晉各司的官員,妃子、宦官以及各種文物典籍都帶回了遼朝都城上京。雖然耶律德光在回遼國的途中病逝,但是他成功進入中原並當上皇帝的這一事實,給後來的遼朝帶來了很大影響。